春秋战国和民国文化学术繁荣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艺术的巨匠,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后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
一、文学繁荣1. 诸子百家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之间的辩论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孔子、老子、庄子等著名的思想家和他们的学派在这个时期崛起,开创了各具特色的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他们的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中国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经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它是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收集整理了当时各个国家的民间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诗经以其宛转婉约的词语和优美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3. 战国策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和国家矛盾的激化,政治家和军事家开始撰写战国策,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局势。
战国策主要是以记事和论说的方式,记录和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情况。
这些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二、艺术繁荣1. 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当时的书法家注重笔墨的运用和字体的造型,追求字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个性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审美趋势。
2. 古代音乐的繁盛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在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系列重要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伯牙、钟子期等。
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方式,引领了当时音乐的发展潮流。
3. 绘画艺术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绘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的画家注重于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的创作,以及线条和色彩的运用。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动和艺术感染力,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思想启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550余年。
在这个时期内,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而这种局面的背后则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本文将从文化繁荣和思想启示两个方面阐述这个时期的重要性。
一、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其文化繁荣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周代。
该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交往频繁,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文化场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一)文学艺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多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学说、屈原《离骚》、墨子的《墨经》、路德会的乐曲《大风歌》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代表,其艺术成就无愧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二)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思想交流也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儒、道、法、墨、名、实等诸多学派。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和韩非子、荀子的法家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成果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学派,但都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贡献,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二、思想启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也给予后人很多启示和思考。
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思想成果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度文明和思辨精神的典范。
(一)注重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之繁荣和活跃,清晰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文化水平,这种注重文化交流的精神对于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重视学术思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术思辨的高峰时期,这种思辨精神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强调学术的多元化、思辨的自由性、问题的探讨性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学术思辨的家喻户晓的代表。
(三)诠释人类思想和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成果和文化繁荣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思想的丰富多彩的特点,对于揭示人类思想和价值追求也具有启示和启发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也极为丰富多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政治分裂和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政治分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央政权的衰落使得各个诸侯国得以独立发展,并争夺地盘和资源。
这种政治的分裂导致了战争的频繁发生,同时也培养了各国之间尖锐的竞争意识。
二、百家争鸣和思想多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和哲学家。
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多元,被称为“百家争鸣”。
著名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分别以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治观念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发展。
儒家强调家族礼法、仁爱之道,主张以孝治天下,形成了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并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墨家注重公共利益、反对战争,倡导“兼爱”思想,追求和平与公正。
道家强调个体修身养性、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密和公正性。
这种学派之间的思想交锋和争论,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政治观念的形成。
三、兵器和军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兵器和军事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战争的频繁爆发促进了兵器的不断革新,如冶铁术的发展使得兵器的制造和运用更加精良和有效。
同时,诸侯争霸的状态也使得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竞争日益激烈。
很多著名的军事战略和兵法思想在这个时期诞生,如孙子兵法、吴起的军事理论等。
四、文学艺术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如《楚辞》、《诗经》、《论语》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古代戏曲的起源时期,战国时期的戏剧形式和元素对后来的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社会风气和习俗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习俗多种多样,因为各个诸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个学派的不同主张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一、春秋战国文化总体特征:文化异常繁荣。
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不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思想方面:一、老子和《道德经》1、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2、其主张:(1)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2)《道德经》包含着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着,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
二、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1、孔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其主张:思想方面(1)主张实行“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著作:《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儒家、墨家实力最强,道家其次。
1、原因(背景):社会的大变革;许多思想家发表不同见解;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3、儒家(1)孟子的主张:①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荀子的主张:①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等都是自然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人定胜天。
4、道家老子的主张:①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不公平社会现象;②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5、法家(1)韩非子法家创始人韩国人《韩非子》学说被秦始皇所采纳(2)其主张: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改革不必因特循守旧;②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法不阿贵”。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一时期的特征十分显著。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
在这一时期,诸侯国相互竞争,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采取了不同的政治策略。
例如,楚国以强悍的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快速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国家之一。
而齐国则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政策,吸引了许多人才,成为一支政治实力雄厚的国家。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诸子百家兴起的时代。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学派纷纷涌现,争相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伦理。
这些思想的兴起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经济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在经济上互相竞争,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
在这一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农民的劳动创造了日益丰富的农产品。
同时,铁器的广泛使用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除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商业交往,商品经济逐渐兴起。
同时,由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货币开始广泛流通,为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文化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格。
例如,齐国崇尚豪放、奔放的文化,而楚国则崇尚豪情壮志的文化。
同时,各个思想学派纷纷兴起,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许多经典著作在这一时期问世,例如《诗经》、《论语》、《墨子》等。
这些著作对后世的文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政治格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多元化的文化传统,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概括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点如下:
1. 分裂割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分裂的国家和封建诸侯,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形成了割据混乱的局面。
2.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
各种学派和思想
家的观点和理论相互竞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多学派在此时兴起。
3. 霸主争霸:诸侯国之间实行封建制度,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争夺霸主地位,力求成为强大的国家。
4. 变法创新:在战国时期,各国尝试进行变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以增强国力。
5. 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经典文化作品,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功利主义:在战国时代,人们的思想倾向逐渐趋向功利主义,重视个人和国家的利益,追求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
总体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而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文化史上,我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文化领域表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气象。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一:考点指南1、原因:①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③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⑤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⑥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
⑦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2、表现:这一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科学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文学艺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战国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局面,在我国思想学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二:重点难点精析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的社会原因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
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与学术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繁荣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和学术之争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思想流派,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也因此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鸣。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提倡的“仁爱”、“礼治”等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优秀的君子,以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他们关注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仁者爱人”,提倡顺应天命、孝敬父母等传统价值观念。
儒家的学术争鸣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如何治理国家等问题上。
其中与孔子的思想观点相对不同的是,一些儒家学者如孟子更加强调天命与人性的关系,认为人天合一,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家是另一个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道”的境界。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追求温和平静的生活态度。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减少人为干涉是实现社会和个人的真正自由。
与儒家不同,道家注重的是“无为”而非“仁”,认为仁爱虽然重要,但也仅仅是达到道的手段之一。
道家学派关注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心性的回归与如何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
墨家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另一重要思想流派,墨子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理念,强调爱与和平。
墨子批判了当时战争与民生矛盾的存在,提倡取消兵器、反对战争,以实现和平与安定的社会。
然而,墨家也因为其过于理想主义的理论而受到了其他学派的批评,对于墨子主张的“非攻”、“兼爱”,其他学派认为这种理论是难以实践和维持的。
除了儒家、道家、墨家之外,法家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逐渐崭露头角。
法家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他们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治理国家与实现秩序方面。
法家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权威的政府,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的时期,不仅社会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制向莫待制的转变,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支流。
齐鲁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是齐鲁地区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
齐鲁地区位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中心,是中原、华北地区和东海之间的过渡地带。
同时,齐鲁地区还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这使得齐鲁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外界相对独立。
齐鲁文化是勤劳、务实、善良、朴实的典型代表。
这种文化传统最早见于孔子,孔子的思想主张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礼仪等。
孔子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思潮,形成了齐鲁文化在文化、教育、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二、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楚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
楚国地处江南,南北交通便利,位于南北两种文化的交界处,因此楚文化是融合了南北文化的产物。
楚文化凸显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楚国在战国时期是一个势力强大的国家,自足自信,具有强烈的地方意识。
楚国国君重视民生和农业生产,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这使得楚国文化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有富强的特点。
此外,楚文化还重视威武和豪迈,有着“俊才逐鹿的精神”。
三、魏晋文化魏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战火洗礼下逐步成长起来的。
魏晋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魏晋文化以洒脱、超脱、消极和浪漫等为基本特征,在文学、艺术、思想、哲学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特色。
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取道于乱世中的日夜忧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它的艺术、哲学和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国家的分裂和战争,也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哲学、文学等多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
一、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度的兴起和列国间的割据局面。
在这一时期,诸侯国由于中央政权的衰弱,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同时,分封制度得以发展,各个诸侯国相对独立,形成了分权分治、各国各有君主的格局。
二、军事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特点主要表现为重视军事力量和军事思想的发展。
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和规模的扩大,军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一时期,列国之间努力发展军事力量,并通过战争来扩张领土,争夺资源。
军事思想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如《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兵书的出现,对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三、哲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儒家与道家的兴起。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秉承礼仪和仁爱为核心价值观,提倡君臣之道和礼义道德。
道家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随性而为,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这两种哲学流派的兴起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分别奠定了后来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地位,并在不同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诸子百家的兴起和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随着思想文化的繁荣,各个学派纷纷崛起,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交锋。
同时,文学作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代表了诗歌的繁荣,散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在政治、军事、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思想繁荣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春秋战国和民国文化学术繁荣的异同什么是人文文化?《辞海》是这样说明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而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人文文化则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
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为:重视人生的现实价值,表现为对于个人的尊重和关心。
人文文化,古今中外都曾经存在过,但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则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艺复兴,诞生了人文观念;其次是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诞生了科学观念。
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遗憾的是,在这几次变革中,受专制文化的制约,中华民族始终不能够对此得以认同,而一旦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丛政治视角度荒谬地以所谓“淫巧邪技”或资本主义的东西,长期加以否定和抵制,给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留下许多空白和断层。
不过,中国的人文发展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次光辉的闪光点,而成为了中国人文文化发展仅有的两个时期。
而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上看,正是这两次闪耀的时期而给中华民族输送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或者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这两个时期代表着中华人文文化的顶峰.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峰——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知道,先进人文文化的产生往往需要相对宽松的多元文化体制才有可能,但就社会体制而言,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在内的整个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以专职主义为特征的,这很难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凸现,而形成真正的人文文化。
不过,无论那种社会体制,都有其发展相对薄弱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有可能产生相反方向的文化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统治力的式微,诸侯并起,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对削弱了专制统治并形成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滋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
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
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产生了“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文化,但其文化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文的真谛,反映了人性的本真要求,特别值得称颂的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文化主流的发展注入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内核,而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峰——民国时期。
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思想,中国于1915年起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非常伟大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思想领域方面。
民国思想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
民国时期,多种思想文化并存。
1840年之前,中国的思想文化比较单一。
1840年后,由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的存在格局被打破,除原有的封建思想文化外,又相继出现了多种西方人文思想文化已及多种民主主义思想文化。
和民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一样,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也因多种思想文化的并存而异常尖锐、激烈和错综复杂。
思想界群体和思想流派甚多,思想文化论战此伏彼起。
民国时期,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尤其是清末派遣出国的留学生这时纷纷回国,成为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并与国内旧有的思想文化形成对立,造成了多元思想文化格局。
报刊业的发达和社会舆论的相对自由,给思想界精英结合成思想志趣相投的群体、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提供了可能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思想群体和流派甚多,粗略统计,学术界通常称之为“什么什么派”的思想群体(如新青年派,现代评论派,甲寅派,学衡派,新月派,独立评论派,新路派,村治派、中国农村派,战国策派、新观察派等)就有二、三十个之多。
这些群体大多以同人共同创办刊物为组合的纽带,往往是一个刊物形成一个思想群体,如新青年派群体以《新青年》杂志为纽带,现代评论派群体以《现代评论》杂志为纽带,等等。
至于思想流派,大的方面,有反传统的西化派,认同传统的文化保守派,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俄化派,以及玄学派、科学派、法西斯主义派,乡村建设派等,认同传统的文化保守派中又有东方文化派、本位文化派、现代新儒家等不同的思想派别的存在。
派中有派,这是民国时期思想界的一个特点。
由于思想家群体和思想流派众多,思想文化论争也因而此伏彼起,如民国初年的孔教之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之争,白话与文言之争,科学与玄学之争,“工化”与“农化”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新旧文学之争,无政府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唯物辩证法论战,民主与独裁之争,“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以及抗战时期的“中国化”的争论,唯心与唯物的争论,如此等等。
可以说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论争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些争论对推动民国思想的发展和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国思想的另一特点,是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始于民国,但只是从民国开始,确切地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民主与科学也从此才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促进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
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和救亡图存的工具或手段加以追求的。
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
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是西方非常重要的民主思想,有人甚至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此之前,它们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严复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它们。
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五四运动是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
文艺及科学技术方面。
民国时期的文艺及科学技术方面更是灿烂光辉,下面仅仅就其部分成就列举一下便可略知。
文学。
茅盾(1896-1981),代表作《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巴金(1904-2005),,代表作《家》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出版过三十多版。
老舍(l899-1966),,代表作《骆驼祥子》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叶绍钧,又名叶圣陶(1894-1988),代表作《倪焕之》,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
鲁迅(1881-1936),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被鲁迅是世界文化的巨匠,他翻译了前苏联大量作品,代表作《海燕》。
徐志摩(1897-1931),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等,散文集《落叶》等,一生中翻译过大量泰戈尔的诗。
郁达夫(1895-1945),著有《郁达夫诗词抄》、短篇小说集《沉沦》。
沈从文(1902-1988),代表作《边城》、《长河》等。
钱锺书(1910-1998),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张爱玲(1920-1995),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
林语堂(1895-1976),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夏衍(1900-1995),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母亲》,其主要著作有:电影剧本《春蚕》、《上海24小时》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赵树理(1906—1970),著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有《赵树理文集》。
丁玲(1904—1986),1927年发表成名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著有《丁玲文集》五卷。
戏剧。
曹禺(1910-1996),代表作《雷雨》《日出》。
田汉(1898-1968),代表剧《名优之死》《丽人行》梅兰芳(1894-1961),著名京剧艺术家,多次赴欧美日本演出,深受好评,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文学名誉博士称号。
电影。
阮玲玉、金焰、胡蝶、周璇、王人美等成为一代电影巨星。
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等。
故事片《渔光曲》,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
《风云儿女》、《十字街头》、《桃李劫》,都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性。
绘画。
徐悲鸿(1895-1953),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苏诸国展览。
《徐悲鸿画的奔马》。
《九方皋》《田横五百士》。
齐白石(1864-1957),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
张大千(1899-1983),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画家。
山水、花鸟、人物造诣均高,驰誉国际艺坛。
《张大千画册》《张大千书画集》等问世。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五四后开始漫画创作。
著有《丰子恺画集》。
黄宾虹(1864-1955),其画以山水为主,兼工诗、书,并对古画、画史有颇深的造诣。
有《中国画学史》《宾虹诗草》及大批名画传世。
音乐。
黎锦晖(1891-1967),中国儿童歌舞和流行歌曲开创者。
他的“小孩儿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唱。
流行歌曲代表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落花流水》《人面桃花》等。
聂耳(1912-1935),他的名曲有《毕业歌》、《开路先锋》。
《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1905—1945),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等。
贺绿汀(1903—1999),代表作除《游击队歌》外,乐曲有《牧童短笛》、《森吉德玛》等。
任光(1900-1941),作有歌曲《渔光曲》、《大地行军歌》、《抗敌歌》、《采菱歌》、《月光光》等。
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