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例患者静脉泵入胺碘酮药物发生外渗的护理

1例患者静脉泵入胺碘酮药物发生外渗的护理

1例患者静脉泵入胺碘酮药物发生外渗

的护理

关键词:中心静脉;胺碘酮;外渗;护理

胺碘酮广泛应用于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尤其在治疗心

房颤动与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方面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房颤的转复以及

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1]。据国外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静脉炎是静脉使用胺碘酮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54.5%[2]。胺碘酮注射液说明书规定,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最好选择中心静脉给药,因中

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可显著减少药液对血管内皮

的刺激及损伤,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现就我科一住院患者在使用胺碘酮药物

时发生外渗,后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康复,报告如下。1病例介

绍患者,男,71岁,因以“摔倒后右髋部疼痛、肿胀、畸形1小时余”为主诉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房颤病史。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6.6℃,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2/81 mmHg。因患者入手术室后突然出现心房颤动,立

即暂停手术。遵医嘱给予胺碘酮药物口服及微量泵泵入,纠正心房颤动,皮牵引,择期手术。医嘱予5%GS100ml+胺碘酮0.3g,半小时泵完,后续用5%GS44 ml+

胺碘酮0.3g微泵泵入,10ml/h。持续泵入23h后责任护士发现患者外周静脉注

射部位红肿出现一3cm*5cm皮丘,立即通知主管医生,立即停止胺碘酮泵入,用

注射器回抽,拔除外周静脉置管,外渗部位予以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局部用喜

辽妥涂擦及水胶体贴敷。患者监护仍提示房颤律,为转律治疗,主管医生在无菌

操作下行右颈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置管成功,继续胺碘酮药物泵入治疗。

2护理

2.1外渗部位局部处理

胺碘酮pH值偏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静脉注射外渗可致皮肤坏死[3]。责任护士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用注射器回抽,立即停止胺碘酮泵入,局部按压止

血后喜辽妥涂擦及水胶体贴敷。触之皮温高,患者主诉局部疼痛剧烈,12 h后用50%硫酸镁持续湿热敷,穿刺针眼处使用水胶体敷贴保护;外渗后24 h,局部红

肿范围扩大,颜色呈紫红色,穿刺点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破,持续渗出血性脓液,用注射器轻轻挑破,轻轻挤压使渗液慢慢渗出,保持创面干燥喜辽妥涂擦,

患者主诉疼痛。外渗后48h,穿刺部位结痂,患者主诉疼痛明显缓解。继续用50%硫酸镁湿热敷与喜辽妥涂擦交替。患处局部红肿范围缩小,颜色转淡红色。发生

外渗后第5天,局部红肿全部消退,穿刺部位有硬结,有触痛,水胶体贴敷。外

渗后第7天,硬结范围缩小,无触痛,指导患者喜辽妥局部每日涂擦2次。患者

心房颤动纠正,拟于明日08:00在全麻下行“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外渗后第15天,穿刺部位硬结完全消退,皮肤红润,患者拟今日出院,

嘱院后行右下肢伸屈功能锻炼。

2.2.1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

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使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胺碘酮注射液的特殊性,提高警惕,如果维护不当可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甚至可能造成医疗纠纷。严格床前交接

班制度,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

2.3.2 加强与患者和陪护的沟通

告知患者及家属胺碘酮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主

动配合,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肢体活动以防止药液外渗。当患者发生

了静脉炎引起红、肿、痛等不适症状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倾听患者诉说并做好

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以改善局部循环,利于静脉、淋巴回流,减

轻肿胀和疼痛。向其讲解静脉炎的成功案例,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其精神压力,

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讨论

静脉输注胺碘酮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心律失常治疗。因药物呈酸性,外周

静脉使用容易引发静脉炎症,选择中心静脉泵入胺碘酮可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本案例在使用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后发生静脉炎,加之患者外周血管条

件差,为继续治疗,由科室内高资医生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选择途径正确。

目前临床上中心静脉置管大部分是根据体表解剖标志进行盲探穿刺置管,并发症多。有文献报道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出现血管损伤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更小,安全性更高[5]。临床上可建议医生选择B超引导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可以减少并发症很少提及药物外渗,护士观察重点在防导管滑脱、

感染、栓塞。临床在使用中心静脉泵入胺碘酮时,护士需协助医生进行穿刺,了

解穿刺过程,穿刺成功后关注局部疼痛情况,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穿刺处

使用透明敷贴粘贴,严密观察穿刺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小结

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但是静脉给药可引起药物性静脉炎

等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引发医疗纠纷。临床上使用该类

药物时,护理人员在严格掌握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的同时,应加强交接班及巡视,主动关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告知患者和家属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静

脉走行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如有局

部疼痛、发红症状,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应重新更换注射部位。减少和杜绝胺碘

酮静脉给药导致的静脉炎等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 胺碘酮抗心律失

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 .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2008)[J]. 中华心血管病

杂志,2008,36:769-777

[2]Norton L,OttobonilK,VaradyA,etal.Phlebitisinamiodaron-eadministration:incidence,contributingfac-torsandclinical-

implications[J].AM J Crit Care,2013,22(6):498-505.

[3]宋文科,赵美娜.胺碘酮静脉注射外渗致皮肤坏死1例分析与处理[J].上海护理,2015,15(1):8

[4]杨成彬.深静脉和外展静脉途径应用胺碘酮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J].现代

诊断与治疗,2013,24(1):133-134

[5]沈鹏,安友仲,齐衍濛,等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在老年复苏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3271-3272.

胺碘酮输注又发静脉炎!19种处理方法任你选

胺碘酮输注又发静脉炎!19种处理方法任你选 你知道几种处理方法? 案例分享 近日,笔者接到某病区护士长电话,咨询胺碘酮输注后手背出现了红肿该如何处理。 经了解,患者为老年女性,右侧手背出现红肿后,改为左手背静脉继续输液。因老年痴呆、肢体躁动,两上肢用了约束带约束。从左手背静脉可见,属于细而浅的那一种。 按INS标准,属于3级静脉炎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后采用“三黄软膏+水胶体透明贴”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处理方法及效果追踪介绍如下。 物品准备 三黄软膏,碘伏棉签,无菌纱布一块,一次性PE手套一个,胶布。

碘伏消毒皮肤后待干; 用无菌干棉签蘸取三黄软膏涂在手背肿胀处; 取无菌纱布覆盖其上,外套一次性PE手套固定(减少水分蒸发); 患侧肢体下垫软枕以抬高肢体。 后续处理 2019-10-01: 24小时后揭开敷料,可见手背肿胀较前消退。用温水清洗后,按上述方法继续换药一次。 2019-10-02:去除敷料,用温水清洗,待干,改用水胶体透明贴贴敷。 2019-10-04:揭去水胶体透明贴后,患侧手背肿胀已愈合。见下图↓

该病区备有三黄软膏,但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没有相关经验,从后期评估中可见有一定效果。据说明书记载,胺碘酮经外周静脉输注时会增加静脉炎发生的风险,关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方法有较多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中不妨就地取材,选择方便、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就地取材 19种静脉炎处理方法 一旦局部出现红肿或疼痛,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注胺碘酮,用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药物浓度。然后根据所在医院的资源,就地取材,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处理。 1.水胶体透明贴: 水胶体能促进水肿、瘀血吸收,保护血管,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可代替3M透明贴在静脉穿刺成功后覆盖穿刺部位及留置针针翼上,每4天更换1次。 2.软聚硅酮泡沫吸收敷料: 可有效吸收和保留渗液、维持潮湿的伤口环境,并可以封闭伤口边缘,防止渗液溢至周围皮肤表面,尤其适用于严重的静脉炎。 3.硫酸镁: 取50%硫酸镁溶液浸透两层无菌纱布,将纱布拧干至不滴水为宜,敷于患处,面积超过红肿边缘1cm,每次湿敷30min,每日3~4次。如配合电磁波治疗仪效果更好;加地塞米松湿敷效果优于单纯湿敷。不足之处是易析出结晶使纱布变硬,不易紧贴皮肤。 4.酚妥拉明: 取酚妥拉明1支(1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根据肿胀面积取适量无菌纱布,将药液滴在纱布上敷于患者外渗处皮肤,持续湿敷20~30min,对静脉炎症状较轻者效果明显。 5.山莨菪碱: 取山莨菪碱液加生理盐水配成2%浓度,用无菌纱布浸润后敷于患处,每天湿敷30min。如能配合如意金黄散交替进行,可提高疗效。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发表者:曾辉8822人已访问 外敷 冷敷:冰袋24h 最长3天 药物湿敷:氢考 MgSO4 2-4%NaHCO3 中药湿敷:金黄散 六神丸+蜂蜜 长春瑞滨出现渗漏的处理 1在注药过程中,当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剧时,既使回血良好亦要停止注药,换用预先备好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另行穿刺。一旦发现局部肿胀出现渗漏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按以下程序处理。 ①回吸,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出。②解毒剂局部环封,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ml无菌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常用的方法为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一次,连续三天。 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时,最长可用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时后再冷敷。必要时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但严禁热敷。④渗漏24小时后,可适情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收等作用。 2 经上述处理无效,渗漏部位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形成溃疡时,我科应用自己配制的脐血血浆加地卡因外涂溃疡局部,每日三次,并配合外科换药,直至痊愈,1-3个月内皆能完全恢复。对于渗入皮下范围大或合并感染者,要加用抗生素治疗。 3 功能锻炼:渗漏发生后引起的疼痛往往使患者不敢活动患肢,时间一长,可引起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应指导、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肘、握拳等动作。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长春瑞滨渗漏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长春瑞滨化疗局部渗漏的可能原因 1 药物自身的因素,长春瑞滨属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致使药物渗漏皮下。 2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老年人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肢血管阻力增加。 3 操作因素,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出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等。 4 患者因素,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尖滑脱等。

1例患者静脉泵入胺碘酮药物发生外渗的护理

1例患者静脉泵入胺碘酮药物发生外渗 的护理 关键词:中心静脉;胺碘酮;外渗;护理 胺碘酮广泛应用于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尤其在治疗心 房颤动与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方面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房颤的转复以及 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1]。据国外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静脉炎是静脉使用胺碘酮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54.5%[2]。胺碘酮注射液说明书规定,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最好选择中心静脉给药,因中 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可显著减少药液对血管内皮 的刺激及损伤,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现就我科一住院患者在使用胺碘酮药物 时发生外渗,后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康复,报告如下。1病例介 绍患者,男,71岁,因以“摔倒后右髋部疼痛、肿胀、畸形1小时余”为主诉入院。既往有冠心病、房颤病史。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6.6℃,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2/81 mmHg。因患者入手术室后突然出现心房颤动,立 即暂停手术。遵医嘱给予胺碘酮药物口服及微量泵泵入,纠正心房颤动,皮牵引,择期手术。医嘱予5%GS100ml+胺碘酮0.3g,半小时泵完,后续用5%GS44 ml+ 胺碘酮0.3g微泵泵入,10ml/h。持续泵入23h后责任护士发现患者外周静脉注 射部位红肿出现一3cm*5cm皮丘,立即通知主管医生,立即停止胺碘酮泵入,用 注射器回抽,拔除外周静脉置管,外渗部位予以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局部用喜 辽妥涂擦及水胶体贴敷。患者监护仍提示房颤律,为转律治疗,主管医生在无菌 操作下行右颈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置管成功,继续胺碘酮药物泵入治疗。 2护理 2.1外渗部位局部处理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2010年3月~2011年6月,我们对92例心律失常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2例,男58例,女34例, 39~83岁。轻者71例,表现为穿刺点或周围皮肤出现酸、麻、胀、痛等症状,疼痛可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向远处放射,严重时,烦躁不安;重者21例,表现为穿刺点沿静脉上行5~35cm静脉呈条索状改变,皮肤红、肿 痛、炙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穿刺点以上静脉塌陷,穿刺点可触及硬结。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临床上常用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酸,常将胺碘酮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资料显示浓度为6mg/ml胺碘酮液体从外周静脉泵入,当泵入时间大于48h时,静 脉炎发生率达88. 2%[1]。 2.2 选择血管不当:选择上肢外周静脉过于细小或选择下肢静脉应用此药,由于该酸性溶液对细小静脉刺激性较大易引发静脉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选择的静脉脆性大、弹性差、有结节性瘢痕,或者所选择的静脉在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虽然穿刺成功, 却很容易渗出,导致药液外渗。 2.3 穿刺技术不熟练:技术不熟练,造成多次穿刺;再次穿刺时,选择的部位距离上一次穿刺部位太近。 2.4 针头位置固定不当: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2.5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患者的主诉不重视。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疼痛、渗出、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药物,是近年来报道的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胺碘酮时会引起患者局部浅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胺碘酮溶液pH值为2.5~4.0,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对局部皮肤组织和外周血管的刺激性较强,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静脉炎。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有时伴疼痛,穿刺静脉部位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1 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1. 1 患者自身因素 1. 1. 1 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静脉血管相对脆性较大,痛觉减低,反应迟钝易发生静脉炎。 1. 1. 2 重症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性静脉炎。 1. 1. 3 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态,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脆弱,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静脉回流不畅,液体容易外渗。 1. 1. 4 患者对药物的认识缺乏,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1. 2 药物因素 盐酸胺碘酮pH值为2.5~4.0,偏酸性,静脉滴注应用时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和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1. 3 穿刺部位选择 1. 3. 1 选择细小血管上肢外周静脉相对细小,胺碘酮的酸性对其刺激性很大,所以容易引起静脉炎,因此应避免下肢静脉应用此药。 1. 3. 2 选择下肢静脉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液流动缓慢,胺碘酮停留在下肢静脉时间过长而引起静脉炎。 1. 4 留置针的使用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胺碘酮注射液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容易引发静脉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在使用该种药物时,护理人员要熟悉药理特点及其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趋向严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 (1) 穿刺技术的因素: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加大对静脉的损伤;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易导致药物外渗;输液结束拔针的时候按压不当,没有按至静脉穿刺点,也有很大的可能导致药液外渗;患者长时间卧床或者是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情况下,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容易使药液随着针孔外渗。 (2) 药物因素:外周静脉可耐受的pH值为6.5,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为2.5~4.0,小于6.5,呈酸性,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易损伤内皮细胞;且胺碘酮含碘,同样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损伤血管内膜,患者静脉输注浓度>2mg/mL则易发生静脉炎。 (3) 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胺碘酮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特性缺乏系统的了解;此外,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巡视,观察不仔细,使得药物外渗发生之后未能及时发现。 (4)其他因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过度依赖报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回血及药物外渗等情况;药物滴注速度不均、输液时间过长、针头位置固定不良、输注速度过快、环境温度不当等。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 (1)选择合适的稀释液 胺碘酮注射液为强酸性,对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性,易损伤血管内膜。临床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要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配置浓度不可>2 mg/L,使其pH值及含量趋向稳定。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使用不同部位连续静脉滴注,同一个部位连续给药超过6 h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而不同部位6 h连续给药其静脉炎发生率为0%,胺碘酮输注6 h时,要与其他静脉通路液体互换。 (2)合理选择静脉 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率,输注胺碘酮时应首选中心静脉给药。如应用外周血管,应选择上肢前臂血管,因其粗直、弹性好、易固定且便于观察,尽量不要选择细小或弹性差的血管。避免下肢静脉给药,因为下肢血管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药物易渗出形成静脉炎。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静脉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以生理盐水建立液路,防止因穿刺不成功造成药物外漏;选用22-24G静脉留置针,减少血管占位效应;由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置管,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送管时手法正确,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血管造成药液渗漏。 (4)保护及合理使用血管 对需要较长时间输注胺碘酮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及合理使用血管,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穿刺,避免一根血管反复刺激,可建立两根血管通路交替使用,

胺碘酮外渗致严重静脉炎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胺碘酮外渗致严重静脉炎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胺碘酮注射过程中渗漏导致严重静脉炎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产生 静脉炎后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因注射胺碘酮渗漏后引发静脉炎的患者1例,给予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过36小时护理结束之后,患者静 脉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胺碘酮采用留置针注射引起的静脉炎经护理后恢 复程度与患者留置针时间长短有关,留置针时间越长,静脉炎恢复程度越低。积 极护理措施的应用,可缓解部分静脉炎患者的症状。 【关键词】护理;静脉炎;胺碘酮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212-02 长期住院需经常补液注射的患者一般入院时都会建立静脉通道,以便日后输 液方便[1]。ICU收治的心率失常患者一般都需要药物治疗心率失常,我院针对快 速型心率失常患者常采用注射胺碘酮治疗。为研究胺碘酮注射过程中留置针时间 问题引发的静脉炎的情况,以及针对静脉炎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了如下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余镇坤,男,74岁,诊断:(1)双肺肺炎;(2)三尖瓣中重度返流房 颤并快速心室率心功能三级;(3)老年性瓣膜病二尖瓣中度返流。因腹痛发热 一天于2018年5月18日凌晨两点入我院进行治疗,并于当天行胆囊切除术后入 我科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外二进一步治疗。于6月13日,患者因胸闷气促 再次转入我科,转入查体:T 37.4C,P 125次/分,R 32次/分,Bp 132/82mmHg,SP0 296%(鼻导管吸氧3L/min)。神志清,精神倦怠,呼吸急促,自诉有胸闷, 气促,入睡困难,查体部分合作,问答尚切题,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粗, 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心音钝,心率125bpm,律不齐,第二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2018年6月13日入科时,患者全身轻度浮肿, 双上肢见红斑,轻度红肿和脱屑。患者心律130~180次/分,医嘱予胺碘酮 300mg+5%GS44ml微泵泵入,10ml/h持续泵入,6月17日,患者右前臂浅静脉输液处皮肤见10cm×7cm红肿,伴有发热疼痛症状。立即报告医生并停止胺碘酮泵入,重新留置一浅静脉。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外渗部位。之后转入外二继续治疗 时用喜辽妥外涂后,呋喃西林外敷,严密观察皮肤情况,6月20日皮肤情况好转,于6月21日B超引导下在患者左上肢留置一PICC导管,之后继续跟踪随访,皮 肤恢复正常。 1.2 引起胺碘酮外渗的原因: 1.2.1胺碘酮的PH值偏酸性,对血管的刺激性比较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症渗出,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静 脉外渗可致皮肤坏死。 1.2.2静脉血管是否发生痉挛,血管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1.2.3多次穿刺的损伤是导致外渗的主要原因,如患者烦躁不配合而刺穿血管,或由于固定不完善而脱出血管等。 1.3 护理措施 1.3.1胺碘酮外渗后的护理措施(1)立即停止注射,回抽药液。在给患者注 射过程中一旦出现红肿或者疼痛,应立即停止注射,回抽药液,并用生理盐水静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目的针对胺碘酮注射液对组织和血管的影响,改变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为 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更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对42例患者分别给于程序化的血管管理和处理。结果42例患者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1例局部组织坏死经切开引流而治愈;其余29例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痊愈。结论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标签:胺碘酮注射液;组织损伤;静脉炎;护理策略 胺碘酮是以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主,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静脉制剂起效快,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房颤的转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1]。但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过程中,如果持续给药超过24 h常引起穿刺局部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症。轻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针对以上现象,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胺碘酮注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5月共有42例患者次应用胺碘酮注射液,3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其中重度患者1例,穿刺手背浅静脉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转外科切开引流治愈;其余29例为轻、中度,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而痊愈。静脉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为:轻度:沿静脉走行局部组织红、肿、痛,弹性差;中度,静脉呈条索状,压痛不明显;重度,在中度静脉炎的基础上,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破[2]。 2护理策略 2.1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专科培训,严格无菌操作 2.1.1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凡是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所以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在穿刺过程中要保证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回血通畅,严禁反复穿刺,要避免针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导致针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穿刺成功前尽量应用空液体,待包扎固定好后再配入胺碘酮溶液。在输液结束后先静推生理盐水20 mL再拔针,以减少药物在局部滞留时间,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拔出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一定要按压到血管穿刺点以免药液沿血管壁针道外渗到皮下。

胺碘酮外渗引起静脉及组织损伤5例的观察与护理

胺碘酮外渗引起静脉及组织损伤 5 例的 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由胺碘酮外渗所造成的起静脉及组织损伤患者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在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出现胺碘酮外渗的心律失常患者,共5例。观察患者表现出的局部特点,并探讨对患者采用的护理干预方式。结果患者的首发症状通常为滴入速度减慢,发生的主要时间在患者持续用药超过24小时后以及48小时之间。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导致患者出现胺碘酮外渗的主要原因就是持续滴入或者泵入胺碘酮药物,造成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改变。所以,就需要尽可能的对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给药, 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出现胺碘酮外渗的问题。 【关键词】静脉炎;胺碘酮外渗;组织损伤;护理干预;病情观察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等中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率也是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而胺碘酮作为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等相关疾病的主要药物,通常是需要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对患者给药,然而因为该药物将会对患者的机体组织造成较为强烈的刺激,这就导致如果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输注或者是其出现肢体活动时,会出现外渗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水疱或者是静脉炎等诸多问题,甚至还会造成患者出现阻滞坏死的严重后果[1]。针对这些问题,在临床上通常会为患者采用涂抹磺胺嘧啶银或者是湿敷硫酸镁等措施进行处理,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选取我院由胺碘酮外渗引起静脉及组织损伤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临床日后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在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出现胺碘酮外渗的心律失常患者,共5例。其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1例;年龄区间为50

百多邦外涂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胺碘酮致1例Ⅳ级静脉炎护理体会

百多邦外涂加红外线照射治疗胺碘酮致1例Ⅳ级静脉炎护理体会 胺碘酮是一种高效而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但胺碘酮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强,轻者容易引起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表现,重者引起血管条索状改变,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环死。我科2013年7月发生1例胺碘酮静脉泵入致Ⅳ级静脉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0岁,退休工人,因反复腹痛、解黑便2月余,伴有头晕、乏力1d门诊以消化道出血收入住院,曾有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律失常、快速房颤、心功能Ⅱ级、缺铁性贫血等病史。住院期间突发快速房颤,心率达到200次/min,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46ml+胺碘酮300mg以5ml/h泵入。由于患者拒绝进行深静脉穿刺,我科采用“BD”22﹟留置针连续使用89h,期间发现穿刺处皮肤红肿、疼痛后,及时更换不同的肢体与部位共4次。第4d发现右侧前臂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水肿,可触及静脉条索状物,第5d整个右侧前臂(共有3次穿刺针眼)红肿、疼痛,穿刺点处有乳白色分泌物渗出,经培养显示为无菌分泌物。根据2011年《临床护理指南》诊断为Ⅳ级静脉炎。 2 护理措施 2.1静脉炎发生48h内处置立即给予患处25%硫酸镁与土豆片交替湿热敷,每2~3h更换1次,并用塑料袋外包裹,防止水分的丢失。晚上使用百多邦外涂,每3~4h 1次。 2.2静脉炎发生48h后处置每天用百多邦外涂患处,3~4h更换1次,并用红外线灯照射,从光源到皮肤之间距离30~40cm,照射时间为20~30min/次,2次/d,照射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烫伤。持续使用1w红肿、疼痛明显消退,使用2w后完全愈合。 3 总结 3.1胺碘酮致静脉炎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胺碘酮与5%葡萄糖配成溶液后PH值为3~4,进而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注射针头对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和损伤等因素,造成血管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所致。文学琴[1]等报道致静脉炎的原因中药物因素(胺碘酮浓度>3g/L,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引起占65%,护理因素(合理选择静脉:如中心静脉、上肢大静脉等;防止药物外渗;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引起占20%,患者因素(老年患者静脉弹性差,通透性增加更易发生)引起占15%。李玮[2]等报道高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泵入时间的长短与静脉炎的发生呈正态分布,静脉炎多发生在泵入21.3~47.17h发生。我科患者80岁,年老体弱,有多种慢性疾病,同时连续使用胺碘酮89h,加上年轻护士工作中无经验,巡视观察不到位,虽然及时更换4个不同的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表

胺碘酮外渗预防答辩介绍

胺碘酮外渗预防答辩介绍 一、胺碘酮外渗预防的重要性 1.1 胺碘酮的应用及副作用 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心脏的电活动,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外渗的风险。胺碘酮外渗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预防胺碘酮外渗非常重要。 1.2 胺碘酮外渗的危害 胺碘酮外渗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增加患者疼痛感,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感染、瘢痕形成等并发症。因此,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胺碘酮外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胺碘酮外渗预防的方法 2.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为了预防胺碘酮外渗,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推荐使用中心静脉通路,因为中心静脉通路能够提供较大的通路直径,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 2.2 观察注射部位 在注射胺碘酮之前,应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确保皮肤完整无损。如发现有破损或红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避免药物外渗。 2.3 使用适当的注射技术 在注射胺碘酮时,应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确保其质量可靠。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注射角度和深度,避免药物渗出。 2.4 观察注射过程中的反应 在注射胺碘酮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发现局部疼痛、灼热感、肿胀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药物外渗引起的严重后果。 三、胺碘酮外渗预防的护理措施 3.1 建立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 为了预防胺碘酮外渗,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准确计量胺碘酮剂量、正确注射技术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药物的有效输送。

3.2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护理人员是预防胺碘酮外渗的关键,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医疗机构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胺碘酮外渗预防的认识和理解,确保能够正确、规范地执行护理操作。 3.3 定期评估和监测 为了及时发现胺碘酮外渗的风险和问题,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和监测患者的情况。包括观察注射部位、观察患者的反应等,以及定期回访患者,了解他们的病情和康复情况。 3.4 提供必要的护理支持 在胺碘酮外渗预防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提供必要的护理支持。包括定期更换输液器、定期更换注射部位等,以减少胺碘酮外渗的风险。 四、胺碘酮外渗预防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4.1 评估预防效果 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胺碘酮外渗预防的效果,包括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等指标。通过评估结果,可以了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4.2 改进预防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对胺碘酮外渗预防策略进行改进。包括优化护理操作流程、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引入新的预防技术等,以提高预防效果。 4.3 分享经验和教训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议,分享预防胺碘酮外渗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与其他机构的交流和学习,可以不断提高预防胺碘酮外渗的水平,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4.4 宣传和教育患者 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胺碘酮外渗预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增强患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五、总结 胺碘酮外渗的预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观察注射部位、使用适当的注射技术等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胺碘酮外渗的发生。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定期评估和监测

盐酸胺碘酮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盐酸胺碘酮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和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例胺碘酮外渗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 静脉炎,经过局部湿敷、消毒、护理后治愈。结论持续泵入胺碘酮注射液造成 血管壁通透性改变是外渗的主要原因,要掌握胺碘酮的药理作用,提高护士的专 业技能,加强责任心,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盐酸胺碘酮外渗局部组织静脉炎预防护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是苯丙呋喃的衍生物,无明显负性肌力作 用的广谱抗心侓失常药,其静脉制剂起效快,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临床上用于危及生 命的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及室颤的终止和预防,也可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 过速、阵发房扑、房颤的转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对血管的刺激性强,PH值为2.5-4.0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8.2%[1]。处理不当可造成 局部坏死。2018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有9位患者静脉泵入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时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静脉炎。经及时对症处理后,约在3—9天痊愈。现将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减少了胺碘酮注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18年1月-2018年10月共收住9例患者应用胺碘酮注射液,均有不同程度产生局 部血管及皮肤组织炎性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及上方有条索状红肿、压痛、血管变硬等现象。9例外渗发生在持续静脉滴注用药后的24-48h中,全部在手背和前臂使用了浅静脉留置针。 其中有一例患者静脉炎出现水泡,溃烂,治疗和护理的时间较长,应用我们配置的酊剂(左 氧氟沙星10ml+15AA氨基酸10ml+利多卡因5ml+75%酒精5ml+地塞米松20mg+维生素B12 100ug)等局部湿敷约9天后痊愈;其余8例患者为轻、中度,应用硫酸镁、土豆片湿敷后 痊愈。判断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标准: 轻度:沿静脉走形局部组织红、肿、热、痛;中度:静脉呈条索状,有压痛,血管弹性差,局部发硬;重度: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和破溃。 2.预防护理措施 2.1加强护士责任心每位护士都要严格掌握胺碘酮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特殊性,护理不 当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故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情况,注意针头固定是 否牢固、是否脱出、移位等尤为重要,重视患者主诉,注意观察沿静脉走行是否有红、肿、热、痛及条索、硬结,回血是否良好等。一旦发现以上症状,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并给于相应的处理。严格床头交接班制度。 2.2加强护患交流、沟通技巧向患者及陪护介绍胺碘酮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肢体活动以防药液外渗。当患者发生 静脉炎引起红、肿、热、痛等不适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讲解静脉炎 局部用药的有效性,消除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积极做好治疗及护理工作。 2.3药物因素临床上常用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其PH值偏酸,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 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其渗透性高,渗入皮下间隙后,破坏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引起 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组织坏死[2]。故要严格掌握胺碘 酮的用药剂量及时间。在使用微量泵注射胺碘酮时,能够有效地控制药物的剂量及速度,药 液渗漏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2.4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泵入胺碘酮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如用中心静脉给药时一般不 会出现静脉炎,但是不具备中心静脉给药条件而使用外周静脉给药时,就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师操作。选择上肢静脉,血管管径粗直、弹性好、回流通畅、避开关节 和静脉瓣处,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部位。 2.5静脉炎的处理在9例患者发生静脉炎中,轻、中度的用50%硫酸镁纱布及土豆片局 部湿敷,并用保鲜膜完全覆盖患处。避免水分蒸发,每天2-3次,每次1-2h,硫酸镁对血管 平滑肌有舒张作用,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与组织间隙细胞的渗透压,达到消炎去肿 的功效;土豆片不宜太薄,太薄易干涸,土豆中富含淀粉、茄碱、各种盐类、胡萝卜素、维 生素b、维生素c、龙葵素,淀粉可加快药物的吸收,茄碱、龙葵素有缓解疼痛、肿胀、减少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赵喜枝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6 时间为3~4d76岁,平均54 。 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 结果 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

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 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切功能。因此,充足的氧气供应将活跃皮肤及浅静脉内的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使皮肤富有弹性。使良性的静脉炎尽快痊愈。 由于胺碘酮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多,外渗的处理不容忽视,药物外渗出现炎性反应时间为1-2周,所以在滴注有可疑渗漏,即应按渗漏处理,切无轻易放过造成严重后果[2]实践证明:在周围静脉应用盐酸胺碘酮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静脉推注胺碘酮后立即用5%GS20ml冲管,再接液路,(2)维持泵滴用药时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在上肢不同较粗大的血管上同时建立2-3条液路,并20分鈡-2小时更换泵滴连接液路一次,后冲管,三液路总滴速不超过需要量,同时在泵滴的血管

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胺碘酮所致严重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胺碘酮所致严重静脉炎的护理体 会 总结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局部严重静脉反应的护理体会,提出值得 注意的护理问题及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探讨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寻找减少或 减轻静脉炎的防护方法。分析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做好相关护理措施使患者减 轻痛苦,促进伤口愈合,最终痊愈出院。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为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对预防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复发性心房扑动、 房颤、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以及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均高度有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制止的难治性心律失常,对预激综合征伴发的顽固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作为首选药物。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四周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 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我科2009年2月收治1名急性心肌梗死伴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后出现严重静脉炎,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6岁,因“胸闷胸痛两天,加重两小时”于2009年2月3日入院,诊断急性下 后壁心肌梗死。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年。老年患者,精神较差,营养中等。入院后给予抗 血小板聚集、扩管、止痛、降糖、吸氧等对症治疗,严格卧床休息。右手前臂内侧置入静脉 留置针一枚。于2月6日7:20Am出现心慌胸闷不适,血压95/60mmHg,心率130次/分,心电监护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遵医嘱立即给予胺碘酮300毫克静脉推注后继续给予胺碘酮300毫克静脉滴注,20滴/分。15分钟后患者主诉心慌胸闷缓解,继续给予胺碘酮300毫 克,4毫 升/小时微泵泵入。患者在使用胺碘酮的过程中,穿刺局部皮肤无红肿,静脉回血良好。2月9日4Am,穿刺局部出现红肿,红肿面积约1×1cm2,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给以硫酸镁 湿敷。2月9日10Am,红肿面积扩大为4×5cm2,疼痛加剧,红肿上方有2×3cm2的 硬结,继续给予硫酸镁湿敷。2月10日红肿面积扩大为6×10cm2,局部出现多个水泡, 无菌操作下,抽取水泡内液体,局部给予活力碘涂擦后给予金黄散加醋局部湿敷,并与喜疗 妥交替使用,避开水泡部位。2月11日水泡处仍有大量渗夜,但局部疼痛减轻,继续给予金 黄散加醋湿敷。2月14日患者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硬结软化,但水泡处仍有少量渗液,考虑 患者基础情况较差,有 糖尿病史,伤口愈合情况较差。2月15日给予局部活力碘纱布覆盖,加压包扎,3天后同法 换药,换药3次后,患者局部开始结痂,伤口愈合良好,患者于2月28日好转出院。3个月后回访患者局部伤口瘢痕形成。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危重,长时间的监护和静脉使用药物,限制家属的探视,右臂伤口发展迅速并有疼痛,愈合情况较缓慢,情绪也随之变得沮丧、焦虑、紧张、恐惧。护士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积极施救的同时给予关心、爱护,介绍疾病有关知识,适时给予心理安慰和疏导,满足 情感需要。 2.2静脉炎护理措施 2.2.1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3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 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 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 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 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 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且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 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 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防止同一部位、长时间、屡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