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1.头孢哌酮舒巴坦:药物热

患者:女,77岁,因咳嗽、喘息加重4天伴发热入院。查体左肺湿罗音,胸CT右肺囊叶炎。诊断为肺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3g,q12h抗感染3天,后第四天用药出现寒战体温升高,停用体温恢复正常,再用,体温复升高。

案例分析:该案例属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引起的药物热反应。头孢哌酮舒巴坦属于β-内酰胺类,此类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考虑到相似结构的抗菌药物会出现“交叉致热”现象,故建议停用头孢头孢哌酮舒巴坦,换用不同类型的药物。

喹诺酮类不仅可覆盖CAP常见致病菌,且对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等非典型致病菌有效,药师建议:

(1)该病例可改换左氧氟沙星。

(2)如若是重症药物热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时使用物理降温法。

(3)更换抗菌药物前最好行微生物培养或药敏试验。

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血小板减少

患者:男,78岁。因血肌酐升高2年,水肿、纳差、尿少1月入院,诊断为肾性贫血、肾性骨病、高血压3级、非胰岛素性糖尿病。进行血透后因“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予万古霉素、莫西沙星联用3天后仍发热,拔除导管,另行透析通路。之后将抗菌药物调整为哌拉西林舒巴坦输注,体温渐正常。后由于客观因素又改为哌拉西林他唑

巴坦2.25g,ivgtt,q12h。用药第6天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既往无血液病史,入院后检查血小板正常,排除骨髓异常所致血小板减少。

案例分析:该患者在输注哌拉西林舒巴坦时体温正常,改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发现血小板计数下降的现象,停药回复正常。前后两组均有哌拉西林成分,故可推测是他唑巴坦引起的可逆性的血小板计数下降。

他唑巴坦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反应、中毒性表皮坏死、急性肝炎肝功能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伪膜性肠炎等。

药师建议使用该药时:

(1)密切监测其血常规变化,

(2)停用该药,可用注射用人白介素升血小板或口服升血小板药物对

症治疗。

3.克林霉素:神经肌肉阻滞

患者:男,59岁。腰椎感染入院后予克林霉素+头孢曲松治疗。在使用克林霉素20天后有右手臂麻木伴肌肉颤抖的现象。

案例分析:克林霉素属于林可霉素类抗菌药。该类药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药师建议停用克林霉素,改用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

4.氨曲南:红人综合症

患者:女,36岁。因急性喉炎给予生理盐水250ml+氨曲南1.0g,2次/天,20min后,患者面、

颈部潮红、上肢发痒、心慌出汗,给予10mg地塞米松,1h后并无缓解。发现双上肢、胸前、面、颈部大片红色丘疹伴瘙痒、心慌、胸闷等症状。

案例分析:结合不良反应症状考虑为氨曲南所致的“红人综合症”。药师建议停用氨曲南并给予抗组胺治疗,复方地塞米松软膏涂抹胸部及上肢待症状消失。

5.头孢西丁:双硫仑反应

患者:女,81岁。以吸气右胸针刺样疼痛咳嗽半个月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支气管炎、胸部积液等给予头孢西丁2g+生理盐水100ml,ivgtt,30min.之后患者自行服用复方甘草口服溶液10ml,约10min后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面部潮红、躯干红疹。

案例分析:头孢西丁的化学结构中有与双硫仑相似的甲硫四氮唑侧链。复方甘草口服溶液中含复方樟脑酊组分,而酊剂是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当乙醇与头孢西丁联用时由于抑制了乙醇的代谢,引起乙醛蓄积中毒而产生双硫仑反应。

头孢西丁钠说明书中明确写明可影响酒精代谢引起该类反应。在临床上同样含有乙醇成分的成药制剂还包括藿香正气水、感冒止咳糖浆等,药师提醒绝大多数头孢类抗菌药物与含乙醇成分的成药制剂不得配伍使用。建议患者使用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6.拉氧头孢钠:过敏性休克

患者:女,9岁。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入院检查。诊断为反复

泌尿系统感染。给予拉氧头孢钠1.5g,bid,ivgtt。2min后,患者全身皮肤潮红伴瘙痒、视物模糊、口唇发绀、胸闷,心率70次/min,血压58/27mmhg,呼吸25次/min,瞳孔对光反射减弱。

案例分析:根据上述症状,可判定为拉氧头孢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拉氧头孢钠是新型的半合成氧头孢烯类,对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有较强作用。发疹、恶心、呕吐、腹泻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偶有血小板计数减少,但过敏性休克少见。过敏性休克起病急、来势汹涌,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在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的同时及时应用升压、抗炎、抗组胺、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等一系列补救措施尤为重要。

7.孢西丁钠:迟发型静脉炎

患者:男,39岁。因右上腹反复疼痛入院检查,诊断为胆囊炎并伴胆囊结石。临床输注头孢西丁钠2.0g+生理盐水100ml,ivgtt,1次/8h,治疗20天疼痛缓解出院。3天后患者双手背及双前臂肿胀疼痛穿刺点发红,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改变。

案例分析:头孢西丁钠属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为半合成的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作用。该药说明书明确指出静注剂量过大或过快可产生血管疼痛和灼热感,严重者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本案例中头孢西丁钠的用量为20天,已超出说明书标注的范畴。3天后引发的上述症状可判定为迟发型静脉炎。药师建议患者停用该药,抬高上肢制动,局部硫酸镁湿敷治疗。

8.美罗培南:癫痫发作

患者:男,79岁,以反复咳嗽、气喘入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伴心率失常。又因入院前给予头孢呋辛效果不佳,且入院后抗炎抗感染并无明显症状缓解,血糖也一直控制不佳。而高血糖又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细菌感染机会、降低抗感染的成功率,故入院后给予美罗培南0.5g,ivgtt,q12h抗感染治疗。在第2剂美罗培南输注结束后患者出现四肢抽搐、意识欠清、神志淡漠、无法应答,医生确诊为癫痫发作。

案例分析:说明书中明确指出该药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且临床上常有碳青霉烯类引起癫痫的不良反应报道。美罗培南的分子结构中同样含有碳青霉烯环,根据循证医学的依据即可确认上述症状为美罗培南引起癫痫的不良反应。

美罗培南引起癫痫的主要原因与脑内GABA受体减少相关,临床上可选用苯二氮卓类加强或易化GABA的抑制剂神经递质的作用,也可通过巴比妥类降低谷氨酸的兴奋作用,加强GABA的抑制作用来抑制癫痫发作。

出现上述症状药师建议:

(1)可用血液透析的方法降低血药浓度

(2)停用美罗培南,用地西泮静滴,苯巴比妥钠肌注予以缓解。

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实例分析

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实例分析 临床药学室 二OO八年十一月

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实例分析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实例分析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长及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加,使感染性疾病死亡率逐渐升高,因此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成为目前医药系统的当务之急。我院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行有效监督指导,及时发现纠正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现将我院药师在临床工作中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用药实例20例进行详细的用药分析。旨在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一、给药方案不当 实例1:男性患者,42岁,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处方:0.9%生理盐水500ml,氨苄青霉素6.0g,静滴,一天一次 用药分析:氨苄青霉素半衰期短,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一天一次给药根本无法满足抗菌要求,反而易引起耐药菌产生。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使其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60%的时间,或者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时间必须大于40%-50%,方可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此类抗菌药物无抗菌后效应(PAE),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每次大剂量给药,当血药浓度达到MIC4-5倍时,再增大药物剂量,抗菌效力并不增加,反而增大其毒副作用。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宜0.9%氨化钠100ml,氨苄青霉素2.0g,静滴,一天三次。 二、溶媒选择不当 实例2:男性患者,男,20岁,泌尿系感染 处方0.9%生理盐水100ml,依诺沙星0.2,静滴,一天二次 用药分析: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注射剂具酸碱两性,为大分子物质,用生理盐水等、含氯离子的强电解质溶液稀释,因同离子效应而产生白色沉淀,不宜合用。宜用5%或10%葡萄糖100ml稀释后溶解,稀释后缓慢滴注60min以上,滴完后继接其他含氯离子输液前顺用葡萄糖注射液冲洗,以免输液管内余液析出沉淀。 三、在同一输液中使用不宜配伍的药物 实例3:男性患者,38岁,带状疱疹 处方:5%葡萄糖250ml,阿昔洛韦0.25g,维生素C2.0,静滴,一天两次 用药分析:阿昔洛韦注射液碱性高PH10.5-11.6,不宜与酸性的葡萄糖及维生素C配伍。宜用0.9%氯化钠250ml,阿昔洛韦0.25g静滴,一天两至三次,缓慢静滴,一次滴注1小时。 四、重复用药 实例4:男性患者,54岁,混合痔 处方:0.9%氯化钠250ml,克林霉素0.6g,静滴,一天两次,0.5%甲硝唑100ml,静滴,一天两次。 用药分析:克林霉素、甲硝唑均具有强大抗厌氧菌使用,两者联用抗菌谱重叠,用一种即可。 实例5:男性患者,34岁,腹部外伤 处方:0.9%氯化钠100ml,头孢西丁2.0g,静滴,一天两次,替硝唑0.4g,静滴,一天两次 用药分析:头孢西丁为头霉素类β内酰胺药,对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与替硝唑联用抗菌谱重叠,替硝唑没有使用的必要。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1.头孢哌酮舒巴坦:药物热 患者:女,77岁,因咳嗽、喘息加重4天伴发热入院。查体左肺湿罗音,胸CT右肺囊叶炎。诊断为肺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3g,q12h抗感染3天,后第四天用药出现寒战体温升高,停用体温恢复正常,再用,体温复升高。 案例分析:该案例属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引起的药物热反应。头孢哌酮舒巴坦属于β-内酰胺类,此类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考虑到相似结构的抗菌药物会出现“交叉致热”现象,故建议停用头孢头孢哌酮舒巴坦,换用不同类型的药物。 喹诺酮类不仅可覆盖CAP常见致病菌,且对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等非典型致病菌有效,药师建议: (1)该病例可改换左氧氟沙星。 (2)如若是重症药物热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时使用物理降温法。 (3)更换抗菌药物前最好行微生物培养或药敏试验。 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血小板减少 患者:男,78岁。因血肌酐升高2年,水肿、纳差、尿少1月入院,诊断为肾性贫血、肾性骨病、高血压3级、非胰岛素性糖尿病。进行血透后因“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予万古霉素、莫西沙星联用3天后仍发热,拔除导管,另行透析通路。之后将抗菌药物调整为哌拉西林舒巴坦输注,体温渐正常。后由于客观因素又改为哌拉西林他唑

巴坦2.25g,ivgtt,q12h。用药第6天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既往无血液病史,入院后检查血小板正常,排除骨髓异常所致血小板减少。 案例分析:该患者在输注哌拉西林舒巴坦时体温正常,改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发现血小板计数下降的现象,停药回复正常。前后两组均有哌拉西林成分,故可推测是他唑巴坦引起的可逆性的血小板计数下降。 他唑巴坦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反应、中毒性表皮坏死、急性肝炎肝功能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伪膜性肠炎等。 药师建议使用该药时: (1)密切监测其血常规变化, (2)停用该药,可用注射用人白介素升血小板或口服升血小板药物对 症治疗。 3.克林霉素:神经肌肉阻滞 患者:男,59岁。腰椎感染入院后予克林霉素+头孢曲松治疗。在使用克林霉素20天后有右手臂麻木伴肌肉颤抖的现象。 案例分析:克林霉素属于林可霉素类抗菌药。该类药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药师建议停用克林霉素,改用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 4.氨曲南:红人综合症

抗菌药物病例分析

一例过敏体质致抗菌药物频发过敏反应病例分析 闫虹 摘要: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有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给药方法及其他因素等。药物热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是与用药有关的发热反应。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临床医生要仔细询问既往史,全面了解、掌握药物的常见和少见不良反应,要随时观用药后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考虑到不良反应的可能,提高对ADR的认识,及早诊断,及时停药并积极做出应对,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特别要注意的是:联合用药中每种药物都有致ADR的可能,鉴别时在停用全部药物,症状恢复正常后,要逐一试用,顺序是先试用最不易引起药物热的药物,以构成新的方案,避免长期延误治疗。 关键词: 过敏体质;抗菌药物;过敏反应;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岁。发作性喘息7年,加重20余日。1天前气促、喘息明显加重,不能活动,咳嗽剧烈,痰不多,无下肢浮肿,就诊于急诊室,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后,喘息略有减轻,为进一步明确诊治于2014年7月2日住院治疗,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差,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否认食物过敏史,对头孢哌酮过敏。入院查体:T:36.4℃;R:21次/分;P:82次/分; BP:120/70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弥漫性的呼气性哮鸣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及湿啰音。急诊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12.43×109/L,中性粒细胞比78.51%,血小板278×109/L,电解质示:血钾4.00mmol/L, 血钠141 mmol/L,血氯96 mmol/L。住院后初始药物治疗方案为:抗感染治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Bid静脉滴注);抗炎治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 QD静脉滴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mg Tid 氧化雾化吸入);解痉平喘治疗: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溶液(2.5mg Tid氧化雾化吸入),茶碱缓释片(0.1g Bid口服),孟鲁司特钠片(10mg QD晚饭后口服),酮替芬(1mg Bid晚饭后口服),多索茶碱(0.3g QD静脉滴注)。 2014年7月3日输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3时,患者出现面部、颈部潮红,全身发痒、憋胀,可耐受,输注完后,潮红情况逐渐消退,全身发痒逐渐好转。2014年7月4日在输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五分钟后,患者再次出现全身发热,尤其是面部潮红,全身发痒难耐,急停哌拉他唑巴坦,一小时后,患者全身发热发痒情况渐好转。考虑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过敏所致,遂换用氨曲南2g Bid 静脉滴注。2014年7月5日在输注氨曲南半瓶后,患者再次出现全身发热、发痒,皮肤发红,考虑是氨曲南过敏反应所致,遂停氨曲南,改用夫西地酸,0.5g Bid 静脉滴注。患者全身发热发痒情况在停用氨曲南后渐好转。2014年7月7日患者气促较前明显好转,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偶闻及散在的呼气性哮鸣音。患者输注手臂部出现散在的皮疹,并有出血点。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胸部彩超正常。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014年7月8日患者仍觉皮肤发痒,患者四肢散

156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156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姜仁风;徐作国 【摘要】目的:通过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案例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6年二、三级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资料121例,和近几年有关医学杂志报道案例35例进行统计综合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累及8大系统的器官,涉及23种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居多。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属器、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累及居多。%Objective:To investigate Levofloxacin adverse reactions/ event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safe medica-tion. Methods: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121 cases of Levofloxacin adverse reactions/ events in second-class hospitals and third-class hospitals in recent 6 years and 35 published cases of Levofloxacin adverse reactions/ events in medical journals in recent years. Results: Levofloxacin adverse reactions/ events involved eight major systems and organs and had 23 kinds of performance.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digestive system, and circulatory system had the most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s: Levo-floxacin adverse reaction/ event occur in the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digestive system, and circulatory system mostly.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14(000)015 【总页数】2页(P28-29)

氯雷他定不良反应案例

氯雷他定不良反应案例 篇一:不良反应报告模板 患者因肺感染于20.12.5给予:甲强龙40mg 口服一日一次,用药半小时后,患者双侧大腿及面颊部出现红色、小米粒状皮疹,高于皮肤,有的融合成片,大的有11cm,压之褪色,并伴有瘙痒,无渗出。立即停药,皮肤科会诊,给予盐酸异丙嗪肌肉注射,外用冰黄肤乐乳膏涂抹,约1小时后瘙痒消失,观其皮疹颜色变浅,没有新的皮疹出现。用药一天后皮疹基本消退,继续对症治疗,次日下午皮肤恢复正常。 患者于20年11月19日—20日,因哮喘静脉滴注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 0.25g/日,20日上午9时开始静脉注射,40滴/分,10分钟后患者出现胃脘部疼痛不适症状。查体无压痛及反跳痛。立即停药,60分钟后腹痛症状消失。 患者因急性阑尾炎术后于3013.12.17抗感染治疗给予:氯化钠注射液 100ml+注射用头孢替安2g , ivdrip,当滴注50ml后发现患者双侧手臂有散在红斑疹,伴有瘙痒症状,怀疑是该药过敏样反应,遂停药,并给予静脉滴注给予静脉滴注5GS250ml+甘草酸二胺注射液150mg+VC3g+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外用冰黄肤乐乳膏涂抹,约1小时后瘙痒消失,观其皮疹颜色变浅,没有新的皮疹出现。 患者因哮喘于20.12.2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泛生舒复1.5g qd ivdrip,当滴注约50ML时,患者双侧手臂及腹部出现红色、小米粒状皮疹,高于皮肤,有的融合成片,大的有11cm,压之褪色,尤其以手臂为甚,并伴有瘙痒,无渗出。立即停药,皮肤科会诊,给予静脉滴注5GS250ml+甘草酸二胺注射液150mg+VC3g+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外用冰黄肤乐乳膏涂抹,约1小时后瘙痒消失,观其皮疹颜色变浅,没有新的皮疹出现。用药一天后皮疹基本消退,继续对症治疗,次日下午皮肤恢复正常。 患

药品不良反应案例

药品不良反应案例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以下将介绍一些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以便大家更加重视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案例一,抗生素过敏反应。 小明因为感冒发烧去医院就诊,医生为他开了一种抗生素。然而,用药后不久,小明出现了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经过诊断,确认是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抗生素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在用药后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案例二,非甾体抗炎药肠胃不适。 小红因为关节疼痛去药店购买了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用药后出现了胃部不适、 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非甾体抗炎药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胃部不适。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医嘱服用,避免空腹用药,同时注意保护胃部健康。 案例三,心脏病患者不良反应。 老王因患有心脏病,长期服用β受体阻断剂。然而,用药后出现了疲乏、心悸、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这是因为β受体阻断剂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和传导性,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因此,心脏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心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案例四,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小李因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需要同时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然而,由于两种 药物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导致血压和血糖波动较大,出现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应遵医嘱服用,避免自行更改用药方案,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以上案例仅代表了部分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个体差异、药物剂量、用药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或自行更改用药方案。同时,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希望大家能够在用药过程中保持警惕,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 析 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中,这类药物主要是指进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用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几百种,老年人年龄增长,对药物敏感性增强等原因,近些年来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逐年提升,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重要作用,保证治疗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哦。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但是抗菌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在逐年提升,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这一情况会更加明显,所以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解决措施做到准确了解,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所以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哦。 1,如何应对过敏反应呢? 老年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容易导致其出现过敏反应,其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大多可作为半抗原,在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后,形成全抗原,从而促进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菌药物后,就会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在应用中都可引起变态反应,其中过敏反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反应程度会存在较大差别。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就要求老年患者在应用青霉素之前,一定要进行皮试,在应用头孢之前,更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在应用中需要对患者的情况做到密切关注。 2,如何应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呢? 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应用中,这些药物容易导致老年患者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在应用中,导

致老年患者正常的肠道菌群受到破坏,导致传染性细菌出现过度生长情况,抗菌 药物扰糖和胆汁酸代谢因素是导致老年人出现相关性腹泻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应 用中,为有效预防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抗菌药物做到合理使用,选择对肠道菌群 影响较小的药物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 3,如何应对抗菌药物的肾毒性呢? 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头孢菌素类(第一代、第二代为主)等抗菌药物 在应用中,容易导致老年患者出现肾毒性不良反应。其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在应 用中,主要以原型由患者肾脏进行排泄,可以通过细胞膜吞饮作用,使药物在患 者肾皮质大量积蓄,最终导致老年患者出现肾毒性问题,这一问题轻则容易导致 老年患者出现肾小管肿胀情况,重则容易出现肾小管急性坏死等问题,但是通常 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肾小球出现损伤。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老年患者在用药中,对其肾功能进行监测,线肌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低的患者,避免使用这类药物 进行治疗,还需要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哦。 4,如何应对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呢? 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应用中, 容易导致老年患者出现心脏毒性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莫西沙星在应用中会致使 患者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及 Q-T 间期延长,这一问题可能与心肌细胞膜电压 依赖性钾离子流具有重要联系,从而会对患者心室肌细胞膜上快速激活的心肌细 胞膜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造成影响,最终致使患者心肌复极时间明显延长。为有 效减少患老年患者心脏毒性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在应用此类药品对患者进行治疗前,详细了解这类药物对诱发患者心脏毒性的可能性,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根据,进行药物的合理选择以及谨慎选择,还需要做好患者用药期间的临床观察工作,在必要情况时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监测哦。 5,如何应对抗菌药物的肝损伤呢?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以及多西环素等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在应用中,这类药物 容易导致老年患者出现肝损伤,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抗菌药物在吸收 后经患者肝脏进行代谢,导致患者出现胆汁淤积、肝功能异常等问题,在通常情

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

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药物引起的不良症状或体征。不良反应 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一些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药品使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阿司匹林过敏反应。 小王因头痛服用了阿司匹林片,结果出现了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过敏 症状。经医生诊断确认为阿司匹林过敏反应。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但也是一种常见的致敏药物。过敏体质的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前应先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案例二,抗生素肝损伤。 小李因感冒服用了抗生素,结果出现了恶心、呕吐、黄疸等肝损伤症状。经检 查发现是抗生素引起了肝功能异常。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菌药物,但长期或过量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案例三,非甾体抗炎药胃溃疡。 小张因关节疼痛服用了非甾体抗炎药,结果引发了胃部疼痛、黑便等胃溃疡症状。经胃镜检查确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胃溃疡。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常用的镇痛消炎药,但长期或大量使用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患者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避免空腹服用,同时注意保护胃部。 案例四,心脏药物心律失常。 小刘因心脏病服用了心脏药物,结果出现了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症状。经 心电图检查确认为心脏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心脏药物是一类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

药物,但不同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也不同。患者在使用心脏药物时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以上案例提醒我们,药品不良反应可能随时发生,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其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最后,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提前进行过敏试验,避免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谨慎对待,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身体健康受损。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了解,做到用药安全、科学、合理。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案例分析

1 氨苄青霉素:给药方案不当 【病例】 患者,男,42岁,急性细菌性中耳炎。处方给予0.9%生理盐水500mL、氨苄青霉素6.0g静滴,每天1次。 【用药分析】 氨苄青霉素半衰期短,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一天一次给药根本无法满足抗菌要求,反而易引起耐药菌产生。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使其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60%的时间,或者一个给药间隔期内超过MIC时间必须大于40%~50%,方可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氨苄青霉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每次大剂量给药。当血药浓度达到MIC4~5倍时,再增大药物剂量,抗菌效力并不增加,反而增大其毒副作用。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宜采用0.9%氨化钠100 mL,氨苄青霉素2.0g静滴,每天3次。 2 喹诺酮:溶媒选择不当 【病例】 患者,男,20岁,泌尿系感染。处方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依诺沙星0.2g静滴,每天2次。 【用药分析】 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注射剂具酸碱两性,为大分子物质,用生理盐水等含氯离子的强电解质溶液等稀释,因为与氯离子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宜合用。宜用5%或10%葡萄糖100mL稀释后溶解,缓慢滴注60分钟以上,滴完后继接其他含氯离子溶液。输液前顺用葡萄糖注射液冲洗,以免输液管内余液析出沉淀。 3 配伍不当须提防 【病例】 患者,女,46岁,肺部感染、荨麻疹。处方给予0.9%氯化钠100mL、头孢曲松2.0g静滴,每天1次;10%葡萄糖100mL、葡萄糖酸钙20mL静滴,每天1次。 【用药分析】

滥用抗生素的事例

滥用抗生素的事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抗生素的应用已经成为医学界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然而,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日益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以下将通过一些实际的事例来说明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事例一:感冒服用抗生素 小明因感冒出现了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他误认为感冒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于是,他直接购买了一种广告中宣称可以快速治愈感冒的抗生素。然而,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小明的滥用抗生素不仅没有起到治疗作用,反而增加了自身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还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等。 事例二: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增加 小李因为长期感冒不愈,多次使用抗生素治疗,结果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他的家庭医生告诉他,这是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使得抗生素对他的病情已经失去了治疗效果。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次出现严重的感染,可能就没有合适的抗生素可以使用了。 事例三:动物滥用抗生素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逐渐受到关注。为了促进动物生长,一些养殖户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这样不仅可以抑制动物身上的细菌感染,还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然而,这种滥用抗生素的做法不仅容易导致动物体内的细菌耐药性增加,还可能使得人类通过食用这些动物产品而摄入抗生素,从而增加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事例四:手术后滥用抗生素 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然而,一些患者为了防止感染的风险,自行增加了抗生素的剂量或延长了使用时间。这种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不仅对患者本身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同时,过度使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肠道菌群失衡、药物过敏等。 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使用抗生素是确保其疗效的关键,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滥用抗生素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抗生素使用意识,共同维护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3个经典案例,盘点抗菌药引发的不良反应!

3个经典案例,盘点抗菌药引发的不良反应!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抗菌药那些事儿,不可不知! 抗菌药物是临床常用药,不仅能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也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但近年来,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十分严重,除了导致病菌耐药,还会诱发多种药源性疾病,给患者带来多种不良反应,威胁患者健康,甚至生命,进一步增加病菌耐药性。 本文通过3个案例回顾抗菌药物相关的药源性疾病,以期为大家在临床用药时提供警示作用。 案例1:过敏性休克 基本信息 女,88岁,因“心慌、胸闷、头晕、呕吐10天”就诊。 入院诊断 胆管结石伴胆管炎。 相关药物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2g q12h ivd。

发生过程 输注半小时后,患者突发全身皮肤瘙痒、皮疹、胸闷、晕厥、乏力、大汗等不适,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停止抗菌药物输注,心电监护提示:心率96次/min,血压80/50mmHg,血氧饱和度90%,考虑过敏性休克可能性大。 讨论 过敏反应与过敏性休克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过敏性休克是抗菌药物药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过敏性休克通常表现为血压骤降伴心率加快,重度患者心率可达到或超过120次/min。 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药物有无过敏史。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过敏者慎用。治疗中,如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严重过敏反应者,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急救,给予吸氧及静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案例2:血尿 基本信息 男,3岁,体质量14kg,因“咳嗽伴发热3d,血尿1d”就诊。

入院诊断 (1)支气管肺炎;(2)血尿待查。 相关药物 一次性输注头孢拉定0.5g+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入院前3d当地卫生所就诊时给予)。 发生过程 患儿家属述诉患儿用药4小时左右即出现肉眼血尿,呈鲜红色,遂转入医院治疗。尿常规:隐血(+++),蛋白(++),白细胞(+),亚硝酸盐(+),红细胞计数31160.2/μL;生化:尿肌酐(Cr)23.9μmol/L,考虑头孢拉定引起的血尿。 讨论 头孢拉定为第一代头孢菌素药物,与其他代的头孢相比,肾毒性较大。研究发现,注射用头孢拉定致血尿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于14岁以下儿童患者,这可能和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有关;头孢拉定多通过肾脏代谢排出,由于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对头孢拉定的排泄能力较弱,导致头孢拉定在患儿体内长期积存,容易损伤肾脏,导致尿液中出现血性物质。 每天1次给药患者容易发生血尿,药物浓度较高,对患者肾功能

常见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案例及分析

常见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案例及分析 摘要:目的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找出抗 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原因。结果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抗菌药滥用、无指征使用、配伍不合理、用药时间延长等方面。结论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不仅导致耐药性的产生,药物疗效降低还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所以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关键词抗菌药物案例分析 抗菌药物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增加,人类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治愈了各类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但是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和普遍使用,一些原本容易治疗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随着耐药菌的产生,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已经不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了,并且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还引发了许多不良反应的产生。造成这些耐药性迅速发展,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所以本人将平时在工作中发现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1 病毒感染等非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物 实例1:患者感头痛,流涕,鼻塞,轻微咳嗽,无咽痛、咳痰,体温正常,扁挑体不肿大,白细胞5.7g/L。 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药:抗感染,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g+5%GS250ml静滴 分析:该患者头痛、流涕、鼻塞、轻微咳嗽为普通感冒症状,而普通感冒多为病毒引起,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对病毒感染无法控制,而且还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类似以上情况很多,如很多医生将炎症或发烧跟抗生素挂上钩,不管什么炎症,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先用抗生素再说,其实对非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发热抗生素无任何效果,而且还导致抗生素滥用。

2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或预防用药 实例2:患儿因腹泻就诊,无发热,大便镜检无异常发现 诊断:婴儿急性非感染性腹泻 防感染治疗:使用药物“头孢噻肟钠1+0.9%NS150ml静滴” 分析:该患儿诊断为婴儿急性非感染性腹泻,而且大便镜检无异常发现,即无细菌感染,就不需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毫无意义,该抗菌药物的使用属无指征使用预防用药。 实例2: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颌下一包块,无疼痛,无红肿,体温37℃,淋巴无肿大,白细胞6.7g/L。 诊断:脂肪瘤 准备手术切除,手术前7天就开始抗炎治疗,使用药物青霉素800万u+0.9%NS250ml静滴。 分析:该患者下颌下一包块,为脂肪瘤,脂肪瘤不属炎性包块,使用抗菌药物毫无治疗意义,该患者无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 实例1:患者,年龄48天,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抗感染止咳平喘治疗,使用药物舒他西林0.75+5%GS60ml,阿奇霉素30mg+5%GSl00ml 静滴,氨茶碱10mg+5%GS30ml静滴。 分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能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与氨茶碱联合应用可致茶碱血浓度异常增高中毒,加之该患儿为46天婴儿,所以,应避免联合应用。 实例2:联合应用不合理 患者,患胃炎,使用药物“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配伍使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以及预防措施论文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以及预防措施论文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论是剂量相关型的,还是质变型的,引起人体发生生理、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基本是接近或相似的。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以及预防措施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抗菌药物是指杀灭细菌或抑制其正常生长繁殖及功能代谢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化学药物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并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的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安全性是良好的,但仍有一些抗菌药物因自身固有的毒副反应,或受患者生理方面或疾病因素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诱发或产生多种不良反应,有些毒副反应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下面就37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及类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收集应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病历资料37份,其中出现过敏反应14例,患者出现热反应、血清病样反应、或皮疹;胃肠道反应11例,患者表现为恶心、腹部不适、胀气、呕吐和腹泻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例,患者出现贫血或免疫性血小板功能不全;肝损伤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上腹痛等症状;肾脏损害5例,轻者表现为单纯尿常规或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和肾功能异常,重者可致肾功能减退,出现管型尿、蛋白尿、血尿,甚至尿毒症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例,患者出现肌阵挛、惊厥、癫痫,甚至昏迷等“青霉素脑病”样症状。 1.2方法 1.2.1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按其产生的主导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机体影响程度与抗菌药物有明显的剂量正相关性,发生率虽高,但死亡率较低

临床抗菌药物案例分析

1、患者,男,46岁,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肺感染、反复发热,给予抗感染治疗。用药医嘱:0.9%NS 100ml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ivgtt q8h用药7天后,改用头孢呋辛酯片 0.25g bid 口服,患者用头孢呋辛酯口服用药后第3日出现腹泻,每日6-8次,伴高热,体温39.5℃。大便涂片示:革兰阳性菌占优势。 请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腹泻的原因及如何处理? 患者大量长期应用抗菌药后,敏感的正常厌氧菌群被抑制,而致病性难辨梭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及细胞毒素,出现较严重腹泻,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为难辨梭菌感染性肠炎。立即停用上述抗菌药物,改用口服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同时加服双歧杆菌。 2、患者,女性,20岁,既往有重症肌无力病史,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痰培养示:大肠埃希菌。 医嘱:阿米卡星注射液 300mg ivgtt 1次/日*5日 林可霉素注射液 600mg ivgtt 3次/日*5日 新斯的明片 15mg 3次/日*3日 维生素B1 20mg 3次/日*3日 【患者用药后状况】年轻女患者在注射两种注射剂后,立即感觉全身极度无力,而后出现全身瘫软及呼吸衰竭。 请分析患者使用以上药物后出现全身瘫软及呼吸衰竭原因? 阿米卡星和林可霉素都有神经肌肉阻断及呼吸抑制作用,当阿米卡星和林可霉素联合使用于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神经机能障碍及以肌无力

为特征的其他病症的患者,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瘫软及呼吸衰竭。与两种药物协同的神经肌肉阻断毒性作用相关。 3、患者女性,年龄50岁,2013.2.18入院,入院诊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左卵巢浆液性囊肿、宫内环;体温正常,2.18.血常规:未见异常;于2013.2.19行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手术为Ⅱ/甲类切口。 术后用药医嘱:头孢西丁 2.0g iv gtt bid 2.19-22 奥硝唑 0.5g iv gtt bid 2.19-22 分析该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 预防用药抗生素品种选择不合理、预防用药时机和疗程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该手术为Ⅱ/甲类切口,术后3天使用头孢西丁+奥硝唑。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该类手术选择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预防,预防用药时间为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总预防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病例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头孢西丁属于头霉素类,具有较强的抗厌氧菌作用,与奥硝唑联合使用属于重复用药。 4、患者,女性,年龄13月,患者体温36.7℃,有咳嗽、咳痰、无气喘,入院诊断:支气管炎;12.3血常规: W 10.6*109/L N 35.8% L 56.1% 12.3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医嘱:头孢米诺 2.0 ivgtt bid 12.3-12.8 评价该患者抗生素选择是否合理?

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 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1],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A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2]。利奈唑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可逆性的骨髓抑制,包括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其中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3.8%~60.5%[3]。本文通过追踪一例高度怀疑利奈唑胺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住院患者,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利奈唑胺之间有无关联性,加强对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的用药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二、病例内容简介 患者,女,84岁,以间断咳嗽、痰多10天,加重伴呼吸困难8天为代主诉入院 现病史:10天前可疑受凉后出现咳嗽,伴咳痰,为黄白色黏痰,粘稠不易咳出,伴乏力、懒言,无发热、咯血,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意识较前无明显变化(痴呆状),家属给予吸氧治疗,症状较前未见明显好转;8天前出现气促、呼吸费力,伴意识障碍,表现为呼之不应,余症状同前,为求进一步治疗急呼120,院前指尖血氧饱和度为80%,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并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血氧饱和度升至96%,急诊完善相关检查后以“呼吸衰竭”收入EICU。入EICU后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患者肺泡灌洗液回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予以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后出现拔管困难2天前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入科后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美罗培南、利奈唑胺抗感染、化痰平喘、抗凝抗聚、营养支持等治疗。既往史:“高血压病、冠心病”病10年余,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 qd、倍他乐克47.5m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n 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10余年,近期进食差,未使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监测餐后血糖8mmol/l左右 个人史,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查体:T:37.0℃,P:99次/分,BP:132/56mmHg,R:15次/分,SpO2:98%(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2021.11.21血常规+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3% 偏高, C反应蛋白37.69 mg/l;PCT:1.3ng/ml。辅助检查:(2021.11.19 我院)胸部+上腹部CT示:较2021-11-12片对比:1.右中上纵隔占位,较前略显增大;2.右中叶密度增高影并空洞形成,较前略小;3.双肺多发微、小结节,部分结节伴钙化,大致同前;4.双肺下叶渗出性改变,左侧较前增多;5.左侧胸腔积液,邻近肺组织膨胀不全 初步诊断:1.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衰竭 2.感染性休克 主要治疗经过及典型事件 11.20日,患者以“间断咳嗽、痰多10天,加重伴呼吸困难8天”为代主诉入院,8天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的药品不良 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医院在2020年-2021年期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88例。对上述报告中涉及到的抗菌药物种类以及用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8例ADR报告中,最多的是β-内酰胺类,有36例,占比40.91%,然后是喹诺酮类,有例22,占比25.0%,之后是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真菌药物以及硝基咪唑类。(2)88例ADR报告中,累及系统主要是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占比最多的是皮肤损伤,有35例(39.77%);然后是消化系统,有28例(31.82%)。(3)88例ADR报告中,口服给药11例,占比12.5%;注射给药77例,占比87.5%。首次用药即发生ADR的13例,占比14.77%;发生在输液过程中的75例,占比85.23%。结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始终存在,部分ADR不可避免,所以临床要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1引言 临床上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大部分情况下需要使用药物,部分疾病是药物治疗效果好,比如很多慢性病,部分疾病则是需要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比如术后抗感染治疗。所以药物的应用在临床上十分广泛,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很普遍。但抗菌药物本身具备两重性,既有药理作用,使用不合适时也可能带来药品不良反应。例如抗生素的使用,普遍存在滥用、超剂量使用等情况,成为药学管理的重点问题。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总结历史临床治疗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指导未来用药时科学规避相关问题,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56例报告分析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56例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分布情况,旨在为指导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临床科室上报的56 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按抗菌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以静脉给药为主,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占41.07%)、喹诺酮类药物(占19.64%)及大环内酯类(占14.29%)居于前三位,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较严重的有过敏性休克。结论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in our hospital,in order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basis for the rational and saf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clinical. Methods 56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from clinical departm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3 were analyzed,and done retrospec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ntibacterial drug type,name,route of administration,AD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esults In 56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th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was the main,the top three antibacterial drugs which caused adverse drug reaction were cephalosporins (accounting for 41.07%),quinolones(accounting for 19.64%)and macrolides (accounting for 14.29%)in turn. Th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as skin symptoms,followed by digestive and nervous systems symptoms,and anaphylactic shock was more serious. 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reduce or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and saf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clinical.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Adverse reactions;Retrospective analysis 目前抗菌药物被广泛的在临床使用,关于如何正确、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药物ADR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1]。本文通过对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发生的抗菌药物ADR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和避免抗菌药物ADR的重复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集的56例抗菌药物发生ADR的报告,按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构成)、年龄与引发ADR的关系、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发生的临床表现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分类统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