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胺碘酮输注又发静脉炎!19种处理方法任你选

胺碘酮输注又发静脉炎!19种处理方法任你选

胺碘酮输注又发静脉炎!19种处理方法任你选

你知道几种处理方法?

案例分享

近日,笔者接到某病区护士长电话,咨询胺碘酮输注后手背出现了红肿该如何处理。

经了解,患者为老年女性,右侧手背出现红肿后,改为左手背静脉继续输液。因老年痴呆、肢体躁动,两上肢用了约束带约束。从左手背静脉可见,属于细而浅的那一种。

按INS标准,属于3级静脉炎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后采用“三黄软膏+水胶体透明贴”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处理方法及效果追踪介绍如下。

物品准备

三黄软膏,碘伏棉签,无菌纱布一块,一次性PE手套一个,胶布。

碘伏消毒皮肤后待干;

用无菌干棉签蘸取三黄软膏涂在手背肿胀处;

取无菌纱布覆盖其上,外套一次性PE手套固定(减少水分蒸发);

患侧肢体下垫软枕以抬高肢体。

后续处理

2019-10-01: 24小时后揭开敷料,可见手背肿胀较前消退。用温水清洗后,按上述方法继续换药一次。

2019-10-02:去除敷料,用温水清洗,待干,改用水胶体透明贴贴敷。

2019-10-04:揭去水胶体透明贴后,患侧手背肿胀已愈合。见下图↓

该病区备有三黄软膏,但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没有相关经验,从后期评估中可见有一定效果。据说明书记载,胺碘酮经外周静脉输注时会增加静脉炎发生的风险,关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方法有较多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中不妨就地取材,选择方便、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就地取材

19种静脉炎处理方法

一旦局部出现红肿或疼痛,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注胺碘酮,用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药物浓度。然后根据所在医院的资源,就地取材,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处理。

1.水胶体透明贴:

水胶体能促进水肿、瘀血吸收,保护血管,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可代替3M透明贴在静脉穿刺成功后覆盖穿刺部位及留置针针翼上,每4天更换1次。

2.软聚硅酮泡沫吸收敷料:

可有效吸收和保留渗液、维持潮湿的伤口环境,并可以封闭伤口边缘,防止渗液溢至周围皮肤表面,尤其适用于严重的静脉炎。

3.硫酸镁:

取50%硫酸镁溶液浸透两层无菌纱布,将纱布拧干至不滴水为宜,敷于患处,面积超过红肿边缘1cm,每次湿敷30min,每日3~4次。如配合电磁波治疗仪效果更好;加地塞米松湿敷效果优于单纯湿敷。不足之处是易析出结晶使纱布变硬,不易紧贴皮肤。

4.酚妥拉明:

取酚妥拉明1支(1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根据肿胀面积取适量无菌纱布,将药液滴在纱布上敷于患者外渗处皮肤,持续湿敷20~30min,对静脉炎症状较轻者效果明显。

5.山莨菪碱:

取山莨菪碱液加生理盐水配成2%浓度,用无菌纱布浸润后敷于患处,每天湿敷30min。如能配合如意金黄散交替进行,可提高疗效。

6.冰片乙醇:

沿静脉走向外敷冰片1g+75%乙醇100ml浸湿纱布外敷,纱布敷贴于病变部位,面积大于病变边缘1~2cm,保鲜膜包裹后用胶布固定,3~4次/d,连续使用3~7d。

7.如意金黄散:

如意金黄散主要成分为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等。用清茶或醋将上述中药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6~12h换药1次,尤其适用于Ⅲ级静脉炎,亦可用蜂蜜调制。

8.硝黄散:

硝黄散含大黄20g、芒硝20g、黄柏20g和冰片1g,用白醋将上述中药调成稀糊状外敷于静脉穿刺处,每12h更换1次,5天为1个疗程。

9.湿润烧伤膏:

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莲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祛腐生肌之功效,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利于创面修复。

10.伤科跌打丸:

用75%乙醇调成糊状,湿敷于静脉炎部位,用保险膜覆盖,24h 换药1次。采用莲冰软膏、穿心莲和冰片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外用制剂亦有疗效。

11.季德胜蛇药:

取季德胜蛇药20片,视静脉炎范围而定,研磨成粉。取温开水少许,调成糊状,均匀涂摸患处,超过红肿范围外约1~2cm,12h后洗净已干药粉。也可联合新鲜土豆片外敷使用。

12.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在静脉炎处涂抹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外加用10mg酚妥拉明与20mL生理盐水浸泡纱布覆盖在患处,外用保鲜薄膜包裹,每4h更换1次。如果出现皮肤破溃,则此方法不恰当,需要进一步外科治疗。

13.液体敷料:

主要成分为过氧化脂肪酸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皮

肤的抵抗力,且能在局部形成脂体保护膜,加速表皮细胞更新,覆盖、隔离修复受伤皮肤或风险区域皮肤。研究认为,液体敷料外用加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效果优于土豆和硫酸镁。

14.多磺酸粘多糖软膏:

作为预防措施,可在使用胺碘酮之前和使用过程中,每隔8h在穿刺点上方挤出5cm长的软膏,沿血管走行方向以螺旋式手法轻轻按摩10~15min,直至药物充分渗透吸收;如已有静脉炎,可缩短至4h 1次,方法同前。如出现水疱、皮肤破溃者,常规换药后,用抗生素稀释液每日数次涂擦破溃处,或用抗生素湿纱布敷于患处。配合微波照射,疗效显著。

15.75%乙醇:

可在穿刺血管上方3~5cm用75%乙醇纱布4~5层覆盖,用保鲜膜包裹纱布,亦可用弹力网套稍加固定,2~3h更换1次。乙醇具有消毒、局部麻醉及镇痛功效,可扩张局部组织血管,使血流加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局部起到冷敷作用而减轻药液对血管刺激引起的疼痛,

16.碘伏:

用碘伏棉签均匀涂抹在静脉炎部位,每日3次,连续3天,并将患肢制动抬高,可减轻静脉炎。

17.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

可抗组织水肿、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管通透性、防止组织内水分存积和消除局部水肿引起的沉重感和压力,具有缓解疼痛并阻断异常炎症反应的作用。

植物类

18.马铃薯:

取新鲜马铃薯,洗净,用刀切成厚度1~2mm的薄片,自静脉穿刺端开始贴敷于患肢静脉炎处,用保鲜膜覆盖,患者可自由活动,具有粘贴性好,水分不易丢失、滞留时间长等优点。

19.芦荟叶:

将芦荟叶纵向剖开,将粘液面敷于创面即可。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退化,血管功能逐渐下降,加上老年人自身因素,接受静脉输液的频次多,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据文献报道,导致静脉炎发生的4 种因素,包括化学性、机械性、细菌性以及患者因素。而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高发生率,确切病因其实并不明确,主要还是与化学性刺激有关:

第一,胺碘酮注射液其pH值偏酸,干扰血管内膜代谢和正常机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药物进入血液,颗粒物质嵌入静脉导致局部反应;

第三,胺碘酮溶液以及用于复方胺碘酮的防腐剂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作为刺激物输入,导致了静脉炎的发生。

基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高发生率,临床上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五个要点

有效预防静脉炎

1.合理选择静脉:

尽量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尤其注射高浓度的胺碘酮时应首选中心静脉给药。选择外周血管时应选择上肢静脉或外径粗、弹性好、回流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的静脉。尽可能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对于躁动患者加强固定,防止因针头滑出血管致药物外溢引起注射部位组织的刺激而致炎症。

2.合理使用血管:

选用22~24G静脉留置针,长期输注时,注意建立系统的血管使用计划,避免对一根血管长期刺激,可建立两根静脉通路交替使用,每4~6h更换注射部位,用氯化钠注射液5~10mL脉冲式冲管,给予血管充分的休息和自我修复时间。

3.合理选择稀释液:

胺碘酮pH值偏酸性,酸性溶液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临床上常用5%葡萄糖液稀释,必要时可先用氯化钠注射液建立静脉通道,再输注胺碘酮。

4.静脉回血处理:

应用注射泵时,由于输注速度较慢,当患者活动时血管压力增高,易引起管路回血,此时宜更换为氯化钠注射液,待确保静脉输注通畅后再更换为胺碘酮液体。

5.滴注完毕处理:

胺碘酮滴注完毕后不立即拔针,先滴入20~30mL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使血管局部无残留药液刺激。如果持续输注胺碘酮,使用留置针的时间不应超过24h,且在留置针拔除前也需用>20ml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务必冲尽残留药液。

总之,输液并发症重在预防,科室应建立相关制度,加强对临床护士的培训,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陈丽燕. 康惠尔透明贴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效果观察. 中国乡村医药,2019,26(16).

[2]翟超楠,张良胜. 土豆片联合50%硫酸镁对盐酸胺碘酮外渗患者护理的观察体会. 中国民间疗法,2017,25(3).

[3]宋文科,赵美娜. 胺碘酮静脉注射外渗致皮肤坏死1 例分析与处理. 上海护理,2015, 15 (1).

[4]刘丹,田甜,等. 康惠尔水胶贴预防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5]张丰. 季德胜蛇药与土豆片治疗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1例. 临床合理用药,2014,7(2A).

[6]庄惠人,彭幼清,等. 酚妥拉明加绿药膏治疗可达龙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8,24(1).

[7]和霞.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相关护理进展. 中国临床护理,2014,6(1).

本文首发:医学界护理频道

本文作者:董明芬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 End -

胺碘酮输注又发静脉炎!19种处理方法任你选

胺碘酮输注又发静脉炎!19种处理方法任你选 你知道几种处理方法? 案例分享 近日,笔者接到某病区护士长电话,咨询胺碘酮输注后手背出现了红肿该如何处理。 经了解,患者为老年女性,右侧手背出现红肿后,改为左手背静脉继续输液。因老年痴呆、肢体躁动,两上肢用了约束带约束。从左手背静脉可见,属于细而浅的那一种。 按INS标准,属于3级静脉炎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后采用“三黄软膏+水胶体透明贴”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处理方法及效果追踪介绍如下。 物品准备 三黄软膏,碘伏棉签,无菌纱布一块,一次性PE手套一个,胶布。

碘伏消毒皮肤后待干; 用无菌干棉签蘸取三黄软膏涂在手背肿胀处; 取无菌纱布覆盖其上,外套一次性PE手套固定(减少水分蒸发); 患侧肢体下垫软枕以抬高肢体。 后续处理 2019-10-01: 24小时后揭开敷料,可见手背肿胀较前消退。用温水清洗后,按上述方法继续换药一次。 2019-10-02:去除敷料,用温水清洗,待干,改用水胶体透明贴贴敷。 2019-10-04:揭去水胶体透明贴后,患侧手背肿胀已愈合。见下图↓

该病区备有三黄软膏,但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没有相关经验,从后期评估中可见有一定效果。据说明书记载,胺碘酮经外周静脉输注时会增加静脉炎发生的风险,关于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方法有较多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中不妨就地取材,选择方便、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就地取材 19种静脉炎处理方法 一旦局部出现红肿或疼痛,首先应立即停止输注胺碘酮,用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药物浓度。然后根据所在医院的资源,就地取材,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处理。 1.水胶体透明贴: 水胶体能促进水肿、瘀血吸收,保护血管,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可代替3M透明贴在静脉穿刺成功后覆盖穿刺部位及留置针针翼上,每4天更换1次。 2.软聚硅酮泡沫吸收敷料: 可有效吸收和保留渗液、维持潮湿的伤口环境,并可以封闭伤口边缘,防止渗液溢至周围皮肤表面,尤其适用于严重的静脉炎。 3.硫酸镁: 取50%硫酸镁溶液浸透两层无菌纱布,将纱布拧干至不滴水为宜,敷于患处,面积超过红肿边缘1cm,每次湿敷30min,每日3~4次。如配合电磁波治疗仪效果更好;加地塞米松湿敷效果优于单纯湿敷。不足之处是易析出结晶使纱布变硬,不易紧贴皮肤。 4.酚妥拉明: 取酚妥拉明1支(1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根据肿胀面积取适量无菌纱布,将药液滴在纱布上敷于患者外渗处皮肤,持续湿敷20~30min,对静脉炎症状较轻者效果明显。 5.山莨菪碱: 取山莨菪碱液加生理盐水配成2%浓度,用无菌纱布浸润后敷于患处,每天湿敷30min。如能配合如意金黄散交替进行,可提高疗效。

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对策

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寻找减轻静脉炎的方法。方法改变传统的输液法式单独建立静脉通道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选择正确正确的血管,做好消毒处理,勤巡视,勤观察,发现有静脉炎发生,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结论静脉炎是静脉使用注射用胺碘酮的常见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对药物的认知水平,加强责任心,及时认真的评估血管情况等积极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标签:胺碘酮;静脉炎;护理措施 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主要应用于当不宜口服给药时,治疗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下列情况: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W-P-W综合征的心动过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颤相关心脏停博的心肺復苏[1]。我科从2010年1月开始广泛应用。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2010年1月~12月共计使用胺碘酮88例,造成静脉炎20例,2011年1月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后取得满意效果,2011年1月~10月共使用胺碘酮62例,造成静脉炎5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12月88例使用胺碘酮患者中发生静脉炎20例,发生率为22%。20例患者年龄为46~76岁。下肢静脉注射发生12例,静脉注射为小血管的6例全发生了静脉炎。另2例为静脉推注后发生。其中Ⅰ级13例,占总发生率的65%,Ⅱ级5例,占总发生率的25%,Ⅲ级2例,占总发生率的10%。2011年1月~10月62例使用胺碘酮患者中发生静脉炎5例,发生率为8%。 1.2静脉炎的分级1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2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3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 2 原因分析 2.1医护人员及患者对药物的副作用认识不足 2.1.1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心脏不良反应:常见心动过缓;胃肠道不良反应:很常见:恶心;注射部位反应:常见:可能的炎症反应,例如:通过直接外周静脉途径给药时出现的浅表静脉炎。 2.1.2注射部位反应,例如:疼痛、红斑、水肿、坏死、渗出、浸润、炎症、硬化;静脉炎;感染;色素沉淀以及蜂窝组织炎。

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防护

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防护 胺碘酮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利多卡因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控制房颤、房扑的心 室率。若使用和护理不当,可导致严重静脉炎的副作用,本文以40例患者为例,分析了胺 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护理方式,以及如何预防胺碘酮引起静脉炎。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0-80岁,均反复发作性室速 或室颤,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持续静注应用胺碘酮8-10天,临床表现全部均有治静脉走向红、肿、热、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现象。 2 原因分析 2.1药物刺激性较强由于盐酸胺碘酮本身pH值偏酸性,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 发生静脉炎。 2.2药液外渗 2.2.1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可造成药液外渗。 2.2.2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致使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 2.2.3穿刺后未见回血或回血不畅,穿刺不成功导致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 2.2.4各种原因使血管壁透性增加,如感染、血管内皮受损、静压增高等。 2.2.5进针时针头有药液残留,拔针时输液器关闭不完全等。 3 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防护 3.1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 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灼热。 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硫酸镁湿敷。 3.2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做引针穿刺,最好选择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束后用20毫升左右生理 盐水推注,缩短药物残留于血管内的时间,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3.3多选上肢血管,尽量选用较粗、弹性好的血管穿刺,间断给药。 3.4避免反复多次穿刺,穿刺成功输入通畅后继续给药。 3.5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局部,如有药液外渗、红肿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6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痛或静脉条索状改变时,及时给予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药物的吸收,减少渗漏。亦可用冰敷,使神经末梢及细胞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 (1)及时给予甘油硫酸镁湿敷,将硫酸镁与甘油制成乳剂,其皮肤吸收率大于水剂[1]。(2)将如意金黄散用陈醋调成糊状,外敷在红肿处,每2小时敷一次,一般10-15天有效 率100%。

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防治的护理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c18998159.html, 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防治的护理进展 作者:陈伟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3—02 胺碘酮是高效抗心律失常药,是目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比较大,即使没有药液外渗,也有可能发生静脉炎,持续静脉滴注给药可以出现很严重的静脉炎[1] ,是静脉使用胺碘酮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近年来,医护工作者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相关原因、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胺碘酮致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是药物的酸碱度和药物的浓度,正常人血液的PH值为7.35~7.45,外周静脉可耐受的pH值是6.5,胺碘酮的pH值为 2.5~4.0,其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内皮细胞,引起静脉炎。胺碘酮的有效成分是碘,碘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如果药物浓度过高,在短时间内有大量药物输进血管,就可损伤血管内膜,胺碘酮注射液说明书中对浓度有严格的要求,负荷滴注前10分钟浓度不超过1.5mg/ml,随后的给药浓度不超过1mg/ml.王雅莉等[2]发现,用浓度为1.2mg/ml的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滴注,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1.2 非药物因素:主要是患者的血管因素,是引起静脉炎的内在因素,血管的管径、弹性和穿刺部位与静脉炎的发生均有一定的关系。静脉越小发生的机率越大,这主要与局部血流量小、药液在局部堆积有关。远端发生的机率高于近端.下肢高于上肢,主要与血流量和血管静 脉瓣有关。王秋莉[3] 认为,患者静脉弹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当注射药物浓度过大,静脉滴注使管腔压力增大时,血管难以承受压力,可导致药物外渗刺激血管引进静脉炎。李小琴等[4】在工作中发现,心力衰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加上长期卧床,下肢血流缓慢,如在下肢等远心端的部位输液,使外周静脉压增高,促进药液顺着针孔外渗引起静脉炎。关节部位的血管因活动易致针尖与血管壁接触从而发生静脉炎。当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时,易导致静脉壁针刺伤,是引起外渗的主要原因,其次针尖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内,也可造成药液外渗刺激血管引进静脉炎。 2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胺碘酮注射液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容易引发静脉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在使用该种药物时,护理人员要熟悉药理特点及其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趋向严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 (1) 穿刺技术的因素: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加大对静脉的损伤;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易导致药物外渗;输液结束拔针的时候按压不当,没有按至静脉穿刺点,也有很大的可能导致药液外渗;患者长时间卧床或者是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情况下,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容易使药液随着针孔外渗。 (2) 药物因素:外周静脉可耐受的pH值为6.5,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为2.5~4.0,小于6.5,呈酸性,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易损伤内皮细胞;且胺碘酮含碘,同样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损伤血管内膜,患者静脉输注浓度>2mg/mL则易发生静脉炎。 (3) 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胺碘酮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特性缺乏系统的了解;此外,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巡视,观察不仔细,使得药物外渗发生之后未能及时发现。 (4)其他因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过度依赖报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回血及药物外渗等情况;药物滴注速度不均、输液时间过长、针头位置固定不良、输注速度过快、环境温度不当等。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 (1)选择合适的稀释液 胺碘酮注射液为强酸性,对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性,易损伤血管内膜。临床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要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配置浓度不可>2 mg/L,使其pH值及含量趋向稳定。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使用不同部位连续静脉滴注,同一个部位连续给药超过6 h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而不同部位6 h连续给药其静脉炎发生率为0%,胺碘酮输注6 h时,要与其他静脉通路液体互换。 (2)合理选择静脉 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率,输注胺碘酮时应首选中心静脉给药。如应用外周血管,应选择上肢前臂血管,因其粗直、弹性好、易固定且便于观察,尽量不要选择细小或弹性差的血管。避免下肢静脉给药,因为下肢血管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药物易渗出形成静脉炎。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静脉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以生理盐水建立液路,防止因穿刺不成功造成药物外漏;选用22-24G静脉留置针,减少血管占位效应;由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置管,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送管时手法正确,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血管造成药液渗漏。 (4)保护及合理使用血管 对需要较长时间输注胺碘酮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及合理使用血管,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穿刺,避免一根血管反复刺激,可建立两根血管通路交替使用,

胺碘酮静脉炎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为了减少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要做到以下几点去预防,以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 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责任心与慎独精神, 特别是夜间要加强巡视, 仔细查看针头局部和回血情况, 严格交接班。 避免因护理操作技术造成的外渗。由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 对胺碘酮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没有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进行操作;选择外周静脉不当及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 穿刺成功后, 针柄固 定不老靠;。 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还应该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所输药物的作用, 副作用及发生渗漏的危险因素及后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自我观察, 输液时局部有疼痛、肿胀时, 立即向护士汇报, 以尽早发现药物外渗,及时处理。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 尽量减少就餐、大小便等躯体移动, 避免针头移位; 输液肢体勿被压迫,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造成药物外渗。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胺碘酮导致静脉炎有下面几种原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使用时常在浅静脉处单路输液连接微泵,因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另外微量泵虽有阻塞报警功能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胺碘酮导致静脉炎有下面几种原因: 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使用时常在浅静脉处单路输液连接微泵,因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另外微量泵虽有阻塞报警功能,但需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报警,过分依赖报警 系统,则回血与药液外渗不能及时发现。 药物因素盐酸胺碘酮pH值偏酸,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该药有交叉过敏反应,对碘过敏者可能过敏,能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该作用,故易造成穿刺处皮肤皮疹、出血及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发生胺碘酮导致静脉炎。 穿刺技术原因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静脉损伤易引起外渗;其次是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穿刺后也可见回血,护士误认为穿刺成功,导致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另外拔针时按压不当也可造成药液外渗,因为静脉穿刺时,皮肤穿刺点与静脉穿刺点不在同一点上,如按压皮肤穿刺点,易造成胺碘酮沿血管壁针道 外渗。 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原因还有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长期卧床以及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患者,如在下肢等远心端的部位输液,外周静脉压升高,易使药液顺着针孔外渗;其次与下肢静脉解剖特点有关,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易形成静脉炎。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赵喜枝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目的针对胺碘酮注射液对组织和血管的影响,改变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为 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更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对42例患者分别给于程序化的血管管理和处理。结果42例患者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1例局部组织坏死经切开引流而治愈;其余29例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痊愈。结论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标签:胺碘酮注射液;组织损伤;静脉炎;护理策略 胺碘酮是以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为主,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静脉制剂起效快,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房颤的转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1]。但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过程中,如果持续给药超过24 h常引起穿刺局部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症。轻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针对以上现象,在护理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大大减少了胺碘酮注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5月共有42例患者次应用胺碘酮注射液,3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其中重度患者1例,穿刺手背浅静脉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转外科切开引流治愈;其余29例为轻、中度,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而痊愈。静脉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为:轻度:沿静脉走行局部组织红、肿、痛,弹性差;中度,静脉呈条索状,压痛不明显;重度,在中度静脉炎的基础上,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破[2]。 2护理策略 2.1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专科培训,严格无菌操作 2.1.1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凡是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所以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在穿刺过程中要保证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回血通畅,严禁反复穿刺,要避免针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导致针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穿刺成功前尽量应用空液体,待包扎固定好后再配入胺碘酮溶液。在输液结束后先静推生理盐水20 mL再拔针,以减少药物在局部滞留时间,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拔出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一定要按压到血管穿刺点以免药液沿血管壁针道外渗到皮下。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药物,是近年来报道的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胺碘酮时会引起患者局部浅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胺碘酮溶液pH值为2.5~4.0,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对局部皮肤组织和外周血管的刺激性较强,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静脉炎。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有时伴疼痛,穿刺静脉部位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1 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1. 1 患者自身因素 1. 1. 1 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静脉血管相对脆性较大,痛觉减低,反应迟钝易发生静脉炎。 1. 1. 2 重症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性静脉炎。 1. 1. 3 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态,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脆弱,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静脉回流不畅,液体容易外渗。 1. 1. 4 患者对药物的认识缺乏,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1. 2 药物因素 盐酸胺碘酮pH值为2.5~4.0,偏酸性,静脉滴注应用时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和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1. 3 穿刺部位选择 1. 3. 1 选择细小血管上肢外周静脉相对细小,胺碘酮的酸性对其刺激性很大,所以容易引起静脉炎,因此应避免下肢静脉应用此药。 1. 3. 2 选择下肢静脉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液流动缓慢,胺碘酮停留在下肢静脉时间过长而引起静脉炎。 1. 4 留置针的使用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2010年3月~2011年6月,我们对92例心律失常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2例,男58例,女34例, 39~83岁。轻者71例,表现为穿刺点或周围皮肤出现酸、麻、胀、痛等症状,疼痛可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向远处放射,严重时,烦躁不安;重者21例,表现为穿刺点沿静脉上行5~35cm静脉呈条索状改变,皮肤红、肿 痛、炙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穿刺点以上静脉塌陷,穿刺点可触及硬结。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临床上常用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酸,常将胺碘酮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资料显示浓度为6mg/ml胺碘酮液体从外周静脉泵入,当泵入时间大于48h时,静 脉炎发生率达88. 2%[1]。 2.2 选择血管不当:选择上肢外周静脉过于细小或选择下肢静脉应用此药,由于该酸性溶液对细小静脉刺激性较大易引发静脉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选择的静脉脆性大、弹性差、有结节性瘢痕,或者所选择的静脉在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虽然穿刺成功, 却很容易渗出,导致药液外渗。 2.3 穿刺技术不熟练:技术不熟练,造成多次穿刺;再次穿刺时,选择的部位距离上一次穿刺部位太近。 2.4 针头位置固定不当: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2.5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患者的主诉不重视。患者穿刺部位出现局部疼痛、渗出、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

静脉输注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分级标准、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静脉输注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分级标 准、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能有效治疗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静脉炎临床表现及分级标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方法 pH 值偏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穿刺局部沿血管走向呈现出红、肿、热、痛和条索状改变,重者会发生静脉结节。 静脉炎诊断及分级标准判断,静脉炎为 3 级静脉炎: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原因分析 碘酮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因素、护理因素、患者因素等。

其中高龄、过敏体质、下肢静脉穿刺、药物浓度≥ 3 mg/mL、给药时长≥4h、有药物渗出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胺碘酮属酸性剂型,临床应用时要求用 5% 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但仍无法改变其酸性性质,是引起静脉炎原因之一,给药浓度≥3mg/mL 时,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更高;持续给药时间越长,给药时间≥4 h时,患者发生静脉炎风险就越高,静脉炎程度就越严重。 护理因素。护士对药物熟悉程度、穿刺手法和对穿刺部位了解程度,均会影响静脉炎的发生率。特别是经下肢静脉穿刺给药,由于血流速度相对较慢,加上患者卧床,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升高。而中心静脉血流量较大,经中心静脉给药可减轻对血管壁产生刺激性。 患者因素。年龄越大发生静脉炎风险越高,且过敏体质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更高。随着年龄增大,血管出现老化、变脆、弹性下降等情况,容易造成血管破损,从而导致药物外渗。此外患者配合度和依从性低,也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静脉炎预防及处理 加强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分了解胺碘酮的药物性质、不良反应及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掌握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和药物特点等相应理论知识,强化静脉穿刺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 规范操作。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给药时大部分患者首剂负荷量为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150 mg + 5% GS 20mL,10~15 min 静脉推注,然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300 mg + 5% GS 50 mL,10 mL /h 微泵泵入,后续根据心率调整。药物配置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输注时应尽可能通过中心静脉给药,外周静脉给药穿刺标准化,优先选择粗、直、弹性好血管穿刺;密切观察及评估穿刺部位;

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经外周静脉给药易发生浅表静脉炎[1],它主要用于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其属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又兼备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特性和作用[2],但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引起静脉炎。随着临床静脉使用胺碘酮日趋增多,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1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原因 1.1 药物浓度大,时间长 血液中的正常PH值为7.4,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物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3],引起静脉炎。临床常用的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偏低,呈酸性,若配伍后偏离其PH值范围,则可能产生混浊、沉淀或加速分解[4],引起静脉炎。 1.2 血管选择不当 选择较细弹性欠佳的上肢浅静脉血管,由于胺碘酮的酸性刺激引发静脉炎;选择下肢静脉穿刺,由于下肢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液回流速度慢,从而增加了药液与血管的接触时间,引发静脉炎。 1.3 穿刺不熟悉,固定不牢固 心律失常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管通透性增加,不易固定,反复穿刺致使血管损伤,针头固定不牢固而脱出血管外,均可导致静脉痉挛、充血、水肿,导致静脉炎。 1.4 巡视不及时,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 在患者输注胺碘酮时,应做好交接班,输注过程中要勤巡视,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提高护理人员认识,增强自身责任心;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在输注胺碘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学会自我观察,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幅度,以防药液外渗而导致静脉炎;嘱患者及家属不能擅自调节输液泵的按纽,注射部位有胀痛等感觉时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嘱患者穿宽松衣服,避免手部屈曲,防止局部血管受压,以降低静脉炎及渗漏发生率。 2 预防 2.1 调节输注的浓度、PH值、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5] 在使用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的过程中,掌握好其给药浓度和给药的持续时间至关重要。建议临床使用胺碘酮注射液应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使其PH值及含量较为稳定。采用不同的部位连续静滴,同一部位连续给药6h以上者发生静脉炎率为8%,而不同部位6h连续给药者发生静脉炎率为0[6],当胺碘酮输注6h时,可与其他静脉通路互换。 2.2 静脉的选择 首选中心静脉给药。由于静脉血管管径粗,药物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性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使用胺碘酮注射液时必须单独建立静脉通路,选择粗直血管,避开静脉瓣及关节部位。避免下肢及瘫痪肢体静脉用药,下肢及瘫痪肢体血流缓慢易引起血栓及炎症。 2.3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穿刺成功率

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 炎的防治进展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是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静脉制剂是治疗危重症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之一[1]。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发生率高达%[2]。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预防护理并发症是近年来护理学科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护理实践科学和有效性的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服务。 因此对静脉炎应以预防为主。现对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预防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1 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药物因素 药典表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溶液pH 值是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浓度胺碘酮(6 mg/ml)静脉泵输注入也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2];临床上虽然稀释后滴注,由于时间长了对注射局部血管壁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3]。 机体自身因素 解剖位置;肘窝、手腕等关节感觉迟钝,如有渗漏,早期不易被及时发现;指间等处细小静脉管壁薄,耐受性差,易渗出,导致损伤血管、神经[4];血管本

身:因经常采血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也易出现外渗[5];老年患者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液体容易渗出血管外。老年患者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其发生渗出[6]。 医源性因素 操作:操作人员洗手欠规范;无菌操作时各种微粒控制不当[7]或操作欠规范;穿刺技术操作欠熟悉,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或按压时间过短等引起药液外渗。 或微量注射泵的应用问题: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通常会增加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此外微量泵泵速较低,发生外渗时往往不易发现,当外渗到一定程度机器才报警,若护士巡视不及时,依赖报警系统,则药物外渗就不能及时发现,而引发静脉炎。 2 预防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 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和交接班制度,重视病员主诉,如病员主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操作,认真观察,做好健康教育和告知工作。对高浓度胺碘酮注射液要熟悉其药理、药物知识,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以减轻其血管刺激性。

胺碘酮微泵注射导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讨论

胺碘酮微泵注射导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讨论 盐酸胺碘酮注射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够延长房室结,心房和心室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并能减慢传导。在临床上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预激综合症,亦可应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应用中通常采用静脉微泵注射的治疗措施,因其具有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谱广的优点,但伴随的常见不良反应为静脉炎,如不有效预防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本文基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应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心律失常患者53例,其中观察到不同分级静脉炎发生共35例,分析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与针对的治疗对策,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0%患者静脉炎症状减轻),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区间38岁~66岁。疾病分类:单纯性心律失常23例,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11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19例,平均住院日8~10天,53例病人均使用胺碘酮微泵内注射,平均注射时间5~6天,注射途径均为静脉留置针,35例病人观察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1.2评判标准本文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指标评判。I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本例中,10人为I级静脉炎,21人为II级静脉炎,4人为III级静脉炎。 2用药观察与静脉炎的预防 本科室应用胺碘酮给药方法为首次150mg加生理盐水20ml稀

静脉胺碘酮致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2例报告

静脉胺碘酮致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2例报告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71岁,于2009年4月13日10:20以“间断心悸、胸闷3月”为主诉入院。ECG示:心房颤动,心率120~140次/分。心脏彩超示:正常。胸片示:心影增大,心尖部向左侧扩大,两肺野清晰,双侧肋膈角锐利。入院后诊断:①心律失常-心房颤动;②高血压病2级,高危。入院后即给氯化钠注射夜250ml+胺碘酮针300mg以50ml/小时泵入,6小时后改为25ml/小时泵入。于右手背置留置针输入。胺碘酮应用至4月14日19∶00,期间共输入3瓶,累计用量为900mg,仍为房颤,遂停用。4月17日晨8∶00查房时发现右前臂外侧沿静脉走向有长约10cm的硬结,表面皮肤发红,皮温较高,触痛明显,顺浅静脉走行。考虑与胺碘酮引起的浅静脉炎有关。遵医嘱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并指导患者间断抬高右上肢,以促进静脉回流,4月19日局部不良反应消失。 例2:患者,男,63岁,于2009年4月10日16∶40以“发作性心悸7天,活动后胸闷1天余”为主诉入院。ECG示:心房扑动,心率136~145次/分,2∶1、3∶1、4∶1下传,心脏彩超示:风心病、二尖瓣轻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即给NS 250ml+胺碘酮针300mg以50ml/小时泵入,6小时后改为25ml/小时泵入。于左前臂置入留置针输入,4月11日11:40输液部位外渗,于右侧前臂再次置入留置针,4月13日9:00因复律成功,遵医嘱停用胺碘酮,累计量达2100mg,观察右前臂肢体肿胀,给予热敷。于4月15日因双上肢疼痛、红肿,右前臂皮肤有小疱疹,行双上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示:右侧中下段头静脉炎合并血栓,左侧下段头静脉炎合并血栓。请皮肤科、普外科会诊,右前臂肿胀、皮温高,尺桡动脉搏动正常,局部皮肤有小疱疹,皮肤科诊断为急性湿疹,给派瑞松外用,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针抗凝,4月16日给华法令片口服,并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双上肢,4月18日停用低分子肝素钙针,4月23日双上肢红肿、疼痛明显好转。再次彩超检查示:右侧中下段头静脉炎,左侧下段头静脉炎,4月24日双上肢红肿、疼痛消失,患者出院。 讨论 胺碘酮是苯比呋喃类的一种衍生物,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临床上应用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其pH值偏酸2.5~4.0,血液正常pH值为7.35~7.45,静脉泵入胺碘酮使血液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机能和代谢,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静脉炎。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外周静脉途径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1],当浓度>6mg/ml,从外周静脉泵入时,输入时间>48h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2],如静滴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其浓度不超过2g/L也可引起静脉炎。选择中心静脉给药途径可减少静脉炎发生。两例患者均为房颤患者,血液本身处于高凝状态,例1为小静脉输入胺碘酮,例2在第1次留置静脉针时即诉穿刺部位疼痛,观察局部无渗液,皮肤颜色正常,未予更换穿刺部位,第2天患者诉疼痛难忍,于对侧上肢重新留置静脉针。我科近年来一直使用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

注射胺碘酮注意事项

注射胺碘酮注意事项 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的过程中,如果持续给药超过24h常引起穿刺局部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症。轻者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静脉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为:轻度:沿静脉走行局部组织红、肿、痛,弹性差;中度,静脉呈条索状,压痛不明显;重度,在中度静脉炎的基础上,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和破溃。 护理策略 1、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训练和专科培训,严格无菌操作。 2、选择心里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凡是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所以应选择心理素质好、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在穿刺过程中要保证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回血通畅,严禁反复穿刺,要避免枕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导致针面紧贴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穿刺成功前应尽量用空液体,待包扎固定好后再配入胺碘酮溶液。在输液结束后先静推生理盐水20ml再拔针,以减少药物在局部滞留时间,拔针时要完全关闭输液器开关,拔出针头后不要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一定要按压到血管穿刺点以免药液沿血管壁针道外渗到皮下。

3、注射胺碘酮一般选用上肢静脉,因为上肢静脉管径粗,走行直,且远离关节部位,回流通畅,弹性好易固定又便于观察。下肢静脉一般不作为注射胺碘酮的静脉通道。下肢静脉有瓣膜,静脉压较上肢高,血流缓慢,药液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持续注射胺碘酮过程中,每4—6小时与另一条静脉通路更换1次,可以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通路,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几率。 强化护理责任,加强护患沟通 1、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要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胺碘酮注射液的特殊性,如果维护不当可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应将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改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能保护患者的血管,避免给患者增加新的血管疾病,保证治疗顺利进行。严格床前交接班制度,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要注意针头固定是否牢固、是否有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造成药物外渗等问题;注意观察沿静脉走行是否有红、肿、热、痛及条索、硬结,回血是否良好等。一旦发现有发生静脉炎的苗头,应立即停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脉内的药物浓度;更换输液通道,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且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同一通道继续输液。 2、加强与患者和陪护的沟通向患者和陪护详细介绍胺碘酮注射的作用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肢体活动以防止药液外渗。当患者发生了静脉炎引起红、肿、痛等不适症状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倾听患者诉说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以改善局部循环,利于静脉、淋

硫酸镁联合喜辽妥湿热敷对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硫酸镁联合喜辽妥湿热敷对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静脉内注射药物后引起的静脉壁炎症反应,症状包括疼痛、红肿、潮红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局部感染等并发症。胺碘酮 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由于其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注射 胺碘酮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本文旨在探讨硫酸镁联合喜辽妥湿热敷对胺碘酮引起静脉 炎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硫酸镁和喜辽妥的作用机制。硫酸镁是一种镁盐类药物,具有镇痛、 抗炎、舒筋活络等作用,能够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喜辽妥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 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湿热敷是一种常见的物理 疗法,通过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和代谢,对治疗静脉炎有一定的 辅助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硫酸镁联合喜辽妥湿热敷治疗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静脉注射硫酸镁和喜辽妥,可以直接作用于炎症局部,迅速缓解疼痛、减轻红肿,并抑制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结合湿热敷,可以进一步 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局部的代谢,加速炎症物质的清除,有助于炎症的治疗和康复。 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硫酸镁联合喜辽妥湿热敷治疗胺碘酮引起的静脉 炎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疗效显著。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 局部红肿、潮红等炎症症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表明硫酸镁联合喜辽妥湿热敷对胺碘酮 引起的静脉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加速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硫酸镁和喜辽妥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 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次,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在湿热敷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相应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一些重度静脉炎症 状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局部抗生素外用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胺碘酮静脉注射致血栓性静脉炎1例分析及护理

胺碘酮静脉注射致血栓性静脉炎1例分析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36-01 胺碘酮注射液作为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广泛的应用[1]。但是,由于其对血管刺激性较强,在临床使用常常会引起静脉炎,甚至静脉血栓的形成。我科为心血管内科,2014年在静脉使用胺碘酮时出现前臂血栓性静脉炎1 例,后予以精心的治疗和护理,7天后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2 岁,诊断: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于2014.8.23.15:00主诉 心悸入院。心电图示心率146 次/min,房颤。即刻遵医嘱予胺碘酮注射液15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然后予以胺碘酮注射液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15-20滴/分钟,2小时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未复律,故持续使用胺碘酮静脉点滴。于第2天早上交班时,发现患者左手前臂留置针穿刺处出现明显肿胀,但不伴有疼痛,疑为药物外渗,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继续输注。同时肿胀处予以硫酸镁外敷,中午肿胀明显消退。下午15:20 护士又发现穿刺部位出现液体渗漏,局部肿胀,面积2cm ×4cm,局部皮肤温度较高,立即拔除静脉留置针。抬高患肢,并予25% 硫酸镁湿敷。第3天症状较前加重,肿胀处皮肤发亮呈黑紫,皮温较高,有明显触痛。立即告知医生,请血管外科会诊,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血栓。遵医嘱予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 皮下注射,q12h。同时抬高患侧肢体,制动,局部禁忌按摩、热敷,继续硫酸镁外敷,予以弹力尼龙网套固定,并始终保持一定的湿度。定时观察肢体的肿胀、温度、颜色等情况,注意保暖,做好交接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支持与配合。于第5天肢体疼痛及肿胀逐渐减轻,停用低分子肝素钙,继续硫酸镁外敷。7天后患者除原穿刺渗漏部位有0. 5cm ×1.0cm 硬结外,余无不适予以出院。患者2周后复诊局部硬结消失,左上肢无肿胀、疼痛等不适。 2 讨论 护士对于胺碘酮的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其pH 值偏酸2. 5~4. 0,血液正常pH 值为7. 35 ~7. 45,静脉使用胺碘酮使血液PH 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机能和代谢,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静脉炎。该例为房颤患者,血液本身处于高凝状态,在连续使用时间较长时尤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血管的情况。对于胺碘酮等对于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要选择粗大、弹性好的静脉,避免进行下肢静脉的穿刺。但此案例输液肿胀后未及时更换另一侧肢体穿刺,导致药物对血管的持续刺激作用,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临床上遇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积极

医院胺碘酮外周静脉使用规范

XXXX医院 胺碘酮外周静脉使用规范 一、患者情况评估 二、不良事件处理 三、规范化培训 胺碘酮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胺碘酮及其稀释液pH值呈酸性,渗透压高,其中有效成分碘对血管的刺激大;且胺碘酮在输注时可形成针状晶体粘附在静脉内膜上,刺激脆弱的内皮,导致静脉炎。 从外周静脉输注盐酸胺碘酮容易引起静脉炎,其发生率可高达55%,为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专家建议通过中心导管使用胺碘酮,然而这对于临床而言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胺碘酮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或是短期使用,一般选择外周静脉导管给药。 一、患者情况评估 1.穿刺部位选择:首选粗、直、弹性好的上肢前臂静脉,静脉避免下肢和肘关节穿刺,同时建立两组静脉通道,留置针的型号要求(20-24G)最好,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穿刺。 2.静脉炎的评估: (1)使用静脉炎评估量表

(2)胺碘酮输注过程中至少每2小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有无渗血及渗液,并抽回血观察和记录,观察心电图的改变,尽早改为口服用药; (3)4-6小时更换静脉通路,并预防性使用超薄水胶体,预防静脉炎。 二、不良事件处理 (1)一旦局部出现静脉炎,首先应立即停止胺碘酮的输注,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 (2)局部对症处理:西药主要包括硫酸镁、喜辽妥、利多卡因、酚妥拉明、山莨菪碱、赛肤润等,这些药物有利于改善微循环,促进渗液吸收,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消除水肿,组织的修复等;中药包括冰片乙醇外敷、南天仙子、硝黄散、如意金黄散、湿润烧伤膏、芙黄膏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等功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