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留置针拔针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静脉留置针拔针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静脉留置针拔针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静脉留置针若操作不当,易引起拔针后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标签:静脉留置针;静脉血栓

静脉留置针(vein detained needle)又称套管针,目前是临床上较普遍的输液方法。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但静脉留置针在应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现将3例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案例

1.1 某男,51岁,诊断右侧睾丸鞘膜积液,左手腕部20G直行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3小时,通过留置针输入药品为海西丁、地佐辛、咪唑、欧贝、邦亭、泮卫平、转化糖、天兴、止血芳酸、洛安命、维生素C,拔针后15天发现血栓,患者抽烟饮酒后感到左肘部瘙痒不适,彩超显示左侧头静脉近心端血栓形成,经药物溶栓后治愈。

1.2 某男,59岁,诊断右肾结石,左手前臂内侧24G Y型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5小时,通过留置针输入药品为抗炎止血护胃,拔针后44天发现血栓,患者拔针当天穿刺上方红肿,外敷金黄散好转。44天后触摸到绿豆大小硬结,彩超显示左手前臂浅静脉血栓,经外涂喜辽妥,口服迈之灵后治愈。

1.3 某男,67岁,诊断右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右手背22G直行留置针,保留时间为72小时,通过留置针输入药品为喜炎平苦碟子,拔针后3天发现血栓,患者穿刺点红肿胀痛,面积1×2平方厘米,彩超显示右手背浅静脉血栓,前期用活力碘、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庆大外敷,后期用喜辽妥及如意金黄散交替外敷,并辅以微波照射后治愈。

2 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男性,有抽烟喝酒史,血液出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且因外伤、手术刺激、精神紧张等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血液粘度增高。

2.2 操作者因素

2.2.1穿刺时未使用清洁手套: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1]上要求置入PVC宜使用清洁手套。

2.2.2 未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上述3例均使用0.25%的碘伏进行消毒,且只消毒了1遍。规范要求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至少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2.2.3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造成局部血管内膜损伤,易发生静脉炎而形成血栓。

2.2.3 特殊药物使用后未充分冲管,规范上要求给药前后应选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导管,冲洗时有阻力感或无回血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采用强力冲洗导管,保证导管的通畅性。

2.2.4 宣教不足:责任护士穿刺时未明确告知患者穿刺的注意事项,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2.5 拔针后静脉炎处理:拔针后患者已有主诉,处理不及时,用药不规范。

2.3 药物因素:高浓度、高刺激性的麻醉药物快速注射,使静脉压与血管壁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进入血管的药物不能够及时得到血液稀释,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使血管壁失去正常的血液供应,易增加静脉炎概率[2-3]。抗生素与止血药也有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2.4 微粒因素:各种输液微粒、细菌、输液中添加药物较多,致输液中污染的微粒大增加。

3 预防

3.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

3.2 提高穿刺技术:加强责任护士穿刺技能训练,力争一次成功,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保护膜紧贴皮肤固定好,确保针头的稳固性,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注者应经常换注射部位。

3.3 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以避免因药物因素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

3.4 严格按药物的浓度、剂量、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防止因药物刺激使血管压力升高,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4 处理措施

发现静脉炎,应拔除静脉留置针,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可给予喜辽妥外涂,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吸收渗液,治愈水肿及浮肿。施药后,能迅速消除患处的痛楚和压迫感觉,缓解肿胀,吸去渗出液体,促进机体组织的复原。选用50%硫酸镁湿敷,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性,减少组织水肿,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伤,达到消炎去肿的功效。

75%酒精湿敷可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疼痛,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金黄散外敷可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瘀、散结、消肿、止痛的目的,炎症早期不可使用。也可利用红外线、超短波良好的热力渗透作用,改善血液流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液循环障碍,改善新陈代谢,杀菌消炎镇痛,加速组织的生长修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5.

[2]徐玉玲,张琳,陈丹.下肢静脉留置针留置后致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的诱因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4,4(13):360.

[3]Martinod,K.,Demers,M.,Fuchs,T.A. et al.Neutrophil histone modification by 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 is critical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mic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3,110(21):8674-8679.

静脉留置针拔针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静脉留置针拔针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静脉留置针若操作不当,易引起拔针后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静脉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标签:静脉留置针;静脉血栓 静脉留置针(vein detained needle)又称套管针,目前是临床上较普遍的输液方法。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但静脉留置针在应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现将3例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案例 1.1 某男,51岁,诊断右侧睾丸鞘膜积液,左手腕部20G直行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3小时,通过留置针输入药品为海西丁、地佐辛、咪唑、欧贝、邦亭、泮卫平、转化糖、天兴、止血芳酸、洛安命、维生素C,拔针后15天发现血栓,患者抽烟饮酒后感到左肘部瘙痒不适,彩超显示左侧头静脉近心端血栓形成,经药物溶栓后治愈。 1.2 某男,59岁,诊断右肾结石,左手前臂内侧24G Y型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5小时,通过留置针输入药品为抗炎止血护胃,拔针后44天发现血栓,患者拔针当天穿刺上方红肿,外敷金黄散好转。44天后触摸到绿豆大小硬结,彩超显示左手前臂浅静脉血栓,经外涂喜辽妥,口服迈之灵后治愈。 1.3 某男,67岁,诊断右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右手背22G直行留置针,保留时间为72小时,通过留置针输入药品为喜炎平苦碟子,拔针后3天发现血栓,患者穿刺点红肿胀痛,面积1×2平方厘米,彩超显示右手背浅静脉血栓,前期用活力碘、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庆大外敷,后期用喜辽妥及如意金黄散交替外敷,并辅以微波照射后治愈。 2 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男性,有抽烟喝酒史,血液出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且因外伤、手术刺激、精神紧张等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血液粘度增高。 2.2 操作者因素 2.2.1穿刺时未使用清洁手套: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及处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及处理常见并发症的预 防与处理规范 【实用】医疗技术资料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及处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或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留置针分为开放式和密闭式,开放式分为普通型和安全型(防针刺伤型),密闭式分为普通型和安全型(防针刺伤型)。适用于间歇性、连续性或每日静脉输液治疗,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够保护患者血管,减少患者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发症】静脉炎 【发生原因】 1.无菌操作不严格。 2.留置针型号与静脉直径不适合,留置时间过长。 3.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4.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体微粒,长时间同部位输液或同一根血管反复多次穿刺。 5.血管弹性差、脆性大,长期输液患者。 【临床表现】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局部肿胀,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静脉留置针必须一次性使用。 2.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位置便于牢固,躲开枢纽、静脉瓣等部位。 3.提高穿刺成功率,进针速度与角度要适当,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4.标准输液操作进程,削减微粒净化液体所致的静脉炎。 5.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心理盐水冲管,削减对血管的刺激。 6.严格控制留置工夫,成人一般为72~96h更换。 7.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者应加强营养,增强血管的修复能力和抗炎能力。8.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9.立即拔出留置针,嘱患者举高患肢,增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10.局部应用硫酸镁湿敷、胶原液体赛肤润、喜疗妥软膏涂抹,胶原敷料安普贴

静脉留置针操作的7个并发症详细总结

静脉留置针操作的7个并发症详细总结 静脉输液作为重要的药物输入手段,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来说,如肿瘤患者,长期反复的静脉穿刺,不仅会对静脉造成较大损伤,增加患者疼痛,而且后期也会扎针困难,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静脉留置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又称套管针,具有套管柔软、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对血管损伤小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毕竟属于侵入操作,而且需长期留在患者体内,因此,也会相应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置管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感染 1、发生原因 (1)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灭菌不彻底、操作不规范、 (2)患者免疫能力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感染轻者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重者可全是临床表现:寒颤、高热等 3、预防处理措施 (1)护理人员应严格无菌规范操作,及时更换

(2)嘱患者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锻炼,以增强体质; (3)一旦出现感染,立即停止输液,拔除留置针,另选血管穿刺;重者可遵医嘱选用抗生素等对症处理。 皮下血肿 1、发生原因 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导致,主要与穿刺血管选择不当、操作技术不熟练,动作过快,操作不稳,患者血管弹性差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局部肿胀,患者感觉穿刺部位疼痛。 3、预防处理措施 (1)护理人员应选择走向直、弹性好、脉络清晰的血管进行穿刺,把握好进针角度,穿刺时应轻、稳、准,尽量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一旦出现血肿,立即停止输液,拔除留置针,做好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液体渗漏 1、发生原因 (1)护理人员选择血管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

留置针静脉血栓形成危害、形成原因以预防处理

留置针静脉血栓形成危害、形成原因以及预 防及处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一种新型输液方式,特点为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相对钢针操作更方便、安全;相对于中心静脉置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间更短、更快捷。外周静脉导管是使用最广泛的医疗设备,留置针的便利及相关感染的风险,其主要并发症有静脉炎、静脉血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血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是一种静脉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所致的血管阻塞性疾病,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甚至致残。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手术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危害 1.1 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是静脉留置针最常见的并发症,其造成的堵管现象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留置针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主要是由于留置针套管堵塞血管、血管内血液反流至套管内、肢体制动及局部粘贴透明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变缓,内皮细胞结构破坏,蛋白质吸附并覆盖于留置针外部套管表层,同时留置针损伤血管壁,使血小板被迅速激活,而发生聚集、活化、启动凝血功能,从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 1.2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常粘附在血管壁、留置针导管内或套管尖端,进而常造成导管堵塞;当管道不通畅时,致使抽取血标本困难,若用力抽取极易造成溶血,同时,导管堵塞后拔管,缩短了留置针留置时间。如果一旦栓子脱落,会随血液运行至组织或重要脏器,而引起组织器官栓塞、坏死,若脱落栓子进入

肺动脉,会导致肺栓塞,脱落栓子还可引发广泛性微血栓形成,甚至发生DIC、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穿刺部位因人而异,穿刺前应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原则上应该选择弹性较好,粗、直的血管,以免输液速度减慢形成血栓。 穿刺技术不熟练。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时,由于穿刺熟练度较差、所用导管过粗或者进行穿刺时反复穿刺同一条静脉以及穿刺手法粗暴等均会加大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 封管因素。封管因素导致的血栓形成主要受2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封管液、封管技术。目前应用生理盐水封管是静脉留置针最常用封管方法,其操作简单方便,但长时间应用生理盐水封管可能会增加静脉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输液结束后,封管液量不足,封管手法不正确,都有可能导致血液回流,堵塞导管。 2.3药物因素 输注药物性质。当输注某些刺激性强、浓度高的液体时,静脉压与血管壁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进入血管的药物得不到及时的血液稀释,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使血管壁失去正常的血液供应,增加静脉炎的概率。 输液速度缓慢。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使用输液泵输液,泵速调节速度缓慢,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预防及处理 根据病情,遵医嘱用药。对于血液粘稠及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严格遵照医嘱使用抗凝药物,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证患者水分的摄入并注意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对于血液高凝状态的病人要密切观察,减少留置针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静脉留置针是上世纪60年代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作为头皮针的替代物而被逐渐 普及和使用的。今天它已成为推广使用的一种新的输液工具。由于它具有使用方便,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痛苦,保护血管,留置时间长,利于临床用药和应急抢救等优点,被广泛使用。针对其在使用中出现的并发症,笔者通过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便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2 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2.1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可分为机械性、化学性及感染性三种。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滑、无弹性。原因:①留置针的型号:如果留置针较粗,充塞于血管中,增加了血管壁的机械摩擦及损伤; ②血管因素:血管越细,产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反应的时间越早;③药物的性质:药物的刺激性越大(药物PH<4.1或PH>8.0,渗透压>500mmol/L),留置针的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④操作技术:操作不规范,以及反复穿刺等。 2.2 导管堵塞与输注高渗性、高营养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技术不熟练,封管液的种类、量及推注速度不合理,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原因有关。 2.3 液体渗漏、皮下血肿原因:①选择血管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动作不稳,致使针头刺破血管壁形成;②进针角度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与血管壁接触面太大;③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等自身因素。 2.4 静脉血栓形成与反复穿刺同一血管导致血管壁损伤,长期卧床者血管内血流缓慢,以及某些患者凝血机制异常等原因有关。 3 预防措施 3.1 规范静脉穿刺服务标准,做好病人留置针前教育,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让患者有充分地思想准备,自愿接受治疗,共同制定输液计划,包括方法、部位、时间等,协助其取合适的体位,留针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了解护理知识,并发症及预防措施,避免肢体过度活动,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告诫病人不能自行拔针,不玩外露的接头等。 3.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血管、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可直接选择粗、直、弹性好、回流好的静脉血管穿刺。如前臂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注意避开关节和静脉瓣,避免下肢静脉留针,必要时抬高下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缩短液体在下肢滞留时间,减轻对下肢的刺激[1] ,力争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在不完整的皮肤上穿刺。血管的选择是长期留针的关键,应尽量从远端开始,保护好血管,静脉留置针型号成人选18- 20G,小儿选22-24G,输注高分子、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液,选用留置针的型号相对应大些。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静脉留置针(IVC)是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医疗器械,用于输注药物或液体至患者的体内。尽管静脉留置针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例如感染、溃疡、血栓等。本文将介绍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护理方法。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 感染 静脉留置针穿刺引起的感染是静脉留置针相关性感染的主要来源。常见的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渗液等。在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后会导致全身感染,具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 出血 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情况,过多血液堵塞针道会造成输注液体受阻等情况。 溃疡 长时间的静脉留置针导管放置会导致机械性损伤引起的皮肤溃疡,产生局部压痛症状,并且容易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血栓 静脉留置针长时间放置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静脉留置针预防及护理 预防感染 1.静脉留置针使用时一定要保证手术及器械的消毒合格。 2.静脉留置针发生局部渗液、红肿、感染的情况时应立即拔出并进行处 理,并在更换留置针前检查渗液的原因,禁止反复穿刺。 3.护理人员培训,提升操作标准化水平,减少因手术穿刺不当等人为原 因所导致的感染风险。 预防出血 1.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应该通过适当压迫维持血管的收缩状态,减少针 刺出血的情况。

2.静脉留置针固定后,不得轻易移动管路,以避免在穿刺部位发生过大 压力引起的出血。 预防溃疡 1.安装IVC时,胶布不应太紧并定期更换、拆除,可以减少表面溃疡。 2.审查静脉留置针的需要性,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静脉留置,如 重症患者长时间输液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预防血栓形成 1.建立检查监测机制,可对高危人群按时进行肢体活动及血流促进按压 训练,促进血液循环。 2.静脉留置针移位或管路阻塞时,应及时质询医生,作出有效处理。 结论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非常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它的使用方便、快捷、效果显著,但是其并发症也同样显著。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时刻关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高操作标准化水平,减少操作中产生的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

静脉留置针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静脉留置针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经皮穿刺置管技术,常用于输液、输血、给药、检测血液等操作。 在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 对策。 常见问题一:静脉留置针脱落或滑动 分析:静脉留置针脱落或滑动可能是由于粘贴不牢、过大或过小的压力、运动过度等 原因引起的。 对策:选择适当大小的静脉留置针,并确保正确的粘贴。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适当休 息和活动。定期检查静脉留置针的状态,如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分析:静脉留置针堵塞常见原因有血液凝块、药物残留、静脉血栓形成等。 对策:使用正规方法将留置针引流出多余的血液。定期冲洗或引流静脉留置针,避免 药物残留。如发现堵塞,可以轻轻拉动留置针,引起轻微搏动,有助于恢复正常血流。 分析:静脉留置针感染可能是由于留置时间过长、使用不洁净的设备、操作不规范等 原因引起的。 对策:注意定期更换静脉留置针,避免留置时间过长。使用无菌设备进行操作,注重 消毒措施,避免感染。定期观察静脉留置针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如发现炎症、红肿等异常,应及时处理。 分析:静脉留置针疼痛或不适常常是由于穿刺时误伤神经、静脉刺激或组织损伤引起的。 对策:进行准确的穿刺操作,避免误伤神经。保持静脉留置针的通畅性,避免滑动或 插入过深。如出现疼痛或不适,应及时检查静脉留置针的位置和状态,并及时处理。 对策:进行准确的穿刺操作,避免针头损伤皮肤。针管与皮肤接触处应密切贴合,并 定期更换粘贴。避免过度运动和摩擦,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损伤。 对于静脉留置针的常见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点的培训,提高操 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检查和维护留置针的状态,及时处理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宣教,让其了解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自我管 理能力。

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静脉炎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3、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肢体。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处理: 1、立即给予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2、在肿胀部位用50%硫酸镁或土豆片等湿敷20min/次,4次/天。(二)液体渗漏 预防: 1、妥善固定导管。 2、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 3、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 4、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处理: 1、对液体外渗者,予50%硫酸镁、土豆片等湿敷。 (三)皮下血肿 预防: 1、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2、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处理: 1、可行冷敷或热敷,每日1-2次。 (四)导管堵塞 预防: 1、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封管液的浓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 速度不可过快。 3、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 子尽量应夹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处理: 1、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 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血栓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五)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1、再次输液时,用0.5%碘伏消毒肝素帽处,接上输液器,如果液体滴 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挤入血液循环而发 生栓塞,应先调整肢体位置,检查静脉留置针有无脱出,然后用5ml

静脉留置针堵塞12例原因分析及处置

静脉留置针堵塞12例原因分析及处置 静脉留置针堵塞12例原因分析及处置 ①输液完毕封管不及时或封管不当6例。由于封管不及时或封管不当,导致回血后形成血凝块,堵塞于官腔内壁致使套管针堵塞。 ②留置针位于关节活动处3例,由于患儿活动剧烈致使血液被挤压进套管内,血液凝固后易导致套管针堵塞。 ③导管冲洗不彻底2例。患儿静脉输注脂肪乳时,液体粘附于管腔内壁,输液完毕导管未进行彻底冲洗,导致套管针堵塞。 ④凝血机制异常1例。患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堵塞于管腔,导致套管针堵塞。 2.4 局部药液渗漏、肿胀25例 均为留置过程中出现输液局部药液外渗并出现肿胀,患儿常因疼痛不适而哭闹不安,输液速度变慢,考虑发生原因与患儿血管壁脆性大,弹性降低,或特殊药物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加大有关,若输液速度快,输液量较大,血液循环不畅,则导致发生局部药液渗漏及肿胀发生。 2.5 静脉炎5例 原因分析: ①留置时间过长3例。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3例发生静脉炎的患儿留置时间均为5~7d.留置针长期留于血管内,会随着患儿身体活动而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内皮造成机械性损伤,加之穿刺时造成的血管壁损伤,亦使血小板积聚于管壁损伤部位及穿

刺处形成血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②输入刺激性药物2例。患儿输入刺激性药物,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导致静脉变硬,并形成静脉炎。此外有文献表明,下肢静脉炎发生率高于上肢,手背静脉炎发生率高于腕部或肘部,考虑与近端血液回流速度高于远端有关。 3 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问题护理对策 3.1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难度大,要求护士应具备熟练的穿刺技术。操作前护士应进行情绪自我调节,保持镇静,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合理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必要条件,尽量不要选择弯曲且细小的血管,并避开关节或静脉瓣。 3岁以上患儿以四肢浅静脉为主,不足3岁患儿由于头皮静脉丰富,无静脉瓣,穿刺阻力小,且易于固定,以额正中静脉或颞浅静脉为主。穿刺时应把握技术要点,见回血后应压低穿刺角度,顺血管方向进针少许,右手拇指及食指固定针芯,左手轻推Y型套管至全部进入血管,再将针芯退出。 3.2 合理固定留置针 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的合理固定非常重要,用透明敷贴牢固粘贴于针柄两侧,3d更换一次敷贴,更换时应将敷贴向近心端缓慢揭下,以免将软管带出血管。对于年龄小易动的患儿需对父母做好解释,加强留置针看护,必要时可将小儿的手用纱布包裹并略作固定,以免其哭闹时将留置针抓下或碰掉。

静脉留置针针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

静脉留置针针堵管原因分析及对策 留置针的封管是留置针保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操作中,由于选择封管液种类及剂量不正确、封管操作不当、静脉输高营养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后封管冲洗不彻底等造成堵塞,会缩短了留置时间,增加了患者痛 苦。 堵管方法的判断 ①液体输入不畅; ②套管针外露管内有明显凝血颗粒或凝血块; ③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等。 临床表现为用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从肝素帽处进针回抽有阻力。 堵管原因分析 2.1凝血功能异 凝血功能异常导致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为33%,由于老年患者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红细胞老化,变形能力差,聚集能力强,血液粘稠度高,老年脑梗死患者封管堵塞发生与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升高的改变关系密切。另外脂质代谢异常,血凝纤溶系统异常及动脉壁生理生化特性改变等,又加重了血液粘稠度,易粘附在留置针管壁上导致堵管。

2.2封管液剂量浓度不足 由于封管液剂量浓度不足导致留置针堵管发生率为19%,患者使用10U/ml的肝素钠1~2ml进行封管,封管液偏少,浓度不足,不能达到有效封管的目的。有学者发现使用5ml125U/ml肝素钠封管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2ml肝素封管 2.3患侧肢体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高于健侧 发现患侧肢体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肢体,由于脑梗死发生后,瘫痪肢体处于失神经支配状态,收缩活动减少,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力也相应下降,容易引起患侧肢体静脉血流变慢,回流障碍,从而引起静脉血栓形成,此外由于患者肢体的被动活动或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过高,导致血液反流也是堵管发生的原因之一。 2.4中成药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输注高浓度药物,冲洗不彻底 由于脑梗死患者使用大量的中成药制剂,如丹参、川芎嗪、灯盏花素等液体后,导致药液混浊、沉淀、结晶;输入血浆、脂肪乳等液体中高分子颗粒残留在管壁上或未及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导致管腔狭窄,引起血液回流凝固或药物微粒堵塞发生堵管。 2.5封管方法不当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 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 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DVT形成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静脉血流滞缓是 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其次,静脉壁的损伤也是DVT形成的原因之一,包括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 伤和感染性损伤。第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

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 下肢DVT的类型包括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DVT首先要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包括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评估内容包括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DVT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浆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

深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深静脉置管术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一、血肿 (一)发生原因 1.多由于定位及穿刺方法不正确,致使操作者短时间内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 2.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穿破血管,导致血液外漏,造成血肿,尤其是老年人脆性、大弹性差的血管。 3.过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导致管周血液漏出,而导管皮肤入口处又被封闭,致血液潴留皮下。 4.对凝血功能障碍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拔管时未延长按压时间,血液未完全凝固,渗入皮下形成血肿。 5.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二)临床表现 一般血肿不会很大,也不容易引起大出血,只是穿刺局部隆起,如血肿较表浅则皮肤可呈青紫色。

(三)预防及处理 1.充分熟悉所穿刺深静脉的解剖特点及其与之相伴行的动脉间的解剖关系,根据解剖特点进行操作;对于新操作者应加强训练,穿刺方法一定要准确,防止盲目乱穿刺出现血肿。 2.穿刺针进入血管后,需确认所进入的血管为静脉,方可插入扩张器。否则,如误入动脉,又使用扩张器,则更易引起出血。 3.严格掌握穿刺的适应症,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禁作次项操作。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拔管时局部加压按压,时间3~5分钟。 4.如一侧穿刺不成功,可改为对侧穿刺,禁在原穿刺点反复穿刺,以避免出现血肿;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拔针,局部加压止血。 5.操作前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转向对侧,肩背部垫枕抬高,以便于定位及操作。 6.穿刺成功后如导引钢丝放置不顺利,可慢慢旋转穿刺针,使针的斜面朝向心脏方向,针稍稍退出再置入导丝或稍前进

再置入,切勿硬性插入,防止血管损伤、形成血肿。 7.已形成血肿者,根据血肿范围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小的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的血肿早期可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二、导管感染 (一)发生原因 1.置管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穿刺包消毒不彻底或使用了过期的穿刺包。 3.穿刺处的敷料、输液接头及输液管未及时更换。 4.患者抵抗力下降,使不致病菌成为致病菌,皮肤寄生菌沿导管的软组织隧道生长,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感染。 5.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未及时拔管。 6.穿刺部位被汗液、尿液或粪便污染。 (二)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全身表现:寒战、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脉速、呼吸急促、头痛、烦躁不安等。化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核左移,血细菌培

深静脉血栓成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成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且十分危险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重者造成肺栓塞,甚至引起死亡。 由此可见,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系统、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可指导我们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此,小护将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及盆腔部位的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最常见。 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高龄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患者;有严重外伤及各种创伤型手术患者;各种原因所致长期卧床及肢体瘫痪的患者;既往有下肢静脉曲张、DVT病

史的患者;吸烟、肥胖、口服避孕药等都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对这类患者需充分做好评估。 如何对DVT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对DVT的有效预防非常重要,Caprini评估表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的用于风险预测和指导预防性护理工作。 应用Caprini评估量表分级,该量表包含40个不同的危险因素,每个危险因素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1~5分,根据累积分数将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为低危0~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极高危5分。

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根据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分,然后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一、基础预防措施 1、保持适当的体位,经能自主坐和站的患者,鼓励多坐、多站,不能独立做和站的患者,需摇高床头。 2、卧床期间定时变换体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屈曲,影响回流。 3、每班交班观察下肢肢体情况,观察左右径大小,皮肤温度、颜色、有无下肢的疼痛等。 4、避免腿部碰撞挤压,注意保暖。禁止吸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 5、避免下肢患肢穿刺,选择静脉的小分支,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用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使用静脉留置针不需要每日进行穿刺,既能减轻患 儿痛苦,也利于多次间歇静脉给药和紧急抢救用药。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有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等[1]。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对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治使用静脉留置针1620例,留置时间1-7天,平均5天。 2、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原因分析 静脉炎:静脉炎可因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反复穿刺、药液刺激、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小 儿由于血管较细,血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2]。新生儿腕部、肘部等身体远端静脉 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近端[3]。也有文献报道,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影响着静脉炎的发生。 导管堵塞,脱落:输液后以及由留置针处直接抽血化验未及时封管引起血液凝固是留置针导 管堵塞的一大原因,而不正确的冲管技术使血液倒流入管腔从而导致凝血堵塞是另一大原因。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当或患儿躁动不安导致导管脱落。 导管断裂:留置针本身质量问题、护士拔针手法不正确及留置针在关节活动处均可导致导管 断裂。导管断裂很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很严重。 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患儿凝血机制障碍、高凝态、药物刺激静脉壁、 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不合适的送管方法均可导致静脉壁受损,致静脉血栓的形成[4]。 皮下血肿:①针尖进入皮下后,在血管上方平行移动一段距离后进入血管,造成皮肤表面 针眼与血管壁针眼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和皮下脂肪厚度有关。②患儿凝血功能 差以及反复穿刺均可导致血管损伤引起血肿。③新生儿按压工作由护理人员完成,由于护理 工作的繁忙导致按压时间不足。 3、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 静脉炎: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巡回。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减少对静脉的损伤。护士在 配药时严格掌握配药时间,现配现用。选择血管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易固定和观察 得血管。发生静脉炎时立即拔除留置针。吴彩文[5]认为冷敷为早期局部非炎性水肿的首选。 钟丽丽[6]等将马铃薯洗净后切成薄片,紧贴在皮肤上,薄片干了以后再换新的,连用3-5天,有抗感染、止痛作用。笔者认为将喜疗妥均匀涂抹在静脉炎处皮肤上,能促进炎症和水肿的 吸收。 导管堵塞、脱落:穿刺后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留置针,局部保持干燥,加强巡回。在暖箱中 的患儿,可将患儿双手戴手套,使双手无法接触到穿刺部位。非暖箱中的患儿,将患儿双手 包于包被中采用对侧卧位,即穿刺部位与卧位相反。输液完毕后用生理盐水或肝素钠生理盐 水正确封管,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导管断裂: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及时发现断裂征兆。在使用留置针前接受规范化培训,检 查导管是否完好无折痕,导管与穿刺针匹配是否良好,严格限制一次性使用,一次穿刺不成 功时应更换新针,禁止二次穿刺或穿刺针插入软管内再次使用[7]。穿刺时尽量不要选择关节 活动处。发生导管断裂时,应立即汇报医生,通过X线定位,介入等手段取出,并做相应处理。 静脉血栓形成: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穿置管时应尽量避免关节瓣处。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近年来,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的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频频发生,尤其是微血栓的形成,给造成很大负担,所以预防PICC 置管术后微血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1.血栓形成的原因 1946年,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方面:(1)血液的高凝状态;(2)静脉内膜损伤;(3)静脉血流迟缓。 2.血栓形成的预防 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首先,在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放松心情,防止由于患者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为防止一状况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局麻下操作,减轻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增加置管的成功率。(2)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时应使用无粉手套,如是滑石粉的手套,一定要冲净滑石粉,操作中动作轻柔,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管壁。(3)在穿刺及送导管时,要使患者上肢尽量外展和身体呈90°,导管头到达患者肩部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90°,并将下颌贴近肩部,以避免误入颈静脉。而其要求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给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防止血栓形成。(4)PICC置管后应指导患者:a注意冬季保暖,插管侧肢体不要过度活动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但可以加强插管侧手部活动,促进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b加强对插管患者的巡视,提醒患者避免压迫插管侧肢体。c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血栓形成后的护理 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在血管外科,可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

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

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本县上报的静脉留置针应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本县基层医院上报的 浅静脉留置针应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结果:2018年本县总共上报19例浅静脉留置针应用不良反应,其中包括8例局部渗漏肿胀、5例静脉炎、 4例套管针阻塞、2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浅静脉留置针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 操作不当、穿刺部位或选择血管不当、留置针封管、冲管方法不当、使用留置针 后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不当。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其 掌握正确的穿刺技能和封管方法,并做好日常观察及预防护理,可大大减少浅静 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251-02 静脉留置针适用于需抢救危重症、长期输液治疗或化疗的患者,其操作相对 简单,且便于固定,能够有效避免患者由于反复穿刺所造成的损伤及痛苦,并减 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然而,静脉留置针始终是一项穿刺操作,且其在长期留置 过程中仍有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其治疗进程[1]。因此, 在静脉留置针穿刺过程中以及留置期间做好不良反应预防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本县基层医院上报的浅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其发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具体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2018年本县总共上报19例浅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病例,其中男性11例,女 性8例,年龄3~68岁,平均年龄(41.06±3.94)岁,留置针留置时间6h~6d, 平均(2.42±1.32)d,使用留置针原因:5例化疗,14例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类型:8例局部渗漏肿胀、5例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失败。 2.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2.1 局部渗漏肿胀 2.1.1年龄因素:本次调查8例患者在应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发生了局部渗漏 肿胀,其中有3例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老年人的皮肤相对较松弛,且其静脉 也脆弱,故该类人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药液外渗的几率较高[2]。因此,临床 医护人员应重视并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宣教,介绍应用静脉留置针的好处以及 其自护技能,嘱其在留置针留置期间穿刺侧肢体不要负重或过度活动,而且护理 人员也应增加病房巡视次数,及时发现药液外渗情况,一旦发生,立即更换注射 位置,并给予患者土豆或25%硫酸镁以外敷。 2.1.2药物因素:8例局部渗漏肿胀患者中有3例患者是因输注化疗药物所导 致的,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会使血管的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血管内 皮细胞发出现脱水萎缩就会造成药液渗漏[3]。因此,在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期间护 理人员应加强巡视,一旦出现药液外渗即刻停止输液,并尽量将留置针中存有的 药液抽吸出来再拔针,并适当抬高穿刺处,用25%硫酸镁局部湿敷。 2.1.3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有2例出现局部渗漏肿胀的原因是在同一部位反复 进行静脉穿刺,损伤了血管内膜,导致血管壁变薄,进而造成药液外渗。因此, 临床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求其均能够充分掌握静脉穿刺的血管选择、进针角度以及速度等,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静脉留置针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堵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记录并分析80例留置针堵塞的原因。结果引起留置针堵塞的原因包括:护士操作、维护,患者因素,药物因素等。结论引起留置针堵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护士应严格操作流程,采取相应护理对策降低堵塞的发生率。 关键词:留置针堵塞;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操作简单,对血管刺激小,在输注高营养和刺激性药物及长期输液者等方面有很多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留置针堵塞,缩短了留置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及住院费用。为探讨静脉留置针堵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我科对2019年1月-12月80例留置针堵塞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2019年12月发生留置针堵塞的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均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型号为16G-22G,3M小贴膜。 1.2 堵塞标准 静脉留置针堵管表现为输液速度减慢或者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很大或者无法推注,抽不出回血;或者出现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等。 2 原因分析 2.1 与护理操作有关①置管操作不规范。留置针固定时,未能使尾端高于穿刺点,封闭夹子位置过远,未能起到阻断血液回流作用。②封管液的量或配制不合适,未能达到有效的封管需要量和浓度。③冲封管时未充分冲管或使用正压封管。④间断输液患者没定时冲管也容易造成堵塞。 2.2药物因素①静脉输注高浓度液,高渗透压或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后未及时冲管或不彻底。由于浓度高,物质颗粒大,容易粘附在管道内壁而引起堵塞。②甘露醇易结晶,造成晶化堵塞。③输入两种以上药物,或不适当的给药,易发生药物沉淀。给药前或封管前未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药物也可能与肝素发生作用产生沉淀导致堵管。④经常输血患者输血速度慢,血液有形成分黏附于管壁,易形成堵管。。 2.3 患者因素:①血管因素:下肢静脉瓣比上支静脉瓣丰富,易因导管摩擦损伤而形成血栓静脉炎导致堵塞②凝血异常:患者脂质代谢异常,血液粘稠度增高,动脉管壁硬化而导致血流缓慢,有形成分容易粘附在留置针的管壁上儿造成堵管[1]。③患者穿刺部位过度受压或弯曲,引起血液反流,导致回血堵塞导管。肢体穿刺部位下垂,重力造成回血堵管。 3 护理策略 3.1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①留置针应首选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穿刺成功后,“U”固定,导管末端高于穿刺点,封闭夹子尽可能靠近穿刺点处。 ②确保封管液剂量准确,浓度合适,一般用有效肝素量10-100u/ml的肝素盐水5ml封管,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标签:术后;静脉血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大量凝血物质在手术、创伤和组织的破坏后进入血液循环;静脉壁由于盆腔和下腹部手术而造成损伤;血栓主要由于严重的脱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而形成;下肢的深静脉内好发血栓,尤其在左侧腓肠肌静脉丛内常见,栓子可向上蔓延到股静脉和髂静脉内,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梗塞或致死性的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不同程度肢体肿胀、增粗,肢体活动受限,皮肤苍白,肢体温度下降,局部有压痛。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者静脉照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经过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18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21~73岁,平均42岁。其中剖宫产术后4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3例,泌尿系结石术后5例,胆囊切除术后3例,其他手术术后3例。发病时间为术后3~12 d,平均为6 d。 2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者多因为术后肢体出现肿胀、皮肤温度下降、肢体活动受限、疼痛等,而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压力较重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积极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及家人讲解上诉表现的原因和治疗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2.1.2体位护理急性期、发病3~4 d之内和溶栓期间,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使患肢抬高,并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屈曲膝关节15°,禁止膝下垫枕,防止髂骨静脉受压,保持松弛状态,保证小腿静脉回流顺利,从而使患肢的肿胀减轻。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观察下肢的肤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被褥保持平整,注意清洁皮肤,使其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1.3饮食护理给予患者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的饮食,不食生、硬食物,以增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水摄入要充足,多饮水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一般为增加体液,防止脱水,术后3 h即可进食米粥[1]。预防便秘,以免增加腹压,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2.1.4热敷用纱布浸润50 ℃左右50%硫酸镁放于血栓溶解后的肢体处,反复

浅静脉留置针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浅静脉留置针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静脉留置针对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数,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甘些并发症的风险,如导管堵塞、皮下血肿、液体渗漏、静脉炎、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等。护士应注意预防,若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 (一)导管堵塞 1源因 (1)置管后患者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反流。 (1)封管操作不当导致血液反流形成阻塞。 (2)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来回移动,造成血管内壁的损伤,使血小板聚集在受伤部位及套管尖端,形成血栓造成套管堵塞。 (3)不同药物混合产生微粒。 (4)高浓度液体输注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5)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 (6)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 2.临床表现 静脉输液不通畅或不滴,推药阻力大。 3.预防

(1)注意观察静脉输液滴数,滴数减慢或不滴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如通气管反折、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输液侧肢体受压等。 (2)输液完毕应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采用正确的正压脉冲式封管,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及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条件者可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3)对血液制品、高营养液、大分子药物输液时应选择较大直径静脉输注,并彻底冲洗管道,两种药物之间一定要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 (4)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因血管内壁损伤而导致血栓形成。 (5)注意保护留置针侧的肢体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6)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4.处理流程 (1)发现导管堵塞-查找堵塞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用注射器回抽,严禁将凝固的血块推进血管内,如上述处理后通畅继续输液;如不通畅拔除重注)-安抚患者及家属。 (二)皮下血肿 1.原因 穿刺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留置操作不熟练,动作不稳,技巧掌握不好等,都会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