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精选篇1

设计说明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新课伊始,利用数字卡片组除法算式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是相互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形成自学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学中结合除法算式设计小组同学自学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活动,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利用18的乘法算式说说谁是18的因数。这样学生在阅读、质疑、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1.用下面的数字卡片组除法算式。(生认真观察并列出算式)

2.导入:可别小看这些除法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就在这里。

设计意图:通过组除法算式,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提供准备,同时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把学生引入新内容的情境,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学生独立把上面的算式分类,并阅读教材5页的内容,自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讨论明确: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2)在这节课我们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二者不能混淆。

3.汇报:

(1)看黑板上的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出示算式c÷a=b,(a,b,c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让学生说说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阐述因数和倍数时,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出示教材6页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提问:怎样去找18的因数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汇报)

(2)汇报:第一种方法,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第二种方法,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

(3)讨论: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都要注意什么?(要从最小的数找起,都是非0的自然数)

(4)书写:在书写一个数的因数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一头一尾地成对写因数,这样做不容易漏写)

(5)介绍集合图:18的因数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如图:18的因数

我们称它为集合图,这就是用集合图表示因数的方法。

2.练习。

教材7页2题(1)。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精选篇2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

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精选篇3

设计说明

1.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

一位学者曾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社会,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2、5、3倍数的特征。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络

1.同学们回忆一下,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么?

2.小组合作,整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内交流。

3.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因数与倍数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试着举例说明。(板书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8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1)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可以看出56,204,630,22,78这五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2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可以看出195,630,65这三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5的倍数。

(3)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这六个数符合条件,它们是3的倍数。

(4)根据质数的特征:“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可以看出79,31,83这三个数是质数。

(5)根据合数的特征:“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可以看出除了79,31,83这三个质数,其他的数都是合数。

(6)根据奇数的特征:79,87,195,31,57,65,83这七个数是奇数。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精选篇4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 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 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精选篇5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

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

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 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8、10题。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工具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佳爸是佳佳的爸爸,佳佳是佳爸的儿子。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回见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看大平米,认识这些吗?(课件出示:0,1,2,3,4,5……)

这些自然数。(课件去“0”)

去0后这又是什么数?(非零自然数中。)这节课我们就在非零自然数中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1、理解整除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前面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分类所得: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8÷3=2……2 9÷5=1.8

19÷7=2……5 26÷8=3.25

(3)观察发现,合作交流。

观察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2、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

12÷2=6中,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由此可知:(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3、总结归纳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5、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 36÷13 75÷25 81÷9

6、教学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也可以这样用图表示。

18的因数

五年级《倍数与因数》说课稿(2020)

五年级《倍数与因数》说课稿(202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是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乘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节内容是认识倍数与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倍数与因数是整数学习中的重要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设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倍数与因数,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 1——100 的自然数中,找出 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能在 1——100 的自然数中,找出 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而将探索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能力已经逐步形成,他们愿意自己观察、分析、概括整理,找出规律。他们在探索新知识上,主动性比较强,同时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并且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能熟练运用乘除法运算法则解决相应的乘除法运算,是本节课学习倍数与因数相关内容的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如下教法、学法: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合作交流与练习法等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魏俏芬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倍数与因数并不是全然不知,但是学生所理解的倍数和因数并不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倍数因数的概念,学生认为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就是因数,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就是倍数。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以及学生的学情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和因数,知道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倍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所有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感。 4.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数的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质数和合数,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等知识打下基础,是本单元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究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 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本课的设计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倍 数与因数》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 学说课稿《倍数与因数》说课稿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小编整理了这篇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 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 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 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 北师大版倍数和因数公开课说课稿精选篇1 设计说明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新课伊始,利用数字卡片组除法算式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是相互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形成自学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学中结合除法算式设计小组同学自学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活动,并通过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利用18的乘法算式说说谁是18的因数。这样学生在阅读、质疑、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1.用下面的数字卡片组除法算式。(生认真观察并列出算式) 2.导入:可别小看这些除法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就在这里。

设计意图:通过组除法算式,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提供准备,同时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把学生引入新内容的情境,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学生独立把上面的算式分类,并阅读教材5页的内容,自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讨论明确: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2)在这节课我们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二者不能混淆。 3.汇报: (1)看黑板上的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出示算式c÷a=b,(a,b,c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让学生说说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阐述因数和倍数时,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出示教材6页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提问:怎样去找18的因数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汇报)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倍数与因数公开课教案删除此段。 三、练巩固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动手,找出1-100中,某个自然数的 所有倍数。 学生自主探究,可分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的倍数有哪些规律?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倍数? 学生交流讨论,师辅导引导)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 生:研究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呢? 生:比如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师:再举一个例子。 生:比如说,24是2、3、4、6、8、12的倍数,2、3、4、6、8、12是24的因数。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觉得这个知识点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学生思考,师辅导引导)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倍数与因数,那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吗? 学生思考,师辅导引导) 师:好,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数的分解与合成,了解更多数学知识。 三、拓展应用 1、挑战第一关:说一说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个除法算式,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吗?老师展示了一个例子: 100÷20=5,100是20和5的倍数,反过来说5和20是100的 因数。学生们也提出了可以转换成乘法算式来找关系的方法。老师让学生们思考48÷12=4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2、挑战第二关:找一找

老师给学生们出示了一组数字,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7的倍数,并和同桌交流找到的方法。学生们提出了利用乘法和加法两种方式。老师让学生们进行小结。 3、挑战升级:写一写 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难度的任务,让学生们有序地把7的全部倍数找出来,并用列举法表示出来。学生们可以选择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列举,但需要用省略号表示列举不完。老师让学生们尝试用列举法表示出8的所有倍数,并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方法。最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确认了答案。 老师:大家做得非常好,掌声送给自己。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7和8的倍数。7的倍数是7、14、21、28、35……,8 的倍数是8、16、24、32、40……。我们可以发现,7的最小 倍数是7,也就是它本身,8的最小倍数是8,也就是它本身。 老师:现在请问,27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学生:27.老师:那么100呢?学生:100.老师:对,一个数的最小倍数就是它 本身。请问还有哪些特征是一个数的倍数呢?学生1:一个数 的倍数有无数个。学生2:找不到最大的倍数。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说课稿)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倍数和因数的术语。 2.掌握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倍数和因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判断、求解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难度适当加大的应用题。 三、教学内容 1.复习:回顾前面学过的除数、余数、商和被除数的概念。并通过类比“吃饼干”的例子,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倍数是指若干个相同的数相加后所得到的数。例如:4的倍数有4、8、12、16、20等。 –因数是指能够整除某个数的数。例如:6的因数有1、2、3、6。 通过寻找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联系。 3.判断数的倍数和因数: –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倍数:如果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是整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例如:8是4的倍数,因为8÷4=2。 –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因数:如果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余数是0,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例如:4是8的因数,因为8÷4=2余0。 4.以实际问题为例,灵活运用倍数和因数:

–将一个数分解成几个因数的积。 –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找出一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 5.练习:课堂上设计小组活动、小组竞赛等,运用手段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例如:一个班有30个学生,如果每人可以发放3个面包做零食,就需要几个面包? 2.案例教学: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本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群体讨论:通过群体协作,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拓宽思路。 4.情境教学:通过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应用意义。 五、课堂反思 1.整堂课的效果并不是很满意。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存在模糊的认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 2.教学中使用的例子是否贴合学生的生活习惯,需要更加丰富和实际。 3.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效的互动方式和引导方式,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4.后期针对学生巩固训练的安排需要更加具体针对性,精细化。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倍数与因数》(北师大版)

《倍数与因数》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倍数与因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章第1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二、说学情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本节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 在上课之初,我会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们一起再次为祖国妈妈庆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同时祝福祖国妈妈繁荣昌盛。接着屏幕放大阅兵的两个方阵,请学生们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给出算式为94=36(人),57=35(人),顺势询问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二、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2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辨析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首先,通过导入的问题,让学生们观察算式94=36,讲解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们根据57=35,思考“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有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的错误回答。部分学生会质疑这样的表述到底35是谁的倍数,5和7是谁的因数。进而师生共同探究发现正确表述: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顺势强调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同时指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与因数》说课稿(逐字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今 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倍数与因数》,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节 课我将从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脑中有目标,教中有方法,胸中有过程等方面来展开说课。 熟悉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首先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 的理解。《倍数与因数》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主 要是学习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在学生熟 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 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上好一堂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熟悉学生。五年级的 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 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 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境。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 学和乐学三个维度,因此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与因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 品质 基于对目标的上述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 解并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我所预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倍数 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再说教法学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讲授法、情境法、讨论法等 多种方法,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 接下来是教学过程,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 生活”的理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的视频, 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接着屏幕放大两个阅兵 的方阵,请学生来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给出算式9× 4=36人,5×7=35人。我顺势询问学生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倍数与因数》(板书) 本环节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 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便更好的完成本 节课的教学。 接下来是第二个环节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3单元 倍数与因数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3单元倍数与因数|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倍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了解因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3.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4.能够运用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倍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因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3.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4.倍数和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把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区别; 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同桌对话”活动,让学生表述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2.设计“观察问题”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3.采用“举一反三”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张口就问:“这里面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开始自己数数,最后说出答案。然后教师放大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苹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 自主探究 教师出示一组数字:“2,4,6,8,10”,请学生自己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请问2可以写成几个4的倍数? 2.请问8可以写成几个2的倍数? 3.请问12有哪些因数? 4.请问15是不是5的倍数? 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发现,这些数字之间有很多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一张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图,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3. 共同探究 教师出示一个数学题目:“一个数是15的倍数,它最大的因数是多少?”请 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内容,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拓展应用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小明有40根木棒,他想把这些木棒排成一个长方形,问至少需要几根木棒才能完成?”请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内容,思考、计算并回答问题。 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发现,这是一个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需要用到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画出思维导图总结课程要点。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与代数》说课稿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与代数》说课 稿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数与因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这节课是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引入,为后面探索活动4课内容以及第五单元找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所有自然数中找出 10以内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 找出10以内的某个数的倍数。 教学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的,知识相当抽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倍数与因数并不是全然不知,但是学生所理解的倍数和因数并不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因此学习本课知识容易产生混淆,需要教者细心研究解决。 三、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分享法进行教学,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优化处理,提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个队形),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算出两班各有多少人:9×4=36(人)5×7=35(人) 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在9×4=36中,数学上我们可以说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根据5×7=35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学生口述练习(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25×3=75 20×5=100让学生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强调:在非0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与因数),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板书: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再出示:75÷25=3让学生试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设计意图:通过除法的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倍数与因数意义的理解,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说课 ——薛卫兵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倍数与因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倍数和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这节课是倍数与因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探索活动等4课学习内容、以及第五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学情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倍数和因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的,知识相当抽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倍数与因数并不是全然不知,但是学生所理解的倍数和因数并不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因此学习本课知识容易产生混淆,造成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倍数和因数。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所有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在探索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数感。 .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对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掌握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的某个数的倍数。重点的突破主要是创设关于乘法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个数学概念:倍数和因数,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理解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学会使用倍数和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认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因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过程 1. 概念介绍 •教师首先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倍数是指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因数是指可以整除另一个数的数。比如,6是12的倍数,而3和4是12的因数。 2. 倍数的应用 •教师将导入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他的两个朋友,请问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学生们可以思考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到将12除以3,得到每个人分到4个苹果。这里,因数4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倍数,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因数。 3. 因数的应用 •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另外一个实际问题来介绍因数的应用。假设我们有16个小球,我们想将它们分成若干组,每组的数量相同,且数量最多,那么每组有几个小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需要找到所有可以整除16的数,然后找到能够产生最大数量组的那个数。答案是4,因为16除以4等于4,所以我们可以将小球分成4组,每组4个。 4.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与倍数和因数有关。教师可以用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假设我们要将8和12两个数相加,我们可以将它们化为相同的分数,最小公倍数是24,所以我们可以将8变为24/3,将12变为24/2,然后相加得到 24/3+24/2=16。 •类似地,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的公共因数中最大的那一个,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那一个。教师可以通过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认识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应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并进一步应用它们解决复杂问题。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第一篇:《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课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生认知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过分依靠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本节课的设计,按照这一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首先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入,然后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

因数,最后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境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结合运动会上两个班排出的队形图列出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与因数。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本环节设计小组自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对倍数与因数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交流,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3.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我先提出问题:1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14、17、25、77)这一问题的提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规律。然后发现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然后我再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能不能再找出7的其它倍数呢?用哪种方法找好呢?(体会用乘法比较好,有序思考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找得完吗?(学生操作之后汇报明确一个数的倍数有无穷多个,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设计这样一系列有梯度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去深入思考、猜测、探究,最后发现方法。 4、巩固新知,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有填空、有判断还有游戏,既有基础性的题,还有拓展延伸,这样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公倍数打下基础。 第二篇: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说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 南凡中心校 刘甜甜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南凡中心校槐泉小学刘甜甜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通用9篇)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通用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因数和倍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根据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关系,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出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语言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揭示主题 老师直接揭示主题,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为了导入而导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2、合作交流,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师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3、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本节课中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化解难点。 4、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寻找共性,找出不同,得出一个数的因数,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则是山重

北师大版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一等奖8篇

北师大版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一等奖8篇 教学目标: 1.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自主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3.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感知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初步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略) 二、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放着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请你每次用这1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注意你不同的摆法?(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看谁的方法多?速度快?会用算式表示你的摆法吗? 学生交流几种不同的摆法。随着学生交流屏幕上一一演示。2.进行交流:如: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的长方形,可以用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表示,千万别小看这些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我们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屏幕出示) 43=12, 师:在这个算式中,你认为4、3、12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因为:43=12, 所以: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读读看,能读懂吗? 继续出示:因为:62=12 ,所以 因为:121=12 ,所以 谁也来出个乘法算式说一说。(略) 三、探索研究: 1.师:我们刚才初步认识了因数和倍数,下面要进一步来研究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5、18、20、36 师: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4、18都是36的因数,你也发现了吗? 师:4、18、都是36的因数。 师:36的因数只有这2个吗? 师:看来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能不能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找出36的所有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纸上更好。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2.交流作业。(略) 板书:36的因数:1、2、3、4、6、9、12、18、36、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重复也不遗漏?试一个。 15的因数有再试一个: 16的因数有 观察36、15、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边交流边板书: 个数最小最大 因数 1 它本身 倍数

【AAA】倍数与因数说课稿(新北师大版).doc

《倍数与因数》 说课流程:1,说教材;2,说教法;3、说学法;4、说教学过程 5、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倍数与因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时的内容,它是小学阶段“数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教材的目的是采用乘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本课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重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质延探究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深索热情,同时体现新课标多元化教学的原则。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采用了“自主性学习”与“质疑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钟)

我通过出示运动会两个班的队形: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9×4=36(人)5×7=35(人)根据这两个算式你们能够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吧!板书:倍数与因数)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5分钟) 1、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1)根据算式9×4=36;5×7=35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以这两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即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板书) (2)说一说:根据算式:25×3=7520×5=100说一说那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的的因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强调: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范围限制为非零的自然数。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判一判:8是倍数,4是因数。因为3.5×2=7,所以7是3.5的倍数,3.5是7的是因数(让学生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4)问一问:如果a×b=c(a,b,c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将所学知识符号化,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5)变一变: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75÷25=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 之间的倍数关系。(发散学生思维,为找一个数的倍数做铺垫) 2、你写我说 我组织了让学生同桌之间一个人写算式另一个人说的游戏活动,叫一组同桌的学生上来讲台进行比赛,一人在黑板上写算式一人来说,比比谁写得多又说得准确。(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3、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倍数与因数》说课教案 五 年 级 上 册 南凡中心校 刘甜甜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说课稿 南凡中心校槐泉小学刘甜甜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倍数与因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共分为3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在以前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是先从数的认识开始的,同样在新教材的学习中我还是借鉴了以前教材内容,因为倍数与因数是在自然数范围内研究,所以在进行本节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一些对数的认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负数、自然数的认识,进而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本课知识的学习是为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作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生认知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100以内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找数学信息,分类,解决问题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过分依靠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按照这一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首先从学生找数字入手,由浅入深,认识自然数和整数,然后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最后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三、说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