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

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一些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一些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并板书:

4×3=126×2=1212×1=12

教师根据4×3=12揭示: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2=1212×1=12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

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3×23×3……

33+36+3……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36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6×6=36呢?

36÷()=()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

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

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

(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

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

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

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

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

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

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探究寻找3的

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

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

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

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

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

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

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

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

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

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

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

是学生从中能体会。

教学目标:

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3、增强学生对学号数学的信心,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习观察,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法:

学生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本课知识。

教学流程:

师:淘气和他的哥哥去参加一个经验交流会,他的哥哥在自我介绍时说:“我叫淘淘,我是哥哥。”台下的许多家长不高兴,有人嘟囔着:“你是谁的哥哥呀?”

师:淘气又接着自我介绍:“我叫淘气。我是弟弟。”(生大笑。)师:看,你们都笑了,淘气话音刚落,台下的小朋友们也哈哈大笑起来。你们为什么笑啊?

生:他是谁的弟弟,没说清楚!

生:也不能随便说自己是弟弟呀!

师:对,哥哥与弟弟是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要说清楚是谁的哥哥,是谁的弟弟。在数的世界里,也有像这样相对而言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

[评析:以生动活泼的笑话创设情境,简捷、明快,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埋下一个伏笔。]

二、循序渐进,构建新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先问一下大家什么是自然数?(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师: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个充满数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

数的存在。比如说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有两个班的同学分别排出了下面的

两种队形,(课件出示主题***)请大家仔细观察之后,算一算两个班分别

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计算并汇报。(板书算式)9x4=36(人)5x7=35(人)

师:在这两道乘法算式中,9和4,5和7都是什么?(乘数)36和

35分别是什么?(积)

大家现在想一想,乘数和积是什么关系?

生:根据9x4=36,我们可以知道36是9的4倍,36是4的9倍。

师:那么根据5x7=35,谁能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呢?(35是9和

4的倍数,9和4是35的因数)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我们是生活在数的世界里,那么现在我再给大家说

两道题,大家认真听。

1.超市里梨4元钱1千克,买5千克梨要多少钱?5×4=20(元)。

2.葡萄

3.6元1千克,买两千克葡萄多少钱?3.6×2=7.2(元)。

师:5x4=20(元)3.6×2=7.2(元)。(板书。)

[评析:教师从学生自己提出、解决的问题中筛选学习材料,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会乐于继续学习下去。]生:根据5×4=20,我们就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领学生再读一遍。)

师:那么,根据3.6×2=7.2,7.2也是2的倍数吗?7.2也是3.6的倍数吗?(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就请看书,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生自学教材。)

师:现在谁想说说7.2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不是,7.2不是自然数。书上说,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师:是的,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所以,7.2不是2的倍数。

师:请你判断:2.5×2=5、5是2的倍数,2是5的因数。

生:对,5和2都是自然数。

生:不对,2.5不是自然数,这个式子不成立。

师:是这个式子不成立吗?

生:不是,说错了,是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不成立了。

师:说得真好,因为2.5×2=5这个算式中,不都是自然数,所以,2.5和2与5之间就不存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师:那么,根据18÷6=3,你能找到倍数与因数吗?

生:18是倍数,6是因数。

生:你是谁的哥哥呀?

生:你是谁的弟弟呀?

生:18是6的倍数,6是18的因数。

生:18是3的倍数,3是18的因数。

师:根据整数乘法和除法,能确定两个数之间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评析:对于概念教学,不可能一味地探究。这个教学环节中,师生

充分交流、沟通。教师的引导、讲解与学生的探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教师在知识的重、难点处适时点拨,关键处启发,点有所通、导有所悟,

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这样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最后突破难点。在教师说明、设疑、强调、追问、小结的过程中,学生一

次次修正自己的想法,组织自己的语言,一点点解除困惑,逐步明确了倍

数与因数的含义。]

师:下面请大家来做几道练习,看看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倍数与因数了。(课件展示)

师:你能根据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25×3=7514×6=84

师:谁想自己举个例子再说说?

生:根据7x8=56,56是7和8的倍数,7和8是56的因数。

[评析:两个小练习,功能不小,通过正、反例,使学生知道判断一

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标准,进一步体会到约数和倍数相互

依存:不能***存在。此处的设计,起到及时反馈并巩固的作用,突出了

教学的重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与因数,你会找—个数的倍数吗?(课件展示)

师:下面哪些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出示:7、14、17、25、77、)

师:还能找出7的其他倍数吗?

生:还有7、21、28、35、42、49、56、63、70……

师:对不起,暂停一下,还有好多是吗?

师: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找一个数的倍数能不重复、不遗漏,

又快又准呢?7的倍数有多少?(小组讨论。)

生:用乘法口诀找又快又准。

生:7的倍数有无数多个,超过63的也是用乘法就可以算出来。

师:利用乘除法知识,就可以很快地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师:谁能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三、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倍数与因数,下面同桌合作对接游戏。

师:同桌对练,一人说整数乘法或除法算式,一人说倍数与因数。

师:(课件出示)请大家看课本练一练的第5题,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看准找得快!

(出示2、4、6、9、12、18、20、30、48、)

师:你怎么找得这么快?

生:我先找4的倍数,用○圈上,再找6的倍数,用△圈上,两个符

号都有的就是了。

师:这种用符号标注的方法一目了然,是个好办法。

师:他们的办法都很好啊!谁用了这样的方法?

师:大家聪明,还有不同的吗?

生:(犹豫)我是想找24的倍数,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答案有48,

可是12也对。恩……有点想不明白。

师:你是很有思想的孩子。你说的这种方法很科学、简捷。不过,我

们现有的知识还不够解决。既是4的倍数义是6的倍数的最小倍数应该是12,而不是24,为什么呢?别着急,我们很快会学到这方面的知识。

师:下面请你们猜一猜老师的年龄。我的年龄能被8整除,同时又是

4的倍数,老师可能多大年纪?

[评析:练习设计既有层次,又有梯度,多样而有实效。游戏穿插在说、写、做的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教学环节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的训练,也突出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注重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还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空,培养求

异思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同时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倍数和因数的最大数和最小数。而本节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资助探究的学习中来,同时有的学生没有清楚地掌握倍数和因数的区别。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能告诉我你的好朋友是谁吗?

学生回答。

师:哦,老师知道了。是好朋友。如果他这样介绍:是好朋友。能行吗?

生:不行,这样就不知道谁是谁的好朋友了。

师:朋友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就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朋友,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在数学中,也有描述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概念,比如说:倍数和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有关这个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根据12个小正方形摆成的不同长方形的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2×6=123×4=12

12×1=126×2=124×3=12

12÷1=1212÷2=612÷3=4

12÷12=112÷6=2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

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

1、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2×5=6045÷3=15

11×4=449×8=72

2、8是倍数,4是因数。……………()

强调: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师出示:0×3、0×10、0÷3、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

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

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

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

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

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

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

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

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

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

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

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

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

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

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

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

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在让

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

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

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

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

自己***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

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

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

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

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

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

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

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

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

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

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倍数与因

数的方法,发现它的倍数与因数的特征,感受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倍数、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倍数、因数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倍数、因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出示判断题?摇?摇?摇,提问:a是平行线,这句话对不对?师生

交流,说说为什么不对。

2.小结:像互相垂直、互相平行这样的一些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表述

时一定要完整。

3.出示1、2、3……、1/2、1/3、1/5……、1.2、0.7、3.9……

提问:每组各是什么数?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的是两个非0自然数

之间的一种倍数关系。(板书课题)

二、预习反馈

师:给你任意两个自然数,例如2和6,你可提出哪些问题?(生交流:求和、求倍、求差)我们今天研究的是什么?关于倍数和因数,结合这道算式,说说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同桌先互相交流再集中反馈)

三、精讲探究

1.教学例子。

(1)师:请将你们预习的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将课前操作拼成的长方形展示并说出乘法算式)

师板书:4×3=126×2=1212×1=12

提问:你能选一题说说两个数之间具有倍数关系吗?(学生试说,老师引导学生完整说,同桌再任选一题互说)

师:你觉得哪一题要提醒大家?为什么?生重点交流“12×1=12”。

(2)你们由“6×2=12”还能想出什么算式?能用今天学的知识交流一下吗?(生交流)

师:根据一道除法算式,我们也可以找到两个数的倍(因)数关系。

2.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倍数特征。

(1)出示例题。

师:给你30秒,你能写出多少个3的倍数?说说你是怎么写的?想想怎样才能有序地写出3的倍数?(学生交流后,老师指导学生有序地写出一个数的5个倍数再加省略号)

(2)练习“试一试”。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要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原来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这一改变并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 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就忽视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以教学效果也不怎么理想。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我认为要做好两点:(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本单元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篇1 开学后上第一节课年级组教研课,挺有压力的。毕竟放了这么久的假,感觉有点不习惯,好象字都写不稳一样。还好,上完课后感觉还可以。 因数和倍数是一堂概念课。老教材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整除的基础上教学因数与倍数的,而新教材没有提到整除。教学前,我是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开课伊始,就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自己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学生结合一个乘法算“3×4= 12”入手,介绍因数与倍数概念,这样有助于更好理解,也能节约很多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仿照找12的因数去找,孩子都能一对一对的找,可遗漏的多,在这里我强调按顺序找,也就是从“1”开始,依次找,这样效果很好。 为了得出因数的特点,我出了“24的因数,36的因数,18的因数”,并认真观察这些因数看有什么发现,由于时间不够,我只要求孩子从因数的个数,最小,最大的因数考虑,没有对质数,合数,公因数进行渗透。找一个数的倍数因为方法比较易于掌握,没有过多的练习,二是激发他们想象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针对这节课,课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认真评析,真诚的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就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了讨论,特别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应注重方法的指导。由此,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一下几点:知识的渗透点、练习发展点、层次切入点、设计巧妙点、教法多样点、语言动听点、管理到位点、应变灵活点。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倍数和因数》这一资料与原先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一样,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此刻是在未认识整除的状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资料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资料。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决定,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带给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一样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一样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好处。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构成因数与倍数的好处。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二)自主探究,好处建构,找倍数和因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好处,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潜力,初步构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篇1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

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通用6篇)

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根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学生观察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学生“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很多学生已经领会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学生很容易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篇1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4)设计有趣游戏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譬如“找朋友”游戏,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手里拿了5、17、38几张数字卡片,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哪些数的倍数,是哪些数的因数,,如果学生的学号数是老师出示卡片的倍数或因数就可以站起来。最后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篇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节《倍数与因数》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好处,只是借助乘 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透过备课, 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 数的倍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 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 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 味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一道脑筋急转弯题作为谈话引入课题,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 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2的 倍数、5的倍数,学生发现2的倍数、5的倍数写不完时,透过讨论,认 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 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 就感。 二、渗透学法,构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 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让学生尝试说出3的倍数。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 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我组织学生展开评价,

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能够很快地找到第几 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 “宝贵”的学习时光,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 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学练结合,及时把握学生学情。 在学生透过具体例子初步认识了倍数和因数以后,透过超多的练习让 学生在练习中感悟,练习中加深理解概念;在探究出找倍数的方法以后, 及时让学生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 特点,并适时进行针对性练习,巩固新知。 课尾,我设计了四道达标检测练习,将整堂课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检测,及时掌握了学 生的学情。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篇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节《倍数与因数》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 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 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 的倍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 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 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4篇)

篇一: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 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师对整除的概念不做讲解的话,今后的知识学习可能会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这课时中,结合老教材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了渗透,学生学习起来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我上课前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来说明“朋友、父子”词语的含义,它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只能造句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这样的话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J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1 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是学生通过四年多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在教学中,通过教授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并掌握他们的特征: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并通过观察比较几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知道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或倍数)叫做他们的公因数(或公倍数),且能够在几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还)中找出他们的公因数(或公倍数)。 接下来学习“2、3、5的倍数的特征”。发现2、5、3倍数的规律和特点。在此之前还要向学生教学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只有掌握了奇数与偶数,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就会简单容易得多。而“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引导学生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到的数如果是3的倍数的话,说明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那么,又如何让学生学习掌握质数与合数呢?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把1~ 20的因数分别写出来,并按照奇数为一列偶数为一列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归类整理:只有1个因数的有哪些数?有两个因数的有哪些数?有3个以上因数的有哪些数?学生分好之后,教师明确:向这样只有2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有2个以上因数个数的数叫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那么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就可以分为“1、质数、合数”三大类。 为了让学生巩固质数与合数,再让学生找出1~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先划掉除了2以外所有2的倍数,再划掉3的倍数、划掉5的倍数、最后划掉7的倍数,所剩下的数就是质数,并且让学生数出、记住100以内有25个质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判定100以外的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8篇) 一、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识别和应用因数和倍数。 2. 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能够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解决 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及特点。 2. 因数和倍数的判定方法。 3. 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一瓶可乐可以分成几份等。 2. 讲解:向学生介绍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判定方法。 3. 实例演练: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因数和倍数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买物品时如何选择最省钱的数量等。 5. 总结: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和应用。 四、检查反馈: 1. 课堂小测:设置一些因数和倍数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对于初学因数和倍数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通过 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概念,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其中,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 学习动力。最后,及时的检查和反馈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纠正,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 【一、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了解它们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能够正 确识别和应用因数和倍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因数和倍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的 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因数和倍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因数和倍数的判定方法。 3. 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出: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例如引导学生讨论一 个数字能被哪些其他数字整除,并举例说明这个数字可以被哪些数整除。 2. 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和性质。因数即能整除该数的数, 倍数即某一个数的整数倍。同时介绍判定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包括试除法、分解质因数等。 3. 实例演练:安排学生进行因数和倍数的计算和判定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加深学生 对概念的理解。 4. 练习与应用:设计一些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购物时的选取最省钱数量,或是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 5. 总结:让学生总结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及应用,强调学生总结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检查反馈】 1. 课堂小测:安排小测验考核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抽象 的数学概念。同时,学生也通过练习和应用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将知识应用 到实际生活中。此外,通过课堂小测和课后作业,老师可以及时审查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可能会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倾听学生的疑问和观点,适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灵活调整教学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优秀6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优秀6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篇一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根底,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拟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防止了学生的盲目猜想。通过展示、比拟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朋友,再找倍数朋友,最后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朋友。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因数与倍数的特点,如找完因数朋友时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数朋友点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优秀教学反思篇1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会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晰地体现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灵活的运用教材,深放领会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 二、模式运用,做到灵活自然。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篇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篇2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收放有度,处理好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讲授与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与发现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数学知识领域,有许多内容是人为规定的,这时教师就要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通用23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篇1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只让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考。 改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索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的应用教材,使之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篇2 因数与倍数属于数论中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是在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切入课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对“倍”叶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本课由此入手,让学生由熟悉的知识经验开始,结合问题引发学生提升思考并发现新的知识结构,体会到此“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倍数和因数》是四下第九单元的内容。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到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倍数与因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根据算式直接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很容易接受,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从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气氛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汇报交流后通过对比(一种是没有顺序,一种是有序的)得出如何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对于倍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所以学生很容易学,用的时间也比较少。 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36÷6=6。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当找到的两个自然数非常接近时,就不需要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公倍数和公因数》在新教材中改动很大,新教材将数的整除中有关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内容精简掉

了,新教材突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究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突出了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以后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缩短了抽象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怎样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正方形;用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长方形。在对所发现的不同的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对直观操作活动进行初步的抽象。再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再揭示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等图式,显示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是删掉了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后继学习没有影响的内容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由于采用了列举法,学生得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当碰到的两个数都比较大时,不仅花时多,而且还容易出现遗漏或算错的情况。相比之下,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先根据概念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待学生熟悉之后就教学生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的安排效果不错,学生也没感到增加了负担。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23篇)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通用23篇)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篇1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一定要分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只是新旧教材的说法不同而已,其实都是表示同一类数。(即因数也是约数) 二、为什么第十教科书上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也许我的头脑还受旧版教材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因为整除是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条件,学生在没有这条件学习整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稍有不慎,学生会很快误入小数也有因数;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处。而我的心里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呢?会不会在六年级课改才出现呢?我期待着。 三、教学2、5和3的倍数教师应注重“灵活”。 1、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是用同一种方法找出它们倍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数说出,并能准确找出各自的倍数,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同时是2和5的倍数怎样找?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 2、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2和5的倍数的方法去找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尝试这种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写出的3的倍数,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写些数(有3的倍数,也有不是3的倍数,而且是较大的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巩固;当学生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话峰一转,你们能归纳出9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教师这一激发下,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启学生运用找3的倍数的方法,去找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归纳、总结出9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找9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学习3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 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朋友,再找倍数朋友,最后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朋友。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因数与倍数的特点,如找完因数朋友时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数朋友点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倍数朋友时起来的学生非常多,让学生再次体验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则是一个思维的升华过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去进行有效地思考。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是新理念 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堂课我的个人语言过于随意,数学是严谨的,随意性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和自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了我的语言在某些时候不够严谨。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改正,但这节课有的地方还是没有注意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多问。把握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多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