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大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大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3 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教案

第1课时平均数(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7例1,完成P88“做一做”,P89~P90“练习二十二”第1、2、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分别装水400g和600g的一模一样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以下两种办法: 预设1:将装600g水的杯子里的水倒100g到装400g水的杯子里。 预设2:先将水合起来再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1)]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7的主题图。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导入新课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平均数(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全单元备课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1、平均数的意义与求法; 2、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简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教学措施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观念、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例1、例2 --------------1课时例3 ---------------1课时练习---------------1课时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 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统计图:XXX家一天内用水 量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早晨用水量为10升,中午用水量为15升,晚上用水量为20升。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知道XXX家一天的平 均用水量,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后,教师提示:我们可以先把三个用水量加起来,再除以3,这样就可以得到平均用水量了。 3)教师出示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最后得出 平均用水量为15升。 三)归纳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例1和例2,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我们发现,要求平均数,需要先把数据加起来,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2、教师出示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与 数据个数的商。 3、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平均数的定义。 四)练巩固 1、教师出示练题目:XXX家一天内用水量如下,求平均 用水量。(课件出示统计图) 2、学生自主完成练题目。 3、教师选几名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帮助其他 同学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例子引导学生探索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通过练巩固,让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是,下节课需要加强对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更好地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经过师生交流,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从这两个统计图中,我们可以获得这个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增长趋势、比例等信息。 2、教学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学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制作方法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在 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同时,学生能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和条形 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 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 1.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及制作方法。 3.平均数在条形统计图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已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为新课学习做好 准备。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练习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观察思考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和一个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这组数据有哪些特点?条形统计图表达了哪些信息?如何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平均数是如何 计算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变化情况,了解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和意义。 (2)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与制作方法:教师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通过实 例说明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了解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3.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给出一些数据和实例,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制作条形统计图。通过练 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纠正。 (2)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学生通过 小组讨论,提出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并尝试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 法以及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制作方法等。同时强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加深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和补充。 5.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 并尝试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搜集一些实际数据,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集体备课主讲稿

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解析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处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本单元的另一个内容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四、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共5课时)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 学设计(共5课时)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共5课时) - -可编辑修改-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共4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 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 )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 )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怎样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 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必红 小兰 小聃 xxxx IS 蚊令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5页--93页。 一、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单元内容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个方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单元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

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所以在本单元把平均数贯穿在每一课的数学活动中。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的特点,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把读统计图、统计表贯穿于统计学习的全过程。 现实生活中,学会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统计图和统计表也是人们用来描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常用的、重要的方式。本单元注意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问题情境的同时,把读统计图和统计表,交流到的信息,贯穿在统计初步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把过去“讲统计图”和“教作图”变为学生的自主读书、观察和感悟,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习了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认识了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学生的计算能力会对求平均数产生影响,学生对众数的理解相对容易。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整理的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5页--93页。 一、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二、单元内容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个方格表示一个单位)表示统计结果,初步体会运

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单元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年龄等等。所以在本单元把平均数贯穿在每一课的数学活动中。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的特点,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把读统计图、统计表贯穿于统计学习的全过程。 现实生活中,学会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统计图和统计表也是人们用来描述和表达数据信息常用的、重要的方式。本单元注意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问题情境的同时,把读统计图和统计表,交流到的信息,贯穿在统计初步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这样进行的数学活动,把过去“讲统计图”和“教作图”变为学生的自主读书、观察和感悟,使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开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开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助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 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 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1. 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教案序号47课题平均数(2)课型新授 主备 人 教学内容教材第91页例2、第92页“做一做”第 2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4-6题。 备课 时间 年 月日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教学 重点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教学 难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小明和小刚俩是同桌,小明有课外书5本,小刚有课 外书9本,怎样才能让他们两人的课外书一样多呢? 生:可以将小刚的课外书给2本小明。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动的方法,得到的相 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那应该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学生回顾交流。 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那么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2)。 【新课讲授】 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说说题中所给 的信息。 1.出示例2情景图。 男生

2020—2021年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教学设计.doc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 有12本书,下层有 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全部课时教学设计共4课时

1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环节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请大家动脑思考,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看来很多同学都有思路了。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的想法。 师:老师发现各个小组已经达成了共识。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师:听明白了吗?为了让你们理解的更清楚,老师带来了磁扣。请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这位同学真棒!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但非常巧妙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边课件演示边说)像那位同学操作的这样,移动多的补给少的,使得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2.“求和平分”的方法 师:还有哪个小组用这种方法解答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边听边板书算式)师:咱们同学真是聪明,想到运用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刚刚我们一起探索出了两种方法,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平分,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要把原来不同的数几个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比如这里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大家一起说,我把它写下来。 生说师板书:13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所以,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它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它只是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设计意图: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环节三:归纳积累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计算 2.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本单元主要学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数阶段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是在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与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把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每份不一定一样多。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就形成一种新的统计图即复式条形统计图。把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8支铅笔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支铅笔,要分给四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分呢? 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法。 当有学生提到给每位学生分2支时,教师引导:8支铅笔,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2支,那么这8支铅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数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每位同学平均分2支铅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一样多吗?(不一样多)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移多补少”法。 师: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教师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师小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可以求出四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瓶子的个数。 ②运用公式求平均数。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队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吗? 小组讨论交流。师小结:要使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相当于把该小队收集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因此可以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求得平均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