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第5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考研笔记-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5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考研笔记-精品

第5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一级][18M ]口8华南347名]

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二)社会干扰[一级]

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又称为社会抑制。

(三)对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简述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一级]

试述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有时会导致社会促进,有时又导致社会干扰的原因。

(三)社会惰化[社会懈怠][社会逍遥][一级][14M ]

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 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四)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惰化[简述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一级]

什么是社会懈怠?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团队合作比较强。 工作项目增加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 入水平。

注重群体集团利益,以群体集体成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五)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

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社会惰化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 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上匕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 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2)异同点

共同点:'法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情 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

(1)优势反应 (2)评价理论 ⑶注意转移 说 查荣克以动机?口内驱力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认为,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反之,批驳某种哲学观点、学习无意义音节等活动,是需要动脑筋或不熟练的,他人在场使动机增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降i 氐活动成绩。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并且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已的评价。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

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

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活动者知觉评价的程度、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当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从而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如果从事的是不熟悉或难 度较大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的进行。如果从事的简单或者熟练的任务,此时分 散注意不仅不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还起促进作用。

(1)社会惰化

的原因(拉塔

内) ⑵减少社会 惰化的有效途 径

①社会评价的减弱 ②社会认知的偏差 ③社会作用力的分散 ①单独评价

②提高认识

③)空制群体规模 ④培养成员互相认同 ⑤培养成员相互信任感 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已并不会成为评价的焦点,自已的努力也会被埋没在人群中, 所以对自已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认为其他成员不太会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已也就开始偷懒了, 从而使自已的努力下降。 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 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而减弱,因此个体 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使大家感到自已的工作是被认可,

被监控的。 帮荀或体战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已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已一样

努力。 不要i 等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

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互相认同。 个体对群体充分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已一样努力。 ⑥增加群体凝聚力

⑦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 ⑧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 奖励导向

一■从众

(一)从众[一级]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首先,引起从众的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其次,个体可能意识到群体压力的存在,也可能没有意识到群体压力的存在。

第三,虽然有时侯从众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确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时,个体没有自已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跟着大多数人走。

有时,个体有自已的看法,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所有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

有时,个体只采取了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

(二)从众的原因[简述从众的原因][一级]从众的动机主要有什么?

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人持反对

意见,则使前者的从众压力大为缓解,从众率明显降低。

群体的人数与从众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比例增加,但是当超过

3-4人之后,人数的增加反而会导致从众比例的下降。阿希的从众实验证明了这一点。(1)群体因素

(2)个体因素

(3)剌激因素③群体的凝聚力

④个体在群体中的

地位

①年龄和性别

②知识经验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

的利益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一般来说,地位高的

人成员经验丰富、能力较强、信息较多,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能对群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使地

位低的成员很难影响到他们。

从年龄来说,儿童比成人更易从众。从性别来说,多数实验得到的结论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

从众。

人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

(4)文化差异③个性特征

①刺激物的清晰性

②刺激物的内容

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能力强、自信心强的

人,不容易发生从众;反之,性格软弱、受暗示性强的人,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

刺激物越模糊不清,人们越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

如果刺激物的内容是无关紧要的、不涉及原则问题,人们较容易从众;而如果涉及伦理、道德、

政治等原则问题,人们不太容易丧失立场。

从众与文化背景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社会比在个人主义社会,人们更容易从众。可见,文化差

异对从众行为确实存在影响。

(四)从众的实验研究[简述从众的相关实验][一

级]

(1)谢里夫的实验谢里夫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个体反应如何受到其他人反应的影响。

所谓游动错觉是指在黑暗的环境中,当人们观察一个固定不变的光点时,由于视错觉的作用,这个光点看起来好像前后左右移动,即产生自主运动现象。实验者让大学生被试坐在暗室里,在其前面呈现一个固定的光点,然后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分为单独估计和群体一起估计两种情况。

(2)阿希的实验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分为标准线段和比较线段,要求被试判断3条比较线段哪一条和标准线段一样长。

每组被试中混有阿希的助理,假被试在实验中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观察真被试的反应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

二,服从

(一)服从

[一级]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人,一是规范。

服从与从众虽然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都是因为压力而导致的行为,但两者有诸多不同之处;

(二)服从与从众的区别

[简述服从与从众的区别][二级]

①压力来源不同

②发生方式不同

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上来源于个体的内心J从众是

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服从是被迫发生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众是自发的,外界并没有强迫或命令个体必须如

何做。

③造成的后果不同

不服从往往会使个体受到惩罚,而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人的行为是复杂

的,很多时侯服从和从众相互交织,并不能截然分开。

①群体的一致性

②群体规模

社会心理学笔记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社会心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总称。 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强调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规律,关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与行为(社会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认知、归因和认知失调;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动机、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人际与群体心理与行为(与群体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人际相互作用、遵从和服从;击性和亲社会行为;……) 群体过程(群体过程和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 2.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 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是人和社 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定义的含义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 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 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观因素——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客观因素——社会环境(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社会因素),包括家 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3.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 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特征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 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 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 人抱有期望。 一个人为了有效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一套行为模式,这 种认知来自于他人的期待。 角色知觉是角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角色观念的形成过程拒绝角色阶段、承认角色阶段、接受角色阶段。 角色行为指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现为外部行为、角色实现的过程,是主体适应环境 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的技能。 一般技能认知技能、活动技能 特殊技能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角色冲突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产生思维、情感和行为的 学科。它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及个人感知、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 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群体行为。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事件进行思考 和理解的过程。它包括自我概念、知觉、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归因 等方面的研究。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 借助自身的认知机制进行加工和解释。例如,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为 何人们更倾向于注意与自己态度相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自己态度相 矛盾的信息。 二、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过程。它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审查、社会比较和社会压力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影响理论认为, 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受到他人的态度、行为和期望的影响,并在一 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例如,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更容易 在团体中做出与个人意愿不符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的效应。 三、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建立和维持的关系。它包括亲密关系、友谊关系、工作关系和权力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关系理论指

出,人们的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人们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和满足,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提高生活 质量。 四、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研究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它包括集体 行动、团队合作、集体智慧和群体决策等方面的研究。群体行为理论 认为,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并使个体产生与平时不 同的行为模式。例如,人们在群体中常常表现出更冒险、更激进的行为,称为群体极化的效应。 五、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在 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为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理论支持。在医学领域,社会心理学为疾病防治、患者治疗和医患 关系的改善提出了建议。在组织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为领导力、团 队协作和员工激励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社会政策领域,社会心理学为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和社会和睦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总结起来,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 关系和群体行为。通过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系统的运作规律。社 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各个领域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行为 一、名词解释 1、侵犯行为 答案: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2、亲社会行为 答案: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二、选择 1、婴幼儿时期的社会化属于(D) A、再社会化 B、发展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早期社会化 2、移民时候需要我们吸收所到之地的文化和社会规范,这是(C)的表现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3、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B) A、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 B、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C、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助人行为 D、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4、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不包括(D)

A、个人的习得行为 B、亲社会行为 C、群体的决策行为 D、本能行为 5、侵犯行为与温度的关系呈(D) A、非线性关系 B、线性关系、 C、倒U型曲线 D、U型曲线 6、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C) A、不确定 B、不变 C、增加 D、减少 7、侵犯的本能论代表人物(D) A、多拉德 B、伯克威茨 C、班杜拉 D、弗洛伊德 8、情景中与侵犯行为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B) A、旁观者效应 B、武器效应 C、曝光效应 D、晕轮效应 9、强调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社会公平规范对亲社会行为的指导意义的是以下哪一理论(D)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进化理论 10、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景 11、社会进化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中不包含(A) A、正当行为规范 B、社会责任规范 C、交互性规范 D、社会公平规范 12、侵犯行为发生过程中的“武器效应”是指(C) A、去个体化 B、兴奋转移 C、侵犯行线索 D、环境背景 13、有关于态度和侵犯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社会心理学参考资料

第一章绪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 思辨期──即在哲学怀抱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阶段; 经验描绘期──即在母体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中孕育并脱胎而成为具有最初学科形式的成型阶段; 实验期──以实验、实证为主要方法开展大量研究、不断充实内容和形成多种理论而渐趋成熟的独立发展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 (一)“社心”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 “社心”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生理心理学”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则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发展趋势 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即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附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属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由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四)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社会心理学“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社会学家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有许多内在的相通之处。 3.在研究对象方面,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也有相同之处,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在分析某些社会条件的原因和情况方面有不同角度与出发点,且社会学比“社心”研究得更加概括。 4、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也有相同之处,即

社会心理学 第5章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考研笔记-精品

第5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一级][18M ]口8华南347名] 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二)社会干扰[一级] 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又称为社会抑制。 (三)对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简述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一级] 试述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有时会导致社会促进,有时又导致社会干扰的原因。 (三)社会惰化[社会懈怠][社会逍遥][一级][14M ] 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 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四)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惰化[简述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一级] 什么是社会懈怠?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团队合作比较强。 工作项目增加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 入水平。 注重群体集团利益,以群体集体成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五)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 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社会惰化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 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上匕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 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2)异同点 共同点:'法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情 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 (1)优势反应 (2)评价理论 ⑶注意转移 说 查荣克以动机?口内驱力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认为,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反之,批驳某种哲学观点、学习无意义音节等活动,是需要动脑筋或不熟练的,他人在场使动机增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降i 氐活动成绩。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并且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已的评价。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 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 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活动者知觉评价的程度、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当一个人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转移,从而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如果从事的是不熟悉或难 度较大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的进行。如果从事的简单或者熟练的任务,此时分 散注意不仅不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还起促进作用。 (1)社会惰化 的原因(拉塔 内) ⑵减少社会 惰化的有效途 径 ①社会评价的减弱 ②社会认知的偏差 ③社会作用力的分散 ①单独评价 ②提高认识 ③)空制群体规模 ④培养成员互相认同 ⑤培养成员相互信任感 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已并不会成为评价的焦点,自已的努力也会被埋没在人群中, 所以对自已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认为其他成员不太会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已也就开始偷懒了, 从而使自已的努力下降。 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都是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 那么,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而减弱,因此个体 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使大家感到自已的工作是被认可, 被监控的。 帮荀或体战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已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已一样 努力。 不要i 等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 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互相认同。 个体对群体充分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已一样努力。 ⑥增加群体凝聚力 ⑦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 ⑧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 奖励导向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

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 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 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 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②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题反应.其实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后孙晔、李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④周晓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放映,他研究人的社会后文化ing为U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2、影响社会行为及制约因素的若干因素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了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 社会:是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P10 人格:(个人的面具) 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 人格这个网站同意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放映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曰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人格结构中形成的; 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社会成分,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分,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 3、学科性质 行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 4、研究取向 从20实际出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分别代表的两支: 罗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始:19实际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 后:德国民族心理学的形成,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传统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提出本能心理学。20实际出,沿着其同胞达尔文的金花论线索,麦独孤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学科。它关注人们是如何被社会环境塑造和影响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互动。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外貌、能力、性格等 方面的看法。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例如,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评 价自己的优劣。此外,自我认同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 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 二、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研究了个体在面对冲突和不一致的认知时的心理反应。认知失调会给人们带来不适感,个体通常会尝试通过调节认知或改变 行为来减轻这种不适感。例如,当个体在行为上做出了与自己价值观 不一致的选择时,会出现认知失调。个体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或寻找认 知一致的情境来消除认知失调。 三、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个体一起参与决策的过程。群体决策的结果受到 集体智慧和群体思维的影响。集体智慧指的是群体在某些问题上的决 策表现往往优于个体。然而,群体思维也可能导致群体成员过度一致

和忽视非主流观点。因此,在群体决策中,正确地管理和引导群体思维至关重要。 四、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在解释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时所使用的归因方式。归因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内在归因是指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归因于个体固有的性格特质和能力等因素,而外在归因则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社会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其中,社会规范是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社会中被认为正确和适宜的行为。社会规范可以通过社会压力和信息传递来影响个体行为。此外,社会影响力还包括社会认同、社会依赖和社会比较等方面。 六、群体互动 群体互动是群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其中,群体合作和竞争是群体互动的重要形式。群体合作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和共享资源来实现共同目标,而群体竞争则是个体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进行的竞争。群体互动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演变。 七、群体性行为 群体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采取与平时不同的行为。当个体置身于群体中时,其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情绪和群体意识的影响。例如,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知识点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第一节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促进了活动的完成,并且提高了活动效率。(蚂蚁搬土实验) 社会抑制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不是促进活动,而是干扰了活动的完成,而且抑制了活动效率。两个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不管是结伴效应还是观众效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的效应。(思考:影响因素是什么?) 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 由于他人在场,我们每个个体会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就会增强,越熟练的工作完成得越好(促进),反之,越不熟练的完成得越差(抑制)。 三.社会惰化 指群体一起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个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他自己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更少一些。 解释:(1)在群体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完成活动的时候,对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他的责任意识会下降;

(2)心理学觉得,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意识,在群体中所做事情的成果被淹没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成果当中了。 例子:和尚挑水吃,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四.去个性化 指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去做某种活动的时候,因为他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就淹没了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感知,即失去了个性感,认为所做事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群体的责任。 积极的方面:防暴警察维护社会秩序 消极的方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1895年出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研究集群行为,集群行为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去个性化了。 例子:1985中国足球5.19事件;网络的虚拟化也实现了心理上的去个性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和顺从 一.从众(带非理性的色彩) 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即随大流现象) 分类:真从众——口服心服 权宜从众——口服心不服 不从众 经典实验:(1)谢里夫的经典实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要以别人的观点行为作为我们做出行为的依据的。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论述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心理学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内心世界是由其周围社会环境塑造的。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受到他人的看法和社会期望的影响。实验证明,当人们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会受到调节。例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加竞争性的行为。因此,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们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群体行为。在社会中,人们往往组成各种各样的群体,如家庭、企业、学校和社区。群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还会产生一些新的特征和现象。社会心理学家关注如何理解和解释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发现,群体行为往往受到群体中的领导者、群体规范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群体中的人往往会根据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在一个团队中,个人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和集体努力,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团队的绩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理解群体行为是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另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的过程。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的影响力。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决策、态度形成和变化、信念和偏见等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的过程。他们发现,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倾向于受到他人的意见和意见的影响。此外,个体的态度和信念也可能会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改变。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它探究个体在不 同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并揭示出人们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以及社会系统在塑造我们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思维与行为。在 社会互动中,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例如,当一个人置身于一个积极乐观的社会环境中时,他更可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在一个消极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则可能变得更加悲观和压抑。通过了解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反应,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思考和行为模式。 其次,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人际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深远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认同都受到与他人的关系强弱程度的影响。当一个人拥有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时,他往往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行为。相反,当人际关系存在矛盾和冲突时,个体则可能表现出压抑和消极的行为。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群体行为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与在个 体层面上的行为有所不同。在群体行为中,个体可能会表现出集体性的特征和行动。例如,在一场示威游行中,个体可能因为身处群体而采取激进的行为,而在个体层面上,他们可能暂时不会这么做。这种群体行为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帮助我们了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受到集体行为的影响程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和社会系统的功能。 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揭示出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如何思考和行为的模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关注个体与 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机制。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情境时所表现出的具体行动。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行为。比如,研究人们在面对压力时 的行为反应,研究群体决策的心理机制,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亲和力和冲突等等。这些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方法,揭示了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种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行为也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过程。研究表明,个体的行为 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影响,比如合群效应和从众行为。当一个人处于一个大多数人都持有某种观点或行为的情境中时,他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这是因为个体往往具有一种社会性需要,即追求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压力渐渐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社会行为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其中之一是互惠原则,即人 们倾向于以同等的方式回报给予他们的利益。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系着社会秩序并建立了信任。另一个现象是规范性社会影响,即我们在面对未知情境时,往往会参考别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影响可以使我们在团体中保持一致,但也可能导致人们盲目从众。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化的过程和个体与群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人们的行为,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决策过程中的偏见和错误判断,来改善决策的质量;通过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亲社会行为,来增加人们之间的互信和合作;通过研究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调适机制,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等等。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与解读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的 影响与解读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与解读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学科,旨在揭示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以及个人心理对社会行为的 作用。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并进行解读。 一、群体影响 1. 社会规范与遵从 社会心理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会群体环境中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倾向于遵循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著名实验揭示 了人们出于遵从他人的需要而违背自己的良知。 2. 社会压力和归属感 群体行为还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人们往往会追求与他人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以在社会中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 个体做出与自己实际意愿不符的行为。 二、认知失调与自我认同 1. 认知失调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尔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遭遇到与自己原有信念、态度或行为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进而采取调整行为以解决这种心理不平衡状态。 2. 自我认同理论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人在社交交往中会寻求他人的认同和接纳,以构建自己的自我认同。迎合群体期望和价值观,个体可能会改变自 己的态度和行为,以获得他人的认可。 三、社会认知 1. 协作与竞争 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往往会以竞争和合作的方 式进行行为,这与其对他人的认知和对社会奖励的期待有关。协作和 竞争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成就都有重要的影响。 2.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它揭示 了个体对社会行为的个体内解释过程。个人的归因方式对自己和他人 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群体决策与动机 1. 社会比较与权威影响 社会心理研究将权威对个体的影响分为信息性权威和规范性权威。 个体在群体中经常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和寻找权威的意见来做出决策。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3、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化、态度及其形成。 4、社会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史前思想积累阶段):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用 权威思想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社会心理学的初创阶段):强调根据经验来描述社会行为。 “迅速发展”阶段(科学实验):20世纪20年代后。 5、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 范围。 7、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 的《社会心理学》。 8、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9、社会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10、社会交换理论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11、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2、社会认知的核心:是人们对他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认知。 13、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①逻辑的违背;②文化价值的冲突;③观念层次的冲突;④新旧经验的矛盾。 14、塔吉菲尔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 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15、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16、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 1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出现的矛盾心态。 18、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19、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20、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有三种类型:①现象揭示研究;②关系解释研究;③因果联系

自考“社会心理学”北大版串讲第五章

自考“社会心理学”北大版串讲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知觉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也包罗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罗自我这个人在内。自我知觉:本身对本身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 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罗认识本身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2)身段表情。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3)言语表情。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言语的音调、速度等特征统称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认知,必需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第3节社会知觉的特点 社会知觉的总的特点:复杂性、主不雅性、易出偏差。 第4节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这种比力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按照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近因效应。 鲁钦斯1957年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们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安稳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反之也一样,如果被认定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这种效应称为晕轮效应。 狄恩、柏斯切德、沃尔斯特的研究说明了晕轮效应。 定势: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

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思考 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2人们为什么会愤怒?挫折侵犯理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 3试述温度、线索、去个体化和饮酒等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5结合相关研究,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6社会生物学是怎样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 7社会进化论是怎样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的? 8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结合相关理论,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①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a.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 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 适应的被淘汰。 b.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 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Hamilton的观点后来被Wilson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 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 的。 ②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 一样。从特质上讲,遗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干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作用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早期的行为主义者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突出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现在,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分化, 人们从很多方面找到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真实的重要性。 ①家庭环境 a.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比如,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所认为的, 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了孩子们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b.现代的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影响的时候不再把一个家庭看成是对每一个孩子有同样影响的地方。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着两种家庭影响: 第一,共同性的影响,指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养育哲学等。第二,非共同性的影响,指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更大。 ②文化环境

社会心理学(第11版)-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导论: ►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 ►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 ►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 ►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探寻自然联系)和“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第一编社会思维 二、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 ►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1.自我概念:我是谁 ►自我图式:对自己的认识 ►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自我与文化 ►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 ►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 自我认识 ►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部分人智大于明 ►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2.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 ►真实且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例如说你真得很擅长数学 自尊动机 ►自尊受威胁时,高自尊通常做补偿反应,低自尊更易被击垮 ►恐惧管理理论:为感受生命价值,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 自尊的阴暗面 ►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自律远远比自尊更有价值” 3.“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自我的能量 ►意志力类似肌肉,会消耗会加强 ►自我概念会影响行为:多想积极结果,更可能制定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

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 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着用以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其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个体,也可以来个团体;可以是强制性的,如法律、法规,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如流言、时尚等。 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现象 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发现,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会对个体形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有时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有时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分别称为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 ㈠社会助长 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供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实验说明,一群人一起活动时,精神更好,活动效率更高。这种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被称为“结伴效应〞。而“观众现象〞是指,有人在现场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会对某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 这两种效应都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促进作用只是依赖有他人在场,而不依赖个体之间有意的竞争。如果个体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不属于社会助长的研究范围了。另外,产生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有时候,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会以另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社会干扰。 ㈡社会干扰 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一直。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的研究说明,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可能会变成社会干扰。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㈠优势反响强化说〔驱动力量〕 查容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根底,提出了优势反响强化说。他认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响会受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响,是指那些已经学会而且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他人在场会提高活动成绩。相仿,需要思考或不熟练的活动,他人在场使动机增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降低活动的成绩。科特雷尔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他人在场会促进熟练工作的成绩,而干扰非熟练工作的成绩。 ㈡评价理论(评价顾虑说) 仅仅有他人在场还缺乏以解释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一些学者认为,他人的评价是形成这种作用更为重要的原因。事实上,他人在场并不一定导致动机水平的提高。他人一旦被蒙上眼睛,就不存在评价问题,也就不会对被试的动机水平产生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并且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 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⒈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一般来说,活动者知觉被评价的程度越高,其动机水平就越高〔对复杂活动会造成抑制作用〕。 ⒉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一般来说,评价者越具有权威性,行为者的动机水平越高。从态度上讲,评价者越是严肃认真,对行为者的影响越大。 ⒊活动者的年龄和活动特征:活动者的年龄、性格、气质、情绪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受他人评价影响的差异。从年龄上说,儿童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十分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