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

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

教师出示例,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

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

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 教师出示例,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

小数4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小数4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第2课时例3及相关练习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内容地位作用与教学基础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本部分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知识,是学生前面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加法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是学生正确、有据、合理、简洁运算的灵活思维素质的发展与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教学本节教学内容前一课,学生刚学了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及初步简单应用,并且在以往的计算中初步形成了“凑整”思想方法。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有所淡忘。因此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但需适时质疑启发思考,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与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观察,收集数据,发现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与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运用定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达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温故奠基,以旧引新,激活新知生长点; 2. 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3. 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4.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把握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质疑启发引路,引导观察案例,启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明白算理与优化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五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温故奠基,以旧引新。根据新知教学基础,定位变式复习加法运算定律这一必要关键基础知识,巩固学生新知基础点(起点)与生长点,引入激活新知“最近发展区”。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1)加法交换律:a+b=b+c;2)加法结合律:(a+b)+c=a+(b+c) 2)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中填上恰当的数 (1)528+85+72=(528+□)+ □;(2)56+47+44=47+(□+□) 3)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案人 教新课标版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根据学生的汇报 板书。 二、新授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城市A→B;第五天城市B→C;第六天城市C→D;第七天城市D→E。A→B115千米;B→C132千米;C→D118千米;D→E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 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学生汇报 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

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要紧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能够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差不多明白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往常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显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差不多上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如此安排有三个好处:第一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能够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能够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明白得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运算简便,表达了发觉规律是为了把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明白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依照具体情形,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进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明白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预备:主题图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 四年级下册第27-29 页,练习五的第1~4 题。主要包括: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地位作用: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 在10 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 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 思路的学习,通过100 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 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 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具准备: 主题图 二、说教法学法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习加法结合律、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具体安排如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12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12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4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运算定律说课稿(通用9篇)

运算定律说课稿(通用9篇) 运算定律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出新知;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实践新知,应用提高;加强对比,沟通联系;巧设练习,巩固提高;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知识的获取靠积累,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规律,在教学新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课件出示: (二)质疑猜想,展开验证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不知道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我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组织学生猜想,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都说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时,我会这样告诉他们,毕竟这是你们的猜想,最好我们能进行验证。为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四人小组合作活动:用1/2、1/3、1/5这三个分数,根据运算定律,设计一种方案,看看整数运算定律到底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学生经过交流,可能会这样汇报: 1、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 3、乘法分配律: 所以这说明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乘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5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5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学生具备了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的经验。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中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在追问中明晰算理。 1.在情境中迁移旧知,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是激励与唤醒。在设计本节课时,仍创设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情境,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延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呈现的四个数很有特点,在学生列出算式“115+132+118+85”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让其独立计算,因为学生具备脱式计算的能力,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计算。 2.在汇报交流*享算法,观察对比实现算法优化。 算法的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算法的优化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的优化。因此,在学生交流各自算法之后,着力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种算法,借助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的方

法中,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从而实现算法优化。 3.在追问中明晰算理,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要抓住其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据此,在交流算法时,重点让学生说清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追问,突出了算法背后的运算定律支撑,体现了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56=56+□ 75+36=□+□ 78+96=□+□ (143+63)+37=143+(□+□) 54+(46+147)=(□+□)+147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 定律》 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定律》「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范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范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并能根据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养成认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运算规律。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都是什么定律吗?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呢? 2.引入: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能使计算简便,提高运算效率,同时培养了我们灵活、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运算中,还有许多能使计算简便的运算性质。本节课我们来探究连减的简便计算。(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如何计算“234-66-34”?

1.出示例1:我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学生自己读题,找出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及想法,汇总小组交流成果。 (3)全班交流:交流时要学生说明:是怎样计算的?有那些算法? =234-100 =134(页)方法 3: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 234-66-34=234-34-66=200-66 =134(页) 探究二: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独立思考:以上计算方法中,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 234-66-34与234-(66﹢34)那种计算更简便? 2.全班交流:交流时要学生说明各种方法的特点,那种计算方法简便,及在什么情况下选用这种算法能使计算简便。 3.运用简便计算方法计算:256-37-63 315-76-24 4.交流并归纳:根据上面计算和分析,你发现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有什么规律? (1)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与完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三)训练与应用 1.完成课本P39“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答案并交流算法。 2.完成课本P39“做一做”第2题。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加法运算定律 一、教材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方法打好基础。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实例,有着良好的认知基础。特别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课知识的认知结构。但是,学生所感知的是具体的运算规律的存在,缺乏科学严谨的探究过程。特别是在举例验证中,学生往往只关注到数据的不同,缺乏类的意识,较难做到举例的全面;在归纳结论时,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上可能会缺少严谨和完整,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体验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的常用策略。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变与不变和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难点: 掌握举例验证的方法以及用规范语言归纳结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再过两个星期就要开跑了,届时,将有三万多名运动员在这条全世界最美的赛道上激情奔跑。李叔叔和王阿姨也准备参加比赛,他们正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请看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加法交换律 1.提出猜想: 师:李叔叔和王阿姨每天分别从会展中心和会展酒店出发,李叔叔先跑20km到达演武大桥,再跑12km到达会展酒店。你能算出李叔叔一天的训练量是多少吗?怎么列式? 生:20+12=32(km) 师:那王阿姨呢?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28页-29页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又是小学生首先接触、学习的运算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发现过程,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意义。 2、数学思考: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辨别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 3、问题解决: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判断出在一组加法算式中是否运用了加法交换律或加法结合律,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渗透加法运算定律在简便运算中的意义。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数学观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方法: 1、在互动游戏中构建学生数学思考的氛围。 采取互动的形式将学生身边的小事情引出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映射着某些数学思想,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在学生认知过程的起始阶段,为学生精心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让学生自主活动,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积极参与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运算加法交换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验证——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3、让学生结合主题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解答过程中感悟规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课前准备: 主题图、练习题演示PPT。 教学流程: 一、互动导入 1、将第一桌的两名学生交换位置后,请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选三名学生上前后,请其他同学设计方案:将这三人分两组回到座位,可以怎样安排? 3、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学习 (一)加法交换律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情景图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解决问题。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信息窗呈现的是为校园绿化,从苗木基地购进树苗和花苗的情境。借助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引入对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本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一是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二是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三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建模过程,积累规律探索的学习经验,提高建模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并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树苗和花苗,这是购进树苗和花苗的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入手,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探索,学习规律 (一)学习加法结合律 1.解决问题

(1)独立列式解决“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 谈话: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把信息和问题读一读,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一种方法,想一想有没有第二种方法,在作业纸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2)班内交流,得出等式 预设一:56+72+28。先算冬青和柳树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树一共多少棵。 预设二:56+(72+28)。先算柳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树一共多少棵。 谈话: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两个算式之间就可以划上等号。 (3)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得出等式 谈话: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列式时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一种方法,想一想有没有第二种方法。请在作业纸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一:(80+88)+112。先算月季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花一共多少棵。 预设二:80+(88+112)。先算牡丹和茶花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花一共多少棵。 谈话: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两个算式之间也可以划上等号。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本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旨在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运算顺序,初步感受运算律的存在。 2.观察发现 谈话: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提出猜想 谈话:刚才只观察了两组算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有什么想法? 4.举例验证 引导学生独立举例验证刚才的发现。 5.总结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1课时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通过口算练习,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为加法运算律的教学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1.复习旧知。 (1) 计算下面各题。 34+50= 180+25++75= 420+280=()+420 50+34= 180+(25+75)= 49+34+51= 51+()+34 (2)说一说:在加法算式34+50=84中,34、50和84分别叫什么? 预设:34和50叫作加数,84叫作它们的和。 (3)想一想:观察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1:第1组两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相同,前后位置不同,但它们的和相同。

预设2:第二组三个数连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定律,这节课先来研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任务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 本环节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然后猜想验证,讨论交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汇报探究结果,并且把探究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 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观察情境图,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已知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1)你会用线段图表示出所要数学信息和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画出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 (2)学生生独立解答,说说不同思路,展示不同算法。 预设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40+56=96(km) 预设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56+40=96(km) (3)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 (4)同样的一张旅行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 〔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展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概括推理的才能。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拟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展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根底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老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运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②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和“小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以同学们春游购物为主线。在计算每组商品的价线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2、改变学习方式。从问题出发,提出猜想,通过自主举例、验证,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的运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多元目标。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建表象 出示“春游购物”情况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哪几组商品的价线刚好合并成整元数?并根据这些信息,说说怎样判断两个小数能否合并成一个整数?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回忆定律 说一说整数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①问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也适用吗? ②先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小组合格交流。 ③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结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3、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出示小明所买商品及其价格。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 ②比较算法,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③小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计算简便。 4、尝试练习,理解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简便方法掌握情况。 5、看书质疑 ㈢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㈣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三维目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教材p17——p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对加法交换、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5+75= 48+70= 133+77=

150+390= 820+180= 725+36= 301+299= 999+10= 2、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计算的有关知识,其实在运算中,还有很多规律,我们把它称作运算规律。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学习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例1)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李叔叔很喜欢骑自行车这项运动,他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旅行。(展示图片)你们看,这是他向我们介绍某一天骑车路程的相关数据。我们一起帮他算一算。(展示例1主题图、出示例1内容) 2、读题,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提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加法是一种什么运算?(加法就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上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板书: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交换40和56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出示:36+8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