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的预防及处理

(一)原因

多发生在老年、小儿及心、肺功能不健全的病人,因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而造成循环负荷过重。

(二)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是头部剧烈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大量血性泡沫痰。之后有周身水肿、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等症状,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表现,严重者可致死。

(三)预防和处理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

2.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并协助抢救。

3.取半坐位、吸氧和利尿。

4.在四肢轮扎止血带,以减少回心血量。

5.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

6.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静脉输血的并发症处理

静脉输血的并发症处理 静脉输血法是利用血液本身的重力和大气压的作用,将血液直接滴入静脉内的一种操作方法。 静脉输血目的 ①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提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促进循环。 ②纠正贫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促进携氧功能。 ③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 ④增加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 ⑤补充抗体和补体,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⑥排除某些有害物质,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况。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发生原因 (I)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多次输血的患者,血液中可产生白细胞凝集素和血小板

凝集素,再次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产生凝集,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2、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输血后「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之体温上升,可达39~4(ΓC,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无血压变化,症状多持续小时后缓解,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去除致热源。严格管理血库和输血用具,按无热源技术配置 保存液,确保输血、采血用具无菌。 (2)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物,体温过高者给物理降温。 (4)将输血器、剩余血液同储血袋一并送检。 (二)溶血反应 1、发生原因

(1)输入异型血,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 (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解,多见于血液保存过久、储存环境温度较高或过低、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被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液后,在其血清中出现Rh抗体,若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发生凝集而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 2、临床表现 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的症状是在输血10~20ml后,患者出现头部胀痛、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剧痛,严重者出现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迟发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3、预防及处理 (1)输血前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经两人以上共同进行“三查十一对“,再到患者床前进行核对,无误后方可输注。 (2)血液在运送过程中避免剧烈震荡,应轻拿轻放,储存时温度要适宜,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范例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范例 静脉输血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静脉输血(blood transfusion)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包括输入全血、成分血和血浆增量剂,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引起的血液成分丢失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能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提高血压,改善循环;能促进携氧功能,增加血浆蛋白;能供给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能增加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直接换救患者的生命。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输血虽然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应当注意血液制品也有潜在的危险性,再加之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及患者的体质等原因,仍有3%~10%的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疾病,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等,因此必须严密观察输血后的并发症,积极地给予预防和处理。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生原因】 1.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原: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免疫反应:患者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患者或经产妇中。 3.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h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 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一)发生原因 1、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源: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病人或经产妇中。 (二)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到39-40摄氏度,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然后每小时一次,共3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杜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二、过敏反应 (一)发生原因 1、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献血员在献血前4小时之内曾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 2、患者呈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同过敏机体组织细胞结合,

静脉输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静脉输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1:发热反应 预防与处理 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2.处理: (1)如出现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反应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2)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3)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4)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连同贮血袋送检。 并发症2:过敏反应 预防与处理 1.预防: (1)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 (2)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 (3)供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应禁食。 (4)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2.处理:按反应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 (1)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2)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输入无菌生理盐水。 (3)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 (4)监测生命体征。 (5)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并发症3:溶血反应 预防与处理 1.预防:护士从血液标本采集开始到血液成分的输入,都应仔细确认患者的身份,确保血型和血交叉配血结果相容;强调输血时双人床边核对,防止输错血。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保留剩余血和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送检验科进行检验,查明溶血原因。 (2)维持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给予升压药和其他药物治疗。 (3)碱化尿液: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 (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6)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并发症4: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 预防与处理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短时间内输血量,对心、肺疾患者或老年、儿童尤应注意。 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抢救。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1.发热反应 ①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有效期。②插入导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③穿刺部位每周2~3次含碘消毒剂处理,贴以透明防水贴。适时更换输液管。④慎用输液延长管和输液三通管,只能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⑤如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发热、白细胞数增加等全身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⑦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⑧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温病人给予物理降温。⑨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2.急性肺水肿 ①根据病人病情及年纪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②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③如果发现病人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样痰或泡沫样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停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④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以提高肺泡里的氧气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⑤按医嘱给予镇定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⑥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静脉炎 ①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②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③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④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⑤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行湿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超短波物理疗法。⑥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①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②不使用输液三通。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要特别注意确认连接状态是否良好、三通的开关方向是否正确。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避免空气进入血液。③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出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④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如病人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机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病人有濒死感等空气栓塞表现,应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使空气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舒缩,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同时可避免空气栓子进入脑部。⑤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矫正严重缺氧状态。⑥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5.液体外渗 ①观察回血确认针头在血管内,确保药物不外渗。②注射速度应缓慢(特殊情况除外),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介绍

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第一节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发热反应 (一)原因 1.输入的药液和或药物制品不纯。 2.输液用具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4.环境空气的污染。 5.输液速度过快。 (二)临床表现 发冷、寒战和发热。体温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期寒战,继之高温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输液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反复穿刺 3.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热源反应 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药液现配现用 5.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6.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生命体征 7.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8.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一)、原因 1.短时间过多、过快输入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3.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差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布出现大量湿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滴速 3.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4.按医嘱用药 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一)原因 1.长期输入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临床表现

第三章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第三章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一、发热反应 〔一>原因 1.血制品或输血用具污染 2.反复输血引起免疫反应 3.违反输血操作原则 <二>临床表现 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体温升高、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三>预防与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输血前严格检查血液质量、输血用具与有效期. 3.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剩余血液、输血用具送检 4.遵医嘱给药并对症处理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二、过敏反应 〔一>原因 1.患者呈过敏体质. 2.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 3.多次输血产生抗体. <二>临床表现 皮肤瘙痒、尊麻疹、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 <三>预防与处理

1.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既往有输血过敏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 2.病人仅表现为局限性皮肤搔痒、荨麻疹或红斑时,可减慢输血速度严密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3.过敏反应严重者,注意静脉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到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喉头水肿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遵医嘱给药 三、溶血反应 <一>发生原因 1.输入异型血 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 3.Rh因子所致溶血 <二>临床表现 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继而出现黄疽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三〕预防与处理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输血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3.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 4.发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与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对症处理,抽血送检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尿色的变化并记录. 四、循环负荷过重 <一>发生原田

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但是.只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大多数输血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一)发热反应 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 -10%。多发生于输血开始后15分钟~2小时内。主要表现为畏寒、寒战和高热,体温可上升至39 ~40°C.同时伴有头痛、出汗、恶心、呕吐及皮肤潮红:症状持续30分钟~2小时后逐渐缓解。血压多无变化。少数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全身麻醉时很少出现发热反应。 原因 ①免疫反应:常见于经产妇或多次接受输血者.因体内已有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可与输入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发热。 ②致热原:所使用的输血器具或制剂被致热原(如蛋白质.死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等)污染而附着于贮血的器具内,随血输入体内后引起发热反应。目前此类反应已少见。 ③细菌污染和溶血:早期或轻症细菌污染和溶血可仅表现为发热。 治疗 发热反应出现后,应首先分析可能的病因。对于症状较轻的发热反应可先减慢输血速度,病情严重者则应停止输血。畏寒与寒战时应注意保暖,出现发热时可服用阿司匹林。伴寒战者可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或哌替啶50mg。

预防 应强调输血器具严格消毒、控制致热原。对于多次输血或经产妇病人应输注不含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成分血(如洗涤红细胞)。 (二)过敏反应 多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发生率约为3%。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瘙痒或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会厌水肿,表现为咳嗽、喘鸣、呼吸困难以及腹痛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乃至昏迷、死亡。 原因 ①过敏性体质病人对血中蛋白类物质过敏,或过敏体质的供血者随血将其体内的某种抗体转移给病人,当病人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时,即可触发过敏反应。此类反应的抗体常为IgE型。 ②病人因多次输注血浆制品,体内产生多种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尤以抗IgA抗体为主。或有些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体内IgA低下或缺乏,当输血时便对其中的IgA发生过敏反应。 治疗 当病人仅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瘙痒或荨麻疹时,不必停止输血,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25mg,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0.5~1m)和(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100mg加入500ml葡萄糖盐水)。合并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插管或切开,以防窒息。 预防 ①对有过敏史病人,在输血前半小时同时口服抗过敏药和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 ②对IgA水平低下或检出IgA抗体的病人,应输不含lgA的血液、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2、症状: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和高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同时注意体温变化。 (3)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二、急性肺水肿 l、原因: (l)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症状: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预防及处理: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尤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和输液量不宜过多。 (2)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病情允许可使病人端坐,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气流量为6~8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善低氧血症。最好用50%-70%酒精湿化后吸入,酒精能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2)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3)超短波理疗,每日l次,每次15~20min。 (4)中药治疗,将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 (5)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l、原因: (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2)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发生空气栓塞是由于进人静脉的空气形成的气栓,随血流首先被带到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随血液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空气在右心室内阻

静脉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AHTR) (一)预防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前应有2人认真核对,确保患者血型与供血者血型及交叉配血结果准确无误。 2.认真遵守输血流程和规章制度,避免输血前红细胞变质溶解。如血液贮存过久;血温过高或过低;输血时血液被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影响PH变化的药物等因素,致使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 (二)处理 1.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和NS,保留静脉输液通路,并通知医生和血库进行处理。 2.给予患者吸氧、保暖。严密观察并记录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 3.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4.重新抽取血标本,复查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 5.遵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歇处理。 6.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

(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 7.保留余血和输血器,必要时送检。 二、发热反应 (一)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卫生规范,保证血液和输血用具的无菌。 2.对反复输血并有发热反应者,最好采用一定方法去除血液中白细胞,可预防大多数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 3.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前15分钟建议输注速度每分钟20滴,如无输血反应,可适当加快输血速度。 (二)处理 1.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通知医生。 2.保存余血和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 3.寒颤时注意保暖,给热饮料,加盖被;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 4.反应严重者遵医嘱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三、过敏反应 (一) 预防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v1.0可编写可改正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响 (一)发生原由 1、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源: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 保留液或输血器具,输血后即可惹起发热反响。 2、免疫反响: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聚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 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惹起发热。主 要出此刻频频输血的病人或经产妇中。 (二)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1-2 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渐渐上 涨,可高达到 39-40 摄氏度,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 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连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罕有超出 24 小时者;少量反响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降落,甚至昏倒。 (三)预防及办理 1、严格管理血库养护液和输血器具,采纳无热原技术配制养护液,严格清 洗,消毒采血和输血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2、输血行进行白细胞交错配合试验,采纳清洗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 液移除大部分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能够减少免疫反响所致的发热。 3、一旦发生发热反响,立刻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荒弃不用。如病情 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遵医嘱予克制发热反响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初次剂量1g,而后每小时一次,共3 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杜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办理:高热时赐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赐予热饮料、 热水袋,加盖厚被等踊跃办理。严实察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 录。 二、过敏反响 (一)发生原由 1、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献血员在献血前 4 小时以内曾用过可致敏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护理处理 1、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c左右,症状持续 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根据症状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并保留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尊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0.1%肾上月M素0.5〜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4、细菌污染: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为 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 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抢救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 及早使用抗生素,以静脉滴注大剂量为宜。在血培细菌养结果未出来前,可

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并发症1:发热反应 预防与处理规范: 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源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2、如果出现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减,反应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3、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4、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5、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连同贮血袋送输血科。 并发症2:过敏反应 预防与处理规范: 1、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 2、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供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禁食。 3、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情需要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或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4、病人出现局限性皮肤瘙痒,荨麻疹或红斑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畅通,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

5、过敏反应严重者,注意保持呼吸通畅,立即给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即时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窒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盐酸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 并发症3:溶血反应 预防与处理规范: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严格核对患者和供血者的各项信息,确保血型和血交叉配血结果相容,强调输血时双人床边核对,防止输错血。 3、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4、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应立即停止输血,即时报告医生,保留剩余血和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送输血科进行检验,查明溶血原因。 5、维持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6、碱化尿液;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 7、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 8、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9、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并发症4:细菌污染反应 预防与处理规范:

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诊治与预防【原创】

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诊治与预防【原创】 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ransfusion - associated circulatory overload,TACO)是输血的严重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等特点。研究表明,TACO的发生率从血液安全监测报告的1%到老年患者术后的8%,且在危重症患者中高达11%。英国严重输血危害工作组(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Report,SHOT)报道,上报至血液安全监测系统的TACO病例每年仍在继续增加,2008年仅有18例,而2011年则增加至71例。在美国TACO是报告输血相关死亡的第二主要原因。在我国尽管许多文献中都有TACO的描述,但依然未引起广大临床医生和输血医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导致临床上得不到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TACO的定义 对于TACO,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多数研究均采用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表征TACO,包括使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室检查结果。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在输血传播伤害和监控系统中定义TACO为一组症状群:输血期间或输血后6h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端坐呼吸、高血压,或充血性心脏衰竭[9]。此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由于循环容积超负荷,血液流体静压增加使液体渗漏进入肺泡腔所致,进而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Bux&Sachs[10]提出下

列诊断检查表,表示若在输血后6h内患者出现下列5种症状中的4种,则需要考虑TACO诊断:呼吸窘迫、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急性或进行性肺水肿、液体正平衡的证据。 TACO的发病率 TACO的确切发病率尚未明确。英国严重输血危害工作组(SHOT)提供2011年输血反应的数据:在上报的所有病例的输血反应中有3.9%是TACO,且TACO是目前输血反应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011年8例死亡病例中有3例是由TACO所致,2012年9例死亡病例中有6例由TACO引起。Popvosky等报告TACO在所有输血反应中发生率为1%~8%,死亡率为5%~15%。加拿大的数据显示TACO是导致严重急性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2012年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发布的输血相关死亡率报告表明,所报告的死亡病例中TACO占20%。一些研究显示TACO的发生率远比报告的要高,但研究文献甚少。 TACO的危险因素 减少TACO的关键是预防其发生。为此,必须能够分辨处于危险中的患者,从而使临床经治医师相应地修改这些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TACO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过大、液体正平衡、大量血浆输注、快速输注,以及所引起的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2、症状: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和高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同时注意体温变化。 (3)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二、急性肺水肿 l、原因: (l)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症状: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预防及处理: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尤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和输液量不宜过多。

输血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输血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 本章要点 ⊙静脉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人体内的方法,包括输入全血、成分血和血浆增量剂,是治疗因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引起血液成分丢失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 ⊙静脉输血能补充血容量,增加心输出量,提高血压改善循环 ⊙能促进携氧功能,增加血浆蛋白 ⊙能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 ⊙能增加免疫球蛋白,增强免疫力,直接抢救患者生命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输血虽然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应当注意血液制品存在的潜在的危险性,加之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以及患者的体质等原因,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发生相关并发症,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因此必须严密观察输血后的并发症,积极地给予预防和处理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 ⊙初起畏寒或寒战,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多无变化 ⊙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在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 ⊙少数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2、处理原则 ⊙反应轻者,减慢滴速 ⊙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 ⊙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遵医嘱给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然后每小时1次,共3次

⊙伴有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哌替啶度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糖皮质激素 ⊙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厚被等处理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3、预防策略 ⊙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使用一次性输血器,去除致热原⊙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可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 二、低体温 1、临床表现 ⊙畏寒或寒战,皮肤冰冷,心律失常,体温降至30℃左右 2、处理原则 ⊙对低体温者室温应控制在24-25℃ 3、预防策略 ⊙将大量备用的库存血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再输入,也可用热水袋加温输血侧的肢体 ⊙大量、快速输血时应将室温控制在24~25℃ ⊙注意给患者保暖,避免不必要的躯体暴露 ⊙输血过程中使用温生理盐水作为冲洗液 ⊙对非手术部位注意保暖 ⊙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使用能测量35.5℃以下的体温计 三、过敏反应 1、临床表现 ⊙多数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 ⊙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

第四章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四章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四章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一)发生原因 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原: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病人或经产妇中。 (二)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然后每小时一次,共3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度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二、过敏反应 (一)发生原因 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献血员在献血前4小时之内曾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患者呈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同过敏机体组织细胞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所致。 多次输血的病员,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二)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三)预防及处理 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 2、献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内不宜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宜食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3、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情需要须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或使用类固醇类药物。 4、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了解患者的过敏原,寻找对该过敏原无接触史的供血者。 、病人仅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瘙痒、荨麻疹或红斑时,可减慢输血速度,不5 必停止输血,口服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25mg,继续观察;反应重者须立即停止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