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

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

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

工工法

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

一、前言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是一种应用于软岩隧道施工的工法。本文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1. 采用钢筋混凝土牛腿刚腰带作为软岩隧

道施工的关键部位,提高了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2. 通过减小净距,增加了隧道的刚性,降低了地表沉降和地表塌陷的风险。3. 可以提高施工进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 工法简洁可行,易于实施。

三、适应范围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适用于小净距、软岩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通过在软岩隧道内设置牛腿刚腰带,采用钢筋混凝土工艺,将牛腿刚腰带与岩体紧密结合,提高隧道的整体刚性和抗震性能。同时,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预应力技术和加固处理,进一步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施工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

五、施工工艺 1. 准备工作:包括设置临时隧道支撑系统、清理工作面、测量定位等。2. 设计牛腿刚腰带:通过计算和

设计确定牛腿刚腰带的尺寸和位置。3. 岩体处理:采用爆破

和挖掘等方式对岩体进行处理,以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4.

牛腿刚腰带施工:包括模板搭设、钢筋布置、混凝土浇筑等步骤。5. 牛腿与岩体连接:采用螺栓锚固等方式将牛腿刚腰带

与岩体紧密连接。6. 结构加固:对牛腿刚腰带进行加固处理,如预应力技术等。

六、劳动组织施工工法需要组织一支技术熟练的施工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工程师、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施工团队需要具备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技术能力,以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包括隧道掘进机、钢筋加工设备、混凝土搅拌机、模板支架等。这些机具设备需要具备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以满足施工的需求。

八、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施工方案审查、材料检验、施工记录管理等。同时,通过定期检查和测试等方式,确保施工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九、安全措施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安全因素,包括防火安全、防坍塌安全、防溺水安全等。特别是在挖掘过程中需要注意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十、经济技术分析通过对该工法的施工周期、施工成本和使用寿命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和比较该工法在实际工程中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

十一、工程实例通过列举一些已经成功应用该工法的工程实例,可以进一步验证该工法在实践中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总结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是一种适用于软岩隧道的施工工法,通过设置牛腿刚腰带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了隧道的整体刚性和抗震性能。本文综合介绍了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为实际工程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复杂地质条件下小净距隧道三台阶法施工数值模拟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小净距隧道三台阶法施工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小净距隧道是一种介于分离式隧道和连拱隧道之间的隧道结构形式,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小,可以较为便利地施工并控制造价。以某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三台阶开挖工法施工中隧道围岩的力学响应特征进行计算与分析,厘清位移场与应力场的变化趋势,旨在为后续的监测与支护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数值模拟;应力场;位移场 1引言 当穿越复杂地形或区域地质条件极端恶劣时,公路路线的布设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修建隧道工程时,左右路幅难以拉开距离形成独立的双线,因此需要采用小净距或连拱隧道的设计方案[1]~[3]。小净距隧道是一种介于分离式隧道和连拱隧道之间的隧道结构形式,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小,可以较为便利地施工并控制造价。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要求,小净距隧道是指隧道间的中间岩柱厚度在Ⅰ~Ⅵ级围岩级别的情况下,其最小净距小于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1.0~4.0倍的隧道形式。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小净距隧道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如杨小礼等对浅埋小净距偏压隧道施工工序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不同开挖顺序时的围岩位移、应力、地表位移以及塑性区的变化并进行比较[4];靳晓光等通过二维、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仿真模拟,研究了小净距隧道台阶法施工开挖顺序的优化问题[5]。本文以某高速公路的连拱隧道作为工程实例,以三台阶法为施工手段,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其开挖后的力学响应特征。 2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所穿越的地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海拔高度在100~1596.2m之间,山岭重丘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路线跨越构造侵蚀中低山、构造剥蚀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山间盆地、侵蚀堆积河谷等四种类型地貌形态。研究区在大地构造上归属南秦岭冒地槽褶皱带,并位于白河~石花街区域断裂以北。主体部分位于该褶皱带武当复背斜之两郧背斜之上,至陕鄂交界处则进入金鸡岭复向斜之庙川褶皱西端。构造剥蚀低山区地下水主要是以裂隙岩溶水为主。隧道区域出露的岩性主要有:中原古界武当山群(Pt2wd)白云钠长石英片岩、绢云母钠长石英片岩、绿泥钠长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震旦系灯影组(Z2dn)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震旦系陡山沱组(Z2d)石灰岩;震旦系耀岭河组(Z1y)绿泥钠长片岩;奥陶系石翁子组(O1S)千枚岩;泥盆系中统(D2)灰岩;志留系上津组(Ss)千枚岩等,岩性复杂多变。 3计算模型与模拟方案

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

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 工工法 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 一、前言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是一种应用于软岩隧道施工的工法。本文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1. 采用钢筋混凝土牛腿刚腰带作为软岩隧 道施工的关键部位,提高了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2. 通过减小净距,增加了隧道的刚性,降低了地表沉降和地表塌陷的风险。3. 可以提高施工进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 工法简洁可行,易于实施。 三、适应范围小净距浅埋软岩隧道牛腿刚腰带施工工法适用于小净距、软岩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通过在软岩隧道内设置牛腿刚腰带,采用钢筋混凝土工艺,将牛腿刚腰带与岩体紧密结合,提高隧道的整体刚性和抗震性能。同时,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预应力技术和加固处理,进一步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施工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

五、施工工艺 1. 准备工作:包括设置临时隧道支撑系统、清理工作面、测量定位等。2. 设计牛腿刚腰带:通过计算和 设计确定牛腿刚腰带的尺寸和位置。3. 岩体处理:采用爆破 和挖掘等方式对岩体进行处理,以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4. 牛腿刚腰带施工:包括模板搭设、钢筋布置、混凝土浇筑等步骤。5. 牛腿与岩体连接:采用螺栓锚固等方式将牛腿刚腰带 与岩体紧密连接。6. 结构加固:对牛腿刚腰带进行加固处理,如预应力技术等。 六、劳动组织施工工法需要组织一支技术熟练的施工团队,包括项目经理、工程师、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施工团队需要具备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技术能力,以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包括隧道掘进机、钢筋加工设备、混凝土搅拌机、模板支架等。这些机具设备需要具备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以满足施工的需求。 八、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施工方案审查、材料检验、施工记录管理等。同时,通过定期检查和测试等方式,确保施工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九、安全措施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安全因素,包括防火安全、防坍塌安全、防溺水安全等。特别是在挖掘过程中需要注意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十、经济技术分析通过对该工法的施工周期、施工成本和使用寿命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和比较该工法在实际工程中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

浅埋暗挖下穿既有铁路线分离式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2)

浅埋暗挖下穿既有铁路线分离式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 浅埋暗挖下穿既有铁路线分离式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 一、前言随着城市化和交通发展的快速推进,铁路交通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然而,现有铁路线路的布局并不总是理想的,存在部分路段既有线与新线交叉或相交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浅埋暗挖下穿既有铁路线分离式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的主要特点包括:1. 分离式小净距:工法采用了分离式设计,将新建的铁路线与既有线路分隔开来,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安全。2. 大断面隧道:新建的隧道采用了 大断面设计,可以容纳更多的列车和运输设备,增强了铁路线路的运输能力。3. 浅埋暗挖:工法采用浅埋的方式进行隧道 的开挖,减少了土方开挖量和隧道围岩处理的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4. 实施简便:工法采用了成熟的施工技术和设备, 施工过程简单易行,降低了工艺风险和施工难度。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既有铁路线与新线交叉或相交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下穿施工,以确保新线的通行安全。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通过采用分离式设计,将新建的铁路线与既有线路分隔开来。实际施工中,先对分离墙进行施工,

再进行地下开挖,最后进行铺轨和施工完成。这样的设计原理保证了施工线路的准确和安全。 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初设阶段:进行勘察设计、方案评估和工期计划等工作。2. 隧道地下开挖阶段:根据设计要求使用适当的机具设备进行地下开挖。3. 挖土运输阶段:将开挖出的土方通过运输设备进行运输和处理。4. 支护阶段:使用适当的支护结构对隧道周围围岩进行加固和处理。5. 铺轨阶段:进行轨道铺设和固定。6. 完工验收阶段:进行工程验收和设备调试。 六、劳动组织劳动组织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统筹安排施工人员和作业队伍,确保施工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七、机具设备施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主要包括挖掘机、运输车辆、支护设备、轨道铺设设备等。这些机具设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操作性,可以满足施工的需要。 八、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土方开挖、支护加固、铺轨等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合理的工序安排、设备调试和质量检验,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九、安全措施施工工法需要特别注意安全事项,主要包括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操作规范、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方面。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是施工工作的首要任务。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F90-201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1 总则 1.0.1 为规范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施工安全,制定 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新建、改扩建、大中修公路工程。 1.0.3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0.4 公路工程施工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1.0.5 公路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 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 损失的因素或状态。 2.0.2 危险源辨识 发现、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0.3 事故隐患 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环境)的不安全 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2.0.4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 制定的行动方案。应急预案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

场处置方案组成。 2.0.5 风险评估 对工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及其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防控措施。 2.0.6 特种设备 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 2.0.7 特殊作业人员 从事容易发生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的从业人员。 2.0.8 危险性较大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 大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工程。 2.0.9 警戒区 作业现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的区域。 3 基本规定 2.0.5 公路工程施工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安全 生产条件要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足额配备具相应资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0.6 公路工程施工应进行现场调查,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于附录 A 中危险

盾构与浅埋暗挖隧道小间距并行施工技术研究

盾构与浅埋暗挖隧道小间距并行施工技术研究 王振田 【摘要】成都地铁5号线为满足车辆调度需求,在九兴大道站小里程端采用左线盾构隧道与右线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的双线并行布设方案,双洞净距2.9m.本文以该超小净距隧道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开挖时地表沉降规律及夹层土体应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开挖次序,先行隧道的开挖均会导致后行洞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向先行洞偏移并有所增大;由于左线小断面盾构隧道施工扰动理论上较小,因此先施工右线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后再进行左线盾构隧道的施工顺序更为合理;先浅埋暗挖后盾构隧道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值在两洞中间区域略小于先盾构后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双线隧道通过后地表沉降槽呈现出“U”形状态,盾构隧道的通过造成地表沉降影响范围增加了约1/4;双线开挖过程中中间土体在浅埋暗挖隧道一侧受施工的影响更为明显,应重点关注. 【期刊名称】《铁道建筑技术》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7页(P82-88) 【关键词】小净距;双线并行;盾构隧道;浅埋暗挖隧道;数值模拟;监测 【作者】王振田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集团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5.4;U456.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已成为各大城市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城市地铁因其高效、安全、快捷、环保等独特优势成为各大城市解决上述问题的首要选择[1-2]。 在我国的城市地铁建设中,地铁线路一般采用双线平行的方式进行布设。由于城市地下空间有限,为解决线路总体规划问题,近年来对于小净距隧道的需求逐步呈现。重庆市北部新区金童路南段道路工程中火风山隧道左右线间距约为0.7D0[3];深圳市地铁一号线科(技园)白(石洲)区间双线隧道间距约为0.5~1.2D0(D0为隧道开挖跨度)[4];南京地铁1号线小行站-安德门站区间菊花台二号隧道 和南延左线、南延右线隧道三洞并行,三洞间平均间距4 m,最小间距仅为1.69 m[5];西安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枣园北路站-汉城路站区间为双线不等大断 面隧道,双洞间距4.247 m,仅为双洞外径的0.7倍和0.38倍[6]。 为同时满足双线正常行车和右线车辆调度需求,成都地铁5号线九兴大道站左线 采用传统小断面盾构法施工,右线设置83 m的大断面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形成了左线盾构隧道与右线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并行的工况,左右线隧道最小净距2.9 m,分别是盾构隧道外径的0.48倍和暗挖隧道跨度的0.23倍,远小于《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中的建议值。双线在创业路下方近距离下 穿既有地下行车通道结构,从而对新建隧道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小净距隧道的研究方法有现场实测[7]、数值分析[8-9]等。鉴于依托工 程中盾构与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并行下穿的施工特点,国内尚无太多施工经验可寻。为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尽量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依托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着重探讨和分析双洞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特点以及中间土体应力变化等规律,并对现场监测方案及施工措施进行了介绍,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

小净距及连拱隧道概念

小净距及连拱隧道概念 一、小净距及连拱隧道的定义 1. 小净距的概念 小净距是指为了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隧道开挖时保留的围岩与洞体之间的一定距离。小净距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隧道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2. 连拱隧道的定义 连拱隧道是指在软岩地层或具有较大沉陷变形的地层中,采用一种特殊的连续支护方式,将隧道模拟成一个连续的刚性拱体来抵抗地层的变形。连拱隧道具有较好的承载性能和变形控制能力。 二、小净距及连拱隧道的意义 1. 小净距的意义 •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小净距可以缓解围岩与洞体之间的应力集中,减小隧道的变形和开裂的风险,从而增加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通过合理设计的小净距,可以减少隧道的围岩和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缓围岩破坏的进程,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 2. 连拱隧道的意义 •提高隧道的稳定性:连拱隧道将隧道模拟成一个连续的刚性拱体,能够有效地分散地层的变形,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和整体承载能力。 •减小地层沉陷:连拱隧道可以通过改变地下空腔的分布和应力传递的路径,减小地层沉陷的程度,保护地表建筑物的安全。

三、小净距及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1. 小净距的设计与施工 •采用合理的净距计算方法:根据隧道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围岩的强度、变形特性以及隧道稳定所需的净距值等因素,采用合适的净距计算 方法,确保设计的合理性。 •注意巷道支护的施工工艺:巷道支护工程是保证小净距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根据地质条件和净距要求,采用适当的支护材料和技术,确保支护结构的强 度和稳定性。 •进行净距监测与调整: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净距的监测,及时调整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保证小净距的有效实施。 2. 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合理确定连拱隧道的拱形参数:拱形参数的设计是连拱隧道设计的核心工作,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围岩强度等因素,结合经验和理论分析,合 理确定拱形参数,提高连拱隧道的整体稳定性。 •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连拱隧道的施工需要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如钻爆法、盾构法等,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式,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 全性和质量。 •加强监测与控制:在连拱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控制,通过对各项参数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连拱隧道的工程质量 和使用安全性。 四、小净距及连拱隧道的应用案例 1. 某铁路隧道的小净距设计与施工实践 •通过对某铁路隧道的地质勘察和工程要求的分析,采用综合力学分析方法和经验公式进行小净距的设计。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预应力锚杆、钢筋网片等支护结构进行净距保护,保证了隧道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性。 2. 某城市地铁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实践 •针对某城市地铁隧道的地层变形特点,采用了连续开挖法和地下连续墙支护的施工方法,模拟出连续刚性的拱体结构。

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特征与支护施工技术研究

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特征与支护施工技 术研究 摘要:公路隧道的地质条件不论是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还是在隧道的正常运营中都会造成极大地影响。在高速公路隧道穿越软岩地质时,由于周边软岩发生大变形,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而且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准确识别围岩变形特性,并采取有效的工艺技术措施,对于保证工程安全必不可少。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首先要剖析高速公路隧洞软岩变化的特点,然后深入探讨支护施工技术,并阐明重要施工要点,最终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关键词: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技术措施 1引言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大难点便是遇到隧道软岩,软岩的稳定性极差,极易发生软岩大变形,从而加大工程的施工难度。在对隧道软岩路段进行施工作业时,如果工艺设计不合理或者施工质量差,很容易造成软岩不变形,极易造成冒顶片帮,隧道塌方等安全生产事故。所以在工程勘探选址时必须对地质情况进行有效的勘察,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握施工质量,及时发现、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有效控制围岩的变形,从根本上保障隧道支护的整体安全。 2工程概况 2.1基本情况 兰海高速公路木寨岭公路隧道位于甘肃省岷县梅川镇,采用分离式结构,进出、出口分别设置为削竹式、端墙式,项目左线全长15.22公里,进口里程为ZK210+635;右线全长15.16公里,进口里程为K225+798,洞身最大埋深约 629m[1]。该隧道安装了3条斜井装置,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隧道施工环境,有针

对性的采取了纵向射流通风的措施。为了保障隧道的施工安全,隧道内还配置了 照明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监控系统。 2.2地质特征 木寨岭隧道将要穿越数条断裂构造、褶皱区域,该隧址位于几个地质构造板 块边界区域,板块间的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加之高地应力集中,很容易引起围岩 大变形。隧道穿越的地质主要是炭质板岩,属于低级变质岩,因其原岩主要是含 碳质泥岩或页岩,变质程度又低,因此岩石力学抗压性能差,性脆,岩石本身容 易破碎,板理面容易含水而滑塌,含碳质增加了其润滑性,这些都易发工程地质 灾害。 3公路隧道软岩变形破坏特征 3.1软岩变形特征 (1)软岩大变形的速度极快、时间长同时产生的变形量大。如果隧道在开 挖前没有做好超前支护措施,很容易会因软岩的变形产生开裂现象,在遇到有水 的路段,拱顶的下沉量进一步增大,线路水位的变化率也随之升高。同时,随着 软岩变形量的增大,隧道内的拱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在隧道开挖前必须做 好超前支护,而且还要随时对其进行监控,确保围岩和衬砌结构不会进一步变形。 (2)围岩的变形量不断累积,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因为围岩的变形量会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不断积累,表现为流变特征显著,一旦围岩大变形产生就 会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选择的施工开挖方式不合理、未做超前支护又或者 支护不及时都有可能使围岩的变形量增大或者变形不均匀,那么前期的支护措施 往往会付之东流,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如果围岩的变形呈现不对称的情况,很 容易使支护两边的受力不均与而产生垮塌。 (3)隧道软弱围岩的变形伴有并发性。隧道围岩的变形往往会引发隧道拱 顶的下沉、支护的开裂、严重的话还会造成隧道坍塌、冒顶,由于一系列的潜在 问题,致使隧道的施工难度也随着增加。为了消除上述安全隐患,在隧道开挖时

浅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浅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 研究 摘要:G4216线屏山新市至金阳段高速公路XJ11标米田村隧道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为典型的浅埋隧道,隧道顶部房屋聚集。为实现对浅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时的地表沉降控制和建筑物保护,达到安全施工和节约造价的目的,从开挖工法、超前支护及洞内围岩支护等方面开展浅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优化设计,编制经济适用的专项施工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经济措施,保障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关键词:浅埋隧道;既有建筑物;下穿施工 0引言 浅埋隧道是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经常遇到的情况,有比较成熟的施工方法和相关技术措施保证施工安全。而本项目米田村隧道的特点不仅是浅埋隧道,同时在隧道上方民房聚集,有道路通行,这就对本项目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控制和既有建筑物保护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若因施工不当,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本文结合作者参与的米田村隧道施工,将浅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进行总结和阐述。 1工程概况及特点 工程概况: 米田村隧道位于凉山州雷波县海湾村,靠近城区。隧道进口段地表建筑物较多、密度大,采用非爆开挖。隧道釆用分离式双线设计,左线起止里程桩号为ZK62+492~ZK63+524,长度1032m;右线起止里程桩号为K62+473~K63+507,长

度1034m,隧道左、右线出口均位于曲线段,左右洞净距18.2m~15.0m之间,出口端为Ⅴ级围岩小净距隧道,进口端为Ⅴ级围岩浅埋偏压隧道,隧道进口为削竹式洞门,出口端为端墙式洞门。 工程特点: (1)本隧道洞口段地表建筑物多、密度大,属于浅埋段,Ⅴ级围岩,对围岩变形控制要求高,施工中洞内和地表监控测量工作量大,安全风险高; (2)进口端浅埋偏压,边仰坡滑移风险大,坡积碎石土,围岩条件差,易变形,易坍塌; (3)地表房屋密集,隧道开挖地表沉降控制是难点; (4)隧道开挖以机械开挖为主,开挖工法较复杂,工序转换多,施工难度大; (5)隧道开挖洞口的过程当中,易揭穿岩土界面,易导致土体失稳变形; (6)隧道进口有民房的等建筑物,同时隧道旁有机耕道通过,隧道施工可能会对道路及车辆构成影响; 2浅埋段施工的总体思路 隧道进口及洞身穿越大段冲洪积层块、碎石土,围岩稳定性较差,且隧道洞身灰岩段可能发育落水洞、溶隙等管道充填物,开挖后易塌方涌出,隧道左洞掌子面桩号为ZK62+514~ZK62+740,剩余长度为226m,隧道右洞掌子面桩号 K62+500~K62+727,剩余长度为227m,均为Ⅴ级围岩浅埋偏压隧道,采用非爆破开挖;该段地表建筑物多,密度大。通过优化设计,采用Z5aj型衬砌断面,在钢拱架Ⅱ型接头中上台阶处增加扩大角,均采用Φ76自进式锁脚锚管,锁脚锚管长度6.0m,预留变形量20cm。 3浅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201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1总则 1.0.1为规范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施工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新建、改扩建、大中修公路工程。 1.0.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0.4公路工程施工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1.0.5公路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因素或状态。 2.0.2危险源辨识 发现、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0.3事故隐患 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2.0.4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应急预案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组成。

2.0.5风险评估 对工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及其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防控措施。 2.0.6特种设备 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 2.0.7特殊作业人员 从事容易发生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的从业人员。 2.0.8危险性较大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工程。 2.0.9警戒区 作业现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的区域。 3基本规定 3.0.1公路工程施工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要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足额配备具相应资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0.2公路工程施工应进行现场调查,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于附录A中危险 性较大的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内容见附录B),并附具安 全验算结果,或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

小净距隧道.doc

小净距隧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小净距隧道在公路、铁路及城市地下铁道建设中经常出现。由于小净距双线隧道两隧道间净距很小,所以隧道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且修建过程十分复杂。本文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小净距双线公路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状态随隧道间的净距变化和围岩类别变化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隧道小近距围岩应力分布有限元法 1 前言 在城市繁华地区或一些特定地段,受既有建筑物或地质条件的限制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影响,隧道间距或隧道与其他结构物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小净距隧道的修建也越来越多。小净距隧道是介于连拱隧道和普通分离式双洞隧道间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工程应用上有自身的特点:(1)造价与普通分离式双洞隧道相比差别较小,但比连拱隧道要低得多;(2)肩章仔公路整体线形规划和优化。目前单洞隧道及分离式双洞隧道的相关技术已趋成熟。但对于小净距隧道,隧道距离近,地质条件又往往是浅埋的软弱围岩,隧道间相互影响,这类隧道的施工仍然十分的困难。本文针对城市隧道小净距的特殊性,通过大型通用软件ANSYS从数值分析着手研究双线小净距平行隧道的围岩受力状态及稳定性随净距变化和围岩类别变化的变化规律,为隧道工程修建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 2 有限元建模计算 计算对象为某城市双线小净距隧道,隧道单洞跨度10.4m,高8.54m。在ANSYS中建模分网如图1,计算范围为宽90m,高60m,围岩采用平面四节点实体单元(plane 42)模拟,围岩材料为线弹性,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3 小净距双线隧道的围岩受力及稳定性分析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规定,两相邻隧道的剐、净距应按围岩、地质条件和隧道断面尺寸及施工方法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可按表2的数值取用。 表2 两相邻单线隧道的最小净距 注:B-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 上表要求的最小净距的主要因素是,将两相邻隧道应分别置于围岩应力相互影响及施工影响范围之外,或者说使其间岩柱具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但在修建城市隧道时,由于建筑物和地质因素的影响,隧道间距一般难以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因此,本次计算以不同隧道净距和围岩类别来分析双线隧道的围岩受力特性和稳定性。 3.1 净距对双线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受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按埋深30m,围岩类另II-IV净距分别取3.5m、5m、8m、15m、25m等多种工况,计算了各种工况的毛洞开挖围岩的应力重叠区和拱顶位移,图2为III类围岩毛洞开挖的等效应力等值线图(由于篇幅所限,其他工况等效应力图不再列出),图中等值线为等效应力等值线。图3为左洞拱顶位移随隧道净距变化图。

云屯堡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地层立体交叉洞段建造方法研究

云屯堡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地层立体交叉 洞段建造方法研究 摘要:针对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地层立体交叉洞段上方隧道 先成形,下方隧道后施工条件,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下方隧道采用暗挖、明挖、局部明挖三种施工方法下交叉洞段的结构变形和应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综合施工安全、施工难度、施工进度、成本等比较了不同施工方法的优劣,建 议采用暗挖法下穿,辅以预加固等措施。 关键词: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垂直交叉结构;有限元分析 引言 立体交叉结构新建隧道的施工会使围岩从原来多次演变应力场的基础上再进 行多次演变,造成既有隧道和新建隧道的受力变异,降低了既有隧道的安全性和 加大了新建隧道应力场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会对既有隧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1]。 现阶段,立体交叉隧道的主要研究成果多集中对于不同施工顺序、不同近接 距离、不同交叉角度、不同围岩条件下隧道变形和力学特性的研究,得出近接影 响范围、合理施工顺序等[2]-[8]。通常针对普通地层,未见对高地应力软岩条件下 立体交叉隧道的研究成果,同时现有研究成果多表明立体交叉宜先下后上,而对 于先上后下如何施工,如何通过措施确保安全成果较少。本文以成兰铁路云屯堡 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地层立体交叉防灾救援站建造为例比选施工方法,为类似工程 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镇江关至松潘区间,全长 22.923km,为双线合修隧道。防灾救援站设置于隧道中部,全长550m,最大埋深 约458m,属复杂立体空间结构的大型救援站。其中隧底联络通道垂直下穿救援站

正洞,与正洞净距设计仅28cm,并且该段位于千枚岩夹砂岩、炭质千枚岩夹砂岩地层,最大地应力为水平构造应力约15MPa,前期施工平导和正洞过程中部分段落发生了轻微~严重大变形。 图1-1立体交叉段结构图 立体交叉段正洞开挖高度12.4m,开挖宽度15.9m,开挖面积约162m2。由于施工组织等原因,该段正洞先于隧底联络通道施工,正洞施工时围岩极破碎,发生了溜坍和支护破坏,后通过φ76中管棚、拱墙双层H175型钢拱架、5m径向花管注浆、6m长锚杆等措施完成该段正洞,并完成仰拱二衬和填充,长期监测数据表明该段正洞围岩和支护稳定。在此条件下,考虑后续如何施工下穿段隧底联络通道,以确保安全。 2 拟定施工方法 对于隧底疏散通道施工,鉴于该交叉段的结构特点和地质条件,拟定台阶法暗挖、正洞基坑明挖、正洞工作坑明挖结合暗挖三种施工方法。正洞支护措施较强且围岩已加固,且已施工仰拱二衬,不考虑对正洞再增加措施。 2.1 暗挖法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刘利

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刘利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隧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隧道的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 作用关系是隧道工程建设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到围岩压力的大小、支护类型、 支护参数的选择,以及隧道支护时机及支护刚度的确定,开展相关研究对于隧道 设计和隧道稳定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稳定性;可靠性 引言 在隧道设计及施工中,往往忽略了软弱围岩中初期支护与围岩协调变形的问题。围岩变形通常是由布设于支护结构上的监测点间接得到,但围岩变形与支护 结构变形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同。当前普遍获取的洞内监测变形,是围岩与支护结 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结果,也就是围岩与支护结构协调变形的结果。这 种协调变形关系与隧道开挖方法有关,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得到不同开挖方法 下围岩与支护协调变形关系,就能获得合理的预留变形量、避免大变形对工程的 影响。根据已有的一些软弱地层浅埋隧道大变形资料展开变形假定分析,进行围 岩与支护结构协调变形关系的探讨,尝试根据该变形关系扩展不同开挖方法下变 形应对措施的新思路。 1软弱岩组工程地质特性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小于30MPa的岩层称为软岩,软弱岩层是指强度低、孔 隙度差、胶结程度大、受结构面切割及风化影响显著。在隧道围岩压力的作用下 产生显著变形的工程岩体。软岩隧道围岩强度低,结构松软,易吸水膨胀,因而 围岩隧道变形大。 2支护结构与围岩作用原理 支护结构所受的压力和形变,来自于围岩在自身平衡过程中的变形或破坏导 致的对支护结构的压力。围岩的性状及其变化情况对支护结构有重要影响。另一 方面,支护结构以自身的刚度和强度抑制围岩变形的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受力也 受影响。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产生影响,将这种祸合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情况称为 围岩一支护结构共同作用。如果在隧道开挖后立即采用刚度足够大的支护结构, 则要承受较大的围岩压力,如果采用的支护刚度较小或是施作时间较晚,虽承受 的围岩压力较小,但是容易产生变形。在实际工程中应采用刚柔结合的支护结构,既节约成本,又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如果支护设置时间过晚或支护刚度过小, 围岩变形较大,支护结构所提供的约束阻力并不能满足围岩稳定的需要,围岩很 可能失稳。同样的支护时间,不同的支护刚度以及同样的支护刚度,不同的支护 时间,达到的稳定性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支护刚度和支护时机的选择上就显得 很重要。 3台阶法开挖变形 前文对于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协调变形分析均是从整体的支护角度出发,以最 终稳定变形量为参考。实际上,开挖与支护的顺序的不同,支护结构所表现出的 变形过程及变形量也有很大差异,只有了解不同开挖方法下的围岩变形过程,才 能要找到不同开挖方法下的大变形应对措施问题。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建设的隧道,开挖方法主要以台阶法和分部开挖为主,不同开挖方法下的支护变形过程及 组成均不相同。常用的台阶法包括三台阶七部开挖法、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三台阶临时仰拱法等。在不设临时仰拱的情况下,台阶法支护普遍变形较大,这 一点在大变形隧道统计过程中已有体现,但台阶法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低的优

隧道地质问题处理及对策措施

隧道地质问题处理及对策措施 1.1 小净距隧道 本隧道进口端Z3K19+559~Z3K19+665(K19+555~K19+660)段左右线隧道净距仅18.6~20m,出口端Z3K28+250~Z3K28+418(K28+285~K28+448)左右线隧道净距仅14.4~20m,两段落均为小净距隧道,为确保该段施工的安全,设计时主要从施工工序及监控量测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处治。 (1)施工方面 1)小净距段落左右线施工时,先行洞二次衬砌应超前后行洞掌子面30m以上。初期支护应及时跟进并封闭,保证围岩、中岩墙、支护处于有利受力状态。 2)Ⅴ级围岩段小净距隧道先行洞应采用上下台阶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开挖,后行洞施工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开挖。 3)小净距隧道爆破应进行专门设计,并进行试爆,测定震动值,严格控制爆破震动。同时应控制对相邻洞室的最大临界震动速度不大于100mm/s。 (2)监控量测 施工时应按规范要求加强监控量测,及时了解和掌握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以利于判定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1.2 洞口浅埋偏压段 本隧道出口端左线Z3K28+100~Z3K28+418、右线K28+140~K28+477段为浅埋偏压段落,为确保该段施工的安全,设计时主要从支护结构、施工工序及监控量测三个方面来进行处治。 (1)结构方面 ①浅埋偏压段采用Z5T接Z5b型衬砌通过。 ②超前支护采用Φ108大管棚接双层小导管。 ③左右线洞口浅埋偏压段各设置3根抗滑桩。 (2)施工方面 出口端洞口段采用预留核心土台阶法结合控制爆破开展施工。 (3)监控量测 施工时应按规范要求加强监控量测,及时了解和掌握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

重庆市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强制性要求

重庆市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强制性要求 (试行) 为预防公路水运工程发生群死群上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促进我市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 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强制性要求。 一、综合要求 (一)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附安全验算结果),经编制、计算、复核人员签字,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经理审核签字后包承建法人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对以下施工安全风险高的,还必须组织专家论证、审查; 1.岩溶、富水、含有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穿越煤层、踩空区域有断层、破粹带等不良地质的隧道; 2.浅埋、偏压、连拱、小净距、超大断面隧道; 3.深水基础(水深大于 5 米); 4.采用滑模、爬模施工的桥梁墩台; 5.采用挂篮、悬臂吊机或移动模架、缆索吊机施工的桥梁上部结构; 6.大型支架施工(高度大于20 米以上)。 7.高度超过 30 米的深切坡。 (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编制专项方案;施工临时用电必须采用“TN-S” 系统,电线路必须通过电杆、横担、绝缘子和拉线架设,电缆从地下横穿时必须穿管敷设,严禁在未经严格绝缘处理的支架、脚手架及其他导电体上布设临时用电线路。 (三)严禁在泥石流、滑坡体、洪水位以下等危险区域设置施工驻地。 (四)严格违规立体交叉作业。 (五)严格施工作业区域管理,施工车辆必须凭证出入,严禁非工程施工机动

车辆(特别是客运车辆)驶入施工作业区域。 (六)特种设备必须经检测检验合格并取得使用登记证,由持证上岗人员操作。 严禁起重设备、工程机械、载重汽车、自卸汽车等违规载人。 (七)中等以上降雨期间严禁在基坑、基槽内施工作业;雨后进入基坑、基槽作业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确认无异常后,方可恢复施工。 二、边坡防护施工要求 (八)抗滑桩、抗滑挡墙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间孔、跳槽施工。 三、桥梁施工作业要求 (九)桥墩施工必须搭设支架和工作平台,设置之字形人行通道,斜拉桥、悬索 桥、悬臂浇筑的箱梁桥主墩(塔柱)高度超过30m 后必须安装附着式人员升降 电梯,并安装踏步、踢脚和栏杆。 (十)桥梁墩台混泥土一次性浇筑高度不超过 6 米,混泥土的浇筑速度不得大 于 5 米小时,待浇筑的模版与已成段留置模版之间、模版节段之间、模版块件 之间必须上满拧紧全部螺栓,缆风绳的设置必须安全可靠并经预拉检验。 (十一)挂篮行走和未瞄固前,必须有技术人员现场指挥和专职安全人员进行现 场监管。挂篮行走必须设置限位和防倾覆装置,挂篮作业面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 和防护网。挂篮未就位瞄固前,确需进入挂篮检查、观察的人员不得超过 2 人。 (十二)预制梁、板运输、架设必须落实专人指挥,统一协调。 T 梁存放、运输、安装过程中必须采取可靠的防倾覆措施, T 梁堆放不得超过两层。 T 梁桥未完成 隔板钢筋焊接、不能确保 T 梁稳定前,严禁在梁上运梁、架梁;梁、板运输设备必 须设置防止构件倾覆、滑落和紧急制动装置;架桥机的纵、横移轨道必须使用材质坚硬的垫块支垫,轨道两端必须设置可靠的限位装置。梁、板临时支座设置必 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确保安全可靠。 (十三)大型支架搭设前必须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及第几承载力验算,对土 质地基、软岩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完善排水设施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 测;支架、脚手架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剪刀撑。高度大于10m 的支架、脚手架 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缆风绳;承重支架在使用前,必须按规定进行加载预压。冬季、雨季施工,必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雨、雪作用造成预压荷载超限。 (十四)挂篮、移动模架、滑板、爬模等大型非标专用设备必须经过设计、制造、

软岩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随着地下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城乡建设、水电、交通、矿山、港口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都涉及软岩问题,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大量的交通、能源与水利工程在西部的兴建,地下工程软弱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方法更已成为地下工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天生桥、二滩、小浪底、乌江构皮滩、瀑布沟等大型水电工程中,均存在软弱岩体的流变性及围岩的稳定性问题;许多煤矿开采时间较长,由于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使一些生产矿井软岩巷道大变形、大地压、难支护的工程问题更加突出;在软岩地区修建的桥隧工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同样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且常常由于围岩地质条件多变,围岩、支护结构失稳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 软岩的概念及其物理力学特征 1.1 软岩的概念 关于软岩的定义,总括起来,大体上可分为描述性定义、指标化定义和工程定义3类。1984年12月在昆明召开的煤矿矿山压力名词讨论会,将软岩界定为“强度低、孔隙度大、胶结程度差、受构造面切割及风化影响显著或含有大量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松、散、软、弱岩层”,并从地质岩体分类的角度指出该类岩石的常见种类多为泥岩、页岩、粉砂岩和泥质矿岩,是天然形成的复杂的地质介质。这是一种典型的描述性定义方式。而到了1990年至1993年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逐步将软岩明确定义为单轴抗压强度( c)在0.5~25MPa之间的一类岩石。虽然此种包含具体指标的定义方式考虑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但这种分类仍然属于从地质角度定义软岩的范畴,未考虑施工条件和使用环境的差异,将该定义用于工程实践中会出现一些矛盾。如地下硐室所处深度足够的浅,地应力水平足够的低,则单轴抗压强度小于25MPa的岩石也不会产生软岩的特征,工程实践中,采用比较经济的一般支护技术即可奏效;相反,单轴抗压强度大于25MPa的岩石,当其工程部位所处的深度足够的深、地应力水平足够的高,也可以产生软岩的大变形、大地压和难支护的现象。因此,地质软岩的定义用于工程实践时往往产生歧义。 近些年,工程软岩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它是指在工程力作用下能产生显著塑性变形的工程岩体。如果说目前流行的软岩定义强调了软岩的软、弱、松、散等低强度的特点,那么工程软岩的定义不仅重视软岩的强度特性,而且强调软岩所承受的工程力荷载的大小,强调从软岩的强度和工程力荷载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把握软岩的相对性实质。 工程软岩要满足的条件是:

福建省高速公路隧道洞身开挖标准化指南4

隧道洞身开挖 4.1一般要求 4.1.1洞身开挖应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大小、结构形式、工期要求、机械设备、地质条件等,选择适宜的开挖方案(包括开挖顺序、爆破、施工照明、通风、排水、支护、出渣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自承能力,必须采用有利于减少超挖、减少围岩扰动的开挖方法进行洞身开挖。 4.1.2开挖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合理的开挖步骤和循环进尺,保持各开挖工序相互衔接,均衡施工。 (2)开挖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应采用有效的测量手段控制开挖轮廓线。 边沟、电缆沟及边墙基础应同时开挖,所有开挖应按图纸标明的开挖线并加入预留沉降量后的尺寸进行施工,开挖质量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严禁二次爆破开挖。 在开挖过程中,承包人应随时测定隧道轴线位置和高程。 (3)开挖后应做好地质构造的核对,及时做好监控量测工作,地质变化处和重要地段,应有相应照片或文字描述记载; (4)开挖作业必须保证安全,不得危及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和设备的安全并应保护好量测用的测点,宜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5)开挖爆破作业应在上一循环喷射混凝土终凝不少于4h后进行。 4.1.3隧道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必要时采用预裂爆破技术;爆破作业及爆破物品管理必须符合现行《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的有关规定;施工中应优化钻爆设计、提高钻眼效率和爆破效果,降低工料消耗。 开挖爆破应采用合理的起爆方式、选用适当的炸药品种和型号(宜选用直径150mm 或200mm的小药卷),在漏水和涌水地段应采用非电导爆管起爆。 4.1.4隧道双向开挖的贯通应选择在Ⅳ级以上围岩地段,双向开挖距离25m时,两端施工应加强联系、统一指挥,并采取浅眼低药量,控制爆破震动。当两开挖面间的距离为15m时,应改为单向开挖,一端必须停挖、将人员机具撤走,并在安全距离处设立警告标志;开挖侧每次爆破作业时应提前30min通知停挖侧,停挖侧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应撤至安全距离以外。 单向开挖时应反打不少于30m且不小于洞口超前管棚长度,严禁在隧道洞口处贯通。 4.1.5双洞开挖时,应根据两洞的轴线间距、洞口里程距离、地质条件及其他自然条件,选择适当的开挖方法,确定好两洞开挖的时间差和距离差,并采取措施防止后行洞开挖对先行洞周壁产生不良影响。 4.1.6瓦斯地层隧道施工应按《煤矿安全规程》(2009年版)的有关规定执行。 4.1.7承包人应安排好施工过程的测量,以保证隧道按设计方向和坡度施工,使开挖断面符合图纸所示尺寸,尽量做到不欠挖和不超挖。洞内还应每隔50m设置一个水准点。 4.1.8在施工过程中,承包人应根据对开挖面的直接观察、围岩变形的量测结果,辅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