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形与几何(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与几何(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与几何(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

册数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图形与几何

教科书第9单元“图形与几何”的复习。

1.引导学生加深对线段的认识,进一步明晰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米和厘米表示实际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角的认识,能正确进行验证和分类。

3.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感受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进一步体会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用米和厘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加深对角的认识;判断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形状。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

(一)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学期新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和米。

师:我们新认识了哪些图形?

预设1:认识了线段。

预设2:认识了角,有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除了认识厘米和米、认识线段、认识角之外,我们这学期还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预设:还学习了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立体图形,还有根据物体的特征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边说边画出知识网络图。

选取典型展示并交流。

(二)重点复习,建立联系

1.复习长度单位

师: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

候用米作单位?

预设:可以借助尺子,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1厘米就是这么长。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师: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大约是1米的长度吗?米和厘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你们看,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填米还是厘米呢?

预设:床长1米90厘米,书宽15厘米,树高6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正确答案。)

师: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之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预设1: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预设2:可以测量线段的长度。

师:有同学说到了测量线段的长度,线段有什么特点?

预设: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线段吗?哪些不是?为什么?

预设:第1条不是,因为它不是直直的;第3条也不是,因为没有端点。

师:剩下的这两条是线段,你能在学习任务单上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吗?然后再按照要求画出一条线段。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测量、画线段,然后同桌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的?

预设:线段的左端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线段的右端对着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用这种方法测量得到第1条线段的长度是4厘米,第2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

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预设: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最后画上两个端点,标上长度。

师:大家都是这样画的吗?

2.复习角

师:我们再来看角,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课件出示一个角。

预设: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预设: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我们都学了哪几种角呢?

预设: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这里有一个图形,你能说一说,这个图形中有哪些角吗?

课件出示。

出示【学习任务二】。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汇报。

学生上台指一指。

预设:这两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是怎样验证这两个角都是直角的?

预设:我是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将二者比一比来验证的,验证发现这两个角是直角。

课件演示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验证直角。

(1)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看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与角的另一条边是否重合,如果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

师:除了直角外,这个图形中还有什么角?

预设:还有锐角和钝角。

师:锐角和钝角有什么特点?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两个角分别是什么角的?

预设: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我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验证的。

课件演示:

将三角尺的顶点与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完全重合,看另一条边。如果另一条边落在直角的里面,就是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如果另一条边落在直角的外面,也就是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师:根据这三种角的特点,你能分别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吗?

出示【学习任务三】。

学生独立画出三种角,教师指名三名学生上台展示。

课件展示学生画出的角,注意展示开口在不同方向的角,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3.复习观察物体

师:我们还学习了观察物体,这里有一辆三轮车,三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画面不同,你能给他们连一连吗?

出示【学习任务四】。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供学生自行订正。

师:通过连线,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

师:如果给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让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立体图形,你能猜到吗?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

学生通过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

预设:正方体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所以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

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所以这个立体图形也可能是长方体;

圆柱上、下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没有正方形,所以排除圆柱;

球没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排除球。

师:他说得对不对?(对。)

二、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线段?怎样测量线段?怎样画线段?

◆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几种角?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怎样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你能自己画出直角吗?

三、课后任务

1.分别找出生活中适合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来测量的物品,同桌间指一指,说一说。

2.找出生活中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然后与同桌一起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与几何(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图形与几何(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 册数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图形与几何 教科书第9单元“图形与几何”的复习。 1.引导学生加深对线段的认识,进一步明晰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米和厘米表示实际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角的认识,能正确进行验证和分类。 3.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感受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进一步体会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用米和厘米表示物体的长度;加深对角的认识;判断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形状。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 (一)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学期新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和米。 师:我们新认识了哪些图形? 预设1:认识了线段。 预设2:认识了角,有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除了认识厘米和米、认识线段、认识角之外,我们这学期还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预设:还学习了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立体图形,还有根据物体的特征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边说边画出知识网络图。 选取典型展示并交流。 (二)重点复习,建立联系 1.复习长度单位 师: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

候用米作单位? 预设:可以借助尺子,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1厘米就是这么长。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师: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大约是1米的长度吗?米和厘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你们看,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填米还是厘米呢? 预设:床长1米90厘米,书宽15厘米,树高6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正确答案。) 师: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之后,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预设1: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 预设2:可以测量线段的长度。 师:有同学说到了测量线段的长度,线段有什么特点? 预设: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线段吗?哪些不是?为什么? 预设:第1条不是,因为它不是直直的;第3条也不是,因为没有端点。 师:剩下的这两条是线段,你能在学习任务单上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吗?然后再按照要求画出一条线段。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测量、画线段,然后同桌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的? 预设:线段的左端与尺子的刻度0对齐,线段的右端对着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用这种方法测量得到第1条线段的长度是4厘米,第2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 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专项复习图形与几何(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专项复习图形与几 何(含答案) 图形与几何 一、认真思考,仔细填空。 1. 这把小刀长()厘米线段长()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课桌高70()长颈鹿高约3()爷爷身高1()65(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1米+24米=()米1米-40厘米=()厘米 65厘米+35厘米=()厘米=()米 4.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填一填。 ()()() 5.在()里填上“>”,“<”或“=”。 100厘米()3米46厘米()64厘米30厘米()30米 33厘米+67厘米()1米44厘米-28厘米()34厘米 6.如下图.()块这样的正方体积木排成一排有1厘米1米长。 7.的每个面上有()个直角,这个长方体一共有()个直角。

8.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每段刚好1米,这根绳子全长()米。学校的“文化走 廊”比这根绳子稍短一些,“文化走廊”长()XXX。 9.下列图中有()条线段,有()个直角。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 3、重复比较,择优登科。(把精确谜底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上面图()是线段。 A.B.C. 2.下面哪个物品长约20厘米?() A.B.C. ) 3.图()的物体表面有直角。 A.B.C. 4.如图,小朋友看到杯子的形状是图()。 A.B.C. 5.1米大约是()支没有用过的HB铅笔的总长。 A.5 B.1 5 C.50 6.要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可以从学生尺的刻度()。

XXX入手下手画到刻度6B.1入手下手画到刻度7C.0入手下手画到刻度7 7.下面三幅图中,图()是A号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A.B.C. 8.下面用三角尺拼出的角中,图()是钝角。 A.B.C. 9.XXX学会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其中图()是直角。 A.B.C. 10.XXX看到的图形是图()。 A.B.C. 四、开动脑筋,动手操作。 1.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哪只小动物看到的? 2.按要求作图。 (1)先量出下面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厘米 (2)在下面的图形里加画一条线段,使它增加2个直角。 五、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小蜗牛还要再爬多少厘米才能到达终点?

《总复习--图形与几何》(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总复习--图形与几何》(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二年 级数学上册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 教案 班级:课时:课型: 学情分析 二年级上册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了测量、画线段和认识角的平面基本知识,以及观察物体等立体的知识点,总复习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3.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整理知识理清思路】 师:本学期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什么情况下使用?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师:本学期你对角有什么认识?能用知识树把基本内容串联起来吗? 学生展示结果,教师展示课件补充学生忽略的知识。 师:本学期还学了观察物体,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展示课件补充学生忽略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整理米和厘米、观察物体的关键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并对本节课的复习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二板块【聚焦重点夯实基础】 1. 知识点一:厘米米

(1)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教材P102第5题) ①床长1()90()。 ②故事书宽15()。 ③一棵树高6()。 6米=_____厘米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补充说明。 (2)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的物体,教师巡堂指导。使用课件辅助讲解。 口诀:一放正,二对“0”,三看数。 2.知识点二: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征? 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点名学生上台板演。教师使用课件辅助讲解。 3. 知识点三:角的初步认识 (1)填一填。 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补充说明。 (2)右面的图形里有几个角?哪几个角是直角?在图形里加画一条线段,使它增加3个直角。(教材P102第6题)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补充说明。 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 知识点四:观察物体 (1)连一连。(教材P102第7题)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线段、角、观察物体等相关的知识,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第三板块【练习巩固能力提升】 1.填空。 (1)钟面显示3时整,分针和时针形成的角是_____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与几何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图形与几何(1) 一、填一填。(22分) 1.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 2. 直尺上的刻度从4到10是()厘米。 3. 14厘米-8厘米=()厘米1米-40厘米=()厘米 左图中有()条线段,()个角。 4. 5. 左图中有()个角,()个直角,()个锐角,()个钝角。 6. 在○里填上“>”“<”或“=”。 5米○8米41厘米○14厘米8厘米○8米 2米○200厘米98厘米○1米4厘米○20厘米7. 把下列数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厘米60厘米6米1米60米 ()<()<()<()<() 二、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5分) 1. 想测量长方形的长,下面的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2. 下面的图形是直角的是()。

3.,右图的钟表再过5分,钟面会变为()。 4.左图中共有()个角。 A. 4 B. 6 C. 8 5. 下图中()纸条的长度是4厘米。 三、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把序号填进蘑菇伞里。(9分)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五、小晴和小微一天的生活。(12分) 六、先仔细观察,再连一连。(12分)

七、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角。(8分) 用给出的点作顶点画直角。在给定的点和边上画锐角。 八、按要求剪一剪。(剪痕用虚线表示)(10分) 1. 剩下1个直角。 2. 剩下2个直角。 九、用两个下面的直角三角板,拼成一个较大的三角形,这个较大的三角形内还有直角吗?如果有,那么有几个?(6分)

参考答案 一、1. 厘米米 2. 6 3. 6 60 4. 10 10 5. 6 2 3 1 6. < > < = < < 7. 6厘米60厘米1米6米 60米 二、1. C 2. C 3. B 4. C 5. D 三、 四、1. 4 7 2. 2 五、9时30分9:30 6时40分6:40 8时35分8:35; 7时25分7:25 5时30分5:30 8时20分8:20 六、自己连一连 七、自己画一画 八、自己完成 九、有2个 图形与几何(二) 一、找一找,是角的在()里画“√”,不是角的画“×”。(10分) 二、在()里填上“米”或“厘米”。(4分) 一幢楼高约20()。一张桌子高约80()。

二年级数学上册9总复习第2课时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2课时图形与几何 1.“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米和厘米”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米尺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习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习。 复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观察物体”的复习。 复习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象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1

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 2.能够通过观察和感知,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 3.能够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感知,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能够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1.立体图形的定义; 2.立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常见立体图形。 2. 教学方法 1.游戏式教学法:通过玩具模型或绘制平面图形的方式,让学生在观 察中感知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 2.讲述式教学法:讲解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理 解立体图形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打出“立体图形”三个字,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词的含义。 2. 游戏式教学 步骤1: 老师可以通过教具或模型展示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感知、摸索和探讨。例如,老师展示出一个纸杯和一个魔方,让学生通过观察、摸索和描述,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 步骤2: 老师让学生分组,在一张大纸上画出不同种类的立体图形,并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画的图。

3. 讲述式教学 步骤1: 老师首先详细地讲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重点介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让学生了解最常见的立体图形。 步骤2: 老师将老师的讲解内容和学生的实地感观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实物、图片等多媒体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同时,老师还可以询问学生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以便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能够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吸收本节课的内容,需要不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并针对学生表现的不同做出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时《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课时观察立体图形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9页例2、例3相关内容及练习十六2、3题。 本课时主要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教材呈现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情境,通过观察、想象、判断,完成对立体图形由整体认识发展到局部特征的认识过程,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呈现了由一个面的形状猜测是什么立体图形的情境,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核心能力 观察立体图形这节课通过观察、想象、辨析,完成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再由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发展推理能力。本节课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能力和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能正确判断学过的立体图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通过有序思考,能根据一个面推理出是什么立体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3.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从局部观察和认识立体图形。 (四)学习重点 正确辨析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立体图形一个面的形状。 (五)学习难点 辨认圆柱和球的一个面的形状。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课件、《观察立体图形》巩固练习、《观察立体图形》课时作业,立体图形学具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准备一个正方体,分别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它,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把看到的画下来吗?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要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观察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看看又会有什么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通过复习回顾总结上节课的学习重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直接点明本节课的观察重点——立体图形,可以让学生目的明确地开始研究。】 2.交流课前任务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正方体,分别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了它,并且把看到的画了下来。下面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谁来示范一下你是怎么观察的?(教师对不正确的观察方法要注意引导)小结:正方体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3.观察长方体 下面一起来观察长方体,请四人一组,分别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准备好的长方体,请先看一看,再摸一摸,最后想办法把看到的部分画下来。 全班交流: (1)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怎样区分哪个长方形是从哪个方向观察到的? (3)所有的长方体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到的都一定是长方形吗? 出示课本69页例2主题图。怎样判断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4.观察圆柱 观察准备好的圆柱,想象一下,从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新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2 图形与几何[1]教案

图形与几何。(教材第96~98页的内容) 1. 在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2. 让学生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件、尺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1:我们学会了测量。 生2:我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米=100厘米。 生3:我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生4:我认识了不同的多边形,知道了多边形的名称与边数有关。 ……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1. 认识长度单位。 师: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师: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教材第96页第10题) 学生用手比画,并与周围同学作比较。 师: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我拇指的指甲盖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课桌长度大约是1米。 …… 只要学生举出的事例正确就给予表扬鼓励。 师:关于厘米和米,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我知道1米=100厘米。 师:说得非常好,大家一起说一遍,看谁记得最好。 2. 学会测量。 师:说一说,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生:测量时要注意,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到尺子的什么刻度,读出来就是物体的长度。 师:你能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吗? 学生尝试自己按要求画线段,教师巡视,提醒:注意起点应该与0刻度对齐,画到尺子上的6厘米处就是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趁热打铁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图形与几何”,我们这学期的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们努力,相信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几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几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几何的含义和作用; 2. 研究基本的几何图形和名词; 3. 训练学生观察和描述几何图形的能力; 4. 训练学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几何的含义和作用,研究基本的几何 图形和名词。 2.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观察和描述几何图形的能力,训练学生 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 三、教学准备 1. 课程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几何的初步认识》;

2. 教具:图版、纸张、彩色笔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通过投影仪展示几何图形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几何吗?几何有什么作用呢?” 2. 研究几何图形和名词(20分钟) - 通过图版展示几何图形的名称和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 - 教师呈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并逐 个介绍其名称和特点; - 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描绘几何图形,加深对几何图形和名词 的认识。 3. 观察和描述几何图形(25分钟)

- 教师展示几何图形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形的特点; - 学生们轮流来到黑板前,用彩色笔模仿教师的描述,在黑板上绘制相应的几何图形; -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几何图形描述和绘制的能力。 4. 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25分钟) - 教师提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纸张,指导学生用尺子和彩色笔在纸上绘制给定的几何图形; - 学生们完成绘制后,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讨论几何图形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 教师根据学生的绘制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几何图形绘制的能力。 5. 小结与展望(5分钟) - 教师对今天的研究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角。角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它们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上。通过观察实物,我们可以抽象出角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有些学生可能会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 教学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摆放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认识角这个几何图形,并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通过校园情境图和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观察实践,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角,并介绍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 通过直尺练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化记忆,提高理解。 五、作业布置: 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在校园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认识到很多种不同的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哪些角呢?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看折角。让学生们用不同形状的纸尝试折一个角,然后展示给大家看。可以让他们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折的,是否有人的折法不同? 接下来,我们可以摸一摸这些角。让学生们用手去感受折好的角的不同部位,然后分享一下自己摸到的是角的哪个地方,有什么感受? 除了摸角,我们还可以玩角。让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接下来,我们可以猜一猜哪个角大。让同学们猜一猜,然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优质课《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优质课《观察立体 图形》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名师教案《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裴蓓(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的活动,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将所观察的物体由实物变成立体图形,通

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特征的认识,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等。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趣感知 1.活动引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积木搭一搭. (2)组长组织组员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搭好的积木. 2.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我们的这个面称为正面。

【一等奖】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多边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等奖】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多边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材解读】 《认识多边形》是苏教2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在平时的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对此她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图形的折、剪、搭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往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在折、拼、剪、搭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四、五、六边形纸片 【学具准备】每人若干根小棒、一套四、五、六边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一叠彩纸、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去过苏州园林吗?(点击图片)苏州园林的景色可美了,尤其是门窗(点解图片),更有特色,上面还藏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呢。你发现了吗?(生自由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然后点击)在窗户上除了我们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外还藏有一些我们没有学过的图形呢,看(点击)今天咱们就来研究和图形有关的数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图形与几何

2图形与几何 课时目标导航 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教材第102页第6、7题)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重点:能正确地区分角和直角。 难点: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会画角。 一、回顾整理 【回顾1】复习角和直角。 (1)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按角的大小角分为哪几类? (3)怎样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怎样画一个直角? 师生互学总结:(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2)按角的大小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3)判断直角的方法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4)画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回顾2】复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 (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2)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师生互学总结:(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2)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观察,形状不同。 二、知识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7题。 2.完成下面的习题。 认一认,填一填。

上图中,()是锐角,()是钝角,()是直角。 分析:要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 把所比角的顶点和其中一条边与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和其中的一条直角边同时重合,看角的另一条边是否与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重合,若重合,则这个角是直角;若不重合且在三角尺的内侧,则这个角是锐角;若不重合且在三角尺的外侧,则这个角是钝角。所以可以判断出②④⑥是锐角,①⑤是钝角,③⑦是直角。 解答:②④⑥①⑤③⑦ 总结: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可以判断出一个角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五”第11、13题。 第11题:略,画法不唯一。 第13题:连线略左边第一个小孩连右边第三个图形,左边第二个小孩连右边第一个图形,左边第三个小孩连右边第二个图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认识角、观察物体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与几何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图形与几何专项训练 一、认真审题,填一填。(每空1分,共27分)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饮水机高60()。一拃(zhǎ)长约15()。 同同穿衣服大约要5()。手指甲宽约1()。 妈妈身高1()65()。婴儿每天睡15()。 2.1时=()分()米=600厘米 1米-30厘米=()厘米1刻=()分 3.右面被布遮住的是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 面被遮住了()个直角。 4.将下面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填序号) ()>()>() 5.近期各小区实施垃圾分类。小区管理员在智能垃圾回收柜的旁边设立了文明宣传牌。如图,这个宣传 牌上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 ()个锐角,()个钝角。 6.如果看到一个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〇,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或()。 7.一枚骰(tóu)子的六个面上分别有1~6个点,每两个相对面上

的点数之和相等,从位置A能看到()个点,从位置B能看到()个点,从位置C能看到()个点。 8.分针从3走到11走了()分;时针从3走到11走了()时。 9.()块这样的积木排成一排有1米长。 二、仔细推敲,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 共15分) 1.乌龟和兔子进行百米赛跑。乌龟跑了80米,兔子距离终点还有30米。()距离终点近。 ①乌龟②兔子③无法比较 2.从前面看是的是()。 ①②③ 3.关于角的说法,下面错误 ..的是()。 ①钝角>直角>锐角 ②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③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④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4.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要给围裙妈妈做一条新围裙。爸爸用手量了量,妈妈的围裙正好五拃长,儿子用手在布上拃了五拃做成 一条围裙。请你猜一猜,大头儿子做的这条围裙,妈妈穿上后,

《观察物体2》(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观察物体2》(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 册 观察物体(一)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案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对立体图形的观察”,在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时,应多设立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将知识和生活所练习,凸显教材编排的理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图形。 2.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3.能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推测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推理能力,能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推测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引入。 请分别说出下面4个图形的名字。 学生自由回答。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些图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简单的几何立体图形。(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重新唤醒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记忆,为

本课学习做好了铺垫。随后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引起学生好奇,集中注意力。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教师让学生仔细读题,看看这三名同学是从哪个位置进行观察的?能看到什么样的图形? 同学们自由交流,教师在讲台上放一个长方体,找三名同学到讲台前,分别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把所看到的图形描述给全班同学听。 2.观察简单立体图形。 再照样子观察一下、和。(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记录的结果,并与同学相互交流) (1)观察正方体。 (师生归纳结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看到的都是正方形,并且正方形都是完全相同的。 (2)观察圆柱。 (师生归纳结论)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圆柱,看到的都是长方形,并且长方形形是完全相同的;从上面观察圆柱,看到的是圆。 (3)观察球。 (师生归纳结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球,看到的都是圆,并且圆都是完全相同的。 师: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小小推理家。 当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 [分析题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所看到的立体图形有一个面是正方形。 师:想一想,有哪些立体图形从某一位置看可能看到正方形?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面都是正方形。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创新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创新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创新教案第【1】篇〗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此外,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活动也将作为一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二、教材处理 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我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安排了其他观察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媒介的使用 本节课我将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为此,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玩具、等。 四、教学流程预案 我为这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情境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它们观察的是同一图形,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呢?借机引出课题。 (二)、观察交流,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这一环节我预设为三项活动。 1、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承接导入时的情境,我准备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本位观察活动,然后再以顺时针的方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 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 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 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 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