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论文

浅谈《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

摘要: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人名翻译的两个不同版本来研究,探讨汉英翻译技巧。旨在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翻译,才能真正实现对原文真正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红楼梦》人名;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被公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就是对中国文化翻译的研究。

《红楼梦》内涵博大精深,其翻译难度是其他小说所难以比拟的。迄今为止已有两个完整的全译本:霍克斯、闵福德翁婿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以下分别简称为霍译本和杨译本)。但由于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因此他们英译的《红楼梦》在风格上各具特色,给读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本文将运用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围绕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

《红楼梦》塑造了600多个人物形象,有些名字在我国文学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曹雪芹对人物的名字的独具匠心。每个名字都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同时,要想清楚理清《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名字,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对外

英语论文的标准格式

扉页(英文) CulturalFactorsinChinese&EnglishProverbs Translation (TimesNewRoman二号加粗居中) by LiHairong WangZhiyun,Tutor (TimesNewRoman小二居中) RegisteredNo.09 FacultyofForeignLanguages Shanghai Business School December,2011 (TimesNewRoman小二) 论文摘要(英文)及关键词 Abstract (TimesNewRoman二号,加粗,居中) Proverbsreflectcolorfulnationalculturein(TimesNewRoman四号)…………………………………………………………………………………….…………………………………………………………………………………………………………………………………………………………........................... .....………………………………………………………………………………………………………………………………………………………………………………………………………………………………………………………………………………………………………………………………………

………………………………………………………………………………………………………………………………………………………………………………………………………………………………………… (空一行) Keywords:proverbs;translation;culture;differences(TimesNewRoman四号) 说明: 1.关键词3-5个,词与词之间用分号隔开,除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不大写,最后一个词后面无标点符号。 2.“摘要”下空一行写摘要内容,摘要内容与关键词之间空一行。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例1、冯紫英唱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 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 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 But a fairy? No, not you, As my word you doubt. 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 I love you. yes, I do! 霍译:You’re so exciting, And so inviting; You’re my Mary Contrary; You’re a crazy, mad thing. 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 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 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 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 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霍克斯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 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 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 学研究。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 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 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 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20世纪50年 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 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 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 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对于英汉翻译的 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 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 互相促进。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 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 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 立一种整体性思维。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 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翻译 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 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二、原文本与译文本的交互解读 原文本一经生成,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各种读者解读下成为“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 哈姆雷特”的消费品。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则文本只是完成了生产过程,惟有读者的阅 读才能使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使文本价值得以实现。译文本的产生就是原文本蕴涵得到 复活的一个过程,译文本的产生同时是对原文本的“消费”,促成原文本价值的重新生成 和意义再现。译文本对原文本的意义即在于此:扩大或者新生成原文本意义。译者与原文 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人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都有很大差异,译者对原文本的意义进行 解读的过程中有译者的前结构参与,这种前结构大大影响了原文本意义的重现:原文作者 将生活的客观信息内化于文本,译者在翻译之前先作为原文本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以自 己的前结构对原文本进行内化,但这次内化的主体是译者而非原文作者,由此不同主体所 作的“内化”经由不同文本载体产生出不同的文本接受。原文本意义和译者根据前结构而 解读出来的意义不同,所以可以说,译者通过内化能扩大原文本的意义,使原文本意义更 加多样。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两种理论都强调读者阅读对文本的意义,认为读者也是

中文名字的英文写法

中文名字最标准的英文写法就是直接翻译成汉语拼音:Li Leyang或Lee Yeyang 西方人的习惯是名字在前,姓在后,二者间如果有中间名(Middle name),Middle name一般用简写,中国人如果有英文名字,在正式的场合可以参照这种格式。比如,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的英文名字就写成:Charles CY. Zhang. 搜狐所有英文正式文件中张朝阳的名字都是这样写的。 如果没有英文名字,那么应该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姓在前名字在后)直接把中文名字翻译成汉语拼音作为英文写法!很典型的例子,奥运会上,所有中国运动员的名字在运动衣上都是这样翻译的(以前不是,后来国家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并解释到《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中文人名地名唯一标准后,统一改过来了),所以,中国人名字的英文写法,就是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均大写! 两个字的是:比如:张三就应该写:Zhang San 三个字的是:1.单姓,比如:李小言就应该写:Li Xiaoyan 2.复姓,比如:诸葛亮就应该写:Zhuge Liang 四个字的是:1.单姓,比如:李雨中生就应该写:Li Yuzhongsheng 2.复姓,比如:司马相如就应该写:Sima Xiangru 1. Last Name就是姓,First Name就是名,請勿混淆。 2. "國語羅馬拼音對照表" 乃外交部護照科所採用的中英文姓名翻譯原則,為了保持所有文 件的統一,建議同學根據此表來翻譯姓名及地址。 3. 同學的英文姓名,應由中文姓名音譯,並與大學英文畢業證書、英文成績單、TOEFL / GRE / GMAT考試及申請學校、辦理護照及簽證時所用的英文姓名完全一致,如姓名不 一致,將造成申請學校、辦護照、簽證時身份的困擾,徒增麻煩。 4. 如果有英文別名 (如John、Mary...等),可以將別名當做Middle Name。 [例] 王甫平有一個英文別名STEVE,其英文姓名可以下列方式列出: WANG FUPING S Last Name First Name M.I. 5. 如果沒有英文別名,M.I. 處不要填。 6. 如非必要,英文別名最好不要用,只用中文姓名的英譯最為單純。 7. 在國外使用英文姓名的建議:外國人習慣將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後;而中國人的姓名, 則是姓在前名在後,有時在國外填寫資料時常會搞錯,建議在打履歷表、印名片或處理 資料時,如果填寫姓名的地方沒有註明Last Name時,英文姓名正確表達方法可以如: Fuping Wang 或 Wang, Fuping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王 军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 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 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破,披,义同。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收稿日期:2005-05-06 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 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 篱。”① 《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1] 对于诗歌这种十分讲求形象思维的文学形式来说,意象是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其灵魂———意境的重要载体,也是诗人独特风格的有力体现。袁行霈先生曾说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赋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 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 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2] 《红楼梦》诗词 中大量“风”“花”“雪”“月”“金”“玉”“春”“秋”意象的 出现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小说主人公们表达其伤春悲秋、怀金悼玉之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可说体现了作者忧郁细腻、华美深沉的风格。 一般来说,意象选取和安排的方式或手法有三种:赋,比,兴。《红楼梦》诗词更多的是用到前面两 种。“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 )。也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物象直射出感情来。如“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赋象有一般陈述如上例,也有铺排陈述,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及马志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红楼梦》第18回黛玉所做“杏帘在望”有两句即取此法:“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菱荇”、“鹅儿”、“燕子”、“稻花”等意象的铺陈令一片美丽丰足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更多用的是“比”这种营构方式,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 第25卷 第4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8月Vol.25 No.4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 ute Aug. 2005

英汉翻译学期论文

英汉翻译学期论文 国际商务中信用证翻译特点及策略学期论文题目: __ 指导教师: 学号: 姓名: 外国语学院(部)英语专业2012 届 2012年4月16日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es of Letters of Credi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By Submitted t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Term Paper Fo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t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es of Letters of Credi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BSTRACT Payme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s crucial for both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etters of Credit payment gradually came into being as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ere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ettlement. With the help of this method of payment, the payment responsibility of the importer is transferred to bank to ensure the safety, as a result, the rapid payment is received by the seller, and meanwhile, the regular shipping documents are given to the buyer conveniently. Therefore, with the benefit of Letters of Credit, the distrust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is solved to a certain extent. Nowadays, payment by Letters of Credit has become the widely adopted method. Letters of Credit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has its own unique vocabulary featur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ranslation from the credit classification, use of the process, and starting letter words in English, and explor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Letter of Credit, its classification and its use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second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errors of the credit translation; The last one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discussing Letters of Credit trans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se two chap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ion Communicative Theory, Skopos Theor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etc. Keywords: Letters of Credit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strategies; Functional Theory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精编版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15-03- 12Bell.?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Beijing:?Forei 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崔长青,?张碧竹.?翻译的要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李琏.?英式显性词性转换与英语写作[J].?新疆教育学学 报,?2003,?19(1):?85-89. 李连生.?英汉互译中的词性转换[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1996,?(1):102-107. 项伙珍.?谈翻译中的转性译法[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17(3):?46-48. 叶海燕.?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及换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22(3):60-61. (责任编辑:1025) 三、对英文翻译中词类转换的引入 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对一门语言中的词性以及在语句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转喻理论的相关知识出发,来探讨英汉语言翻译中词类转换的概念和知识,并就其异同和特性进行对比,不仅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关注的热点。?为?此?,从英文翻译的实践中,?通过例证或典型问题的互译,从语言结构及表达习惯上进行探讨英文翻译中的转换方法,以增强语言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并从中探讨出词类转换的规律,帮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指

(全英文论文)英汉人名比较及翻译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应用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怎样提高英语口语 中英习语文化及翻译的研究 论灰姑娘中神力的象征意义 中美商务谈判中通过“面子观”分析恭维语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英语新词的特点与翻译 解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里夫性格形成的原因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外交翻译中的语言的准确性探讨 珠三角企业的诚信危机与信誉重建 坏消息商务英语函电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从逍遥骑士看美国反正统文化-嬉皮士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XX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调查 中国古诗春怨英译对比赏析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悲剧原因分析 探析西方洋节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在跨文化的视野下看英语商业广告的语言特色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影响直译与意译方法选择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 解读飘中斯嘉丽的个性和命运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小说秀拉中的存在主义探析 中英禁忌语比较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理想主义的破灭 埃德加爱伦坡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中的恐怖气氛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解决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爱默生论自助中的个人主义 迷失的美国梦--解读夜色温柔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简?爱的爱情观 翻译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人名翻译小议 (武雯敏哈尔滨商业大学150028) 摘要:笔者选取《红楼梦》两个全英文译本中的人名作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在具体翻译问题处理时的取舍问题,以期找出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人名翻译、翻译策略、翻译目的 对中国人来讲,人的名字是至关重要的,它并不仅仅是个代号。好的名字可以给使用者带来一生的好运气,反之,坏名字则可能带来霉运。因此中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在给下一代起名字时是相当谨慎的。曹雪芹就为小说中的芸芸众生创造了众多意义非常的好名字。诺德曾经指出(Christiane Nord)名字是文本所在文化的载体。因此译者在处理人名的翻译时必须得下一番力气,译入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译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在处理人名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因而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杨宪益夫妇在翻译人名时主要采用了韦德-吉尔斯系统(Wade-Giles System)中的音译法,如下面图表所示: 霍克斯清楚地知道,对英语读者来说,即使是《红楼梦》中众人名的发音已经是一件难事,勿论读者能体会名字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进而记住他们了。并且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汉语拼音依然是陌生的。因此霍译本别开生面地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优化其人名的翻译。一方面为了尽量保持原作的风姿,霍译本按照拼音规则,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以及贾家成员采用音译,例如译文中的Baoyu, Daiyu, Wang Xifeng等,另一方面对于原作中众丫鬟仆人等的人名翻译,霍译本采用意译即归化的策略,将其内在的含义在目的语中找其功能对等点,例如王熙凤的丫鬟平儿没有直接音译成"Ping'er"而是按照这一名字所蕴含的人物性格特征将其归化译为"Patience", 再如贾母的丫鬟鸳鸯在霍译中作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15448073.html,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 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她指出评价一部译作,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本语境、译者个人动机、目标受众群体等因素评价一部译作的真正价值。武华慧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版《红楼梦》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因此他更多地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而杨宪益的版本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将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张蕾讨论了“红诗”译作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认为

英汉对比与翻译期末论文 (2)

英汉对比与翻译——词汇三境 [摘要]:本文将英汉语言中词语分布做了对比,并就词汇翻译提出了“意译”、“义译”、“化境”三个要求,从而得知,词汇翻译的地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的还原程度。 关键词: 译意、译义、臻化、词汇、语境 正文: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W ilk 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中所居的重要地位。在翻译时,即使一个译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句法,还是会遇到总不能够突破的瓶颈,这个障碍往往是由词汇,甚至是简单词汇所引起的。例如:“He i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这里对于什么是一个“perfect stranger”的理解与处理会造成译文层次的不同,同时也是考量一个译者的水平。如果仅翻译字面意思,翻译成“完美的陌生人”,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当我们进一步理解“perfect”这个词的含义,并进入意义层面, “perfect”就是“完完全全”的意思,那么“perfect stranger”该译为“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是这城市中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意思准确但是和全句契合不够完美,同“in the city”在搭配上略有滞涩;所以,我们将其转化,将“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这一名词词组转化为动词词组,意为“对……完全陌生”,这句话就可译为“他对这城市完全陌生”,这样的搭配显得协调,不但译出了源语言想表达的意思,“疏离”这一

语境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了。 以上例子就体现了英汉互译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即词性转换。世界上的语言,不管其各有多少词类,名词和动词都占最大的比例;不管有多少句型,都能归纳为静态与动态两类。总的来说,汉语呈动态特征,英文呈静态特征。在词汇的使用上,汉语的动态表现为:汉语的动词丰富,使用频率高;而英语中,名词、介词等非动词性此类的使用频率很高。据周志培(2003:390)统计显示截选如下:(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及英译 语言总 数名 词 介 词 动 词 助 动 非限 定动 词 代 词 形容 词 副 词 数 词 连 词 量 词 冠 词 汉语词数636 167 11 186 27 41 70 70 39 17 8 % 26% 2% 29% 4% 7% 11% 11% 6% 3% 1% 英语词数907 238 99 105 19 30 98 104 43 28 5 84 % 26% 11% 12% 2% 3% 11% 11% 5% 3% 7% 9%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欢迎宴会上的讲话”及汉译文 语言总 数名词介词动词助动非限定 动词 代词形容 词 副词数 词 连词量词冠 词 汉语词数324 99 9 72 5 36 22 42 15 13 2 % 31% 3% 22% 2% 11% 7% 13% 4% 4% 0.6% 英语词数366 91 49 41 1 9 39 50 22 13 23 28 % 25% 14% 11% 0.2% 2% 10% 14% 6% 4% 6% 8% 上述结果表明,若要在英汉互译中,若要翻译出地道的T arget Text,就应当尽量符合Target Language的表达习惯。这必然包含必 要的词性转换。在进行英译汉时,根据需要将英文中的名词,介词等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论文网站

文献综述怎么写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

外国人名翻译原则

戴問天:再谈外国人名(及地名)翻译问题 作者:戴問天来源:中华读书报 几年前我曾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英语姓名词典》,写过一篇《英语姓名词典与外国人名翻译问题》,发表在2002年第12期《博览群书》杂志上。近读景德祥先生《从“默克尔”谈起——小议德语人名的音译》的文章(《中华读书报·学林》2006年4月26日),觉得似乎还有必要再谈谈这个问题,并且连带涉及地名翻译,因为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常都采用音译的办法,很少采用意译。原因很简单,人名和地名,即令意思很清楚,也是不宜意译的。地名还有少数可以意译,例如“牛津”、“好望角”,人名则几乎无例外都应该音译。例如英语姓“Snow”不能意译为“雪”,只能音译为“斯诺”;德语姓“Faβbinder”不能意译为“箍桶匠”,只能音译为“法斯宾德”;俄语姓“Молотов”不能意译为“锤子”,只能音译为“莫洛托夫”——尽管原名斯克里亚宾(Скриабин)的那位革命者当初取这个假名就来自俄语“молот”(锤子)。 语音有差别,音译难准确 景德祥先生认为现在一些德语人名音译不恰当,举了许多例子,但是他所建议的一些译法也未必就恰当。例如他说“Nietzsche”译为“尼采”不准确,准确的音译应该是“尼切”、“尼策”或“尼秋”。然而读者很容易发现切、策、秋这三个汉字读音相差何其大也,可以用它们中的一个来译“-tzsche”,不正说明译得都不准确吗?德汉两种语言语音不尽相同,这是音译很难都准确的根本原因。例如,德语变元音ü与汉语韵母“ü”类似,但覿和觟在汉语里都没有相同或相近的音,这样有覿和觟的德语人名(像景先生举到的例子Vller)要音译成汉语就不可能准确。德语又多有辅音连缀的现象,像上面所说“Nietzsche”里的“-tzsche”便是典型例子。古汉语曾经有过类似情况,例如“笔”字现在的声母是“b”,古代曾经是双声母“bl”。双声母在汉语里早已消失,遇到德语(以及其他语言)的辅音连缀就不大好译。辅音连缀“Sch”在“Schüssel”里与“ü”相拼还不难翻译,在“Schmidt”和“Schr觟der”里它都不与元音相拼,翻译起来就不容易了。把不与元音相拼的“Sch”译作“施”,大概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译法,“Schleicher”、“Schlendorf”、“Schneider”、“Schwarz”都是这样。实际上德语“Sch”发音与汉语“施”、“许”都不大一样,译成哪一个都很难算得上准确。两位当总理期间为中国人民熟悉的德国人施密特和施罗德,还有以演“茜茜公主”为我们喜欢的奥地利电影明星罗米·施奈德(Romy Schneider),都姓“施”,如果让他们改姓“许”,许多中国人恐怕会感到陌生。 德语如此,其他许多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各种语言的语音有一些是相同或者相近的,音译起来不困难,但遇到那些差别大、或者一种语言里有而另一种语言里无的语音,就不好办了。法语发鼻化音的字母组合“gn”(例如二战著名战场、比利时法语区的Bastogne),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都有而又不太一样的颤音,都是汉语没有的,音译起来都不可能准确。对于汉语,还存在一个有其音而无其字的问题。例如,法语姓“Dubois”里的辅音“d”与汉语拼音声母“d”类似,“u”则接近汉语拼音韵母“ü”(与德语变元音“ü”类似而不同于元音“u”),按说应该容易翻译了吧,然而汉语没有读“dü”的字,只好用读“du”的字代替。那样的字倒很多(都、读、堵、杜等),于是音译为“杜布瓦”。德国地名“Düsseldorf”译作“杜塞尔多夫”,也是同样原因。音译欠准确,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约定俗成的译名不准确的不在少数,可以小调,不宜大动 我在《英语姓名词典与外国人名翻译问题》一文中曾经建议,凡已有约定俗成译法的应该一律从“俗”,即令原来的译法不大合适,也不要轻易更改。人们熟悉的许多约定俗成的译名,实际上都存在与景先生所说阿登纳、俾斯麦、毛奇那样音译不准确的问题,译自英语的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和杜鲁门(Harry S.Truman),译自法语的戴高乐(Charlesde Gaulle)和大小两“仲马”(Alexander Dumaspère和Alexander Dumasfils)都是这样。二战苏联名将朱可夫(Г.К.Жуков)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但俄罗斯诗人В.А.Жуковский(1783-1852)却约定俗成地译作“茹可夫斯基”。应该说“Жу”音译为“茹”比“朱”准确,但如果把朱可夫改成“茹可夫”,恐怕许多对那场战争的历史很熟悉的人也会问:“他是谁?”民族名、地名、国名音译不准的例子就更多了,“俄罗斯”或“俄国”俄文是“Россия”,

红楼梦经典语句英译

《红楼梦》熟语英译三十例 1. 至午后,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起来。宝蝉心里也知八九了,也就半推半就。 译文:After lunch, Chin-kuei deliberately went out to clear the coast for them both, and Hsueh Pan started making advances to Pao-chan. Well aware of that he wanted, she only made a show of resisting. 2. 咱们家没人,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晓华(六十七回) 译文:Our family’s short-handed and, as the proverb says,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We don’t want to find, when the time comes, that we’ve forgotte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so that people laugh at us. 3.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义新奇,别开生面了。(六十四回) 译文:And these five Cousin Lin has written toda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original,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4.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译文: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5. 姐姐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三十四) 译文:Why, cousin, surely you are sufficiently well ver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know the title of that opera. Why do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It ‘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5.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侍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十五回) 译文: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 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a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 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 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 7. 说着,就自己举手,左右开弓,自己打了一顿嘴巴子。(六十八回) 译文:He raised his hands and slapped himself on both cheeks. 8. 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里跳不出一个来的。妙在个人有个人的好处。

英汉互译论文2

英语2班方佩112214101232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现象及对策 [摘要]中西方语言差异和习俗文化、思维方式差异造成了公示语言翻译中Chinglish的现象, 克服或减少这种现象, 必须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素质, 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使译文更准确、更地道。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Chinglish;对策 公示语指的是街头路牌、商店招牌、宣传语、警示语、旅游简介等,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增多,全国各地公共场所的汉英双语标识及提示语也越来越多,但Chinglish现象也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不规范、不正确的翻译不但影响到国外友人在中国的吃、穿、住、用、行等,甚至还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在众多语言学、翻译学专家的呼吁声中,公示语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 一、公示语翻译中Chinglish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1.重复和累赘 汉语和英语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不同, 所以, 对重复强调的用法也不一样。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地用代词、短语或省略来表达。 2.片面强调忠实 现行的翻译标准包括忠实与通顺,有些译者片面理解忠实的含义, 以为忠实就是形式上的相似, 因此,在词语与句法结构的选择上没有摆脱中国味。例如:在我们的周围, 随处可以看到小心碰头、小心地滑等公示语, 有人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Take care of your head, Take care of your foot。这种翻译必然会使外国人来中国有一些紧张感。其实, 此公示语可以翻译为Be careful,则更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3.语言习惯的差异 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往往忽略汉英两种语言中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表述,从而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例如:小心地滑,翻译成Don’t Fall Down。本来想体现人际间的关心,但翻译后却带有命令的语气, 没有达到交际目的。正确的用法是Watch Your Step或Slippery!。 4.没有吃透原文 经验不够丰富的译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在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情况下过于机械地、字对字地翻译, 这样死译的后果只会是误译。试看以下5个误译的例子:1.小心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