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歌剧改革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4
瓦格纳的生平事迹瓦格纳的故事很精彩,作为近代欧洲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巨匠,瓦格纳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也充满了刺激冒险,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瓦格纳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瓦格纳的生平事迹瓦格纳的出身很平凡,他的父亲只是德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警察,薪水虽然不丰厚,但也勉强能保一家人的吃穿,所以瓦格纳的童年时期并没有太多可以赘述的。
瓦格纳的人生高潮主要集中在他的歌曲成就上,在他青年时期收到了继父的教导,他的继父是他音乐之路的开创者,他的出现为瓦格纳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大门,从此之后一位音乐巨匠诞生了。
世界音乐历史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瓦格纳他出生到第一次结婚,这段时间的瓦格纳艺术非常的平庸,在德国也没有取得什么了不得的成就,后来他在巴黎流浪期间认识了李斯特,得到了李斯特的赏识,并且娶了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为妻,这才真正令他声名大噪起来,可以说李斯特是他生命中的贵人。
最振奋人心的一段是他得到了当时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赏识,这位国王是一个浪漫主义歌剧的爱好者,他非常欣赏瓦格纳的音乐风格,慷慨的赞助他创作,瓦格纳一生中创作的最巅峰就是在这一段黄金时期,但是好景不长,瓦格纳最终死于心肌梗塞,一代音乐巨匠就此陨落了,让无数人为之叹息。
瓦格纳创作了什么风格瓦格纳是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风格一直以来是受到人们的非议。
现在网上有很多网友都在探讨瓦格纳首创什么体裁,专家的解释是瓦格纳首创了浪漫主义歌剧作曲的潮流,他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音乐巨匠。
瓦格纳首创什么体裁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议论不断,因为他身上既有浪漫主义歌剧的影子,也有古典主义音乐的痕迹。
其实瓦格纳更侧重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很多歌剧作品都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都着重阐述内心的世界。
不过话又说回来,瓦格纳也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他的前期歌剧作品中也有一些含蓄内敛的风格,虽然有一定的情绪表达但是大多以理性克制,还是很符合那个年代人们的审美追求的,前期瓦格纳的作品都偏向古典主义。
1名词解释:自由射手《自由射手》又称作《魔弹射手》是一部三部歌剧,是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先驱。
这部歌剧由德国作曲家韦伯,始创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剧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
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将奏鸣曲式与歌剧剧情结合起来,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
2 谈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潮流的代表,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与舒伯特同期的德奥作曲家,从事歌曲创作的有近百位,但众多内容贫乏技巧单一的歌曲已被历史冲刷掉了,只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
舒伯特将艺术歌曲的潜能充分挖掘,使它成为极富表现力的完美形式。
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中,所选用的诗词内容广泛,除了著名诗人的诗歌外,还有能激发他灵感的无名诗人的诗词。
他的歌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
(227)3 什么叫音乐瞬间?音乐瞬间,由舒伯特首创的一种钢琴小曲,后演变成一种钢琴曲体裁。
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瞬间,强调的是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每首的结构不同,比较简单自由,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
1 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门德尔松的音乐以简洁的和声、结构均衡的曲式,以及流畅优美的旋律为特色,而题材则多采自童话故事或大自然的景色,摆脱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也甚少涉及个人内心的挣扎或大时代的黑暗面。
在浪漫派作家中,门德尔松属于才华洋溢的类型。
他的情感丰沛,但没有艺术家热情奔放或反叛极端的性格。
相反,他具有宽和开朗的性情、睿智高深的内涵,以及举手投足间流露的绅士风范,都使他受到英国民众的喜爱。
相应的,他也用温和的手法在音乐世界里谱出细腻的感情。
也许是美满的家庭与高贵的天赋影响,门德尔松总是散发着一股稳定、优雅的气质。
瓦格纳歌剧改革简答题瓦格纳歌剧改革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对歌剧创作和表演进行的一系列革新和改革。
这一运动对于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音乐剧和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瓦格纳歌剧改革的多角度全面回答:1. 背景和动机:瓦格纳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对于当时流行的歌剧形式感到不满。
他认为传统的意大利歌剧过于华丽而缺乏深度,剧情紧凑度不高,音乐与剧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因此,他决定进行一场歌剧改革,希望创造出一种更加真实、有深度、更加统一的艺术形式。
2. 剧情和文学:瓦格纳认为剧情应该是歌剧的核心,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歌手的技巧。
他主张以德国民间传说和北欧神话为题材,通过对于史诗般的故事和人物的刻画,来表达对人性、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探索。
他的歌剧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中融合了多个传说和神话,并通过剧情展现了权力、欲望和堕落的主题。
3. 音乐和声乐:瓦格纳希望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成为表达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
他引入了所谓的“无间断音乐”,即通过无休止的旋律和主题的变奏来表达情感和情节的变化。
他也尝试创造出一种更加接近人声自然发声的唱法,以增强角色的真实感和表达力。
4. 剧院设计和舞台效果:瓦格纳对剧院的设计和舞台效果也进行了改革。
他提出了“音乐戏剧”概念,认为剧院应该是一个能够完美融合音乐、舞台、视觉和声音效果的综合艺术空间。
他设计了巨大的舞台和特殊的舞台机械,以实现他对于舞台效果的要求。
5. 社会和政治影响: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不仅仅在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也在社会和政治层面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他的作品涉及到了权力、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因此引发了很多思考和争议。
他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也被各种政治团体和思想家用来支持自己的理念。
总结起来,瓦格纳歌剧改革是一场对于歌剧创作和表演的全面革新,涉及剧情、音乐、声乐、剧院设计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瓦格纳的努力对于后来的歌剧和音乐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歌剧不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成为一种更加深刻、真实和有思想性的艺术形式。
瓦格纳歌剧《特里斯与伊索尔德》“悲剧”性研究作者:张田单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摘要:瓦格纳是德国天才的音乐家,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类的音乐史。
《特里斯与伊索尔德》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拟通过分析《特里斯与伊索尔德》中的“悲剧”性因素,来探讨瓦格纳的音乐精神。
关键词:瓦格纳;《特里斯与伊索尔德》;悲剧性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69-01一、瓦格纳其人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德国歌剧作曲家。
他同时还是一位诗人,把诗歌和音乐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他自称为音乐戏剧的艺术形式。
他的歌剧采用德国民间传说,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在他手中达到最高水平。
瓦格纳是管弦乐作曲大师,许多歌剧选段如今是音乐会标准演出曲目。
他的音乐深深影响了一些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比如理查德·斯特劳斯就借鉴了他的创作手法。
他的音乐和人生哲学使他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写了很多文章,大谈理想的剧院、犹太音乐家在社会中的作用之类的诸多话题。
他的反犹主义、国家主义观点深受纳粹党推崇。
瓦格纳富于战斗精神,一生克服了重重困境。
他在拜罗伊特创办剧院上演自己那些伟大的音乐剧,有生之年目睹自己的歌剧在全欧洲上演。
二、瓦格纳的《特里斯与伊索尔德》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
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
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
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
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
浅谈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1. 引言1.1 引言瓦格纳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他提出了“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概念,这一概念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整体艺术指的是将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以创作出统一的艺术作品。
瓦格纳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并达到感情和理性的完美统一。
整体艺术的核心理念是将各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之相互映衬、相互呼应,共同为艺术作品提供支撑和辅助。
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表演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为后来的音乐剧和歌剧创作指明了道路。
整体艺术的理念持续影响着当代艺术创作者,激发着他们创作出更加具有综合性和统一性的作品。
整体艺术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为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 正文2.1 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定义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合成艺术”的理念上。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以达到全面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效果。
对于瓦格纳而言,整体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创作方式,要求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在瓦格纳看来,整体艺术并不是单纯的将不同艺术形式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求创作者以一种综合性的视角来审视作品,将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元素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艺术表达。
这种综合性的创作方式,让作品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完整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艺术体验。
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定义可以说是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以达到更深刻、更全面的艺术表达。
这种综合性的创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现代艺术的新局面,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瓦格纳对整体艺术的特点1. 统一性:瓦格纳认为整体艺术是各种艺术形式和要素的完美结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都应该为同一个目的而服务,呈现出统一的艺术效果。
请对格鲁克歌剧改革进行概述
格鲁克歌剧改革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发生在欧洲歌剧界的一场重要变革运动,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和德国音乐评论家斯帕克(Heinrich Christoph Koch)等人提倡。
它试图对传统的歌剧形式进行革新和改进,以实现歌剧的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提升。
在格鲁克歌剧改革之前,欧洲的歌剧以意大利歌剧为主导,其特点是以华丽的唱腔和情感表达为主,剧情通常较为轻浮,而乐队演奏仅仅是陪衬。
格鲁克歌剧改革试图突破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模式,提倡以音乐为主导,强调音乐和剧情的有机结合。
格鲁克的音乐创新对歌剧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音乐和剧情的紧密连接,减少了华丽的唱腔和花哨的装饰技巧,注重配乐的准确和表达的深度。
他的音乐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歌剧的戏剧性和个性的塑造。
格鲁克歌剧改革还关注剧本和剧情的提高。
他试图通过精心挑选的古希腊和罗马神话题材以及历史题材,来表达人性的冲突和人类命运的抉择,从而提高了歌剧的艺术深度和思想内涵。
他尝试消除歌剧中无聊和琐碎的情节,简化和压缩剧情,使观众更加集中注意力。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影响超越了他个人的创作,对后来的歌剧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歌剧作品和改革理念激发了瓦格纳和其他一些后来的作曲家的热情,使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歌剧形
式的探索和革新。
格鲁克歌剧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为后来的歌剧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讨瓦格纳歌剧与威尔第歌剧创作一、瓦格纳歌剧创作及特点19世纪初期,在西方诞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对自己生活时代的歌剧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人在19世纪歌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813年5月,瓦格纳出生在德国莱比锡的有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
出生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
第二年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全家迁往德累斯顿,他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工作在继父的熏陶下,对戏剧和音乐十分感兴趣。
瓦格纳在歌剧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其中创作自撰脚本的乐剧有十四部:代表作有《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纽约堡名歌手》、《罗恩格林》等。
1842年《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43年宫廷剧场又公演了《漂泊的荷兰人》再度成功。
瓦格纳在早期创作歌剧中延续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着明显的大歌剧风格。
中期创作的的歌剧是收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影响。
晚期他发表关于乐剧的理论:未来的艺术应以古希腊悲剧为榜样,成为理想的整体艺术,这种新型的歌剧可称之为“乐剧”。
他对于乐剧的改革主要是对于歌剧的体裁,歌剧的体裁应选择神话为主。
他认为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才会更好的展现出音乐的连贯。
同时他也更加注重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管弦乐队,大量的运用管弦乐队进行展开与演化。
这样的音乐风格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使瓦格纳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瓦格纳歌剧创作有以下特征:第一,剧本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众所周知,瓦格纳的乐句是诗歌,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艺术。
为了结合得更好,他不因循大多数歌剧作曲家用别人写的剧本进行谱曲的老传统,而是自己动手编剧本,写曲子。
这样,就使剧本与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
这是绝大多数作曲家办不到的突出特征。
第二,充分运用“主导动机”。
瓦格纳不仅是指导动机贯穿整部歌剧,而且用多种“动机”刻画人物,物件与自然景象,甚至把主导动机当标签与符号使用。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革新与渐进———瓦格纳歌剧《唐豪瑟》之结构形式探讨董怡(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瓦格纳的大型浪漫歌剧(grosse romantische oper)①作品《唐豪瑟》(Tannh·user)创作于1845年。
作品基本遵循传统的创作思维进行构思,但在戏剧结构的布局和音乐形式的安排上,无不预示了作曲家的对歌剧改革理想。
其中,戏剧结构的革新主要表现为,由“板块”结构向“流线”结构的转变;音乐形式的渐进则表现为管弦乐地位的上升、朗诵风格的使用以及对和声技法的扩展三方面。
本文围绕上述内容进行论证,明辨歌剧《唐豪瑟》的结构形式,并探讨它对瓦格纳乐剧理想的形成及最终实现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唐豪瑟》;瓦格纳;大型浪漫歌剧;乐剧中图分类号:J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1-007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1.035一、前言创作于1845年的歌剧《唐豪瑟》(Tannh?user und der S ngerkrieg auf Warburg)②,被瓦格纳称之为“一部浪漫歌剧”。
尽管这部作品是在瓦格纳改革歌剧前所做,作品在结构形式、创作手法等方面,尚未达到最终的乐剧(Das Musikdrama)理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瓦格纳“整体艺术观”(Das Gesamtkunstwerk)的创作思维,是对戏剧结构的革新以及音乐形式的渐进,因此,《唐豪瑟》是一部由德国大型浪漫歌剧到乐剧的过渡性音乐戏剧作品。
二、戏剧结构的革新瓦格纳之所以称《唐豪瑟》为一部浪漫歌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部作品在戏剧结构安排上,基本遵循传统的“板块”③创作思维模式。
诸如传统歌剧中常见的独唱、重唱和合唱的分曲,在这部作品中依然能够被清晰可辨地划分,“但它们之间的界限却被进一步淡化,造成事件和音乐的新的流动性”,④因此,这部作品在戏剧结构上预示了瓦格纳改革歌剧的理想以及未来乐剧的诞生。
西方音乐史上的三次改革课程:西方音乐史马丁▪路德改革:一、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的德国,领袖是马丁•路德。
在此过程中宗教教义音乐也产生了变革与创新,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
圣歌在德国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二、德国众赞歌的特点为:1.用德语代替拉丁语;2.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3.演唱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4.开始为单音音乐,后来发展成为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三、新教改革的和新特点:1.将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改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2.改拉丁语歌词与母语歌词;3.纳用新创作的音乐;4.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
四、反宗教改革:1.迫于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呼声和新教产生的压力,天主教于1545年在意大利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反宗教改革运动”。
2.会议内容:宗教音乐要排除不虔诚的世俗因素;提倡回归最初的圣咏原则;排除花唱旋律。
格鲁克改革: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单纯、真实和自然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创作了《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 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1)格鲁克的歌剧虽然没有离开传统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题材,但他在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中,体现出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2)格鲁克的歌剧序曲使听众预先知道歌剧的剧情性质,调性的布局也寓示了古典乐派的调性逻辑思维;(3)格鲁克使用“带伴奏的宣叙调”,并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与戏剧性;(4)格鲁克歌剧的咏叹调简朴动人,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5)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6)格鲁克歌剧中的芭蕾舞、舞台布景符合剧情、人物情感的戏剧性发展要求。
瓦格纳歌剧改革之音乐美学论[摘要]本文站在音乐文化及音乐美学的视角,援引相关实例,剖析论证了瓦格纳对传统歌剧改革的伟大成就及独特的音乐美学观。
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他的音乐语言、音乐理念对欧洲未来音乐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总体艺术;主导动机;交响乐理夏德?瓦格纳是德国歌剧的杰出作曲家,也是19 世纪音乐史上的关键人物,他毅力超人,才能卓越,是19 世纪下叶歌剧艺术最伟大的改革者之一。
瓦格纳的伟大之处在于把德国歌剧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地,犹如威尔弟之于意大利歌剧那样。
他的重要作品都是戏剧作品。
他晚期创作中的和声语汇把瓦解古典主义调性的倾向推向极限,成为今天仍在继续的种种发展的起点。
19 世纪下半叶直至20 世纪在欧洲各国都有瓦格纳的热情崇拜者和追随者,同时他的音乐也成为一些作曲家竭力抗拒或试图摆脱其影响的象征。
体现在他乐剧创作与文艺评论著作中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影响了西方音乐发展的进程,成为西方音乐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整个艺术界和思想哲学领域所关注分析的对象。
乐剧,是瓦格纳对传统歌剧进行大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独特新颖的歌剧体系,瓦格纳自称其作品为“未来的戏剧”。
这一改革与创新,是对以往歌剧体裁的合乎规律的特殊性的否定,是对歌剧历史传统的否定,这一改革的结果,实质是把歌剧转变为规模巨大的戏剧性、标题性、带声乐的交响乐。
瓦格纳真正可称之为乐剧的作品有:《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1865 年)、四部一组的联篇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1876 年)和最后的作品《帕西法尔》(1882 年)。
一、乐剧的“综合艺术观”瓦格纳称他的乐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品”。
诗词、音乐和戏剧在乐剧的结构中,应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综合艺术品”又称为“总体艺术作品” (Gesamtkunstwerk )。
这是瓦格纳自己创造的德语复合词,首次出现在他写于1849 年的《未来的艺术》作品中。
瓦格纳强调戏剧应是“综合艺术品”,是指诗词、音乐和戏剧在乐剧的结构中,应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当代音乐2017年第4期MODERN MUSIC 瓦格纳歌剧改革概述管谨义[摘要]在音乐史上瓦格纳是以歌剧改革者的面目出现的,在欧洲艺术发展的长河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由于在瓦格纳那个时代上演的歌剧,有追求剧情离奇以及卖弄歌唱技巧的不良倾向,致使歌剧的台词、音乐和舞台动作各自为政、互不相关,针对此一现象,瓦格纳针锋相对地决定了自己歌剧的改革原则。
[关键词]瓦格纳;歌剧改革;歌剧概论[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04-0005-04瓦格纳力图把音乐、台词、表情和戏剧这四个方面加 以综合,他称自己的歌剧为“音乐剧”。
在他的创作生涯 中,毕生为自己的理想而斗争,他既反对当时盛行的意大 利歌剧中的那些“空洞的声乐技巧和对管弦乐队的忽视”,也反对法国大歌剧(如梅耶贝尔式的)中那些追求华丽的 表面效果的表现方法。
他主张歌剧的音乐(声乐的及器乐 的)必须服从于戏剧。
由于瓦格纳主要对意大利歌中偏重 声乐的倾向进行斗争,结果使自己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偏重交响乐和器乐的表现。
在他的音乐剧中声乐往往处于次 要的地位,成为加在华美的交响乐中的“朗诵调”,只在情 绪非常高涨(例如写爱情的场面)的地方声乐部分才富于 歌唱性,所以有人称他的音乐剧是巨大的、标题加声乐的 “交响曲”。
此一倾向在较后期的作品中有所改善。
在瓦格纳把歌剧中的重点由歌唱移到管弦乐的时候,他在歌剧的管弦乐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管弦乐 中,他的音乐语言绘声绘色、管弦乐手法丰富、刻画心理 淋漓尽致。
例如在他著名的三部剧《尼柏龙根的指环》中的《瓦尔基里的飞扬》《魔火》《林风飒飒》《葬礼进行 曲》中以及歌剧《汤豪塞》《罗恩格林》中的许多插部和 声乐——管弦乐场面中都显示出他超人的音乐天赋,为标 题管弦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柴可夫斯基说,瓦格 纳发现了“和声及复调技术的惊人的宝藏”,里姆斯基-科 萨科夫认为“瓦格纳的乐器法和表现方法已经达到了艺术 表现的最高阶段。
他的音色的丰富和明暗层次,他的音响[收稿日期]2016-12-25[作者简介]管谨义(1939-),男,山东高密人,天津音乐学院声 乐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天津300171)的令人惊讶的增强和减弱,他的乐队焕发的光彩和骇人的 威势——这一切,都是那么无可比拟,简直使人目瞪口呆!冶瓦格纳歌剧中音乐的展开以“主导动机”或“主导主 题”为基础。
这些动机或主题常由乐队奏出,交织成一片 对位的整体。
这些主题往往具有鲜明的表现能力和描绘能 力(如描绘黄金、剑以及“指环的咒语”等),显示了他 在旋律的展开、复调、和声-管弦乐法等方面的才能和 技巧。
在音乐的发展上,瓦格纳善于将主导主题加以各种变 化,形成“连绵不断的旋律”以配合剧情的发展。
这种 “连绵不断的旋律”是一些无休止的没有完全终止式的连续 不断的旋律乐句,他极力发挥浪漫主义音乐在旋律上及和 声上的若干特色,带有“现代主义”的因素。
由于瓦格纳热衷于管弦乐的效果,从而对歌剧人声的 表现性能有所牺牲,是他歌剧改革中的一个局限。
瓦格纳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他不仅是一个伟 大的作曲家、歌剧改革家,而且是诗人、剧作家(他所有 的歌剧都是自己作剧词)、著名指挥家、艺术理论家和音乐 评论家。
瓦格纳的音乐艺术是富于民族性的。
它与德国音乐艺 术的民族传统,特别与贝多芬、威柏以及德国民间诗歌和 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瓦格纳的音乐创作标志着19世 纪音乐艺术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瓦格纳一生共写了《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罗恩 格林》《名歌手》《尼柏龙根的指环》等十一部歌剧,九首 序曲,一部交响乐,四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的合唱曲,艺当代音乐.2017年第4期术歌曲等。
此外还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未来的艺术》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但他的主要贡献 还是在歌剧方面。
《漂泊的荷兰人》是一部三幕歌剧,瓦格纳根据北欧的 传说编剧并作词,1843年初演于德累斯顿,剧情叙述了一 个受到恶魔诅咒的荷兰人,被罚永久漂泊海上,除非找到 一位真心爱他的女子方能解脱。
数百年后,这个荷兰人漂 泊到挪威港,遇到了一个挪威船长的女儿珊塔。
她久慕传 说中的荷兰航海者,一见倾心。
后来,荷兰人发现珊塔被 另一青年追求,误认她薄情,毅然离去。
珊塔追到海边,荷兰人又自诉身世,想吓退姑娘,随即扬帆离岸。
珊塔决 心以身殉情,跑到海边的悬崖,纵身跳人海中。
此时,只见海波汹涌,船影顿失,在落日的余晖中,隐隐可见荷兰 人与珊塔的幽灵互相拥抱着浮现于大海之上。
此剧是瓦格纳歌剧改革的第一部作品,在歌剧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瓦格纳在该剧中已开始克服旧式歌剧中许 多独立分曲式的写法,而把它变为戏剧的“场”,同时提高 了管弦乐队的戏剧效果,开始了广泛地运用主导动机的 写法。
该剧的序曲即由主导动机构成,概述了戏剧的风貌和 诗意的形象:开始管弦乐描绘了一幅咆哮的海洋画面,然后由园号奏出饱经风波的荷兰人动机。
这动机孤独而凄凉,宛如一个幽灵立于狂乱的波涛之中。
随后描绘船靠岸,然后出现美丽纯朴的珊塔的主题。
当乐队传来远处水手的号 子声以后,音乐掀起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澜,时而听到荷兰 人的动机与水手的号子声的挣扎。
音乐平静下来以后,荷 兰人的动机与珊塔的主题相继在弦乐的波光里浮现,甜蜜 而美好。
此剧中还有着许多动人的声乐曲。
如第二幕中荷兰人 来到珊塔的家里,她的保姆和一群少女一边纺线一边唱的 合唱曲《纺车飞转》曲调优美动听。
该曲曾被李斯特改编 成钢琴曲而闻名世界。
此后,珊塔唱了一段讲述荷兰人在 大海中漂泊的叙事曲《你可见那血红的船帆》,曲调优美而 富于戏剧描写性。
后来,当荷兰人与珊塔见面时,两人唱 了一段表示互相爱慕的二重唱,曲调宽广流畅,颇有戏剧 力量。
《汤豪塞》,三幕歌剧,作于1843至1845年间,1845年初演于德累斯顿。
此剧取材于13世纪德国一位爱情歌手 的故事,仍由瓦格纳编剧。
这部歌剧把观众带人古远的骑 士时代,很有宗教的神秘气氛;剧情体现了为追求人的感 情自由而进行的斗争,体现了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情感。
此剧是瓦格纳四十年代创作的高峰之一,它一方面继 承了由威柏所奠定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传统,一方面发 展了自《漂泊的荷兰人》中已开始的歌剧改革:戏剧的 “场”、管弦乐的交响化、主导动机的写法更趋成熟。
同时 歌剧中还保留了许多出色的重唱、合唱和一些起作用的旋 6律,标志着此剧与传统的联系。
此剧的序曲较著名,处于19世纪音乐创作中高度成就 之列。
序曲采用了两个主题及复三段式与奏鸣曲式相结合 的庞大结构。
序曲的两端以巡礼者的合唱及其发展为基础,表现宗教的森严与肃穆;与此一主题形成对比的是一个八 度跳进和半音下行的音调,表现已经离开维纳斯宫而参加 朝圣者队伍的汤豪塞的心神不宁以及不时为过去的生活记 忆所侵扰的心神状态。
序曲的中部是快板的奏鸣曲式,描 写维纳斯堡中的歌舞酒宴及赞颂女神和汤豪塞之形象,表 现腐败的淫乐。
主部主题轻佻,宛如魔女妖媚的舞蹈,副部主题是汤豪塞沉沦在迷宫时赞扬维纳斯的美貌所唱的一 首颂歌的音调,有中世纪骑士歌曲的进行曲风格。
最后,序曲在朝圣者高歌“哈利露亚”声中结束。
此剧中,第一幕中的《巡礼者的合唱》与第二幕中汤 豪塞的咏叹调《歌颂你,爱的女神》都是歌剧艺术中的传 神之作。
《罗恩格林》(三幕传奇歌剧),瓦格纳根据中世纪的 传奇故事改编为歌剧脚本,1850年初演于魏玛市,由李斯 特主持上演。
该剧体现了“在虚伪狡诈的世界里没有实现 光明理想的可能性”的消极思想。
瓦格纳说,他要借此剧 “揭示现代生活中真正艺术家的悲惨处境”。
该剧与《汤豪 塞》一起,同为瓦格纳20世纪40年代歌剧创作中之重要 作品。
瓦格纳在《罗恩格林》的音乐里,已经相当彻底地实 行了他的主导动机式的写作体系,而且其他的歌剧改革原 则也相当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罗恩格林》中,瓦格纳第 一次放弃了概括全剧内容的交响乐式的序曲,代之以包含 歌剧一个主要形象的引子或前奏。
该剧的引子,以其独特的简洁和鲜明配器而著称。
它 以圣杯武士罗恩格林的主题动机构成。
这个主题形象纯洁 而高贵,由于配器细腻、精巧、透明,听起来仿佛是由轻 盈的音缕织成的锦绣,引子开始时,作者用分作四部的小 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区奏出纤细而透明的长音,然后四个独 奏的小提琴奏出了富有诗意的圣杯主题,创造了优美光明 和善良的骑士下降人间所带来的天国形象。
柴可夫斯基说: “圣杯的天国激起瓦格纳的灵感,使他写出了现代音乐中最 美丽的一些篇幅。
”引子的主题再经过几次重复演奏以后,已带上了骑士的英雄色彩,在到达强大的顶点之后,又返 回开始的音响。
罗恩格林的主题再次溶解在轻盈缥渺的音 响之中。
第一幕中的《爱尔莎之梦》是歌剧中最深刻、最温柔 的篇幅之一。
在这个唱段中,她叙述了自己梦见一个答应 在战斗中卫护她的勇敢骑士,音乐刻画了爱尔莎坦诚纯洁 的内心,使人对这位隐于阴险篡权者囹圄中的弱女寄予无 限的同情。
该幕中,当罗恩格林站在由天鹅牵引的木船中 出现于河上的一刹那,音乐非常鲜明。
当士兵看到远处放管谨义:瓦格纳歌剧改革概述着光芒的骑士的时候,唱起合唱,表现出既慌又喜的心情。
在突然的寂静之中,响起了罗恩格林的声音——《感谢我 忠实的天鹅》,描绘了骑士与天鹅告别时的心情。
此幕还出 现了一个在全部歌剧中起重要作用的动机:在罗恩格林和 爱尔莎简短的谈话中,罗恩格林禁止她问起他的名字和身 世时,初次出现了代表禁律的动机。
这一动机带有顽强而 果断的性质。
第二幕中的音乐戏剧构思是以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 对照为基础的。
引子充满了神秘而不祥的阴暗色彩,主要 表现蓄意破坏两位美好主人公幸福的奸恶势力——弗烈得 利和教特露得的形象。
以后,这种形象又得到了发展,与此形象形成对比的是:幸运的爱尔莎走上阳台,唱一首充 满女性的柔情和纯洁的小咏叹调:“柔和的风,你往日常听 见我暗中偷泣,如今你却应知道我是如何幸福丨”此幕的高 峰之一是罗恩格林和爱尔莎走进教堂时的《婚礼进行曲》,音乐庄严而明朗,具有迷人的旋律美。
该幕结束时由小号 和长号吹出代表禁律的有着险恶性质的动机。
第三幕开场时的引子,以辉煌而抒情的曲调描绘了罗 恩格林和爱尔莎结婚喜宴上热烈欢腾的气氛。
而该幕中的 混声四重唱《婚礼大合唱》(它不同于第二幕中的《婚礼 进行曲》)是当贵妇人们引导着爱尔莎,国王和贵族们引导 着罗恩格林进人新房时唱的,庄严而抒情,乐队重复着合 唱的声部,其声仿佛自远而近。
此曲在欧美各国几乎家喻 户晓,常被人们用作婚礼音乐。
这一幕中有一首很长的罗 恩格林与爱尔莎的二重唱:爱尔莎中了弗烈得利和教特露 德的毒计,竟背弃了誓言追问罗恩格林的姓名和来历。
为了解除爱尔莎的疑心,罗恩格林亲切地拥抱了她,从窗口 指给她那百花盛开的花园,这时所唱的旋律充满了温柔的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