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导赏①丨歌剧创作历程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8.06 KB
- 文档页数:8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瓦格纳乐剧创作流程初探于浩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摘要:瓦格纳乐剧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巅峰,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但对于乐剧的创作流程的研究较少。
本文试图通过对瓦格纳乐剧创作流程的梳理,从创作流程这一方面进一步了解瓦格纳的乐剧创作过程,加深对其作品的综合认识。
关键词:瓦格纳乐剧创作流程中图分类号:J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147-04古典音乐艺术的风格时期形成往往在其他艺术风格之后,在经历了近千年中世纪的积累,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展现,在巴洛克时期蓬勃发展了一个半世纪,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音乐进入了飞速的发展时期,而在瓦格纳看来音乐是人文精神的总结,也相信音乐的表达力远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能够保有宗教精神的艺术形式。
瓦格纳的乐剧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巅峰,前无古人,也令后来者望而却步。
瓦格纳认为他所创作的乐剧艺术是继承了古希腊人类文明的骄傲与财富,同时也代表了日耳曼民族的精华。
对于瓦格纳创作手法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对其创作流程而言却较少提及,其实瓦格纳的创作体系不仅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放至今日仍颇具研究价值。
通过对瓦格纳乐剧创作流程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到音乐与戏剧的关联,乐剧本身的组织架构等等,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瓦格纳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1831年5月22日双子座的瓦格纳出生在德国莱比锡布鲁尔区的一座名为“红白狮”的三层小楼里。
他的生父是一名莱比锡的警官,不幸的是在瓦格纳出生的那一年因病去世,但瓦格纳却遗传了父亲对于戏剧的热爱。
后来父亲的好友,同时也是一位集画家、诗人和演员才华于一身的路德维希·盖尔成为了瓦格纳的继父。
自幼受家庭的熏陶,瓦格纳对音乐和戏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自六岁起每天他的继父都会带他去剧院观看排练与演出,他的兄妹也都从事与音乐或戏剧相关的职业。
在日复一日的耳睹目染中,少时的瓦格纳立志要成为一名歌剧演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先天生理条件的限制,身材矮小、声线单薄的瓦格纳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梦想,转而开始创作戏剧,并在十五岁那年完成了他第一部作品《劳布拉德与阿德莱德》。
瓦格纳(音乐)—搜狗百科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瓦格纳于1831年随托玛斯教堂的音乐家梯沃多·魏利格学习和声、对位。
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促使他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就掌握了这些理论,并且用之于实践。
1832年,瓦格纳创作了《C大调交响曲》由于这部作品在莱比锡上演获得成功,使瓦格纳在音乐界的地位有所改善。
紧接而来的机遇,又使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出现新的转变。
1833年,瓦格纳应威尔茨堡剧院的邀请,担任了该剧院的合唱指挥。
不久又先后在柯尼堡和里加歌剧院担任指挥。
这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歌剧作品,并通过演出实践,逐渐地摸索到歌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当时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剧的艺术风格。
歌剧院的工作,使瓦格纳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不但提高了指挥能力,而且在歌剧创作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
在此期间他写了两部歌剧:《女奴》和《恋禁》。
尽管这两部作品还比较幼稚,但它们却打开了瓦格纳毕生从事的歌剧创作的大门。
在柯尼堡剧院工作期间,瓦格纳与女歌剧家米娜·普兰纳结成夫妻。
1839年瓦格纳来到巴黎。
巴黎是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之一,瓦格纳久已仰慕这块土地。
并希望能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
但事与愿违,他完全被人才济济的“海洋”所湮没了。
瓦格纳没有获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权利,只能以抄谱来糊口求生。
在巴黎的三年,是瓦格纳一生中最贫困的时期。
他曾因鞋底破洞,买不起新鞋而无法外出。
他甚至连最便宜的剃刀也买不起,并常常饥肠辘辘。
在他的自传《我的生涯》中,瓦格纳曾写过下面一段令人伤心的回忆:“有一天,我走到贫乏的尖端。
由于真的身无分文,很早我就奔出屋子,一直步行到巴黎。
因为我根本没有钱可以买票坐车。
我一直盼望着,即使能弄到五个法郎也是好的。
于是我整天在巴黎街头游荡着,直到黄昏。
最后我的使命还是落空,不能不照原来那样,再步行回到缪顿”。
贫困的生活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挫败瓦格纳的创作决心。
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中,以惊人的毅力写完了两部歌剧,一部序曲和数首歌曲。
简析瓦格纳的“乐剧”思想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德国作曲家、剧作家。
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1883年2月13日卒于威尼斯。
生父早亡,继父L.盖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话剧演员、文学家和肖像画家。
瓦格纳在家庭影响下,从小就热爱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戏剧,14岁时曾尝试写作一部五幕的大悲剧。
瓦格纳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才赋从童年开始便已显露,八岁时学会弹奏韦伯的《自由射手》,十四岁写悲剧,十五岁时瓦格纳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极为深刻,立下了毕生为音乐而献身的决心。
从1831年起,他一面在莱比锡大学读书,一面师从C.T.魏因利希学习作曲理论。
早年的创作有少量的钢琴曲、几首管弦乐序曲、7首为歌德的《浮士德》谱写的歌曲(1831)、《C大调交响曲》(1832)以及几首有标题的序曲。
其中包括1836年完成的《波兰》序曲以及1840年写的《浮士德》序曲等(后者在1855年重新修改)。
瓦格纳的主要创作领域则是歌剧。
瓦格纳是19世纪影响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因为他在漫长的一生中,接受了来自文学、哲学、政治的各种影响,思想非常复杂多变。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对浪漫主义歌剧作出了大胆的改革,艺术上极有独创性。
瓦格纳的乐剧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他的生活与经历密不可分。
他早期通过自学﹑交友和具体实践来获得音乐知识及艺术修养;他也热爱文学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对哲学的兴趣以及读书思考的习惯,瓦格纳从青年时期就养成,并贯穿了他的一生。
欧洲革命到来的1830年瓦格纳正当17岁,这位敏感的青年站在革命者一边,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当时现存的社会和意识形态,这直接影响到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
瓦格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歌剧的创作领域。
自1833年起,瓦格纳开始了他动荡不安的音乐生活。
1839~1849年间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开始进入探索时期,他先后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瑟》(1843~1845)和《罗恩格林》(1845~1848)等重要作品。
瓦格纳戏剧性的一生摘要歌剧是一门集器乐、诗歌、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瓦格纳以其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艺术改革精神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完美地、稳健地推向了顶峰,将歌剧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键词瓦格纳;戏剧;Gesamtkunstwerk歌剧是一门源于音乐发展而来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它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为一体,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一门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
正因如此,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瓦格纳在提到歌剧类型的时候总是称之为总体艺术。
Gesamtkunstwerk瓦格纳全名威廉•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萨克森王国的莱比锡,德国作曲家。
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19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
他毕生不屈不挠所要创立的一种新型歌剧,体现了浪漫主义综合艺术的最高理想。
他把自己改革后的歌剧称之为乐剧,他认为,乐剧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高度融合的体裁,其中歌剧是最终的目的,音乐只是手段。
1883年2月13日,这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终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逝世于威尼斯。
他逝世的消息很快传向全世界,吊辞从四面八方飞来,无数瓦格纳的崇拜者悲痛不已,就连著名的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也在给朋友的信中悲痛万分地写道悲﹗悲﹗悲﹗瓦格纳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伟大痕迹的那个名字﹗﹗﹗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不仅深刻影响当时及以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歌剧艺术的进程,而且也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世界歌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瓦格纳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富盛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在19世纪后期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不亚于贝多芬在19世纪初浪漫主义前期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那么瓦格纳就是浪漫主义音乐在19世纪的终结者。
瓦格纳一生共创作了《罗恩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十一部歌剧,九首序曲,一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1月29日瓦格纳生平及创作年表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
少年时期瓦格纳即由于身为演员的继父的引导而逐渐对戏剧和音乐发生兴趣。
当时正值第一部伟大的德意志民族自身的歌剧、韦伯的《魔弹射手》的成功演出,认识作曲家本人以及受到歌剧本身的强烈感染和震撼,对瓦格纳后来的艺术创作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从小就开始的对德国本民族的传说、莎士比亚戏剧和古希腊神话的深刻迷恋,还有对古典主义和新兴浪漫主义音乐的同样崇拜,促使瓦格纳最终走上一条崎岖曲折、满布荆棘然而最终使他赢得曙光的艺术之路。
瓦格纳第一、二部歌剧作品《仙妖》和《爱情的禁令》并没有取得成功,正当他的艺术才华难以被承认同时生活拮据时,按照法国大歌剧创作的《黎恩济》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扬。
但是,瓦格纳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独立的艺术理想追求以迎合观众的“梅耶贝尔式口味”,他要继承韦伯开创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传统,创造崭新的、真正能够反映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伟大艺术——也正是他从小的梦想: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完美结合”。
于是《漂泊的荷兰人》首演时,观众陷入漠然和困惑之中,他们只是因为他的《黎恩济》的作者而礼节性地鼓掌——他们甚至不相信这出自一人之手——到了《汤豪瑟》,愈趋离奇的情节、诡异的人物、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使观众们感到害怕。
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古老传说所显示的神秘力量,还未能够被人们完全理解。
但是,瓦格纳的成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奠定的。
为了寻求能够表现他的艺术理想的音乐,他努力地去“导致和声语言和管弦乐色彩的极端扩张”,创作出最复杂的、最瑰丽的、最震撼的同时也是能够深深驻留于人们心目中的音乐。
神话和史诗具有无穷的、永恒的魅力,它们常常是民族悠久历史的最贴切反映。
瓦格纳的代表作——自《漂泊的荷兰人》以来所有歌剧作品——的素材均来自描述古老传说的神话和史诗,而他总是自撰台本——他的台本代表着德国乃至欧洲十九世纪下半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以及自行设计舞台场景,这使他能够将音乐天才和创作灵感最佳地统一起来。
理查德·瓦格纳(一)浪漫主义歌剧:德国1820年以前,歌剧主要是意大利人的事。
1600年前后它首先在意大利被创作出来,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后传播到欧洲各地。
然而到了19世纪初,在一种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其他一些国家创作出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歌剧。
尽管意大利歌剧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它现在不得不与传统的法国歌剧,以及较新的俄罗斯、捷克特别是德国歌剧来分享舞台了。
19世纪之前,德国歌剧的重要性微不足道。
德语国家土生土长的歌剧统称歌唱剧。
歌唱剧是一种音乐喜剧或轻松的音乐戏剧。
纯粹巧合的是,它与我们今天的百老汇音乐剧有许多共同因素:大量的有关时事的幽默、曲调优美的独唱歌曲、充满活力的合唱,以及代替歌唱宣叙调的对白。
莫扎特在他的《魔笛》中试图在歌唱剧中加入更多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德国人对浪漫主义时期的恐怖题材和超自然的传说故事的热情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比如理查德·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作曲家瓦格纳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他开创一种独特的、民族的德国歌剧传统的梦想。
他不仅是位作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和宣传家,也是他自己的戏剧音乐观念的热情鼓吹者。
不仅创作大量歌剧作品,也写出许多理论著作。
瓦格纳的音乐经常是鼓舞人心的,它包含了一些其他作曲家无法匹敌的宏大片段,他对19世纪末的音乐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公众对他的接受直到现在都还是很有分歧的。
一些人保持着冷漠,认为这种音乐是冗长的,在歌剧情节上缺少现实主义的人的戏剧;而另一些人则在第一次听到他的英雄主题和强有力的管弦乐高潮时,便立即成为了一个瓦格纳的崇拜者。
生于莱比锡,音乐知识大多是自学的,虽然他曾经在巴赫工作过的教堂里跟随音乐指导学习过,也曾当过歌剧指挥。
移居巴黎后,他的第一部歌剧作品遭到了极大的漠视,并没有像之前的李斯特和肖邦那样受欢迎,没有人上演他的作品,为了减轻贫困,瓦格纳曾在负债者的监狱中打过短工。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文献综述浪漫主义时期是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在音乐领域中推动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变革。
德语歌剧在浪漫主义时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发展,成为当时音乐界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进行综述,并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中,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无疑是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他以其宏大的作品和革命性的音乐概念,在歌剧的创作和演出中引领了浪漫主义的潮流。
瓦格纳的歌剧作品融合了音乐、戏剧、哲学等多个艺术领域,以音乐的力量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和《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等。
除了瓦格纳之外,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德语歌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歌剧作品以曲调优美、情感丰富为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该作品被认为是德语歌剧中的奠基之作,对后来的德语歌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以其音乐的创新和情感的表达成为了当时音乐界的亮点。
瓦格纳的作品无疑是该时期德语歌剧的巅峰之作,其音乐和思想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伯、马斯塔尔、尼科莱等作曲家也都在德语歌剧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音乐之美,同时也承载了作曲家对社会、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探讨。
对于德语歌剧的研究和欣赏,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当时音乐的发展,还能够领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探讨瓦格纳歌剧与威尔第歌剧创作一、瓦格纳歌剧创作及特点19世纪初期,在西方诞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对自己生活时代的歌剧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人在19世纪歌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813年5月,瓦格纳出生在德国莱比锡的有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
出生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
第二年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全家迁往德累斯顿,他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工作在继父的熏陶下,对戏剧和音乐十分感兴趣。
瓦格纳在歌剧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其中创作自撰脚本的乐剧有十四部:代表作有《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纽约堡名歌手》、《罗恩格林》等。
1842年《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43年宫廷剧场又公演了《漂泊的荷兰人》再度成功。
瓦格纳在早期创作歌剧中延续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着明显的大歌剧风格。
中期创作的的歌剧是收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影响。
晚期他发表关于乐剧的理论:未来的艺术应以古希腊悲剧为榜样,成为理想的整体艺术,这种新型的歌剧可称之为“乐剧”。
他对于乐剧的改革主要是对于歌剧的体裁,歌剧的体裁应选择神话为主。
他认为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才会更好的展现出音乐的连贯。
同时他也更加注重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管弦乐队,大量的运用管弦乐队进行展开与演化。
这样的音乐风格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使瓦格纳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瓦格纳歌剧创作有以下特征:第一,剧本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众所周知,瓦格纳的乐句是诗歌,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艺术。
为了结合得更好,他不因循大多数歌剧作曲家用别人写的剧本进行谱曲的老传统,而是自己动手编剧本,写曲子。
这样,就使剧本与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
这是绝大多数作曲家办不到的突出特征。
第二,充分运用“主导动机”。
瓦格纳不仅是指导动机贯穿整部歌剧,而且用多种“动机”刻画人物,物件与自然景象,甚至把主导动机当标签与符号使用。
瓦格纳导赏①丨歌剧创作历程概述中文字幕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瓦格纳歌剧创作历程概述追求独创性艺术人格的瓦格纳以他卓越的乐剧成为浪漫主义高潮和衰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师。
本文将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按创作顺序进行介绍,以对其歌剧的创作历程做出简要概述。
纪念瓦格纳主题:1、从《漂泊的荷兰人》学习瓦格纳作曲技法;2、关于瓦格纳的“乐剧”及“主导动机”;3、杨燕迪丨瓦格纳的叔本华;4、瓦格纳对音乐做了哪些大胆改革丨带你了解瓦格纳乐剧的特点;5、瓦格纳的艺术道路丨纪念理查·瓦格纳逝世一百周年;6、瓦格纳导论丨其人其事在德意志最高声望的艺术节——拜罗伊特艺术节上盛演着理查德·瓦格纳这位天才艺术家毕生的歌剧理想。
瓦格纳深刻而复杂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曲折迂回的歌剧创作道路,从初期的继承德国浪漫歌剧传统到以古希腊艺术形态为导向的“乐剧”革新,再到最终的回归于宗教向往,这位德国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在翻云覆雨的19世纪以超然激进的革命思想精神谱写出恢弘磅礴、独树一帜的艺术历程。
他的革新引起了艺术与哲学界的轩然大波,更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
瓦格纳共创作有十部歌剧,终其一生的奋斗是为了乐剧艺术理想的实现。
切利比达克指挥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一、沿承传统瓦格纳1833年初,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仙女》,完成于1834年。
这部歌剧依照德国浪漫歌剧风格写作而成且在当时并无影响,瓦格纳去世后该剧才得以上演。
1836年由瓦格纳在马格德堡指挥首演的《恋禁》是他第一部上演的歌剧,内容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一报还一报》,并明显带有意大利贝里尼式的优美旋律。
这两部歌剧作为瓦格纳初试牛刀的作品与他后期歌剧理念的革新相比显得并无深远意义,但这同时为引领瓦格纳日后走上“整体艺术”的道路做了最初的伏笔:正是有了依照主流的平庸才产生了打破传统的信念。
这时候瓦格纳也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于1836年秋天与女高音演员明娜·普兰纳结婚。
当代音乐2017年第4期MODERN MUSIC 瓦格纳歌剧改革概述管谨义[摘要]在音乐史上瓦格纳是以歌剧改革者的面目出现的,在欧洲艺术发展的长河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由于在瓦格纳那个时代上演的歌剧,有追求剧情离奇以及卖弄歌唱技巧的不良倾向,致使歌剧的台词、音乐和舞台动作各自为政、互不相关,针对此一现象,瓦格纳针锋相对地决定了自己歌剧的改革原则。
[关键词]瓦格纳;歌剧改革;歌剧概论[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2017) 04-0005-04瓦格纳力图把音乐、台词、表情和戏剧这四个方面加 以综合,他称自己的歌剧为“音乐剧”。
在他的创作生涯 中,毕生为自己的理想而斗争,他既反对当时盛行的意大 利歌剧中的那些“空洞的声乐技巧和对管弦乐队的忽视”,也反对法国大歌剧(如梅耶贝尔式的)中那些追求华丽的 表面效果的表现方法。
他主张歌剧的音乐(声乐的及器乐 的)必须服从于戏剧。
由于瓦格纳主要对意大利歌中偏重 声乐的倾向进行斗争,结果使自己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偏重交响乐和器乐的表现。
在他的音乐剧中声乐往往处于次 要的地位,成为加在华美的交响乐中的“朗诵调”,只在情 绪非常高涨(例如写爱情的场面)的地方声乐部分才富于 歌唱性,所以有人称他的音乐剧是巨大的、标题加声乐的 “交响曲”。
此一倾向在较后期的作品中有所改善。
在瓦格纳把歌剧中的重点由歌唱移到管弦乐的时候,他在歌剧的管弦乐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管弦乐 中,他的音乐语言绘声绘色、管弦乐手法丰富、刻画心理 淋漓尽致。
例如在他著名的三部剧《尼柏龙根的指环》中的《瓦尔基里的飞扬》《魔火》《林风飒飒》《葬礼进行 曲》中以及歌剧《汤豪塞》《罗恩格林》中的许多插部和 声乐——管弦乐场面中都显示出他超人的音乐天赋,为标 题管弦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柴可夫斯基说,瓦格 纳发现了“和声及复调技术的惊人的宝藏”,里姆斯基-科 萨科夫认为“瓦格纳的乐器法和表现方法已经达到了艺术 表现的最高阶段。
瓦格纳导赏①丨歌剧创作历程概述中文字幕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瓦格纳歌剧创作历程概述追求独创性艺术人格的瓦格纳以他卓越的乐剧成为浪漫主义高潮和衰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师。
本文将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按创作顺序进行介绍,以对其歌剧的创作历程做出简要概述。
纪念瓦格纳主题:1、从《漂泊的荷兰人》学习瓦格纳作曲技法;2、关于瓦格纳的“乐剧”及“主导动机”;3、杨燕迪丨瓦格纳的叔本华;4、瓦格纳对音乐做了哪些大胆改革丨带你了解瓦格纳乐剧的特点;5、瓦格纳的艺术道路丨纪念理查·瓦格纳逝世一百周年;6、瓦格纳导论丨其人其事在德意志最高声望的艺术节——拜罗伊特艺术节上盛演着理查德·瓦格纳这位天才艺术家毕生的歌剧理想。
瓦格纳深刻而复杂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曲折迂回的歌剧创作道路,从初期的继承德国浪漫歌剧传统到以古希腊艺术形态为导向的“乐剧”革新,再到最终的回归于宗教向往,这位德国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在翻云覆雨的19世纪以超然激进的革命思想精神谱写出恢弘磅礴、独树一帜的艺术历程。
他的革新引起了艺术与哲学界的轩然大波,更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
瓦格纳共创作有十部歌剧,终其一生的奋斗是为了乐剧艺术理想的实现。
切利比达克指挥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一、沿承传统瓦格纳1833年初,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歌剧《仙女》,完成于1834年。
这部歌剧依照德国浪漫歌剧风格写作而成且在当时并无影响,瓦格纳去世后该剧才得以上演。
1836年由瓦格纳在马格德堡指挥首演的《恋禁》是他第一部上演的歌剧,内容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一报还一报》,并明显带有意大利贝里尼式的优美旋律。
这两部歌剧作为瓦格纳初试牛刀的作品与他后期歌剧理念的革新相比显得并无深远意义,但这同时为引领瓦格纳日后走上“整体艺术”的道路做了最初的伏笔:正是有了依照主流的平庸才产生了打破传统的信念。
这时候瓦格纳也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于1836年秋天与女高音演员明娜·普兰纳结婚。
接下来作曲家在德累斯顿宫廷上演的两部剧作为他赢来了最初的成功,这就是《黎恩济》与《漂泊的荷兰人》。
1839年,他与妻子前往法国巴黎。
对艰辛生活的痛楚、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恨、对霸占舞台的法国大歌剧的不满,这些都使瓦格纳对当下社会局势与艺术现状产生了抵触。
于是,革命与艺术革新的种子在作曲家的思想中散播开来。
《黎恩济——最后的护民官》是英国作家布维尔的作品,由瓦格纳本人撰写剧本,剧情以中世纪罗马为背景,是讲述一位人民英雄兴衰的大型悲剧歌剧。
从题材到风格依照法国大歌剧的模式:14世纪的历史性题材,五幕的庞大结构,群众性及舞蹈的豪华场面,段落清晰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或乐队的传统结构以及合唱的气势与作用等,这部歌剧所体现的诸多大歌剧特征和影响直至瓦格纳的后期创作中还不时隐现。
1842年10月,《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的首演大获成功之后,瓦格纳担任了当时正值空缺的萨克森宫廷王室乐长一职。
而《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早在1839年瓦格纳与妻子普兰纳通过海路经伦敦去法国的海上冒险经历。
这部歌剧短小而情感强烈,表现出了瓦格纳超自然的追求情节,讲述荷兰人因魔鬼的诅咒而心神不宁、漂流无定,最后从美丽姑娘森塔的真诚爱情中得到解脱,这也就是德国浪漫派艺术家广泛喜于采用的北欧民间传说题材。
《黎恩济》上演三个月后《漂泊的荷兰人》同样在德累斯顿上演。
《黎恩济》与《漂泊的荷兰人》的传统分曲结构形式是瓦格纳在德国浪漫歌剧道路上的继续前行,而这两部作品的酝酿与创作过程使瓦格纳的社会观、艺术观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并逐渐趋向形成他独立的艺术理念。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英文字幕)丨莫斯特指挥苏黎世歌剧院二、整体艺术的形成与乐剧理念的构建代表瓦格纳浪漫主义风格的歌剧在《汤豪赛》和《罗恩格林》中达到了巅峰,也是他作品风格发展的分水岭:这两部歌剧之前,瓦格纳在萌发变革思想的过程中沿承着传统套路的创作;这两部大型浪漫歌剧之后,是轰烈的瓦格纳自我式新浪潮的爆发。
1848年,瓦格纳卷入了革命运动,坚决站在了反叛者方面。
1849年,他逃往魏玛寻求李斯特的帮助,后又逃往瑞士,德国禁止他回国11年之久。
这时瓦格纳在风格上和思想意识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汤豪赛以及瓦尔堡的歌咏比赛》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德意志,主题是拯救,伊丽莎白圣洁的爱情与生命的牺牲战胜了肉欲。
此剧1845年在德累斯顿首演。
在这里,瓦格纳开始力图打破分曲的间隔去追求古希腊艺术精神中音乐、诗歌、戏剧的融合。
1850年,《罗恩格林》在魏玛由李斯特指挥首演,是关于中世纪“圣杯”骑士的故事,也以女人忠贞的爱情为中心。
《罗恩格林》中,绵延的“无终旋律”代替了以往的咏叹调,用“前奏曲”代替了“序曲”称谓,“主导动机”运用其中,这一系列的改变使“整体艺术”思想愈加明显。
由此可见,瓦格纳正走在形成自我独立艺术风格的道路上。
流亡期间的瓦格纳将自己之前的创作作以总结,在1849、1850和1851年分别诞生了代表他艺术思想观的理论著作《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和《歌剧与艺术》,这是他创作实践的理论结晶,反映着其独特思想观、艺术观的精髓。
“存在于歌剧这个品种中的错误就是,表现的手段(音乐)被当成了目的,而表现的目的(戏剧)却被当成了手段。
”瓦格纳在他的《歌剧与艺术》中的这种主张表明了他反对莫扎特式的音乐在歌剧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他强调音乐只是戏剧这个综合艺术中的一种因素而已,决非歌剧的最终目的,即“戏剧第一,音乐第二”。
在这些著作中瓦格纳影响整个西方音乐历史的乐剧理想已构建起来,这就开拓和发展了自格鲁克歌剧改革以来以烘托戏剧内容为主的新风格。
于此同时,1848年,瓦格纳就开始了对《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构思。
三、实现理想的二部曲19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是瓦格纳乐剧改革付诸实践的关键时期,同时,他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思想世界混乱,感情方面与他资助商的夫人玛蒂尔达·威森东克陷入私情,经济境况窘迫。
直到1862年,瓦格纳这位出逃的革命者才得以回国并有幸得到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支持,年轻的国王十分赏识瓦格纳的才华,给予经济上的赞助,这才给他日后能完成乐剧改革的理想提供了物质保障。
上面所提到的四联剧《指环》的创作历经21年,而代表瓦格纳乐剧理想实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横插其间,这两部歌剧分别在1865年和1868年由冯·彪罗指挥先后在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的宫廷剧院首演。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在这两部作品上演之前,瓦格纳与彪罗夫人即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产生了恋情,这是陪伴他度过余生并与他一起为实现乐剧理想而奋斗的女人。
他们于1870年正式结为夫妻。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写作始于1857年,受他与玛蒂尔达的私情激发而作,展现了性爱主题,1859年完成,这是对瓦格纳内心向往爱情的最直接写照。
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让当时比较保守利用的半音体系自由出现,这种特殊旋律风格加强了戏剧的不稳定感,不协和的半音阶与解决表达出热烈的思念,上行中急切前进的音符推动着情节发展。
这里艰涩冗长的语言和管弦乐队对戏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近乎疯狂的表达使它成为一部奇异的乐剧。
它是抒写情爱的一切时代最伟大的诗篇,就其风格、情绪和表现而论,可以说是一部几乎达到了奇迹般统一的作品。
《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1年,与之前的《特里斯坦》相比,《名歌手》并没有复杂的和声世界,也没有匠心独运的主导动机。
它的特征是各个主题表现力的交织与愉快的音乐情绪,以及流畅的复调写法和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部歌剧不是瓦格纳最成功的作品,但他所表现的幽默和仁爱却是瓦格纳其他作品中所没有的。
四、乐剧的完满全盛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歌剧史上篇幅最大的作品,它的构思早在1848年就开始,1857年时瓦格纳中断了它去投入到《特里斯坦》与《名歌手》的创作,在历经21年后的1869年又继续谱写并最终完成。
四部分分别为“莱茵的黄金”(两个半小时)、“女武神”(五个小时)、“齐格弗里德”(五个小时)、“众神的黄昏”(六个小时)。
《指环》漫长的创作过程与演出时间使它戏剧的统一性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然而瓦格纳用他雄辩的交响乐技艺克服了散漫无章的重复,这就是随着戏剧展开而扩展的主导动机网。
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与和声方式表达;人声声部不再如常规歌剧中那样是宣叙调或类似乐器的旋律,而是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提供一种“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之间联络和阐述的纽带”,从而予以纯器乐所无法达到的表达精确性。
1867年8月13日,拜罗伊特音乐剧院盛大开幕,《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庆典中首次连续上演。
瓦格纳对传统歌剧院的格局在这里作出了改革:将长期处于舞台前方的乐队请到了陷于舞台下面的乐池中,而乐池更大、更深以达到更饱满的音响效果,观众席也成为逐级上升式。
《指环》因它的规模巨大、内容广泛和高度的统一成为瓦格纳歌剧创作中的最高成就,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
它在某些方面触及到人类的每一种关系和无数的道德与哲学上的问题,所以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关于瓦格纳的伟大之处和他作品意义的所有争论的焦点。
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是被他曾经的崇拜者尼采称为“为瓦格纳主义者们安排的基督教信仰”的《帕西法尔》,该剧于1877年开始创作,在1882年的拜罗伊特艺术节上首演。
这部作品描写了类似圣餐的活动,探讨了基督教背景下的拯救主题,而这正导致了尼采对瓦格纳致命的绝望。
尼采本以为他与瓦格纳共同理想着古希腊酒神式的悲剧艺术,但在这里瓦格纳变成了宗教之下的伪善使徒。
尼采在他《人性的,过分人性的》一文中对瓦格纳的创作进行了批判,他们的关系也从此决裂。
《帕西法尔》上演后的1883年2月,瓦格纳在威尼斯逝世,他本想在余生开始纯粹交响乐的创作,但这一愿望没有实现。
乐剧理想的最终完满全盛在瓦格纳的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和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中完成,至此,他通过交响乐的织体将戏剧与音乐以一种连续不断的叙述调结合起来的理念在这里得以升华。
“音乐所表现的东西是永恒的、无限的和理想的;它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爱欲、郁闷,而是激情本身、爱欲本身和郁闷本身。
”纵观瓦格纳的歌剧创作道路,是以其思想精神的变化为核心导向、以不拘于传统的乐剧理想为奋斗目标的纷繁复杂艺术历程。
他是西方音乐进程中桀骜不驯的革新者,以开拓的姿态站在时代的前沿;他更是19世纪强大的思想家,他的艺术内容便是一部现世哲学的交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