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歌剧
- 格式:ppt
- 大小:304.50 KB
- 文档页数:14
歌剧的概念以及分类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歌唱、剧本和舞台艺术元素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通常以戏剧故事为基础,通过声乐和管弦乐伴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展示剧情。
歌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风格。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
最早的歌剧是由一系列的节目和音乐片段组成,演出者会在每个戏剧场景中用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了完整的剧本,音乐成为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不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歌剧可以分为多种分类。
1. 意大利歌剧:意大利是歌剧发展的重要起源地和中心。
早期的意大利歌剧主要由男高音和女高音来演唱,其中以咏叹调最为著名。
意大利歌剧追求旋律的美感和表达情感的力量。
其中最著名的作曲家包括威尔第、普契尼和罗西尼。
2. 法国歌剧:法国歌剧具有浓厚的戏剧性和舞台效果,强调舞台装置和服装的华丽。
早期的法国歌剧以长时间的场景和舞蹈插曲而闻名。
19世纪的法国歌剧着重展示历史和时代的壮丽景象,其中最著名的作曲家包括莫扎特、贝尔利奥兹和吕利。
3. 德国歌剧:德国歌剧注重表达歌剧的戏剧化和思想深度。
它的音乐更加注重原创性和复杂性。
早期的德国歌剧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浪漫派和现代派。
最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包括贝多芬、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
4. 俄国歌剧:俄国歌剧在音乐和剧本中体现出深刻的民族特色和俄罗斯传统。
它通常反映了社会和政治问题,也强调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著名的俄国作曲家有戴沃尔托夫斯基、穆索尔斯基和柴可夫斯基。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自己不同的歌剧风格和音乐特点,如西班牙、英国、美国、中国等。
歌剧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戏剧的结合,能够深刻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不同类型的歌剧在音乐、剧情和主题上存在着独特的特点,对于表演者和观众来说,都带来了丰富而有趣的体验。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世界著名歌剧院——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The 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剧院地址:德国柏林建造时间:1742年12月7日首演歌剧:《凯撒与克里奥帕特拉》(Cesare e Cleopatra)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初建于1742年,自从建成以来,它饱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幻,是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20世纪初,经过1918年的革命之后,激进、探索的艺术风气,曾在这里盛极一时,几乎每年,都要举行新作品的世界首演。
但是仅仅20年后,这座剧院就目睹了一场文化的劫难。
当时在戈林的指使下,纳粹分子连同一些天真的青年学生,在剧院前的广场上,堆积起如山的进步书籍,然后统统付之一炬。
到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剧院所在的菩提树下大街,又成了第三帝国灭亡前最后一场血战的战场。
剧院也在炮火中化为一堆瓦砾。
二战结束后,经过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全力振兴,才重新繁荣起来。
剧院坐落在柏林市最有名的菩提树下大街上,这条街东起马克思恩格斯广场,西至勃兰登堡门,全长1400米。
道两旁,古老的历史建筑,像博物馆、图书馆、洪堡大学等等,比比皆是。
因为菩提树树影婆娑,清香宜人,所以深受柏林市民的喜爱,不但在街两旁遍栽菩提树,还特别设了法规,不许沿街的建筑物盖得太高,免得影响树的生长。
就是在这条街上,1740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刚一登基,就下旨盖了一座豪奢的大剧院。
兴建的目的,当然是要为自己新执掌的专制政权扬威争光。
承当这项工程的任务,落到了当时在波茨坦宫廷效力的著名建筑家文茨劳斯·冯·诺贝尔斯多夫头上。
他用了两年时间,将剧院盖成,到1742年12月7日,就以时任宫廷指挥的克劳恩的一出《凯撒与克里奥帕特拉》,正式开幕演出。
这家剧院虽然注定了日后要成为德国歌剧的大本营,但在初创时,仅仅为了想扶植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就很费了一番周折,因为上至腓特烈二世本人,下至大小廷臣,这一班亲贵显要,嗜好的是意大利的艺术,而所谓皇家剧院,就是要满足他们的消遣娱乐之兴,普通民众在这件事上,根本没有发言权。
中国艺术招生网>>戏剧>>戏剧专业>>喜歌剧——起源及发展喜歌剧——起源及发展2007-4-2 10:49:19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
盛行于十八世纪。
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
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
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
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法国喜歌剧区别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喜歌剧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用说白代替宣叙调,也就是说它是歌唱、说白、表演相结合的喜歌剧。
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世态风俗题材。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
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
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
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
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
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
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法国喜歌剧的起源: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上的一种艺术形式。
早在16世纪末,圣·日尔曼庙会剧院就出现了用流行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的滑稽戏,人们把它看作是法国喜歌剧的雏形。
1674年前后,一种用木偶表演的小型歌剧问世,并很快受到观众的喜爱。
后来,由演员代替木偶登台,演出了有歌有舞具有喜剧或闹剧因素的音乐戏剧。
由于它的内容通常对时事具有讽刺的意味,因此被叫做“讽刺歌剧”或“滑稽歌剧”。
但这一表演形式遭到了吕利和法兰西歌剧院的反对。
歌剧诞生于哪个国家歌剧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下面品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歌剧诞生于哪个国家歌剧第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歌剧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
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到法国谋生,但亨德尔最终落脚英伦。
歌剧在西方语言的代表字Opera来源于拉丁语“作品”的复数形式(Opus, Opera),后经意大利文推广至其他欧洲语言,顾名思义歌剧原意不单单包括舞台上的独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对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纪末,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学者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团体,以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
他们相信古希腊的戏剧中的“合颂”部分实际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的戏剧实际上就和今天的歌剧一样,全部剧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当现知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Dafne)》于1597年首演时,风评一片赞好,皆认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
但《达芙尼》最终不幸失传,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于1600年的歌剧《尤丽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
但今天歌剧界最古老的标准保留剧目的歌剧,当数1607年首演于曼都瓦宫廷的克劳迪奥·蒙泰韦尔迪作品,《奥菲欧(L'Orfeo)》。
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
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札特。
恩格贝简介(实用版)目录1.恩格贝的个人背景2.恩格贝的主要成就3.恩格贝的影响和遗产正文恩格贝(Engelbert Humperdinck,1854 年 5 月 2 日-1921 年 9 月 27 日),全名 Arnold Engelbert Humperdinck,生于德国莱茵兰 - 普法尔茨州,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
他是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
恩格贝的个人背景恩格贝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名歌唱家和音乐教师,母亲也是一位歌唱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恩格贝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并在科隆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恩格贝的主要成就恩格贝的音乐创作涉及歌剧、交响诗、室内乐、艺术歌曲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汉斯·海林》、《吉赛尔》和《梅菲斯特》等。
其中,《梅菲斯特》被誉为 19 世纪末德国歌剧的杰作。
恩格贝的创作风格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旋律优美、情感丰富。
恩格贝在指挥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曾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担任指挥,并与一些著名歌唱家合作,如恩里科·卡鲁索、欧特·梅尔巴等。
恩格贝的指挥风格严谨细腻,强调音乐的表现力,深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赞誉。
恩格贝的影响和遗产恩格贝是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恩格贝的歌剧作品在德国歌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艺术歌曲也对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恩格贝还致力于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19世纪上半叶的歌剧摘要 19世纪的一大特点是文学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浪漫主义的影响最易渗入到音乐领域。
歌剧作为音乐领域里文学结合最紧密的体裁,又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快反映者和最大受益者。
随着意大利正歌剧的衰亡,19世纪欧洲的歌剧开始进入大歌剧和喜歌剧时代。
本文简要概括19世纪上半叶德奥、法国的歌剧发展特点并详细介绍这一时期意大利歌剧界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关键词歌剧大歌剧喜歌剧创作特征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所谓的“浪漫主义”。
音乐领域中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着大多数作曲家的创作。
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强调“人”和他的本性,突出“个人”是感觉的中心、感情的焦点、幻想的主体。
艺术家们普遍在作品中重视和放映民族的特点,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多用幻想的题材和形象体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而我们可以认为,19世纪的欧洲歌剧是浪漫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
欧洲音乐史上,德国、法国、意大利向来是伟大的音乐国家,歌剧的发展对本国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1815年到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歌剧艺术中也引起相应的反应。
一方面和民间创作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也带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常常描写梦幻神奇的境界和中世纪的传奇故事。
最重要的作曲家是威柏,他在创作德国民族歌剧方面成就最大,可以说他以民间歌剧为基础,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歌剧创作的传统,并吸收了外国歌剧的优点,创造了真正的德国式歌剧。
二、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巴黎已经是欧洲思想文化界的中心, 1830年到1848年掀起的革命高潮,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
自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开始,歌剧更加偏爱浮华矫饰的风格,这种欣赏趣味并没有因政权的更迭而有本质上的变化,而就在这种氛围中逐渐酝酿出30-40年代盛行的法国大歌剧风格。
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大歌剧就具备四大要素:富丽堂皇的布景、别致细腻的编舞、引人人胜的情节和历史题材。
外国歌剧历史发展外国歌剧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其现代形式主要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意大利形成的。
以下是外国歌剧历史发展的一个简要概述:1. 古希腊和罗马: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是歌剧的早期形式,它们结合了音乐、诗歌和戏剧。
罗马的戏剧也有类似的形式,如弗拉托(Fratto)和萨托(Satura),它们包含了音乐和戏剧元素。
2. 中世纪:在中世纪,宗教剧(Mystery Plays)和奇迹剧(Miracle Plays)等形式的戏剧开始出现,它们通常在教堂外演出,包含了宗教故事和道德教训,音乐和歌词被用来增强戏剧效果。
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音乐和艺术的中心。
这一时期,牧歌剧(Pastorale)和室内歌剧(Opera da Camera)等形式的歌剧开始出现,它们通常是较小规模的,为私人聚会或节日而作。
4. 17世纪: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等地。
这一时期,歌剧开始采用更加连贯的剧情和角色,以及更加复杂的音乐和声乐技巧。
5. 18世纪:18世纪的歌剧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国家。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如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Handel)、巴赫(Bach)和卡尔·海因里希·格鲁克(Gluck)等。
6. 19世纪:19世纪是歌剧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和作品,如罗西尼(Rossini)、贝利尼(Bellini)、多尼采蒂(Donizetti)、威尔第(Verdi)和普契尼(Puccini)等意大利作曲家,以及法国的柏辽兹(Berlioz)、德国的瓦格纳(Wagner)等。
7. 20世纪:20世纪的歌剧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现代和实验性的作品,如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和贝尔格(Berg)的《沃采克》(Wozzeck)等。
门德尔松无词歌
您是指门德尔松的不带歌词的歌曲吗?
门德尔松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和合唱作品。
虽然他许多作品都带有歌词,但他也创作了一些无词的音乐作品。
以下是一些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曲:
1. 《无词的小夜曲》(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这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无词歌曲之一,是他为钢琴独奏创作的小品。
2.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A minor, Op.
13):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无词的室内乐作品,由两个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
3. 《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5):这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部无词的钢琴协奏曲,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4. 《奏鸣曲》(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这是一部无词的大提琴奏鸣曲,由大提琴和钢琴演奏。
这些作品展示了门德尔松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风格,无论是在钢琴独奏、室内乐还是管弦乐方面,他都有精彩的无词作品。
探讨瓦格纳歌剧与威尔第歌剧创作一、瓦格纳歌剧创作及特点19世纪初期,在西方诞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对自己生活时代的歌剧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人在19世纪歌剧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813年5月,瓦格纳出生在德国莱比锡的有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
出生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
第二年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全家迁往德累斯顿,他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工作在继父的熏陶下,对戏剧和音乐十分感兴趣。
瓦格纳在歌剧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其中创作自撰脚本的乐剧有十四部:代表作有《尼伯龙根的指环》、《漂泊的荷兰人》、《纽约堡名歌手》、《罗恩格林》等。
1842年《黎恩济》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43年宫廷剧场又公演了《漂泊的荷兰人》再度成功。
瓦格纳在早期创作歌剧中延续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着明显的大歌剧风格。
中期创作的的歌剧是收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影响。
晚期他发表关于乐剧的理论:未来的艺术应以古希腊悲剧为榜样,成为理想的整体艺术,这种新型的歌剧可称之为“乐剧”。
他对于乐剧的改革主要是对于歌剧的体裁,歌剧的体裁应选择神话为主。
他认为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才会更好的展现出音乐的连贯。
同时他也更加注重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管弦乐队,大量的运用管弦乐队进行展开与演化。
这样的音乐风格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也使瓦格纳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瓦格纳歌剧创作有以下特征:第一,剧本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众所周知,瓦格纳的乐句是诗歌,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艺术。
为了结合得更好,他不因循大多数歌剧作曲家用别人写的剧本进行谱曲的老传统,而是自己动手编剧本,写曲子。
这样,就使剧本与音乐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
这是绝大多数作曲家办不到的突出特征。
第二,充分运用“主导动机”。
瓦格纳不仅是指导动机贯穿整部歌剧,而且用多种“动机”刻画人物,物件与自然景象,甚至把主导动机当标签与符号使用。
瓦格纳歌剧改革之音乐美学论[摘要]本文站在音乐文化及音乐美学的视角,援引相关实例,剖析论证了瓦格纳对传统歌剧改革的伟大成就及独特的音乐美学观。
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他的音乐语言、音乐理念对欧洲未来音乐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总体艺术;主导动机;交响乐理夏德?瓦格纳是德国歌剧的杰出作曲家,也是19 世纪音乐史上的关键人物,他毅力超人,才能卓越,是19 世纪下叶歌剧艺术最伟大的改革者之一。
瓦格纳的伟大之处在于把德国歌剧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地,犹如威尔弟之于意大利歌剧那样。
他的重要作品都是戏剧作品。
他晚期创作中的和声语汇把瓦解古典主义调性的倾向推向极限,成为今天仍在继续的种种发展的起点。
19 世纪下半叶直至20 世纪在欧洲各国都有瓦格纳的热情崇拜者和追随者,同时他的音乐也成为一些作曲家竭力抗拒或试图摆脱其影响的象征。
体现在他乐剧创作与文艺评论著作中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影响了西方音乐发展的进程,成为西方音乐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整个艺术界和思想哲学领域所关注分析的对象。
乐剧,是瓦格纳对传统歌剧进行大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独特新颖的歌剧体系,瓦格纳自称其作品为“未来的戏剧”。
这一改革与创新,是对以往歌剧体裁的合乎规律的特殊性的否定,是对歌剧历史传统的否定,这一改革的结果,实质是把歌剧转变为规模巨大的戏剧性、标题性、带声乐的交响乐。
瓦格纳真正可称之为乐剧的作品有:《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1865 年)、四部一组的联篇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1876 年)和最后的作品《帕西法尔》(1882 年)。
一、乐剧的“综合艺术观”瓦格纳称他的乐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品”。
诗词、音乐和戏剧在乐剧的结构中,应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综合艺术品”又称为“总体艺术作品” (Gesamtkunstwerk )。
这是瓦格纳自己创造的德语复合词,首次出现在他写于1849 年的《未来的艺术》作品中。
瓦格纳强调戏剧应是“综合艺术品”,是指诗词、音乐和戏剧在乐剧的结构中,应结合成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