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的影响力
- 格式:pptx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8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康德道德哲学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是其伦理学还是政治哲学的理论都影响了后来的哲学研究。
其中,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可以说是其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从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概念、意志自由的含义以及举出五个例子来说明其正确性,以验证意志自由理论在康德伦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康德道德哲学简介康德的伦理哲学的核心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即能意识自己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的人自己。
他指出,道德的行为需要符合“纯粹理性”,即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将“道德义务”化为符合人类自由意志要求的规律。
之所以需要自由,是因为人作为有智慧、有尊严的生命体,需要保护其尊严和自主性,从而具备创造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能力。
二、意志自由的定义康德的自由,是指“别无选择的自由”,即在现实中所面临的不同选择之间,依照人的判断力,自由地选取其中一种而非被迫选择。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都需要合乎理性原则,其核心原则为象征自然法则,也就是道德自然法则。
意志自由是自由意志的意译,即自由决定自己的行动,不受外在因素和特定条件的限制,自由的行动能够贯彻道德的法则。
三、康德意志自由理论的证明1、马蒂斯使命的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央情报局为破译德国密电,依靠一个名叫马蒂斯的消息人员,以成功。
而马蒂斯还因此事被判刑。
康德将自由意志解释为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知觉和理性的结合,而这种活动来自于我们的自由意志。
强迫某人作某事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知觉和理性中的一方所受到的限制,也就是说,他被迫作出的行为不是来自于他内心的自由意志,因此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行为。
而马蒂斯的成功就是他在情报收集中确立了自己的自由决定,并未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2、维吉尔称霸舞台的角逐在2019年的第15期《声入人心》中,天籁之战终于迎来了一位出色的歌者维吉尔。
在比赛中维吉尔出色的表现,也是他拥有强烈的意志自由。
康德的自由主义提到,个体行为的自由是有限制的,但不能被外界的因素所定义代替。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文献综述一、浪漫主义时期的背景和特点浪漫主义时期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一个艺术和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个人感情和内心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音乐也不例外。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追求以情感和想象力为中心,强调个人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传达。
这种情感化、个性化和想象力丰富的音乐创作风格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中,这种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德语歌剧作曲家们注重音乐和剧情的密切结合,力求通过音乐来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他们不再局限于歌剧原有的形式和结构,而是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和创新,使得德语歌剧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歌剧作曲家1.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卡尔·韦伯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歌剧作品《魔弦》被认为是德语歌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歌剧在音乐形式和音乐语言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
韦伯注重对于剧情背景和人物性格的描绘,通过音乐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形成了一种更加具有情感和色彩丰富的歌剧创作风格。
2.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瓦格纳被公认为是德语歌剧的伟大革新者,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和启发是巨大的。
他的歌剧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等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杰作,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和音乐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而且在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表现出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3. 阿尔贝特·尼克尔斯·冯·萨特(Albert Lortzing)虽然相对于韦伯和瓦格纳来说,萨特的影响力稍显不足,但他的歌剧作品对于德语歌剧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贡献。
他的作品《声乐教授》和《大领导者》等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德语歌剧的代表作之一,这些作品在音乐和剧情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歌剧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际汉学》总第23期,2020年第2期| 56以学系为主体的学术组织。
但是对于瓦格纳来说,德国的汉学研究环境不同于美国。
在美国,学术和政治中心之间的人员和信息往来频繁,在德国没有这种情况,德国的政府领导人基本上对学术领域的专业研究不感兴趣,政治和学术之间的鸿沟相当明显并且难以跨越。
瓦格纳本人的研究更多的是用英文写成的,大多数文章用英文发表,这也是德国汉学家在英语作为世界语时代,为了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而做出的一种尝试。
因此,在德国大众面前他比较默默无闻,德国的学术界熟悉他,而德国大众则不太了解他的成就。
瓦格纳虽然在德国的大学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但是在学术的语言谱系上,他更多属于英语谱系的汉学研究者。
(杜卫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藏汉籍目录丛编》出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主编的《欧洲藏汉籍目录丛编》,于2020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丛编》辑录了17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主要由西方学者编纂、著录的欧洲各国公私机构收藏汉籍的目录30种。
其中大部分为专门著录汉籍的目录,予以全文影印。
少数为综合性目录,仅抽印其中汉籍部分。
涉及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瑞典,文种涵盖英、法、德、意及拉丁文。
辑录的公家机构如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皇家亚洲文会图书馆、克劳福德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普鲁士皇家图书馆、奥地利皇家图书馆、圣彼得堡皇家公共图书馆等,私人收藏如德理文、雷慕沙、克拉普洛特藏汉籍等。
《丛编》以原件影印出版,并组织专家对各汉籍目录前原有的前言、凡例或目录等进行翻译。
卷前另有总序,叙述此批目录的总体情况与学术价值。
《丛编》以目录的形式,描绘了早期汉籍流入欧洲的历史,反映了欧洲图书馆现藏汉籍的情况,也展现了欧洲编纂汉籍目录的历程与成就。
(谢辉)。
奥地利的音乐家引言奥地利作为一个小国家,在音乐界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众多杰出的音乐家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并创造了令人震撼的音乐作品。
本文将介绍一些奥地利的音乐家,并探讨他们对音乐世界的重要贡献。
莫扎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无疑是奥地利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被广泛认为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莫扎特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歌剧等各个流派。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创造力,其中包括《魔笛》、《安魂曲》等经典之作。
莫扎特的音乐以其优雅、灵动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舒伯特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是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交响曲、室内乐和声乐作品。
舒伯特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情感和超越尘世的哲理。
他的歌曲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冬之旅》(Winterreise),这是一部由24首歌曲构成的音乐循环,被视为舒伯特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海顿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是古典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尽管他在某种程度上被莫扎特和贝多芬所遮盖,但他的音乐贡献不可小觑。
海顿是交响乐的奠基人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作品。
此外,他还写了许多室内乐作品、弦乐四重奏和声乐作品等。
海顿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活力和幽默感,被誉为古典音乐的奇才之一。
莱茵哈特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之一,被广泛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尽管他并非奥地利出生,但他在奥地利瓦格纳协会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对奥地利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包括《德里达玛特的奥廷戴尔》(The Ring of the Nibelung)、《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等,这些作品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为重要且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美国国家劳资关系法美国国家劳资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是一项重要的劳动法律,也被称为“瓦格纳法案”(Wagner Act),因其制定者罗伯特·弗朗西斯·瓦格纳(Robert Francis Wagner)的名字而得名。
该法案于1935年通过,旨在保护美国雇员的权益,以及维护与雇主之间的三方谈判机制。
以下将对该法案的背景、条款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详细解析。
一、背景1920年代末,由于美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而雇主则对其工会组织产生了巨大的抵触情绪。
各类工会组织之间的争斗不断升级,经常发生暴力冲突,严重挑战了国家的社会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于1933年发起了新政,其中一项目标就是通过立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在此背景下,瓦格纳法案应运而生。
二、主要条款1. 独立工会组织的合法地位。
该法案赋予了工会组织成为雇员的代表机构的地位,有权参与劳资谈判和签署协议。
同时,工会组织不得受到雇主或政府的干涉和威胁。
2. 防止反工会行为。
该法案禁止雇主的破坏工会组织的活动,包括禁止雇主以威胁、打压、报复等手段限制员工参加工会或进行集体谈判。
3. 工会选举和认证的规定。
该法案规定了工会选举和认证的程序和标准,以确保选举公平和选民的真实意愿得到反映。
4. 确定最佳谈判代表。
该法案规定了最佳谈判代表的概念和选举程序,以便工会在谈判中有明确的代表和声音。
5. 建立劳资调解机构。
该法案成立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并授权成立地区委员会,以代表政府解决劳资争议。
三、实施效果自瓦格纳法案通过以来,美国工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壮大。
截至2019年,美国工会组织的成员约为1,400万人。
瓦格纳法案保护了工人阶级的权益,尤其是对于由于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排斥在外的群体,提供了平等的工会组织权力和权益。
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是重视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
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触情生情,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引发的幻想、想象。
于是,标题音乐盛行起来。
他们也应用古典传统的形式或曲体名称,但往往以全新的、自由的方式处理。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
例如“性格小品”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种随兴之所至,表现某种情趣、心境、感触的小曲。
当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
他们抒发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
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都有与他们的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
而他们的音乐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广泛社会性、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的意义。
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专门以演奏为职业的钢琴家。
在这以前,作曲家与演奏家是合而为一的。
就是说,钢琴曲大都是由写作乐曲的作曲家自己演奏。
职业钢琴家的出现,意味着作曲与演奏的分工。
分工的结果,是演奏技巧的空前提高。
那种令人耳晕目眩的超级技巧,是音乐会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适应这种需要,这时期出现许多含有高超演奏技巧的钢琴曲,与此同时,大量目的只是为练习技术的钢琴练习曲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那位“折磨”了几代钢琴家的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车尔尼(1791—1858)的没完没了的练习曲,就写于这时期。
除他外,克列门蒂(1752—1857、克拉玛(1771—1858)、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等人,也都写下了有价值的技术练习曲。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法国的贝多芬代表作:《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
管弦乐:《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
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特洛伊人》。
2.序曲集(包括《罗马狂欢节》、《李尔王》、《海盗》等)。
意大利的两皇一后法拉利的创始人是恩做·法拉利意大利人兰博基尼的创始人费鲁吉欧·兰博基尼意大利人玛莎拉蒂的创始人是玛莎拉蒂兄弟意大利法拉利是意大利赛车之父恩佐法拉利创建的,法拉利的标志是一匹跃起的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有一位表现非常出色的飞行员。
他的飞机上就有这样一匹会给他带来好运气的跃马。
在法拉利最初的比赛获胜后,飞行员的父母亲,一对伯爵夫妇建议:法拉利也应在车上印上这匹带来好运气的跃马。
后来这位飞行员战死了,马就变成了黑颜色。
而标志底色为公司所在地摩德纳的金丝雀的颜色法拉利(Ferrari)是一家意大利汽车生产商,1929年由恩佐•法拉利创办,主要制造一级方程式赛车、赛车及高性能跑车,法拉利生产的汽车大部分采用手工制造,年产量大约4300台。
总部位于意大利摩德纳(Modena)附近的马拉内罗(Maranello)。
早期的法拉利赞助赛车手及生产赛车,1947年独立生产汽车,其后变成今日的规模。
现在菲亚特公司拥有法拉利50%股权,但法拉利却能独立于菲亚特公司运营。
法拉利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说,他最中意的赛车是他还没有造出来的赛车,他最大的成功是他还没有达到的成功。
这位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意大利人,嗜车如命的血液从小就在他的身上沸腾。
当他13岁时,终于说服了父亲,开始了自己单独驾车的历史。
赛车场上发动机的轰鸣声,比赛的惊险和刺激,使他越战越勇。
他当年驾驶着阿尔法•罗密欧驰骋赛场,屡获胜利,被队友们誉为赛车队的“骑士”。
他由参加赛车到组建赛车俱乐部,最后终于创建了自己的汽车公司。
现在的法拉利被誉为“红魔”。
创始人恩佐·法拉利法拉利车标含义第一辆披着法拉利“红鬃烈马”标徽,在赛道上先驰得点的,是由125型赛车加以改良的166型SPYDER CORSA,搭配一九九二西西直列六缸引擎,勇夺一九四八年意大利的塔卡-傅里欧(TARG FLORIO)及米里-麦利亚(MILLE MIGLIA)大赛的双项冠军,“法拉利”从此一举成名,并接连缔创胜出超过五千场赛事的“跃马传奇”。
列举格林豪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格林豪斯是现代建筑设计和教育的重要先驱,他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通过深入探讨每个阶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格林豪斯的思想和影响力,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第一阶段:拜奥学派的学生和教育家(1907-1919)在格林豪斯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他是奥地利著名建筑师奥托·瓦格纳的学生。
在瓦格纳的影响下,格林豪斯对建筑和设计的原则和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学习并广泛研究了瓦格纳的作品,同时也开始自己的设计实践。
在这个阶段,格林豪斯通过参与瓦格纳建筑学院的教学工作,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格林豪斯的教育方法深受学生和同行的赞赏,奠定了他作为教育家的声誉。
第二阶段:艺术与手工艺运动(1919-192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格林豪斯被任命为魏玛国家艺术学院的院长。
他在这个阶段开始了对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研究和实践。
格林豪斯相信,在现代工业化的背景下,艺术和手工艺的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且实用的设计作品。
他通过组织工作坊和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并强调设计与实用性的结合。
这一时期的格林豪斯作品充满了创造力和实验性,为他后来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魏玛至德国职业设计学校(1928-1933)从1928年起,格林豪斯将自己的教育实践从魏玛国家艺术学院转移到德国职业设计学校。
这一时期,他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践。
格林豪斯强调从事实出发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培养自己的设计能力。
他也开始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引入教学中,强调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在这一阶段,格林豪斯的教育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被认为是建筑与设计教育的典范。
第四阶段:架构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家(1933-1969)在纳粹党掌握德国政权后,格林豪斯被迫离开德国。
他移居美国,并在哈佛大学担任教职,开始致力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