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简介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1
瓦格纳作曲家介绍瓦格纳作曲家介绍一、瓦格纳的生平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1883年)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歌剧之父。
他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在德国音乐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瓦格纳的音乐风格瓦格纳的音乐风格独特,它融合了德国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的精华。
他的音乐常常深邃厚重,在交响乐和歌剧中巧妙地结合了旋律和和声,给人一种强烈而激动人心的感觉。
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罗恩格林》等。
三、瓦格纳的创作理念瓦格纳追求音乐与剧本的完美结合,他创立了“音乐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他认为音乐应该贯彻整个剧情,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他还提出了“综合艺术”的概念,认为音乐应该与舞台设计、舞蹈和表演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验。
四、瓦格纳的影响瓦格纳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理念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他的音乐风格对于后来的作曲家和音乐家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参照。
他的歌剧作品影响了整个音乐界,成为了许多歌剧演绎的经典。
五、瓦格纳的争议瓦格纳的作品和言论也曾引起过一些争议。
他的一些政治观点被指责为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他的歌剧曾在德国的纳粹政权时期被滥用。
然而,尽管这些争议,瓦格纳作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仍然被广泛认可和尊重。
六、瓦格纳的成就瓦格纳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丰富多样,风靡全球。
他的歌剧作品被广泛演唱和演出,并且仍然受到许多舞台剧院和歌剧团体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七、总结瓦格纳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蕴含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感,而且在音乐形式和创作理念上也具有独创性。
他对于音乐界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赞誉。
无论是其伟大的创作成就还是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瓦格纳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曲家。
作曲家瓦格纳是谁瓦格纳,德国作曲家,作为近代欧洲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巨匠。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作曲家瓦格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
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
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
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
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作曲家瓦格纳的生平瓦格纳生活的时代, 在德国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
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
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
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与合唱,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
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意词。
简述瓦格纳的艺术成就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和戏剧作品对于西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宏大的戏剧构思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音乐史上的天才。
瓦格纳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他对音乐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上。
他对于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作品中,他将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被称为音乐剧。
他的音乐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观念的传递。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深刻的艺术享受。
瓦格纳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他对于音乐语言的创新上。
他将歌剧中的音乐元素发展到了极致,创造出了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音乐语言。
他善于运用和声技巧和音乐结构,使音乐旋律和情感更加贴合剧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他对于管弦乐队的运用也非常独特,创造出了宏大壮丽的音乐效果。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大规模合唱和管弦乐队的齐奏,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瓦格纳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他对于剧院艺术的革新上。
他提出了“综合艺术”(Gesamtkunstwerk)的理念,认为歌剧应该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
他建立了自己的剧院,即贝洛克斯音乐节剧院,为他的作品提供了理想的演出场所。
他在剧院的设计中注重细节和效果,使观众能够全方位地体验到他的音乐和戏剧。
瓦格纳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他对于音乐教育的贡献上。
他积极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音乐人才。
他在德国各地设立了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音乐家应该具备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技巧。
他的教育成果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学生身上,更为整个德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瓦格纳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音乐形式、音乐语言、剧院艺术和音乐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瓦格纳,出色的“愤青”作者:肖复兴来源:《档案天地》2012年第10期在我的眼睛里,瓦格纳(1813—1883年)有点像是一个现在所说的“愤青”,或者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翻着跟头的小资产阶级”。
在所有的音乐家中,大概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他更富有激情的了,只是那激情来也如风,去也如风。
1849年“五月革命”时期,他和柏辽茲、李斯特一样激情澎湃,爬上克罗伊茨塔楼散发传单,遭通缉而不得不投奔李斯特,在李斯特的帮助下逃到国外,流亡了13年。
1862年他被赦,虽然到处指挥演出,却收入寥寥,濒于绝境,险些自杀之际,又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巴伐利亚二世召他去慕尼黑,他成为了宫廷乐长,在他人到中年之后,给予他实现音乐伟大梦想的一切物质条件,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住在那里的一座湖滨别墅里,和李斯特的女儿、著名指挥家彪罗(1830—1894年)的妻子柯西玛,堕入爱河,一发而不可收,最后在那里结婚生子,为儿子取名叫做齐格弗里德,他所创作的歌剧《齐格弗里德》就是为纪念儿子的出生。
瓦格纳,他一生都绝不满足于音乐,而希望超越音乐而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博览群书,13岁时就已经翻译过荷马诗史的前12卷。
他希望集音乐、文学、哲学、历史等于一身,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尽管保罗·亨利·朗格在《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中,称他和尼采是19世纪精神方面最强大的思想家。
在我看来,他无法和尼采相比,他的性格注定他成为不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就连那个时代最反对他的尼采那样的哲学家都成不了。
他的激情澎湃、想入非非,不甘心屈人之后,总想花样翻新,又总是翻着跟头动摇着、水银一样动荡着的,艺术大概是他最好的去处和归宿,在音乐里,他可以神游八极,呼风唤雨。
(一)26岁叩响巴黎音乐之门回顾一下瓦格纳的创作过程,的确很有意思。
因为他不是那种奉公守法的人,他的创作不是一条清浅平静的小溪,而是一条波澜起伏的大河,恣肆放荡,常常会莽撞得冲破了河床而导致洪水泛滥。
1月29日瓦格纳生平及创作年表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
少年时期瓦格纳即由于身为演员的继父的引导而逐渐对戏剧和音乐发生兴趣。
当时正值第一部伟大的德意志民族自身的歌剧、韦伯的《魔弹射手》的成功演出,认识作曲家本人以及受到歌剧本身的强烈感染和震撼,对瓦格纳后来的艺术创作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从小就开始的对德国本民族的传说、莎士比亚戏剧和古希腊神话的深刻迷恋,还有对古典主义和新兴浪漫主义音乐的同样崇拜,促使瓦格纳最终走上一条崎岖曲折、满布荆棘然而最终使他赢得曙光的艺术之路。
瓦格纳第一、二部歌剧作品《仙妖》和《爱情的禁令》并没有取得成功,正当他的艺术才华难以被承认同时生活拮据时,按照法国大歌剧创作的《黎恩济》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扬。
但是,瓦格纳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独立的艺术理想追求以迎合观众的“梅耶贝尔式口味”,他要继承韦伯开创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传统,创造崭新的、真正能够反映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伟大艺术——也正是他从小的梦想: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完美结合”。
于是《漂泊的荷兰人》首演时,观众陷入漠然和困惑之中,他们只是因为他的《黎恩济》的作者而礼节性地鼓掌——他们甚至不相信这出自一人之手——到了《汤豪瑟》,愈趋离奇的情节、诡异的人物、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使观众们感到害怕。
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古老传说所显示的神秘力量,还未能够被人们完全理解。
但是,瓦格纳的成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奠定的。
为了寻求能够表现他的艺术理想的音乐,他努力地去“导致和声语言和管弦乐色彩的极端扩张”,创作出最复杂的、最瑰丽的、最震撼的同时也是能够深深驻留于人们心目中的音乐。
神话和史诗具有无穷的、永恒的魅力,它们常常是民族悠久历史的最贴切反映。
瓦格纳的代表作——自《漂泊的荷兰人》以来所有歌剧作品——的素材均来自描述古老传说的神话和史诗,而他总是自撰台本——他的台本代表着德国乃至欧洲十九世纪下半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以及自行设计舞台场景,这使他能够将音乐天才和创作灵感最佳地统一起来。
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是重视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
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触情生情,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引发的幻想、想象。
于是,标题音乐盛行起来。
他们也应用古典传统的形式或曲体名称,但往往以全新的、自由的方式处理。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
例如“性格小品”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种随兴之所至,表现某种情趣、心境、感触的小曲。
当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
他们抒发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
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都有与他们的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
而他们的音乐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广泛社会性、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的意义。
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专门以演奏为职业的钢琴家。
在这以前,作曲家与演奏家是合而为一的。
就是说,钢琴曲大都是由写作乐曲的作曲家自己演奏。
职业钢琴家的出现,意味着作曲与演奏的分工。
分工的结果,是演奏技巧的空前提高。
那种令人耳晕目眩的超级技巧,是音乐会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适应这种需要,这时期出现许多含有高超演奏技巧的钢琴曲,与此同时,大量目的只是为练习技术的钢琴练习曲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那位“折磨”了几代钢琴家的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车尔尼(1791—1858)的没完没了的练习曲,就写于这时期。
除他外,克列门蒂(1752—1857、克拉玛(1771—1858)、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等人,也都写下了有价值的技术练习曲。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的音乐鬼才法国的贝多芬代表作:《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
管弦乐:《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
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特洛伊人》。
2.序曲集(包括《罗马狂欢节》、《李尔王》、《海盗》等)。
不可言状的留白——瓦格纳“无终旋律”发布时间:2021-07-07T05:59:44.392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1期作者:蒋楠[导读]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歌剧的改革者,首创“乐剧”,实现了音乐为戏剧服务的创作理念。
“无终旋律”是瓦格纳歌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摘要: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歌剧的改革者,首创“乐剧”,实现了音乐为戏剧服务的创作理念。
“无终旋律”是瓦格纳歌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不停止的旋律而已,它还涉及复杂的和声进行、对位化的旋律,以及对结构的模糊化处理,突破了传统旋律的概念,将旋律视为音乐本身,使得“无终旋律”成为为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瓦格纳;无终旋律;和声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歌剧的改革者,首创“乐剧”,实现了音乐为戏剧服务的创作理念。
他领导的歌剧改革为后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影响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等一批作曲家。
在他的乐剧中,音乐是为戏剧的服务的。
为了改变意大利式歌剧中重华丽技巧而轻戏剧内容的局面,提出了整体艺术的创作理念。
在此基础上,他将“主导动机”作为表达人物内心的材料,交织在各个声部,用”无终旋律“将剧情串联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整体。
一、无终旋律的提出“无终旋律”(Endless melody)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860年公开信《未来的音乐》中。
文章中写到:毫无疑问,诗人的伟大之处是看他如何在语言中留白来衡量的,这种留白让我们体验到某种不可言状的东西;音乐家正是扮演了把这个不可言说的秘密说出来的角色,而他可以依赖的把这种不可言状之物变成音响的最好形式就是无终旋律[1]。
瓦格纳在此文中并没有说明无终旋律的具体概念,只是提到将无终旋律作为音乐情绪变化的处理手段。
音乐家瓦格纳是谁瓦格纳是德国历史上浪漫主义的作曲家,是德国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音乐家瓦格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音乐家瓦格纳的简介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
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
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的音乐评价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无可否认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
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Arthur de Gobineau)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
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
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
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
1878年1月3日,瓦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
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
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拯救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瓦格纳事件读解【最新版】目录1.瓦格纳事件简介2.瓦格纳事件的历史背景3.瓦格纳事件的过程及影响4.对瓦格纳事件的评价正文【瓦格纳事件简介】瓦格纳事件指的是 19 世纪德国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创作的一部名为《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四部曲歌剧。
这部作品因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讨论,对后世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瓦格纳事件的历史背景】瓦格纳事件发生在 19 世纪的德国,这个时期正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国家统一的历程中。
瓦格纳作为德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和理念受到了德国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瓦格纳及其作品成为了德国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瓦格纳事件的过程及影响】《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的代表作,该作品分为四部,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的骑行》、《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
作品讲述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以北欧神话为背景,探讨了人类与神祇之间的关系、善恶的较量以及世事无常等主题。
瓦格纳事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德国音乐和歌剧的发展,使得德国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其次,瓦格纳及其作品成为了德国民族主义的象征,对于德国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心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瓦格纳事件对后世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音乐家和文化人受到瓦格纳的启发,创作出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对瓦格纳事件的评价】总的来说,瓦格纳事件对于 19 世纪德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瓦格纳及其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和文化人。
然而,瓦格纳事件也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有人认为瓦格纳的音乐过于复杂和沉重,难以理解和欣赏。
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
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
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艺术成就
1、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
2、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3、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
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