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瓦格纳歌剧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赛》的艺术特征分析作者:谭畅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8期【摘要】《汤豪赛》是瓦格纳非常著名的一部戏剧,主要讲的是一个忧伤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汤豪赛和瓦尔特堡领主的侄女伊丽莎白,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在《汤豪赛》这部歌剧中,艺术特征较为明显,值得深入研究。
文章简要分析了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赛》的艺术特征,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瓦格纳;歌剧;《汤豪赛》;艺术特征在本部歌剧《汤豪赛》中,瓦格纳在进行戏剧创作时应用了超自然意象,将人们对于感情的热情充分展现了出来,同时借助于超自然意象,观看者也可以对当时的独裁统治和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和把握。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上来讲,本部歌剧打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有机融合了音乐和戏剧,将《汤豪赛》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了出来。
一、歌剧《汤豪赛》概述瓦格纳是19世纪后期欧洲一位比较有名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他集中了多重身份,如作曲家、指挥家、哲学家、剧作家等。
通过研究发现,瓦格纳的歌剧有着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很多演员都无法领悟到歌剧当中的神韵,因此,我们通常用“艰难”两字来形容瓦格纳的歌剧。
在瓦格纳创作的这些歌剧作品中,十分优秀的一部就是《汤豪赛》,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在编制本部歌剧的过程中,作者将中世纪两个较为经典的传说故事给融入了进来,这部杰作在19世纪可以算作演绎起来难度最大的一部。
通过演绎《汤豪赛》这部歌剧,其实就可以将一个职业歌剧院的演绎水平和专业水平反映出来。
我国中央歌剧院的院长曾经评析过《汤豪赛》这一作品,他说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是非常繁琐和庞大的,在对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先决条件,否则很难完美地演绎他的作品。
二、歌剧《汤豪赛》的艺术特征分析(一)应用了超自然意象瓦格纳将超自然意象应用到了两部歌剧创作中,《汤豪赛》是其中之一,在歌剧中,大力体现了人类超自然的情感,对一个国家和公民的情感进行了大力称颂,并且在创作过程中,还将一系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元素给应用了过来,并且很切合实际,因为将时代意义和现实背景融入到了它的内容中来。
OUTLINE / Wagner wrote 13 opera works throughout his life, but he thought the first 3 immature "student works,M so they were never performed at the Bayreuth Festival, This present essay and the last two discuss Wagner’s music dramas, but they cover only 10 works which have been performed at Bayreuth, known as the “Bayreuth Canon.” This article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ix non-Ring works, not following their premiere times but in the order of i mportance in the opera field and the personal preference of t he author.聆赏乐剧歌剧22年全记录之七—瓦格纳其他乐剧简介(下)Introduction to W agnerr s Non-Ring Music Dramas (Part III)文:杨世彭瓦格纳曾孙女卡特琳娜•瓦格纳2008年在拜罗伊特执导的《纽伦堡的名歌 手》第一幕选拔歌手的场面。
充满板逆 性的贵族瓦尔特大摇大摆坐在中间《纽伦堡的名歌手》这是瓦格纳创作的唯一一部喜剧性 的乐剧,题材也取自鲜活的凡间故事, 不像他的其他乐剧都与英雄传说或神仙 鬼怪等等有关。
这部三幕乐剧瓦格纳在 1844年就列出了大纲,但等到1867年 才全部完成;在这漫长的23年间,瓦 格纳遍尝穷困苦难,包括长达18年的 流放及政府追捕。
浅谈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中的现实主义引领德国浪漫主义乐剧形式19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兴起。
在歌剧方面,德国因为先前没有浓厚的歌剧传统,直接继承了莫扎特的歌唱剧《魔笛》进而发展为浪漫主义歌剧,此时欧洲盛行的歌剧以写实题材风靡一时。
1821年,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于柏林首次演出,确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重要地位。
1831年,德国歌剧作曲家马施内创作了《吸血鬼》、《圣殿骑士和犹太女郎》和喜歌剧《猎鹰者的新娘》,作者多用乡民场景和饮酒歌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瓦格纳将德国歌剧发展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不单是对于音乐思想方面,其他的还有文学、戏剧,甚至政治和道德思想方面。
瓦格纳认为音乐与戏剧、舞台布景等要素的地位是相同的,他将各种艺术融合在自己的乐剧里。
“瓦格纳的音乐表情浓郁,有力的烘托剧情,气概万千地统治了整个19世纪,并把音乐世界分裂成对立的两派。
他的影响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在100年后的无数作曲家身上仍是最重要的因素。
”1瓦格纳的乐剧对于音乐、文学、美学、思想、甚至世界历史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简明主题的复杂乐队瓦格纳的所有歌剧台本都是他自己创作,在选定题材后开始大量阅读原始材料,在写出散文稿和台本之后,才开始创作音乐,配合着脑海中的音乐同时萌生了舞台上的戏剧场景。
瓦格纳受到了韦伯歌剧的德国浪漫主义精神启发,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他瞧不起迈耶贝尔,但也被其浮华的歌剧风格感染。
起初,瓦格纳关于浪漫主义歌剧题材的选择方面,拿不定主意写历史剧还是神话剧,“在他完全认识到纯粹的历史不足以成就艺术这一事实之后,”2他决定1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编《简明牛津音乐词典》【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9月第4版P12352保罗·亨利·朗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P751选择了神话题材。
瓦格纳发展了主导主题的运用,在他的歌剧里,主导主题不但用来刻画人物,同时也用来揭露人物情感,并通过管弦乐织体将其非常丰富地演绎出来,乐队成为一个整体被应用为新一种歌剧的表现手法。
浅析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瓦格纳歌剧的悲情性作者:路舒婷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在西方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瓦格纳以他的歌剧闻名,他不但作曲还自己编写歌剧剧本,在德国的歌剧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前面承接莫扎特、贝多芬的传统创作,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作曲的潮流。
同时,因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也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从瓦格纳创作的歌剧来看,《莱茵的黄金》、《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在音乐上都具有悲观的和死亡的情绪。
其中,尤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最为突出。
【关键词】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悲情;哲学;歌剧一、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背景我们从瓦格纳创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前开始考察,早年的瓦格纳就对欧洲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有敏锐的反应、青年时期就创作出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作品。
在当时社会,金钱主宰了艺术,对于那些真正爱艺术的作曲家来说,实在无法忍受以金钱来衡量艺术,瓦格纳更是摆脱不了那种精神压抑的折磨。
不单单是精神上的折磨,瓦格纳的物质生活和感情生活更是不如人意。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创作于1858年,这个时期正是瓦格纳创作巅峰时期,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玛蒂尔德。
当年瓦格纳给玛蒂尔德的丈夫谱写过声乐套曲。
玛蒂尔德的丈夫很欣赏瓦格纳,并出资赞助他。
而他却对玛蒂尔德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彼此欣赏。
可以说瓦格纳非常依恋于玛蒂尔德。
对于瓦格纳来说,玛蒂尔德就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是他们恋爱的“结晶”。
为了让瓦格纳有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玛蒂尔德就把瓦格纳接到了自己的家中,瓦格纳就在那里完成《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正是面对这种多方面巨大的折磨,瓦格纳创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作品中处处都有自己的影子。
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悲剧因素来源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背后,正是瓦格纳身处异国漂泊了十几年,无依无靠,他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坎坷,经历也是相当的波折,造就了他思想上的复杂多变。
不可言状的留白——瓦格纳“无终旋律”发布时间:2021-07-07T05:59:44.392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1期作者:蒋楠[导读]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歌剧的改革者,首创“乐剧”,实现了音乐为戏剧服务的创作理念。
“无终旋律”是瓦格纳歌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摘要: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歌剧的改革者,首创“乐剧”,实现了音乐为戏剧服务的创作理念。
“无终旋律”是瓦格纳歌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不停止的旋律而已,它还涉及复杂的和声进行、对位化的旋律,以及对结构的模糊化处理,突破了传统旋律的概念,将旋律视为音乐本身,使得“无终旋律”成为为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瓦格纳;无终旋律;和声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歌剧的改革者,首创“乐剧”,实现了音乐为戏剧服务的创作理念。
他领导的歌剧改革为后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影响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等一批作曲家。
在他的乐剧中,音乐是为戏剧的服务的。
为了改变意大利式歌剧中重华丽技巧而轻戏剧内容的局面,提出了整体艺术的创作理念。
在此基础上,他将“主导动机”作为表达人物内心的材料,交织在各个声部,用”无终旋律“将剧情串联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整体。
一、无终旋律的提出“无终旋律”(Endless melody)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860年公开信《未来的音乐》中。
文章中写到:毫无疑问,诗人的伟大之处是看他如何在语言中留白来衡量的,这种留白让我们体验到某种不可言状的东西;音乐家正是扮演了把这个不可言说的秘密说出来的角色,而他可以依赖的把这种不可言状之物变成音响的最好形式就是无终旋律[1]。
瓦格纳在此文中并没有说明无终旋律的具体概念,只是提到将无终旋律作为音乐情绪变化的处理手段。
浅析瓦格纳歌剧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作者:刘亦歆陈虎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选择理夏德·瓦格纳的著名歌剧《唐豪塞》中的《晚星颂》为研究对象。
从这首咏叹调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入手,力求呈现这首咏叹调的演唱风格、情绪、及伴奏配合特点。
通过本文让读者了解瓦格纳歌剧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处理方式,并供相关音乐专业人士借鉴。
【关键词】瓦格纳;歌剧;咏叹调;演唱处理理夏德·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
他一生创作了11部歌剧,其创作生涯中期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他积极向上的歌剧改革意图。
本文的《晚星颂》为瓦格纳所创作歌剧《唐豪塞》中的男中音咏叹调选段。
这首咏叹调无论是在写作手法或是曲式结构上,都代表着瓦格纳式的音乐创作风格,表现出瓦格纳以对立的戏剧化矛盾冲破了古典主义时期温文尔雅的创作原则,他用细腻的情感表达赋予乐队以丰满、透彻、清新而又恰当的和声与伴奏织体,而这种叙述的表达使得音乐与文学以及戏剧联合一体从而丰富了歌剧自身肌体,博得了众多表演者的喜爱。
一、《唐豪塞》中的咏叹调《晚星颂》的艺术特征(一)感情表现特征瓦格纳的创作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从来没有受到过正规音乐学院的培训,并且他一生都不会弹奏钢琴,但他只用了6个月就自学了和声学与对位法,领悟了和声与对位曲式构造的内在含义。
研究瓦格纳作品感情表现特征,可以分段落分析,如:《晚星颂》第二段歌词中的35-37小节中将第一段歌词含义继续升华,空间感得到提升,画面感由平面转向立体,描写了在天空中闪耀的星星;在此处也逐渐由写景过渡到抒情,对着天上的星星说出了内心话语“闪耀吧,可爱温柔的星星们”,表达了骑士沃尔夫拉姆的美好愿望并希望群星能指引爱人伊丽莎白走出思念的苦痛。
在此段中,瓦格纳依然沿用了自己惯用的半音手法,给人以依托感,对比第二段前、中段落中大段的高音声部、长音延续以及低音声部的音符交替进行旋律型,最后的结尾处则是用半音手法,再一次凸显出情绪的变化,表现出了沃尔夫拉姆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慕以及急切想要帮助她走出困境的心情。
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的配器分析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所创作的一部作品,可以说是他最为著名的歌剧之一。
作为这部歌剧的序曲,瓦格纳运用了精细的配器技巧来展现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的配器丰富多样,既展现了瓦格纳独特的音乐风格,又表达了戏剧故事的深远内涵。
整个序曲由弦乐器打开,展现出纯净和平静的情感。
接下来木管乐器进入,为整个序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采用了大量的铜管乐器,使得整个序曲的音响效果更为庄重和壮丽。
序曲开始之初,由弦乐器奏出宁静的旋律,以呈现出主人公沉思的情感状态。
之后,音乐逐渐加重并增加了弦乐器的数量,同时加入了一些轻盈的木管乐器,为听众带来了一种欢快和愉悦的氛围。
这种交替的音乐表达手法,不仅突出了瓦格纳擅长的音乐对比和变化,同时也与剧情中人物情感的变化相呼应。
在整个序曲中,瓦格纳运用了强有力的打击乐器,如定音鼓和大鼓,以增加音乐的张力和戏剧性。
同时,他还通过运用低音提琴的连奏和长号的独奏,突出了序曲中的一些关键主题。
这些配器手法使得乐曲更加有力和震撼,表达了作品中重要情节的紧张和激发。
此外,在整个《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声的运用。
瓦格纳巧妙地将合唱和独唱与管弦乐器相结合,以呈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也是歌剧的特点所在,通过音乐和歌唱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总体而言,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的配器堪称精妙。
他运用了多样的乐器和技巧,以展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整个序曲通过瓦格纳的配器手法,将音乐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听觉效果。
这部歌剧无论是音乐还是故事情节都具有深远的内涵,其配器的精妙运用更增添了其艺术魅力。
对于理解和欣赏该序曲,我们应该重视其配器所表现出的情感和表达手法,从中领悟到瓦格纳这位伟大作曲家的独特才华综合而言,《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展现了瓦格纳擅长的音乐对比和变化,配器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剧情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评瓦格纳歌剧《唐豪瑟》
相比《茶花女》、《图兰朵》等意大利作品,中国观众对德奥经典较为疏离陌生,瓦格纳的歌剧尤甚。
然而,瓦格纳的作品对于世界任何一个歌剧院都是高山仰止的极限挑战。
且不说其音乐语言之繁复,技术含量之高难,单就声乐而言,一般的演员就难以胜任。
演唱瓦格纳歌剧,需要“特殊材料”练就的歌唱家。
2008年金秋,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唐豪瑟》亮相北京保利剧院,是该剧原版在中国大陆首演。
2011年夏季,中央歌剧院在北京天桥剧场成功演出《唐豪瑟》,是该剧的中国版首演。
《唐豪瑟》的文本结稿于1843年5月22日,这一天正是瓦格纳的30岁生日。
直到1845年4月13日,总谱首稿才全部完成。
该剧曾经过数次修改,最大的一次改动在法国首演之前——依照巴黎的风尚趣味,从第一幕维纳斯堡开场音乐发展出一段芭蕾舞曲。
瓦格纳起初对此十分反感,最后“以非常喜悦的心情”谱写完成。
在现今世界歌剧舞台上,《唐豪瑟》的巴黎版本广受欢迎;而1845年10月19日德累斯顿宫廷剧院的首演版本,则坚持忠实作曲家原作的艺术理想。
两个版本皆为经典。
《唐豪瑟》是一部三幕歌剧。
一般要从黄昏的18时30分,演到将近午夜的23时30分。
这不仅对演员,对观众也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该剧是瓦格纳根据13世纪两个原本并无关联的传说演绎而成。
唐豪瑟,一个善唱情歌的青年骑士,同纯洁少女伊丽莎白相爱,可为了满足情欲而投奔维纳斯堡;疯狂邪恶的欢乐又使其厌倦,回到骑士歌咏赛场瓦尔特堡,因耻笑同伴歌唱纯洁爱情、纵情赞美维纳斯而受到驱逐;后来他又跟随朝圣者去罗马祈望得到教皇宽恕未果,重新陷入困顿颓丧的境地;伊丽莎白为爱而牺牲,唐豪瑟倒毙少女身旁,灵魂终得救赎。
2008年10月以前,尽管大多数中国歌剧爱好者尚无机会现场聆赏《唐豪瑟》全剧,但对于该剧的序曲大都不会陌生。
这首著名的序曲统领全剧,所有的人物、事件、思绪、情感均涵盖其间,令人清晰可辨。
这段三部曲式的音乐,蕴含了灵与肉的抗衡对峙、争锋较量。
维纳斯堡和图林根山谷的场景音乐,既是一种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角色内心的投射与反映。
重要段落《朝圣者合唱》,提炼升华了全剧主题,音乐自远而近、由弱变强,渐次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
唐豪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登徒子。
“神可以终日享乐,而我只是附属的替身。
我需要的不只是情欲,心中还有痛苦……”无论在横生欲念的维纳斯堡,还是在洒满圣辉的瓦尔特堡,唐豪瑟都是孤独寂寞的那个人。
好的演绎者注重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放荡不羁和洒脱开朗也掩饰不住唐豪瑟深沉的孤独感与痛苦感。
“我用快乐的歌曲赞颂你……”第一幕“恋歌”,第二幕“赞歌”等都是他的重要唱段,第三幕“罗马之行”最为出彩,唐豪瑟的迷茫怅惘、自省冥思、自暴自弃、委顿绝望,尽在声情并茂中表达出渴望救赎的悲剧力量。
维纳斯和伊丽莎白,唐豪瑟更爱哪一个?两个角色恰是瓦格纳内心深处刻印的女人的两个侧面——神性与人性。
维纳斯和伊丽莎白的统一体才是最完美的女人。
这点类似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一个热烈如火、娇艳妩媚;一个纯净如水、清淡素洁。
但,维纳斯纠缠唐豪瑟,一个女人阻止一个思恋凡尘的男人,无能为力,她失败了;伊丽莎白保护唐豪瑟,一个女人阻止一群拔剑相向的男人,以柔克刚,她成功了。
瓦格纳的音乐以深刻的哲理、悲剧的力量,在高度艺术化的崇高与净化中,感动着无数观众。
《唐豪瑟》中大量的重唱与合唱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有乐评家说,一流阵容的唱片和三流演出的现场,应选择后者。
因为,歌剧艺术的全部魅力,只有在现场欣赏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
歌剧从不以其情节的统一连贯或条理清晰而取胜,关键是音乐内在的逻辑脉象。
瓦格纳歌剧的文本和音乐,永远只由其一人担纲。
也因此,在世界歌剧中独树一帜、影响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