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作者: 薛玲
作者机构: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社科部,天津300350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观察
页码: 134-13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3期
主题词: 怀特海 过程哲学 本体论原理 现实存在
摘要: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它是一种以过程—关系观点来看待世界的新哲学,它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科学革命为基础,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哲学宇宙观。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涵盖了六大原理,通过对怀特海本体论原理重点而详细地论述,可以得出怀特海的本体论原理所持的观点是,现实存在就是每一生成过程的唯一理由,没有任何现实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凭空产生的。
怀特海的本体论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个体生成: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之意蕴摘要: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个体在涡式循环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教育中,个体生成的最终目的体现为“智慧人”,他是个体的“生命与意义”、“社会与实践”、“灵魂与境界”的完美和谐统一。
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面向具体个人,通过自由与纪律的节奏、借助技术教育及其科学与文学的统一关系、挖掘古典教育在当代的意义是教育促进个体生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个体生成;过程教育哲学;怀特海学者霍桂恒把作为西方哲学当前生长点的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比喻为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只有用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去探讨社会个体及其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这只“蝉”才可能彻底退去它最后的“硬壳”飞翔起来。
这个比喻形象指明了研究怀特海的哲学,当然包括他的过程教育哲学的方向。
一、教育是个体生成的动态过程吗?怀特海把整个西方教育哲学的病症总结为“实体性思维的毛病”,这个毛病由于忽视甚至无视活生生的生命个体面向自然、社会和宇宙生存的丰富性、开放性、多样性、整体性,应该“完全抛弃”。
因为这种“僵滞”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制造了干涸的“撒哈拉沙漠”:把个体的大脑看作是“可以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思想的匣子”,把个体的成长看作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把个体的进步看作是做“均匀不变的、持续稳定的、并不因为类型或速率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的匀速运动,把个体的生活经历看作是“想拆掉拼图游戏的七巧板那样,把它们拆成分离的小块”,……从这样的教育中走出来的个体是“空心人”;怀特海以为,即使教育认识到“无人”教育的危害,并且以更加心理化、系统化的方式高效率传递知识,也只是“书呆子”的教育:缺乏想象力而仅仅机械地凭知识办事,会夸夸其谈却不知如何运用掌握的知识。
“这些年轻人就像是打了预防针,不再有任何智慧的火花进发”;即使这种教育注意到“填鸭式”的危害,加强个体在教育中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训练,这种教育培养的也只是“实干家”或“工匠”,“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芸芸众生在艰难地劳作,他们疲倦、不满、精神上冷漠”。
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作为西方哲学当前生长点的怀特海过程哲学提要:怀特海的过程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它的、探索过程和方向概括地表现了西方哲学在20世纪所走过的历程和进一步的探索趋势它强调过程和价值问题的初衷,对过程的具体,以及对主客二分法的批判和扬弃,都表现出了当前西方哲学艰难的蜕皮过程但是,由于没有对包括研究者本身在内的个体加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没有立足于现实个体生成过程的维度和文化维度,用个体生成论的立场和进行过程哲学研究所以并没有彻底解决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的问题因而尽管表现出蜕皮的愿望和趋势,最终却没有完成这样的过程。
只有运用个体生成论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这样的研究这种蜕皮过程才有望完成,从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境地。
关键词:过程哲学价值与事实,无主体状态平面化静态视角个体生成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仅从表面上看表现为强调价值的哲学与强调事实的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从学理上表现为有关西方哲学如何从事实出发推论出价值的问题同时就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缩影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而言,也表现为如何使过程哲学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到动态、从对过程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到对生成的立体性动态描述、从竭力把价值客观化到充分重视价值的主观性文化维度形象地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在没有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只能在平面上进行相应的观察和研究论述,而只有完成了这样的蜕皮过程,它才有可能展翅高飞以更加广阔的动态视角去考察和研究同样广阔的动态性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真正符合实际的结论我认为,只有运用个体生成论的研究立场和方视角进行充分重视作为个体的主体的过程哲学研究,这只蝉才可能彻底蜕去它最后的硬壳而飞翔起来。
一、蝉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破与立就一只蝉的完整生命历程而言它虽然命中注定会蜕掉最后自己的那一层硬壳,摆脱只能平面爬行的状态而飞翔起来但在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平面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二维空间中爬到哪里算哪里;而且,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它的视角的平面性,使它的感觉具有浓厚的静止和孤立色彩。
怀特海与老子的哲学类同性和教育独特性李方【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5【摘要】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老子的道哲学的类同性在于过程论、生成论、辨证论、生命论、自然论、宗教论、形而上学等方面。
老子的道哲学中可窥见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思想渊源。
怀特海过程教育的独特性在于突出教育节奏、学校教育、创造教育、整合教育,以及其教育为社会、人类、自然服务的理念;老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是其社会大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成仙教育、学道教育、养生教育和处世教育。
%Whitehead's process philosophy and Laozi's Taoist philosophy are similar in philosophies of process, generativity, dialecticity, vitality, naturality, religion and metaphysics. Whitehead's process education is peculiar for its emphais on 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 rhythm, creative eduation, wholesome edu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edcuation serving society, humanity and nature. Laozi's eduation ideology is peculiar for its society's general education in aspects like immortality, Taoism, vitality and social conduct.【总页数】9页(P17-25)【作者】李方【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2【相关文献】1.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J], 张晓洁2.怀特海过程教育哲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 冯石岗;张丽;高策3.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 [J], 王仙;安宁4.怀特海教育哲学思想对大学通识课教育的启示 [J], 王建志;逄奉辉;常春5.略论老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J], 胡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怀特海过程哲学怀特海过程哲学是20世纪初由英国逻辑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提出,主张哲学研究的是过程而非固定的实体或对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哲学思想。
该思想的特点是把变化和流动看作是一种基本的哲学问题,它认为时间、变化和流动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将事物从静态的、固定的实体变成了动态的、流动的过程。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背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出现必然与时代背景有关。
19世纪后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熵的概念使得人类开始能够理解和追述这个世界的发展演变过程,这种趋势在20世纪持续加强。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产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强调静态实体的哲学观念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反思。
二、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1、过程是哲学研究的重点。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哲学研究的不是静态的实体或对象,而是它们的变化和流动,这种变化和流动是本质的、至关重要的。
在怀特海看来,万物皆在变化,变化和流动是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
2、时间是基本的哲学概念。
怀特海过程哲学将时间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世界各种变化流动的动态性归根结底就是时间本身在不断地流逝。
时间靠本质不可分割、不可退化;时间是世界存在的条件。
3、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有目的的。
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一切过程都不是无目的、无规律的,都是在过程中独自向目的性的方向发展。
外部的力量只是导向达到目的的推动力,并没有改变过程的本质。
4、过程不是绝对自主的,它们相互关联。
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过程不是单独展开,而是相互关联的,一切过程都是群体性的、关联性的,没有过程是孤立的。
三、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及其对哲学和学科的启示。
怀特海过程哲学对哲学、科技等多个学科都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它启示我们,一个过程的本质是它的变化和流动,过程的本质也是走向目的,而不是靠本身的自主力量,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
此哲学还可以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在生态学、气象学、交通规划等学科的研究中,过程哲学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过程哲学过程哲学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创立的一种新哲学,亦称为“机体哲学”,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等著作中。
过程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新哲学首先,过程哲学扬弃传统西方哲学中各种旧唯物主义实体学说,主张以关系—过程观点看世界。
不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都是以世界是由某种物质实体构成的这一根本观点为前提。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则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明确否定旧唯物主义实体观,以全部现实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为出发点,坚持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
其次,过程哲学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观,坚持精神也是宇宙中的现实存在,并且精神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根据过程哲学,宇宙中的所有现实存在包括无机物,既有其物理极也有其精神极。
正因如此,宇宙才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了“宇宙最美的精神花朵”——人类精神。
否则,人类精神的出现就只能归之于奇迹。
此外,怀特海也明确地否定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关于“人是机器”的观点,认为这种所谓“科学唯物主义”根本不能真正地说明精神的运动过程,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类的经验、灵魂等何以产生,而“说明什么是完全现实的和人类经验如何出现,是怀特海哲学的中心任务。
”再次,过程哲学还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哲学,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内在关联的,统一于现实的存在过程之中。
怀特海认为,现代哲学对物理和精神一直加以严格区分,笛卡尔教导我们要对物质和精神进行不同的形而上学思考,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独立的实体,并人为地割裂二者的内在关联,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正是近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根本缺陷。
第四,过程哲学还批判了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片面性,强调经验与实在世界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怀特海认为,分析哲学强调对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进行分析,强调所谓“语言学转向”等,但却从根本上忘掉了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与客观实在的真实关系。
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对人生命本质的诠释作者:颜峰罗方禄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怀特海及著作《过程与实在》所阐述的过程哲学蕴含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
相较于西方传统哲学,过程哲学具有生成性、共生性、相互关联性、现实关怀性等特点,诠释了生命的过程性、整体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怀特海;过程哲学;生命哲学;生命的过程性;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超越性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043−04现代性问题的本质是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及存在价值的生命意义,西方式的现代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生命的迷茫和人生意义难以实现的困顿。
“学者们认为,过程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它积极面对现代性问题,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长,认为它们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共同体;主张对理性的适度运用,这些都对我们认清现代化的本质,解决它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参考的途径。
”[1](11)生命价值的实现根植于特定生活地域下所承当的使命,人一开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人的生命便充满了哲学意味,生命意义是实实在在,是在人类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中国传统哲学就能解决心灵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安放问题,还必须借助其它先进国家、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积累的事实经验和哲学智慧,并且这些理论在引进中国时不会发生排异反应。
美国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思想,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更接近于东方哲学,尤其接近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某些思想,其对人的生命本质的阐释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从生命的过程性、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超越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过程性怀特海认为,世界是由有机体构成的,但它又不是一个静止的机体,而是一个活动的结构。
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
过程强调差异性、流变性与创造性。
过程哲学的“共生与过程原理”阐明了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过程与实在》一书有感提纲: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二、过程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三、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四、过程哲学的影响(一)过程哲学对教育的新解(二)过程哲学在当下的意义摘要:怀特海在他的主要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其中根本的是过程和事件。
过程哲学是怀特海对现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他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
怀特海的的过程哲学并不是“一家之谈”的,而是与中国东方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并且他的过程哲学也对教育有着别致的见解与应用。
在当代社会里,过程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过程思维指导着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过程哲学中国哲学教育当代意义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创立者——怀特海,成为一颗耀眼璀璨的明星活在了他那个时代,同时也活在当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影响未来一代又一代去探寻他“过程哲学”的奥秘。
那么,他的“过程哲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呢?这种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时代背景和思想、理论渊源的。
在怀特海生活的那个时代,数理逻辑和相对论蓬勃发展,自然科学概念发生剧烈变化,而当时在哲学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法国的直觉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所有的这些因素对怀特海的科学哲学、思辨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怀特海明确指出,就思想渊源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注脚而已”,并认为他的过程哲学思想“是以重现从笛卡尔开始到休谟为止的那一段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引用这一派思想家中某一位思想家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或引用所有西方思想的两位奠基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中某一位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1]。
在哲学上,他也受到了柏格森、布拉德雷、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的影响,他一反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主义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把世界看做一个统一的机体和过程。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过程与实在》一书有感提纲: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二、过程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三、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四、过程哲学的影响(一)过程哲学对教育的新解(二)过程哲学在当下的意义摘要:怀特海在他的主要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其中根本的是过程和事件。
过程哲学是怀特海对现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他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
怀特海的的过程哲学并不是“一家之谈”的,而是与中国东方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并且他的过程哲学也对教育有着别致的见解与应用。
在当代社会里,过程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过程思维指导着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过程哲学中国哲学教育当代意义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创立者——怀特海,成为一颗耀眼璀璨的明星活在了他那个时代,同时也活在当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影响未来一代又一代去探寻他“过程哲学”的奥秘。
那么,他的“过程哲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呢?这种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时代背景和思想、理论渊源的。
在怀特海生活的那个时代,数理逻辑和相对论蓬勃发展,自然科学概念发生剧烈变化,而当时在哲学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法国的直觉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所有的这些因素对怀特海的科学哲学、思辨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怀特海明确指出,就思想渊源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注脚而已”,并认为他的过程哲学思想“是以重现从笛卡尔开始到休谟为止的那一段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引用这一派思想家中某一位思想家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或引用所有西方思想的两位奠基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中某一位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1]。
在哲学上,他也受到了柏格森、布拉德雷、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的影响,他一反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主义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把世界看做一个统一的机体和过程。
每一种哲学的产生都需要理论做根基的,所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也是有很深的理论渊源的。
西方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东方可以追溯到佛教。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被列宁誉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①)的“一切皆流”、“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不会两次思考同一个事物,而且更加一般地说,任何一个主体都不会两次经验同一事物)佛教的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环都是过程哲学思想最早、最经典的表述。
再如,集传统西方哲学辩证法之大成的黑格尔,系统地论述了世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也明确提出了“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②的思想,等等。
二、过程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认为:实体是过程阶段很多可分的部分连接成的一个个体,每一事物都是经验的机遇或由经验机遇的诸个体构成,不存在物质实体(由一定种类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系统构成),存在的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件。
[3]过程的宇宙是联系的、而非原子的或神意的,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氢原子,而是存在着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的关系,还有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过程思想认为每一事物都是关系中的事件,环境中的事件。
在怀特海看来,世界是一个过程,事件世界中的一切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统一构成机体,机体的基本特征就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因此整个世界就表现为活动的过程。
简言之,世界就是过程,过程就是实在,整个宇宙乃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而已。
因此,传统西方哲学所讲的物质实体或者精神实体也好,只有在过程中才显现出其真实的实在性。
如若脱离这一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些实体便成为抽象的实体,而不再是具体的实体了。
离开这一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一切存在物都成为“永恒存在物”,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
[2]怀特海认为宇宙之所以终极的构成是事件和过程,它产生于先前事件的因果影响,出现①《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296在其自身的当下性之中,并接着导致了在未来显现出其特点的后继事件。
[4]万物无一例外地被嵌入了一种无限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之中,并在无限的空间中生成。
从怀特海的观点看,它不是把分子划分为构成基本要素的分子,而是把它当作来自先前的持续客体与与其特殊环境的互动而产生的新型事件(持续客体)的联系。
[5]从怀特海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他的过程哲学是:任何一个事件不要太关注当下的情况,而是要多看看事件发生之前的状况以及与之前客体在当前环境下的关系事件,从整体上去把握事件的过程。
根据我对《过程与哲学》这本书以及结合多份论文的理解,怀特海在书中所阐述的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过程哲学明确地把自身设定为某种抽象的思想和思辨的形而上学理论,并认为形而上学对于人类的经验和认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6]在怀特海看来,“哲学是对抽象的说明,而不是对具体的说明”。
③“形而上学范畴不是对显而易见的东西所做的独断性陈述,而是对各种终极性的普遍原理所做的试探性的系统陈述。
”④对具体的经验现象的说明,是实证科学的任务,而对抽象和普遍的说明,才是形而上学的任务,因此,形而上学必然要创立一系列一般概念。
形而上学创立的一般概念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建立一个抽象的理性王国,而是要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自然和宇宙。
其次,在本体论上,过程哲学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
[7]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连接、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机系统。
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不是所谓原初的物质或物质实体,而是由性质和关系所构成的“有机体”。
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有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有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的活动过程。
再次,在认识论上,过程哲学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我们知道,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并认为主体和客体相区分是认识发生的前提。
怀特海则认为认识论问题和实体论问题若孤立起来,就不能得到恰当的解决。
他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在主体身上能够唤起某种特定的活动,它就构成认识的客体。
也就是说,客体也是在认识的过程中生成的,是与主体现实地发生关系的客观对象,或者说是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就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怀特海认为,每一实在的经验场合都是一个主体,场合的主体性随场合的存在而存在。
实际存在物从主观性上永远消失,在客观性上却是不朽的。
消③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中国城市出版社,杨富斌译,2003年第13页失中的现实性得到了客观性,同时却失去了其主观的直接性。
[8]举个例子,我们那些已经死去的祖祖辈辈,作为直接的主体他们无疑已经死去,然而作为客体却始终存在,永垂不朽仍受到我们的理解,并对我们产生着现实地影响。
因而,怀特海写到,客体是自然界永远不会消逝的元素。
如此看来,在认识过程现实地发生之前,根本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之分,主体和客体是在实际存在物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生成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
最后,在方法论上看,过程哲学所使用和所推崇的方法是所谓发生学方法。
与过程思想相一致,怀特海试图以动态原则和过程原则来重建哲学,并以一系列新范畴和新阐释来系统阐述其过程哲学的基本主张,力求避免对自然的二重化、简单位置的谬误和误置具体性的谬误等。
三、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就理论特征来看,怀特海明确说过,他的过程哲学与东方思想更加接近,而不是更接近于西方哲学。
那么,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观点中,与东方哲学思想所相通的观点如下:[9]首先,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生成”和“过程”思想,与中国哲学关于生成和变易的思想相接近。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系辞上传》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郡臣”,万物都处在“天下之至动”之中,所有的这些思想都体现出与过程哲学的相似之处。
用老子的“道”来讲“易”,认为宇宙中生生不已的有秩序的变化及其规律,就是易就是道,这含有世界的普遍意义。
其次,怀特海的有机体思想与中国哲学中的某些思想相接近。
怀特海的有机体概念,通常是指无限“绵延”(持续)的宇宙运动过程的某一点上包含了与其他点上的事物的相互关系,因而获得自身的具体现实规定性的事物。
中国哲学所理解的世界、宇宙一般地说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相互联系的。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人相通,自然与社会相通,阴阳相通想合。
⑥例如,《黄帝内经》通过揭示自然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变化与疾病、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阐发了朴素的有机体思想。
它认为人与自然有密⑤杨宪邦《中国哲学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切关系,四时气候和昼夜晨昏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变化。
由此,它认为人体内外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不协调,失去平衡,就会发病。
可见,怀特海的有机体思想与中国哲学中的这些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最后,怀特海使用和倡导的过程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式与中国哲学中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也很相似。
中国哲学一向强调事物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孤立的去看问题,应该本着全面具体的整体思维去分析把握事件。
比如“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体现了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这个命题,头疼当然要医头,不然还要医脚吗?不过我们应该分析头疼也许不是因为头而引起的疼,或者由其他的部位不舒服造成头部疼痛,所以从中我们应该从大环境入手,把握整体,关注到事件的前前后后,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当然这也验证了怀特海的过程思维,事件发生不光要看当下,更应该关注来自先前的持续客体与其特殊环境的互动而产生的新型事件的联系。
分析方法和逻辑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固然是必不可少的饿,然而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意识统摄的分析方法也难免有失偏颇。
过程哲学提倡的新的思维方式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吧。
四、过程哲学的影响(一)过程哲学对教育的新解教育应该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外国教育史上存在不同的看法:1、怀特海对当时学校中教育专门化的趋势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专人专职的做法在古老的社会中是一种大赐之福,但在未来世界中将对公众贻害无穷:一方面这种专家思想上的偏安一隅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片面的专业教育将使“知识界的领导人物失去了平衡,他们看到的只是这一种或者那一种的环境,而没有看到全面。
社会的专门化职能可以完成的更好、进步的更快,但总的方向却发生了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