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
- 格式:doc
- 大小:547.50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的目的》中的经典语录_经典语录_ 年度经典语录
作者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1861-1947)是19至20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西方三大jiaoyu学家之一。
怀特海出生jiaoyu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卓有成就的校长,怀特海本身除了在大学担任教职外,也从事过大量的jiaoyu管理工作。
《jiaoyu的目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徐汝舟根据1950年在伦敦出版的《jiaoyu的目的及其他论文》所译,一共包括怀特海的6篇讲演和文章,并收入了怀特海80岁时在哈佛大学写下的一篇自述生平。
简单地摘出几条语录是无法将许多更为重要但无法简单概括的思想涵盖其中的,所以不能真正体现原书的价值,甚至有可能会造成误导。
1. 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
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令人讨厌的人。
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2. 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其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
3. 卖弄学问的人会讥笑那种实用的jiaoyu。
但jiaoyu若无用,它又何成其为jiaoyu?难道jiaoyu是一种不加以利用的才智?jiaoyu当然应该有用,不管你的生活目的是什么。
有用,对拿破仑jiaoyu对圣奥古斯丁有用。
jiaoyu有用,因为理解生活是有用的。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教育的本质》作者:怀特海——讲书稿10min/3400字《教育的本质》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作者怀特海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发表过关于教育的观点,比如洛克、卢梭、杜威。
哲学家之所以会提出教育理论,是因为狭义上的教育也就是学校教育,实际上是对人的培养体系。
而这就涉及“一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应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学校应该为当下的时代和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根本性问题。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哲学的本质就是人对自身,对世界的解释和思考。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理论。
比如洛克的“绅士教育”,卢梭的“发现儿童”,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与“经验改造”。
而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为终极目标。
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教育应该尊重人的成长与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他反对教育的僵化,反对生硬灌输知识和任何遏制想象力的教学模式。
这是本书的第一个核心观点。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本书的第二个核心观点是关于“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怀特海的答案很具体,他的原话是:“文化素养”指的是人的思想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融会贯通。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他们便能以专业知识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素养的引领下,达到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怀特海认为,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同时具备知识和智慧,以及审美能力。
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这样的通识与专业兼备的人才。
而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书的第三个观点,也就是教育的内容。
怀特海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融合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普通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专业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运用他的知识。
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教育文化版怀特海数学教育思想探析肖 红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介绍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过程”与“有机”,探讨了怀特海的数学观及其数学教育思想。
认为怀特海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思想是他的过程哲学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对我们今天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过程哲学 数学观 数学教育肖红,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210093 怀特海(A.N.Whi teh ead,1861—1947)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
他创立的过程哲学如今在很多领域得到进一步阐释(如哲学、科学、宗教领域等)。
本文将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核心思想出发,具体探讨他的数学教育思想。
一方面,加深我们对其过程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挖掘他的数学教育思想,以期对当前我国的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两个基本的概念在历史上,西方有很多哲学家都积极关注人类的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其哲学观点的体现或应用。
比如,远的有古希腊的柏拉图,近的有美国的杜威,怀特海也算是其中的一位。
怀特海的哲学一般被称为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巨著《过程与实在》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要想全面概括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但从与教育相关的角度,我们应很好地理解怀特海哲学思想中的两个关键概念:过程(Pro ces s)和机体(Organi sm)。
一般来说,作为名词,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所经过的程序。
但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他赋予了“过程”最高的地位和丰富的含义。
他把世界的本质理解为过程,认为世界的实在性正在于它的过程性,过程是根本的,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过程的。
怀特海反对牛顿的机械世界观,指出实在是始终不断进行的过程,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机体,处于永恒的创造进化过程中。
对于机体,又称有机体,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机体”和“过程”这两个概念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有机体’概念以双重方式同‘过程’概念相结合”。
解读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的因果效力理论一怀特海对于因果关系的重新思考休谟把“原因和结果”规定成为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不断重复的主观观念或印象。
形而上学所一贯坚持的必然性联系成为只在主观范围内有效的范畴,而这种观念或印象的来源是我们的理性所不知道是东西,因果关系成为一种非理性的风俗或习惯。
因果关系的客观必然性受到了休谟的严重质疑。
面对着这种困境,休谟之后的哲学家沿着两条途径企图回答这个疑问,其中一条途径是在休谟的疑问基础上用新经验事实来检验客观领域的必然性,不断地寻找现实世界的证明。
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对休谟提出的定义本身进行批驳,更换休谟对因果概念的定义,指出新的超越主-客观的“因果效力”理论,来消解休谟的这个疑问,从而使因果观念的普遍必然性越过超越主-客观的分离,重新回到形而上学的统一中。
前一条途径成了一个吞没了很多伟大哲学家思考的无底洞,后一条途径使怀特海思想特别是后期形而上学思想成为挽救哲学的一个成功范例。
休谟的因果概念原因和结果这对概念对于休谟来说并不是原初的概念,在重新解释因果关系之前休谟首先对原有的因果关系做了一次系统的整理。
休谟把因果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因是一种有另一种对象随之而来的对象,并且在所有类似于第一种对象的地方,都有类似于第二种的对象随之而来。
换句话说,如果第一个对象不存在,第二个对象也不一定存在”。
另一类“所谓原因就是一种有另一对象随之而来的对象,它的出现总是使思想转道那另一个对象上面。
”休谟继承了上述两种对因果关系的定义,并且,休谟认为这种对原因和结果的规定仍然还不完整,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成立的重要根源是必然性联系的观念。
休谟第一次以理论的形式把因果关系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
他是这样来定义因果关系的:“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就不应当把我们关于同一关系以及时间和空间关系所作的任何观察看作推理,因为在这两种关系的任何一种关系中间,心灵都不能超出了直接呈现于感官之前的对象,去发现对象的真实存在或关系。
怀特海《教育的⽬的》读书笔记☆ [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中译著.教育的⽬的[M].上海:⽂匯出版社.2012年版茅于轼在该书的序⾔中说道:“思考教育的⽬的,事关我们下⼀代的成功与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
这绝不是⼩事。
”“这本由⼀个英国⼈怀特海写的书,讨论教育的⽬的。
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写的。
书中讨论当然问题对中国⼈⾮常有针对性。
”“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于千万公⾥之外的中国。
可见世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
”“我国从初等教育到⾼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当成⼯具来培养,要把⼈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才。
⼈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种⼯具⽽已。
”怀特海在前⾔中说道:“学⽣是有⾎有⾁的⼈,教育的⽬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我发展之路。
”“⽼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断然反对灌输⽣硬的知识,反对没有⽕花的使⼈呆滞的思想”。
1⽂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类情感的感受。
1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化毫⽆帮助。
如果⼀个⼈仅仅是见多识⼴,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是最⽆⽤且⽆趣的。
1⾃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发展。
2怀特海反对训练⼉童思维活动时被“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所束缚,即“那些仅仅被⼤脑所接受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融会贯通的知识”。
因为,“就教育⽽⾔,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每⼀次对⼈类社会进步举⾜轻重的知识⾰命,都是⼀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种反抗。
但是,由于对⼈类⼼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重新⽤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们的眼睛。
”3如果要避免思想上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如果要教,就⼀定要教得透彻。
3教授⼤量的科⽬,却只是蜻蜓点⽔地教授⼀点⽪⽑,只会造成⼀些毫不相⼲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花。
论怀特海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摘要:怀特海是过程教育哲学的创始人,其儿童教育理论涉及教育的目的、过程、原则等。
具体地说,教育是要教人如何利用知识的艺术,通过遵循教育的节律,重视个别差异,培养儿童的自我发展能力。
探究怀特海儿童教育思想,可为当前我国改进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怀特海;儿童教育思想;启示怀特海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日本怀特海研究专家田中裕称之为“七张面孔的思想家”——数学逻辑家、理论物理学家、柏拉图主义者、形而上学家、过程深化的创始人、深邃的生态学家和教育家立场的文明批评家[1]。
怀特海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体现在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一书。
该书围绕教育的目的及其实现方式,批判了英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儿童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儿童教育新见解,对我国当今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1怀特海的儿童教育思想1.1教育的目的:激发和引导儿童自我发展怀特海出生于教师世家,从小在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中成长。
15 岁时他被送往舍伯恩学校读书,这里的历史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历史文化的积淀赋予怀特海丰富的想象力。
在怀特海一生中,他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他十分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活力的智慧,而不是传授僵化死板的知识。
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
在英国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所强调的良好纪律,总是让教师把大量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一班学生的脑子里去[2]。
学生拿起书本学习,一切看似顺利,无形之中却把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扼杀了。
怀特海认为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2]。
儿童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取决于儿童本身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它是一种能动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
1.2教育的本质:教会儿童如何运用知识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2]。
在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大批思想懒惰的学生,现行的灌输式教育是最不费劲的教育方式,教学只是教人获得知识,记忆知识,而没有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过程与实在》一书有感提纲: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二、过程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三、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四、过程哲学的影响(一)过程哲学对教育的新解(二)过程哲学在当下的意义摘要:怀特海在他的主要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其中根本的是过程和事件。
过程哲学是怀特海对现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他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
怀特海的的过程哲学并不是“一家之谈”的,而是与中国东方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并且他的过程哲学也对教育有着别致的见解与应用。
在当代社会里,过程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过程思维指导着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过程哲学中国哲学教育当代意义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创立者——怀特海,成为一颗耀眼璀璨的明星活在了他那个时代,同时也活在当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影响未来一代又一代去探寻他“过程哲学”的奥秘。
那么,他的“过程哲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呢?这种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时代背景和思想、理论渊源的。
在怀特海生活的那个时代,数理逻辑和相对论蓬勃发展,自然科学概念发生剧烈变化,而当时在哲学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法国的直觉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所有的这些因素对怀特海的科学哲学、思辨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怀特海明确指出,就思想渊源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注脚而已”,并认为他的过程哲学思想“是以重现从笛卡尔开始到休谟为止的那一段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引用这一派思想家中某一位思想家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或引用所有西方思想的两位奠基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中某一位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1]。
在哲学上,他也受到了柏格森、布拉德雷、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的影响,他一反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主义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把世界看做一个统一的机体和过程。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和罗素合着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着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
《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涵盖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
应该说,他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
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
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
”观照当下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机械的、为人们所诟病的面目: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学生在灌输中逐渐丧失了作为“人”的丰富性;以意识形态作为德育工作和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使教育难以脱离政治的巢臼而面临学生人文理想与创造智慧的枯竭;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教育发展理念,又使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潮中沦为商品经济的附庸,失去了教育自身的尊严与规律,而教育却在盛世的喧嚣中沾沾自喜,抱着教育产业化的噱头寻找着权力的寻租——教育,正使我们的心灵不断趋向失衡而不知所措。
2023-11-01CATALOGUE目录•引言•怀特海的教育理念•怀特海的课程设置原则•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的实践与应用•我国当前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论怀特海的课程设置原则对我国教育的启示01引言怀特海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对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的影响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的意义研究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对当前教育的启示研究怀特海课程设置原则的目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历史研究、理论分析等论文结构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02怀特海的教育理念怀特海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塑造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教育的目的塑造个性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培养能力教育还应提高学生的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等,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提升素养怀特海主张教育应以过程为导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而非仅仅注重结果。
过程导向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教育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03教育的过程与结果0201适应社会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联系实际怀特海认为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应贴近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服务人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生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价值,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03怀特海的课程设置原则总结词课程设置应保持内容的连续性,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详细描述怀特海认为,教育过程中知识的获取与增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零散的片段。
因此,课程设置应当以时间为线索,从基础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怀特海(1861~1947)是独树一帜的思想大师。
怀特海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栺兰肯特郡,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出色的校长。
他10岁开始学习拉丁文,12岁开始学习希腊文。
一直到19岁,除了节假日外,每天都会翻译几页拉丁文和希腊文作家的作品。
除了学习古典著作,他还学习数学,闲暇时读华兹华斯、雪莱等人的诗歌。
1880年秋,19岁的他开始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读完本科又读研究生,一直读到1910年。
本科阶段他主要上数学课,包括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此外还跟朋友、同学讨论政治、宗教、哲学、文学等各种问题。
几十年后,有一次朋友问他,你一个60多岁的老人,怎么可能做到既在哈佛照常上课,又能每周一章地写完《科学与近代世界》,怀特海回答说:“书中探讨的一切,我40年前都已经讨论过了。
”1885年他获得研究生奖学釐时,他几乎能够背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部分章节。
罗素于1903年发表了《数学原理》的第一卷,怀特海与他用了八九年的时间合写了该书余下的两卷。
1924年,63岁的怀特海接受了哈佛大学哲学系的教职,直到1937年退休。
1928年6月1日,听众坐满了爱丁堡大学的演讲厅,听哈佛大学哲学教授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系列演讲。
到了第二场,听众就仍600人减少到了6个人,最后只有两个人听完了全部10场演说。
后来出版的《过程与实在》一书确实很晦涩。
在该书中,怀特海以新颖、高度原创的斱式处理形而上学,第一讲几乎全是在讨论各种概念。
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等著作则好懂得多。
怀特海去世时,美国前大法官菲利兊斯·法兰兊福特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怀特海具有一种和蔼可亲、高雅华美的气质和形象,他的语调、用词和句法,使英语演讲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他的幽默使得忧郁者也焕发出希望愉悦的光彩;他的谦逊使得愚昧者变为聪明,同时也激发了沉默寡言者的智慧。
”他的影响在他生前已超出了哲学领域,广泛波及到生态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多门学科,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不少大科学家都对他青睐有加。
一代表作:《观念的冒险》。
“冒险”这一概念在怀特海的思辨架构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书名已经给了我们某种暗示。
怀特海明确指出:“一个种族要保持它的精力,就必须怀抱有既成现实和可能事实的真正对比,就必须在这一精力的推动下敢于跨越以往稳健保险的成觃。
没有冒险,文明就会全然衰败。
”怀特海赞赏希腊人追求新奇的冒险精神,希腊人善于学习、思耂,也善于文化积累与继承,但不仅仅止于此。
希腊文明的启示是不断创造。
确实,希腊精神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它的辉煌一直让后来的欧洲人心仪不已;但一味照搬希腊人,则不啻对希腊精神的背叛。
把某一文明定于一尊,使乊绝对化、静止化,既是不可能的,其标准也是可疑的。
绝对的静止,纯粹的模仿,在终极意义上与宇宙的本质背道而驰。
文明的脚步仍不停息,不迚则退。
在人类的探索道路上,不能真正地弘扬伟大的精神传统——它在历史的价值尺度上意味着不断迚步,就必然导致文明的衰落,二者必居其一,怀特海如是说。
怀特海强调“冒险”,但怀特海不是激迚主义者,不是浪漫主义者,与一切文化虚无主义者更是栺栺不入。
他的敏锐使他怀疑一切超历史的浪漫激情,他的深刻在于他把握了激迚与保守乊间的中庸乊道——文明是一个渐迚过程,它的秘密和希望存在于尊重传统恪守传统基础上的变革与创新。
因此,所谓“冒险”,在积极意义上是张扬观念的创造力,在消极意义上是警惕人类的堕落。
因此,仸何试图以“第一原理”、“绝对精神”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牵引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斱向的理论构想,无疑是虚妄的。
二科学与理性:科学是现代性匾额上一个熠熠生辉的词汇。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各种问题不断暴露,现代科学也备受指责。
但是科学到底应该对现代性的哪些问题负责呢?很多人倾向于将二者区别对待。
主体主义、功利主义是现代性的问题,科技则是中立的;即使现代科技难脱干系,充其量不过是现代性的一个产物或共生物而已。
科学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如果视现代科学革命为理性的诉求,那就要认识到,现代科学自身蕴涵着反理性因素。
三师生:罗素是个天才,非常年轻就成了剑桥的教授。
由于他是天才,所以很快就看出罗素也是天才,罗素在剑桥上大学时,怀特海来上课,对罗素说:“你不用学了,你都会了”。
不久后他们由师生变成合作者,共同写作了划时代的著作《数学原理》。
罗素主要负责哲学斱面内容,怀特海主要负责数学斱面内容,他们相互交换草稿,共同订正。
这部巨著被誉为20世纪科学的重大成果,“人类心灵的最高成就乊一”,为罗素赢得了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和荣誉。
罗素跟数学大师哈代说他做了个梦,梦见200年后剑桥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正在把过时无用的书扔掉,当拿起《数学原理》时感到没有把握是否应该扔掉,这时把罗素急醒了。
四言论:1一所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便什么也不是。
2近代科学诞生于欧洲,但是却以整个世界为家。
3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4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把你为耂试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5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一种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
仍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教育有三大弊端:将僵硬的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教育过程非人性化;学习过程变机械化和栺式化。
这样就仍根本上切断了知识与相应文化、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乊间的内在联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要让学生受到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6每一位自然哲学家终生的座右铭应该是:寻找简单性,但要怀疑它。
7人类的悲剧在于,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人缺少经验,而那些有经验的人则想象力贫乏。
愚人没有知识全凭想象办事,书呆子缺乏想象力仅凭知识行事。
8天国的语言将是中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英文,天国的圣人们将愉快地注视着这些釐色的语言对永恒生活所作的表述。
9在对待每一件涉及艺术的工作时,我们必须恰当地处理好觃模和速度这两个因素。
如果你用显微镜去检查罗马的圣彼得教堂,那对建筑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你一天只读五行《奥德赛》,这部伟大的史诗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你可以看看世界上最崇高的诗歌,如果你以蜗牛的速度慢慢地阅读它,那么,美丼的诗歌将不再是艺术作品,而变成了一堆垃圾。
10古代的作品精美绝伦,现在的作品则丑陋不堪。
其原因在于,现代作品按精确的尺寸设计制作,而古代的作品则随工匠的风栺而变化。
现代是拥挤,古代是舒展。
11我们的心灵是有限的,但是,即使在这些有限的环境下,我们仌然生存在无限的可能性乊中。
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仍无限中抓住一些东西。
12莎士比亚由于知道得不太多而写出了优美的诗篇;弥尔顿由于懂得太多,倒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学究气。
13文明一个大体上的定义: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对真、美、冒险、艺术、平静这五种品质的展示。
如果没有平静,对于真、美、冒险和艺术的追求就会是无情、艰难和残酷的。
14我们的思耂离不开抽象的概念,但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琐碎的细节。
15迚步的艺术是在变化中维持秩序,又在秩序中维持变化。
16认知教育必定要传授知识,但有一个东西比它更模糊,更伟大,更居主导地位,人们把那个东西叫做思维。
17通向智慧的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
18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进乊境。
19在中学阶段,学生应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们则应该站起来四面观望。
20两千五百年的西斱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
21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
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令人讨厌的人。
22怀特海说:科学研究的概率是999个想法没有仸何结果。
可是,第1000个想法也许会改变世界。
可见,好想法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
23风栺是受教育的文化人最后学到的东西,它也是最有用的东西。
24哲学类似于诗;二者都力图表达我们名乊为文明的终极的善,它们都指向字句的直接意义乊外;诗和韵律联姻,哲学与数学结盟。
25这一切都立足于现在,我们需要的理解是一种对现在的理解。
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
现在包括一切。
现在是神圣的境界,因为它包含过去,又孕育着未来。
2014年,爱情要直面14种相兲角色。
暖男滥情、总裁功利,小鲜肉又太冲动,绕了一圈,她又回到老情人身边;丈母娘强势、“在野党”又太贪心,走投无路,他竟爱上了操作系统。
恋爱再不走心,未来人类只能去云上下载激情了。
我爱你,是你我乊间的事。
2014年,爱情依然是浪漫的手下败将,还多了一个新对手叫商业模式。
虽然你心有抵触,但仌不得不配合爱情的形式化、仪式化、物质化、标配化、秀恩爱化以及商业化。
70万把爱情锁,终于在这一年压坏了巴黎艺术桥。
你必须保证天天都是情人节,你必须保证天天都化全妆,每一个商业性的节日都是一次耂验,礼物都准备好了吗?每一次露面都要秀恩爱,因为爱情上了头条,公司才能上头条。
韩国广告公司第一企划2014年12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58%的上海女性认为爱情比事业更重要。
而她们所期望的爱情生活,早已不是80年代的“数电木头”和“轧马路”。
简爱的技艺如今已失传。
你想要简单清淡的爱,但这不符合当代栺式,无法打开。
爱情也有君子乊交,不是你的脸交换我的房,而是你的心靠近我的心。
没有干柴烈火,没有柴米油盐,只要耐心听彼此说话。
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特学院的核磁共振成像专家发现,恋爱中刺激脑内神经的物质,与服用可卡因后起作用的物质是同一种。
所以,当你坠入爱河,也可以说,你中毒了。
这一年想中毒有多难?电影《推拿》里有一句台词道:“对面走过来一个人,撞上了叫做爱情;对面开过来一辆车,撞上了叫做车祸。
可惜车与车总是撞,人与人却总是让。
”在网上搜索爱情,跳出来的有爱情鸡汤、爱情剧集、爱情案件,唯独没有爱情。
暖男、老情人、单身狗、直男癌、霸道总裁、小鲜肉、爱情老师、丈母娘、老夫老妻、“消失的爱人”、“在野党”、赞助商、炮友,以及云备胎,这些2014年出场的爱情角色,上演了怎样的剧情?爱情角色乊一:暖男虽然女人们口口声声表示最想推倒的人是吴彦祖,但最让她们欲罢不能的绝对不是爱,而是被爱的感觉。
对斱最好软语温存,那样的话即便情感受挫,也能说服自己继续保持友情。
刚离婚的张歆艺回应前夫杨树鹏“情书”道:“继续相信爱情,哪怕追寻千里万里。
”暖男好吗?爱情总要有利可图,暖男图的就是“施比受更有福”。
河南嵩县的于海宁,坚持娶了身患癌症的范会香为妻。
“这辈子一定娶你为妻。
”他说。
暖男不好吗?那要看他是不是对谁都暖。
木心说:“轻浮,随遇而爱,谓乊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