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2
个体生成: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之意蕴摘要: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个体在涡式循环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教育中,个体生成的最终目的体现为“智慧人”,他是个体的“生命与意义”、“社会与实践”、“灵魂与境界”的完美和谐统一。
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面向具体个人,通过自由与纪律的节奏、借助技术教育及其科学与文学的统一关系、挖掘古典教育在当代的意义是教育促进个体生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个体生成;过程教育哲学;怀特海学者霍桂恒把作为西方哲学当前生长点的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比喻为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只有用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去探讨社会个体及其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这只“蝉”才可能彻底退去它最后的“硬壳”飞翔起来。
这个比喻形象指明了研究怀特海的哲学,当然包括他的过程教育哲学的方向。
一、教育是个体生成的动态过程吗?怀特海把整个西方教育哲学的病症总结为“实体性思维的毛病”,这个毛病由于忽视甚至无视活生生的生命个体面向自然、社会和宇宙生存的丰富性、开放性、多样性、整体性,应该“完全抛弃”。
因为这种“僵滞”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制造了干涸的“撒哈拉沙漠”:把个体的大脑看作是“可以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思想的匣子”,把个体的成长看作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把个体的进步看作是做“均匀不变的、持续稳定的、并不因为类型或速率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的匀速运动,把个体的生活经历看作是“想拆掉拼图游戏的七巧板那样,把它们拆成分离的小块”,……从这样的教育中走出来的个体是“空心人”;怀特海以为,即使教育认识到“无人”教育的危害,并且以更加心理化、系统化的方式高效率传递知识,也只是“书呆子”的教育:缺乏想象力而仅仅机械地凭知识办事,会夸夸其谈却不知如何运用掌握的知识。
“这些年轻人就像是打了预防针,不再有任何智慧的火花进发”;即使这种教育注意到“填鸭式”的危害,加强个体在教育中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训练,这种教育培养的也只是“实干家”或“工匠”,“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芸芸众生在艰难地劳作,他们疲倦、不满、精神上冷漠”。
解读史铁生的过程哲学史铁生双腿残疾后陷入了对死亡困境和人类困境的思考,面对这些绝境,他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最终从希绪福斯神话中得到启示,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标签:生之意义;史铁生;过程哲学;困境G4史铁生在最年轻的时候失去了双腿,从而陷入了死亡困境和人类困境的思考,面对这些绝境,他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最终从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人生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这是史铁生“过程”哲学中最精彩最感人最具神性及超越性的部分。
因为对于史铁生来说,“存在是一个无穷的运动我们永远都不能走到终点”,“我们永远都在朝圣的途中但永远都不能走到神的位置”,这就是史铁生对人生的一种根本态度,这是他在经历了寻找失落的痛苦之后心魂大彻大悟的标志。
1追问生之意义“十全十美完美的幸福、喜乐、和平永远是可望不可及,非人所能意料的”,因此,人生总是要面临困境的,在困境面前,人也是有能力超越自我的。
“人不是受早期生活事件所机械决定的动物,人不是受环境摆布的被动反应者,人甚至也不是受无意识动机影响的冲动的生物,人就是不断进行自主选择的自己的主人。
人能够在所经受的一切,包括在苦难中超越自我,人有能力在各种境遇中选择一种最有利于生存的方式,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
”于是,人生的意义在超越困境中得到了实现。
史铁生在《好运设计》里指出了人类的一些精神危机和绝境,如“人类是要消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在走向热寂。
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欢乐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已入绝境了吗”?那么面对这些绝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超越困境的根本途径又是什么呢?2西绪福斯神话的启示史铁生从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一个人全身绷紧竭力推起一块巨石,令其滚动,爬上成百的陡坡;人们看见皱紧的面孔,脸颊抵住石头,一个肩承受着满是泥土的庞然大物,一只脚垫于其下,用臂撑住,沾满泥土的双手显示出人的稳当。
怀特海过程哲学怀特海过程哲学是20世纪初由英国逻辑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提出,主张哲学研究的是过程而非固定的实体或对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哲学思想。
该思想的特点是把变化和流动看作是一种基本的哲学问题,它认为时间、变化和流动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将事物从静态的、固定的实体变成了动态的、流动的过程。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背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出现必然与时代背景有关。
19世纪后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熵的概念使得人类开始能够理解和追述这个世界的发展演变过程,这种趋势在20世纪持续加强。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产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强调静态实体的哲学观念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反思。
二、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1、过程是哲学研究的重点。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哲学研究的不是静态的实体或对象,而是它们的变化和流动,这种变化和流动是本质的、至关重要的。
在怀特海看来,万物皆在变化,变化和流动是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
2、时间是基本的哲学概念。
怀特海过程哲学将时间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世界各种变化流动的动态性归根结底就是时间本身在不断地流逝。
时间靠本质不可分割、不可退化;时间是世界存在的条件。
3、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有目的的。
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一切过程都不是无目的、无规律的,都是在过程中独自向目的性的方向发展。
外部的力量只是导向达到目的的推动力,并没有改变过程的本质。
4、过程不是绝对自主的,它们相互关联。
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过程不是单独展开,而是相互关联的,一切过程都是群体性的、关联性的,没有过程是孤立的。
三、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及其对哲学和学科的启示。
怀特海过程哲学对哲学、科技等多个学科都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它启示我们,一个过程的本质是它的变化和流动,过程的本质也是走向目的,而不是靠本身的自主力量,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
此哲学还可以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在生态学、气象学、交通规划等学科的研究中,过程哲学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西方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联系怀特海曾指出:“过程哲学更接近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
”[1]杨富斌教授在《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从过程视角看》一文中写道:“中国传统哲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传入,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应当明确地说传统中国哲学已经只是历史的东西了。
”[2]并且进一步指出我们需借鉴全人类的优秀成果,包括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合理思想,再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实践,来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的迫切必要性。
由此可见,西方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深切的联系。
《庄子·山木》中关于空船思想的表达耐人寻味:在与其他船只意外冲撞之后,如果船上有人,必定会造成双方的不满;可是如果船是空的,那么,再狭隘的人都不会在意。
庄子是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使自己的船空掉,就不会与外界发生碰撞与冲突。
即,应当努力让自己达到空的状态,与世界本身和自我本来的存在相融合,抛却被世俗观念和利益捆绑的心灵。
相似的观念在过程哲学中即有相关论述:应当回归到自然的本质,不仅仅是从繁杂的生活方式上,是要从自身的心理、以及灵魂方面回归自我。
下面重点阐述“观念”即是“空”.笔者认为:所有的观念可以说都是空的。
佛教中有语:“说法者无法可说。
”即,要坚决摒弃一切概念,因为一旦说出,就是概念。
过程哲学中对概念的理解有相通之处,比如说花朵,每一种花都有它不同与其他的美妙的名字,如海棠花、玫瑰花、牡丹花,等等。
抑或有其非常有趣平易近人的名字,如狗尾巴草、夜来香等等。
假如追溯源头,我们的先人在取名字时把如今的“海棠”命名为“夜来香”,那我们现如今一定是延续其传统说法把“海棠”理所当然的称之为“夜来香”的,可能会有人争论说:“先人起名字是根据花的特色、颜色以及给人的感觉有根据地命名的。
”但是这些花的特色、给人的感觉等也只是先人自身的感觉而已,花就是他本身,大自然中一个个独特的存在。
所有的概念都是一种束缚,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真实的存在。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曲跃厚王治河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跨世纪性影响的思想家,英国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过程思想的睿智性、深刻性、广泛性、原创性、建设性和兼容性,在诸多领域(例如,在哲学、科学和宗教领域)中已经得到阐释,并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伟力和活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就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而言,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关于教育哲学的许多论著很少提及怀特海就是一个明证),其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和智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和弘扬。
本文要探讨的正是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思想,以期引起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教育哲学是从哲学层面对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及其规律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
在很大意义上说,教育哲学正确与否,对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起着巨大的作用,进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都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体。
在今天,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整个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把科教兴国当作国家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以一种先进的教育哲学理念来引领教育的发展,更是事关重大。
在这一方面,怀特海的那种既克服了现代教育之种种弊端、又展望了一种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模式的过程教育哲学,无疑会给我们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怀特海哲学(又称过程哲学或机体哲学)意高境远,博大精深。
全面地概括怀特海哲学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但从与教育相关的角度,我们至少可以简要地把它概括为以下一些命题,以期有助于对其教育哲学的理解。
第一,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
在怀特海看来,过程是根本的,成为现实的就是成为过程的。
过程承继的是过去,立足的是现在,面向的是未来。
他反对“自然(机体)是死的”那种机械论的观点,认为“自然是活的。
过程哲学过程哲学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创立的一种新哲学,亦称为“机体哲学”,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等著作中。
过程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新哲学首先,过程哲学扬弃传统西方哲学中各种旧唯物主义实体学说,主张以关系—过程观点看世界。
不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都是以世界是由某种物质实体构成的这一根本观点为前提。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则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明确否定旧唯物主义实体观,以全部现实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为出发点,坚持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
其次,过程哲学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观,坚持精神也是宇宙中的现实存在,并且精神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根据过程哲学,宇宙中的所有现实存在包括无机物,既有其物理极也有其精神极。
正因如此,宇宙才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了“宇宙最美的精神花朵”——人类精神。
否则,人类精神的出现就只能归之于奇迹。
此外,怀特海也明确地否定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关于“人是机器”的观点,认为这种所谓“科学唯物主义”根本不能真正地说明精神的运动过程,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类的经验、灵魂等何以产生,而“说明什么是完全现实的和人类经验如何出现,是怀特海哲学的中心任务。
”再次,过程哲学还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哲学,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内在关联的,统一于现实的存在过程之中。
怀特海认为,现代哲学对物理和精神一直加以严格区分,笛卡尔教导我们要对物质和精神进行不同的形而上学思考,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独立的实体,并人为地割裂二者的内在关联,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正是近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根本缺陷。
第四,过程哲学还批判了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片面性,强调经验与实在世界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怀特海认为,分析哲学强调对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进行分析,强调所谓“语言学转向”等,但却从根本上忘掉了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与客观实在的真实关系。
为什么过程哲学又称有机哲学?
我理解这与过程哲学的两大核心概念有关:
一是"动在",世间任何真实的存在一定是运动中的存在,亦即一切皆流,万物皆变.一物的生成构成了它的存在;
二是"互在",一切动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都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世间万物相互关联,互依互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物的关系(特别是内在关系)构成了它的存在。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无法找到一个概念用来涵盖这两层意思.(这是语言的局限)。
于是强调过程的人喜欢称之为"过程哲学"。
强调联系的人喜欢称之为"有机哲学"或机体哲学。
(见日本人田中裕:《有机哲学》)。
有意思的是,怀特海本人却称之为"有机哲学"。
在其传世名作《过程与实在》的第7页上,他明确说,他的有机哲学更接近东方的和中国的哲学。
这也就是为什么怀特海哲学被称为20世纪最具有综合性的哲学。
他的"万物有情论",就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有某种程度的感受力,感通力(prehension)(想一想一把土壤中的70亿条生命)。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过程/有机哲学的词典里,没有"无机的"这一概念。
万物都是有机的、有生命的与有感情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说过程/有机哲学可以为生态文明/环保运动提供理论支撑。
鼓励我们关爱自然的万事万物,这是当代其他哲学涉猎不多的。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过程与实在》一书有感提纲: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二、过程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三、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四、过程哲学的影响(一)过程哲学对教育的新解(二)过程哲学在当下的意义摘要:怀特海在他的主要著作《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一个开放的、能动的、创造的无限宇宙观,其中根本的是过程和事件。
过程哲学是怀特海对现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新视角和新范式,他坚持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
怀特海的的过程哲学并不是“一家之谈”的,而是与中国东方哲学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并且他的过程哲学也对教育有着别致的见解与应用。
在当代社会里,过程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过程思维指导着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过程哲学中国哲学教育当代意义一、“过程哲学”提出的背景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创立者——怀特海,成为一颗耀眼璀璨的明星活在了他那个时代,同时也活在当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影响未来一代又一代去探寻他“过程哲学”的奥秘。
那么,他的“过程哲学”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呢?这种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时代背景和思想、理论渊源的。
在怀特海生活的那个时代,数理逻辑和相对论蓬勃发展,自然科学概念发生剧烈变化,而当时在哲学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法国的直觉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所有的这些因素对怀特海的科学哲学、思辨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怀特海明确指出,就思想渊源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注脚而已”,并认为他的过程哲学思想“是以重现从笛卡尔开始到休谟为止的那一段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引用这一派思想家中某一位思想家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或引用所有西方思想的两位奠基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中某一位的清晰陈述为其辩护”[1]。
在哲学上,他也受到了柏格森、布拉德雷、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的影响,他一反传统西方哲学的实体主义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把世界看做一个统一的机体和过程。
当代西方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现在西方哲学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一个革命时代。
美国自己的哲学是实用主义。
在二十世纪,美国实用主义也被逼得边缘化,一直等到九十年代才再一次蓬勃发展起来。
所以,我讲的第一点是,过程哲学是现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这个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可以说是从十七世纪科学发展开始的,也可以说是从尼采开始的,可是尼采受Emerson(爱默生)影响很深,他和爱默生是一个思路来的。
我们可以把达尔文看作一个转折。
John Dewey(杜威)写了一篇《达尔文对西方哲学的影响》,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因为他说,达尔文认为,如果我们要谈知识的工具,或者知识的对象,回到古代希腊,那个对象是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idols,它是一个计划,一个蓝图,一个抽象性的理想。
所以,他们把真实归结为最抽象的一个东西,认为我们个体只不过是一个表象,而那个理想才是真实的。
最抽象的东西是上帝。
所以西方从一开始就有二元论。
如果你把一个抽象的东西看作唯一的真实的话,这个抽象的东西会威胁国家,威胁历史,威胁创生、创新,威胁生活,威胁创造性的进步、发展,威胁创造,也威胁自由。
所以达尔文要挑战这种思想方法。
如果说真实不是一个理想性的、抽象性的东西,那它就是留在我们身边的一直在改变世界的专一性的关系。
那个工具和对象都是以关系为基础,所以达尔文要从一个一成不变的逻辑转到一个一直在改变的过程性的思考方法。
如果不谈过程的话,谈的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所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两个一样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insight(洞见),也就是非常重要的见解,达尔文虽然是西方思考方法上的“革命”,但他的影响还不够。
达尔文以后,过程哲学就开始了。
过程哲学唯一的、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注重个体,就是那么简单。
要离开那个抽象的、什么都一样的、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的错误,实际上,我们没有两个一样的东西,所以一加一等于二是一个错误,它离开了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是从达尔文开始有过程哲学,后来有怀特海,可是怀特海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过程哲学家,他的问题很多。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它的问题、探索过程和发展方向概括地表现了西方哲学在20世纪所走过的历程和进一步的探索趋势。
它强调过程和价值问题的初衷,对过程的具体研究,以及对主-客二分法的批判和扬弃,都表现出了当前西方哲学艰难的“蜕皮”过程;但是,由于没有对包括研究者本身在内的社会个体加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没有立足于现实社会个体生成过程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过程哲学研究,所以并没有彻底解决“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的问题,因而尽管表现出“蜕皮”的愿望和趋势,最终却没有完成这样的过程。
只有运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这样的研究,这种“蜕皮”过程才有望完成,从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境地。
关键词:过程哲学,价值与事实,无主体状态,平面化静态视角,社会个体生成论第一类:关于存在物的基本类型——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和实际存在物(actual entities),实际存在物的功能、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实际存在物的“直接性”、“主体”与生成过程的关系第二类:关于世界和实际存在物作为造物都是过程、亦即都是生成过程,实际存在物的生成方式决定它们是什么(过程原理),以及有关它们的描述及其理由第三类:有关实际存在物的潜能与现实的关系(相对性原理),潜能及其与合生(concrescence)和永恒客体的关系第四类:对于统一性、多样性和客观化的论述第五类:结合实际存在物的生成过程论述“摄入”(prehesion)及其构成和种类,由此转入对于各种主观方面的论述第六类:结合论述命题和包括情感、估价在内的各种主观形式,继而论述“感受”(feeling)及其满足第七类:作为某种系列的合生过程,与整合以往的摄入过程、感受最终得到满足的关系众所周知,就一只蝉的完整生命历程而言,它虽然命中注定会蜕掉最后束缚自己的那一层硬壳,摆脱只能平面爬行的状态而飞翔起来,但在完成这个蜕皮过程之前,它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平面的——也就是说,它只能在二维空间中爬到哪里算哪里;而且,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它的视角的平面性,使它的感觉具有浓厚的“静止”和“孤立”色彩。
而当它飞翔起来以后,它的生存状态和视角显然就完全是另一种境界了。
和西方历史上任何一位哲学家一样,怀特海创立的过程哲学不仅本身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也体现了“不破不立”的基本倾向。
就“破”的方面而言,他的批判矛头主要针对的是分析哲学、心理主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词-谓词分离学说、休谟的“孤立的简单印象”学说,以及康德的“先验图式”论等。
而他之所以对这些学说提出批判,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分裂对立的困境——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彻底解决西方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有关本体与现象、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流变、存在与生成、心与物、决定论与意志自由等形而上问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论述带有生成色彩的“过程”为手段,建构能够融合英美语言分析哲学和欧陆思辨哲学这两大阵营的过程哲学体系。
怀特海自己提出的哲学定义是:“哲学就是由关于它自己当初的主体性僭越的意识进行的自我修正”;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则应当“在存在的个体性和相关性之间保持平衡”。
就这种定义和要求而言,前者在显示怀特海基本哲学观强调对主体性僭越的批判反思意识的同时,表明了他试图通过论述“过程”突破以往僵化的主体-客体框架的基本意向;而后者则以所谓“保持平衡”暴露了这种尝试所具有的平面化倾向——因为我们即使仅仅就字面意思而言也可以看出,“保持平衡”的前提是承认有关的两者的存在及其现状,亦即认为它们存在于同一个时空阶段、同一个层次或者平面之上,而不是在分别对两者进行全面深刻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扬弃它们而取得突破性进展(亦即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理论和研究本身的生成过程),进而建立确实技高一筹的哲学体系。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不仅从表面上看表现为强调价值的中国哲学与强调事实的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异,从学理上表现为有关西方哲学如何从“事实”出发推论出“价值”的问题,同时就作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缩影的怀特海过程哲学而言,也表现为如何使过程哲学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对“过程”的平面化静态描述发展到对“生成”的立体性动态描述、从竭力把“价值”客观化发展到充分重视“价值”的主观性社会文化维度。
怀特海谈到错置主体的谬论(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如果你将主体依赖于一个抽象的理想,而不让它只是留在主体自身,这是很危险的。
他攻击别的哲学家不明白主体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他要说明,那个关系是内在性的、组成性的、构成性的、生成性的。
怀特海区分了两种世界观,一个他叫Aesthetics harmony(美学和谐);另外一种他叫logical harmony (逻辑和谐),或者scientific harmony(科学和谐), 或者rational harmony(理性和谐)。
理性和谐是单方面的,美学则并行的、并排的、协同的和谐,是一种co-create(协同创造)的和谐。
理性和谐是一种封闭、终止型的和谐,好比一加一等于二,除此之外就没有话讲,就讲完了。
理性和谐是抽象型的,美学和谐是主体型的;逻辑和谐是全面型的,美学和谐是local(本土型)的。
怀特海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创造。
怀特海有一本书叫Religion inthe Making(《创造中的宗教》),怀特海认为,religion(宗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唯一、完整的上帝,如果从这种上帝概念开始的话,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创造根本没有意义,这是怀特海的发现。
一个perfect God,没有东西能够加上去,也没有东西能拿出来,其完整的意义已经终结了。
怀特海把creativity放在上帝下边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
他反对传统的神学,要挑战它。
所以当怀特海要作一个对比的时候,一个想法是:把每一个人像橡子一样作为唯一的东西,我有一个灵魂,我是个别性的,这是自由主义自我的想法。
另外的一个想法是关系性的想法:我的这个body越来越不重要,可是我的关系越来越重要。
前一个想法是我是某个单独个体,后一个想法是我是儿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某某的朋友,我因为有这些关系才是真实的我。
我死了以后我还在,因为我有关系,body没有了以后,我还在,在关系这方面我还继续存在下去。
怀特海一开始就认为存在一个上帝的本性,我们可以说,怀特海假装做一匹马,可是在后面却有一头驴。
可见,亚里士多德对他的影响很大。
另外,无论是出于强调纠正“主体性僭越”而矫枉过正,还是由于从根本上惧怕和回避主体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怀特海在这里实际上都完全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追求纯粹的客观性上了,因而没有给作为现实主体的社会个体留下存在的余地,更不用说对这种主体的主观性精神境界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进行研究论述了。
而这样一来,他实际上就忽视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哲学家的论述基础,因为这样的论述基础恰恰就是这种主体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以及他(她)的主观性精神境界在这种传统和环境之中的生成过程。
在《过程与实在》这部名著之中,怀特海对其过程哲学提出了二十七个范畴说明。
我认为,这些说明不仅比较直接地表现了他的过程哲学观所包含的基本要点,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要点所具有的无主体状态和平面化静态视角特征。
除了怀特海之外,我个人觉得尼采也是一个过程哲学家,他们都是美国实用主义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考察现代西洋哲学,会发现不断地推陈出新,一种哲学否定另一种哲学,诠释学、女权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或者后现代解构主义,这种否定的倾向以解构主义最为明显。
但总的说来,他们都要共同攻击一样东西:客观主义,基础主义,绝对主义,既定的逻辑中心主义等等。
他们的目标在这一方面是一致的,他们都要否定计划、蓝图、理想性的想法。
所以我们可以说,过程哲学在西方是一个新的方向。
William James(威廉·詹姆士)说过唯一性的心理学谬论(the psychological fallacy),如果看他的Principle of Psychology (《心理学原理》),它是非常基础性的,如果要谈美国实用主义的话,这是最重要的起点。
杜威把威廉·詹姆士当作他的老师,并且自己要谈the philosophical fallacy,唯一性的哲学谬论。
杜威是一个思想非常丰富的思想家,可是直到九十年代,我们对他的了解还是不够。
我个人认为,第一,过程哲学是一个新的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要关心他本身的身份,在全球化过程中,自己的身份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