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678.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一、学习目标1.说出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与实践。
2.说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
3.说出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和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实践。
4.明白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从而明白到近代先进中国人冲破思想牢笼、与时俱进、救亡图存的物质。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张与实践。
难点:剖析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从而明白近代思想成长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形势之间的互动干系。
三、核心概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指导思想。
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初由冯桂芬发起,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核心是儒家纲常名教,尤其是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诲、外贸、万国王法等社会科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自由划一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
“中体西用”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取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等科学技能及文化教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维新变法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身分的政治思想是理学主张的“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伦理看法。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封建传统政治思想也遭遇挑衅,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从洋务派中成长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成长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但遇到了失败。
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汗青舞台。
四、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近代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学器物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和实践:(1)林则徐:(2)魏源: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实质:(2)代表:(3)实践:①时间:②口号:③内容:④终于:(二)近代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仿制度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使命和主张(1)代表人物:(2)思想主张:①经济上:②文化上:③政治上:2.康梁维新思想概况代表身分主要思想康有为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严复中国启发思想第一人质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检举犹可敷衍一时。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精品导学案第五单元第1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了解林则徐为代表的早期开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能够分析这些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历程难点:鸦片战争后,出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种新思想潮流的时代背景。
一、【整体概述】本课分三目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阐释了鸦片战争结束、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
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学习过程】二、【预习过程】(以下内容为预习指导,不作为展示内容)(一)、阅读教材P68,记忆林则徐、魏源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二)、阅读教材P69,记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
(三)、阅读教材P9-70,归纳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思考其时代影响?二、学习过程视频引入独立探究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课后感悟】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感悟思考】阅读下列两幅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1、图一、图二分别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这两个历史事件有什么内在联系?3、图二事件发生后,中国近代又先后出现哪些类似的事件?【知识梳理】完成下列表格【课堂巩固】有人认为,维新思想在近代具有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但也有人认为,维新思想在近代具有启蒙作用不是很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两种意见都可从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冲击的角度去分析理解。
前一种,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后一种,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企图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因此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批判不够彻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目标导航】一、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 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 重点难点:掌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认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阶段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自主学习】2、 ⑴ ①《各国律例》等资料。
《_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他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⑵ 魏源:1842年,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 ________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该书阐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启迪作用。
3、作用: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 思想的主流。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产生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形势:内忧: _____________ 运动危及清朝政府的统治; 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的 —_______ 程度。
清政府内部以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的思想。
2、 含义:洋务派肯定 _________________ ,强调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 _____________3、 实践: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掀起了 ____________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程的第一步。
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重点难点】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特点及其影响。
预习案【教材助读】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并写出提示词;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__________。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概况代表贡献地位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__________》与《各国律例》等资料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阐述了“______________”的思想对当时的__________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_________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形成洋务派。
2.内容:肯定___________,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____________。
3.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__________。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5.意义:迈出了中国___________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___________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________等。
(3)主张:经济:发展民族________,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________,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革新,实行_______制度。
(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初)(1)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____________》,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_________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发表《___________》,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________、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标解读: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三、知识梳理:四、思考讨论:讨论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背景)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讨论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五、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因为他( A ) A.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C.认识到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领导了禁烟运动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制夷“的本质是:( C )A.学习西方的科技 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C.维护清朝的统治 D.抵御外国的侵略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 B )A.师夷长技以自强B.师夷长技以制夷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发展资本主义4.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5.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包括( B )①张之洞②梁启超③严复④王韬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7.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C )①社会进化论②君主立宪③人民主权④民主共和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9、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C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B、使人们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D、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10、下列论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D )A‘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师夷长技以制夷”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5.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人教版必修3)要点导学一、鸦片战争后社会新思潮的特点及影响鸦片战争后,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分化出了地主阶级改革派。
他们敢于正视现实问题,要求改革弊政,抵抗侵略,反对投降卖国,主张学习西方,睁眼看世界,注重开发边疆,试图改变中国贫困的面貌。
其中林则徐注重整顿吏治、防范侵略,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对待西方问题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
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中体西用”是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混合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其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不得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它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三、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及影响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维新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活力。
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它的功绩是永不磨灭的。
问题探究问题1:在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的同时,徐继畲在任福建巡抚期间,广泛搜集外国图书资料和借摹西洋地图集,编纂了《瀛环志略》十卷。
该书以图为纲,后缀解词,横向分历史、地理两大母系统,纵向分地形、地理、政治、军事、风俗等子系统,不仅介绍了各国的地理历史情况,而且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科学文化及经济发展情况,成为继《海国图志》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想一想:封建官僚地主为什么没有提出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探究:首先可以从他们学习西方的目的去考虑,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保持原有的统治体系,不想在政体上有所变革;其次从阶级成分上看,他们都属于地主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的存在,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因而不会提出用资本主义的东西取代地主阶级的东西。
第三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看,还不具备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社会条件,人民的觉悟不高,民主发展还未起步等。
问题2:康有为认为,古文经学是西汉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出来的,非孔子之经,是“伪经”;它是王莽新朝之学,故称“新学”。
《新学伪经考》的价值不在于考据,而在于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古文经学,开了疑古之风,是对传统思想的勇敢挑战。
梁启超说《新学伪经考》是“思想界的一大飓风”。
思考:挑战传统思想在当时起了什么重要作用?探究:从传统思想本身来看,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走向衰落,尽管其间有积极的成分,但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了,可以讨论传统思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哪个占主导,进而看否定传统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其次从启迪民智角度讲,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制度的推行、社会风气的改良等都离不开民智的启迪;第三可以从近代教育的角度入手考虑,看其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经典回顾例1洋务派与顽固派分歧的实质是()A.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方式B.如何镇压人民革命C.是否允许发展资本主义D.要不要同西方和好思路解析顽固派与洋务派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两者都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不同的是采取何种方式维护清朝的统治。
答案:A黑色陷阱解答该题容易出现的失误:一是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理解掌握得不够全面,二是不能完整地或是错误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对“实质”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错选。
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消息虽然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乾隆末年的中国,但和当时欧洲的情形不同,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
材料二:这种“文化接受”的过程当始于19世纪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个过程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谈论过法国大革命的知识分子主要有王韬、康有为、谭嗣同等人。
其中前两人的态度大同小异:王韬仅肯定君主立宪派,对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则大加贬斥;康有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祸,虽然它开启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但最好还是采取英国式的改良来顺应之以避免卷入法国式的革命漩涡。
请回答:(1)材料一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王韬、康有为、谭嗣同分别属于什么派别?(3)分析王韬、康有为对待法国大革命态度的原因是什么?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第(1)问,要结合中国史和世界史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人对法国大革命无动于衷,欧洲的封建主对大革命却恨之入骨。
第(2)问比较简单,根据教材回答就可以了。
第(3)问比较难,要根据维新派的特点来回答。
参考答案:(1)当时中国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不可能形成反对封建制度的气候。
(2)王韬属于早期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属于19世纪末的维新派。
(3)他们都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但从小接受封建教育,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不希望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只是希望封建势力能作些让步,进行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所以,他们否定了法国大革命。
绿色通道解答该类试题既要细心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更要依据设问联系教材知识进行分析;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要点,领会材料的意旨寻找答题思路,结合教材知识概括问题要点。
巧建结构自主训练一、开眼看世界1.含义和基本特征(1)含义: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注(22.称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B.C.D.答案:C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目的是抵御侵略,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
4.林则徐、魏源首倡的新思想所起的作用是(A.B.C.D.答案:C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含义: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3.下列有关洋务派的正确叙述是(A.B.C.D.答案:C4.下列主张属于洋务派的有(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师夷长技以自强”④“立A.③④B.C.①②③D.答案:D5.洋务派所倡导的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包括(A.科学技术B.C.教育制度D.答案:B6.A.民用工业的建立B.C.新式学堂的创办D.答案:C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包括(A.B.C.D.答案:B2.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②建立议会制度③实行君主立宪④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A.①②③④B.C.②③④D.答案:A3.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
认为实行升平世4.19世纪90年代,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是(A.梁启超B.C.康有为D.答案:A5.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内容有(①要不要变法维新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A.①②③B.C.①②④D.答案:A6.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醒A.①②③④B.C.②③④D.答案:B7.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其实质是(A.B.C.D.答案:C8.下列关于早期维新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B.C.D.答案:D能力提升想一想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原因何在?有何影响?答案提示: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原因:鸦片战争后,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外国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
③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想一想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何异同?答案提示:不同点:洋务派主张进行改革,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反对采用先进技术,主张用封建伦理道德巩固统治。
讨论洋务派“自强”迷梦破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没有触及中国封建制度。
想一想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有何异同?答案提示:相同点:①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富国强兵。
②两者不同点:①学习的层面不同: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政治制度。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外比较软弱;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建立一种想一想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依据是什么?答案提示: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典例导析【例1】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A.B.C.D.点拨:本题旨在考查对“新思想萌发”这一历史现象内涵的理解。
本题易错选A项,错选原答案:D【例2】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B.C.D.点拨: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材料的含义,认真分析各选项的含义是否符合维新变法思想。
A项是洋务派思想,C项是进化论思想,D项是革命派思想,B项才是维新派思想,故选B答案:B思维启示【例1】社会变革,思想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