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9.35 KB
- 文档页数:5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材料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A.汉高祖B.明太祖C.宋高宗D.唐太宗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明朝时明太祖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以后成为定制。
2.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 660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中朝B.设立丞相C.设立内阁D.设立军机处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为此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3.《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偃然汉、唐宰辅”,但明朝内阁无决策权,不同于宰相。
因此,只能是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4.赵翼《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这则材料体现的“军机处”的特点是() A.行政效率高B.机构健全C.人员复杂D.制约皇权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始密且速矣”可知体现的是军机处行政效率高的特点。
5.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3)图四中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其主要职能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原文:“古之圣王,非独其德也,亦以其道。
道者,所以治天下也。
天下者,生民之聚也。
治天下者,必先治其身。
身正,然后天下之政正;政正,然后天下之民安。
故圣王之道,莫不先正己而后正人。
”翻译:古代的圣明君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德行,还因为他们遵循的道德。
道德,是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
天下,是百姓聚集的地方。
治理天下的人,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身心。
身心端正,然后天下的政治才能端正;政治端正,然后天下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因此,圣明君主的道德,无不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注释:1. 圣王:指古代具有圣明德行的君主。
2. 道德:指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3. 天下:指整个国家,也泛指整个世界。
4. 生民:指百姓,即人民。
5. 治天下:指治理国家,管理国家。
6. 治其身:指修养自己的身心,使身心端正。
7. 政正:指政治清明,治理有方。
8. 民安:指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定。
这段文言文表达了黄宗羲对古代圣明君主的道德观念的阐述。
他认为,圣明君主之所以能够治理好国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德行,还因为他们遵循的道德。
道德是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治理天下的人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身心。
只有身心端正,政治才能清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这段文言文中,黄宗羲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同时,他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易于理解。
总之,这段文言文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精彩片段,它充分体现了黄宗羲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才华。
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黄宗羲的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法黄宗羲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而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论者谓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孙以法祖为孝。
夫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
乃必欲周旋于此胶彼漆之中以博宪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说也。
即论者谓天下之治乱不系于法之存亡。
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苟非为之远思深览,一一通变,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虽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终无已时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渐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天如父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昔者,天下大乱,生灵涂炭,黎民疾苦。
夫乱极必治,治极必乱,循环往复,无有穷已。
然则,何者乃乱之源,何者乃治之本?此《明夷待访录》之所由作也。
夫《明夷待访录》者,盖以明夷为名,寓意深远。
明夷,即光明之夷,亦即光明之隐。
盖自秦以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犹如光明隐于黑暗之中。
此录之作,意在探寻乱之源,揭示治之本,俾使后世之君臣,有所借鉴,免蹈覆辙。
夫乱之源,盖有二端:一则人心,一则制度。
人心者,乱之根本也。
人心不正,则风俗败坏,道德沦丧,国家将不保。
制度者,乱之表象也。
制度不公,则权贵横行,百姓遭殃,国家将不宁。
是以,欲求天下大治,必先正人心,改革制度。
正人心者,莫若尚德。
尚德者,尊崇道德,弘扬正气,使人心归正,风俗自正。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尚德之君,必得贤臣,贤臣辅佐,国家可治。
改革制度者,莫若尚法。
尚法者,遵从法律,公平正义,使制度公正,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尚法之君,必得民心,民心所向,国家可兴。
然而,人心与制度,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人心不正,虽良法亦难行;制度不公,虽贤臣亦难用。
是以,正人心与改革制度,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明夷待访录》之作,旨在阐述此理。
本录分为三篇:上篇论人心,中篇论制度,下篇论治乱。
上篇中,作者论述了人心不正之种种表现,以及如何尚德以正人心。
中篇中,作者论述了制度不公之种种弊端,以及如何尚法以改革制度。
下篇中,作者论述了治乱之理,以及如何运用尚德尚法之策,使国家长治久安。
本录之作,虽为待访之录,然其中所言,实为治国安邦之要旨。
愿后世之君臣,细读此录,汲取其精华,践行其宗旨,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共襄太平盛世。
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吾辈生于斯,长于斯,自当肩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是以,本录之作,非为自娱,亦非为博名,实为启迪后人,共谋国家大计。
愿《明夷待访录》之作,能启迪一代又一代之人,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明夷待访录》者,治国安邦之良策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
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
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操召见,与论天下事。
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遂诣操。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材料二臣道如何而后可?日: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节选自黄宗羲《原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所以A俱来者B欲全身C以待D时耳E子若见F能不已G非H吾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友,用作动词,指亲近友爱,与现在的常用义“亲戚朋友”并不相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臣黄宗羲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
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暱者之事也。
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
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
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
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
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
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
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
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
原君清黄宗羲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2;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1 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又固曾筑续钞堂于南雷,人又称他南雷先生;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父亲黄遵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因参与反对阉党魏忠贤的斗争,’被害而死;他的重要著作有、、、等;2 、:传说中的高士;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就隐居箕山中;商汤让天下于务光,务光负石投水而死;译文: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3,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3)“汉高”句:·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登帝位后,曾对其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其兄刘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译文: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4,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5,非导源于小儒乎(4)伯夷、叔齐无稽之事:史记·伯夷列传载他俩反对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5废孟子不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明太祖朱元璋见而下诏废除祭祀孟子;译文: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6,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7”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6“昔人”句:·王敬则传载南朝宋顺帝刘准被逼出宫,曾发愿:“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7“而毅宗”三句:毅宗,明崇祯帝,南明初谥思宗,后改毅宗,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后,他叹息公主不该生在帝王家,以剑砍长平公主,断左臂,然后自缢;译文: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译文: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赏析: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当时,社会刚刚经历了一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交织的历史大动荡:明王朝的覆灭,农民大起义的失败,以及清政权的建立;作为亡国遗臣的黄宗羲,力图追究这场社会大悲剧的原因,原君以及明夷待访录中其他文章,便是这种探求的结果;文章继承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探究和批判;第一段说明古代人君的产生是为天下兴利释害而自己倍受劳苦;用今天的话说是,只为天下人尽义务而毫无私利可享;从这点出发,有的人干脆不愿为君,有的人为了君决不愿一直干下去传之子孙,有的人则是欲罢不能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这样,作者就把许由、务光、尧、舜、禹统一到一个观点上:“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把尧、舜视为天生圣人,把“得乎天命而为天子”的话绝对化,进一步把皇帝都称为圣人,皇帝的一切都冠以“圣”字;如此立论,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作者从人君之职分立论,表面上没有把尧、舜抬到高不可攀的地位,好像倒把尧、舜降到凡人;但实质上是讲尧、舜等古代君主的职分就是专门利人而备尝艰苦,以便和后世人君专门利己的行为作对比,以反引下文;第二段“后之为人君者不然”是总冒,表明和古代背道而驰;下面分几层阐发:从“后之为人君者”到“不觉溢之于辞矣”为一层,痛斥后之人君以天下为自己的产业;“此无他”到“为君也”为第二层,说明古今君民客主倒置,天下罪恶总由君而生;“是以”至“君而已矣”为第三层,具体揭发君主以天下为产业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这一段文章写得痛快淋漓;结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义正辞严;“向使”以下再从反面补足上文所痛斥的后世之君的罪恶;最后以感叹反诘语气作结,余味不尽;这一段是本篇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虽然在意义上是和第一段对照的,但第一段略一些,这一段描述得详些;第一段只从理论上叙述论证,这一段充满激情,语夹冰霜,大张挞伐,使后世贪残之君无地自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虽然庄子里讲“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可以看作黄氏此言的滥觞,但黄氏此处的激烈程度,可以说前无古人;这段文字的结构,仍然是多用排比对照的方式,“其未得之也”、“其既得之也”两处尤为精彩;这一段又处处回应第一段,所以常用“古”、“今”对说,必须反复体会;第三段以第一、第二两段为基础,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根据古今君主对人民态度之不同,说明人民对君主也有爱戴和怨恶两种态度;因为有前两段的具体描述为基础,这里只须简单归纳一下,以下引出对小儒的谬论的批驳;先引小儒的谬论,再以桀、纣为例,表明小儒立论的荒唐;然后肯定武王的行动和孟子把桀、纣称之为独夫的理论,引朱元璋的荒唐举动来进一步批驳小儒尊君的谬论;第四段,“虽然”二字一转,即从第三段的论述进一步写出“以天下为产业”不但残害天下人民,而且也害及自己和子孙;“产业”不能永保,“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这些话是对历史上改朝换代现象的概括,而用血淋淋的字眼极写其危害;“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若何为生我家”,不但表明事实,而且结语充满叹惋之情;这是因为最后举的是明毅宗崇祯的话;黄宗羲曾经为挽救明亡而奔走,又矢志不仕新朝,讲到明朝的覆亡,崇祯临死前亲手砍杀自己的女儿而自缢,多少流露一些故君之思、亡国之痛;所以这段文字用“痛哉斯言”,引到“回思创业时”的心理,如果早知后世如此,真要“废然摧沮”,不欲掠夺君位了;第五段是全文总结,分两大层;第一层是两个排比句,“明乎为君之职分”一句总结第一段,“不明乎为君之职分”一句收束二、三、四段而仍回应第一段;这两句都离不开“许由、务光”,这是针对争君位的现象对症下药;“然”字一转为第二层,“君之职分难明”对上一层的第一句话说的,“以俄顷淫乐”至末,针对第四段“血肉崩溃”那些话说的,要人君清醒,衡量一下利害,那么连笨伯也会算这笔账的,也就知道君之职分不像后世那样视天下为自己淫乐的产业;前面论述把天下当产业的危害已经很充分,所以这一句说得比较概括,使人想起“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没有利天下之心,就不必为君;为君就是要为天下思利除害而不能贪图享受;这就是文章的结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词类活用1.人各自私.名词作动词,为……谋取私利,人各自利.名词作动词,为……谋取私利2.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数量名词作动词,超出千万倍3.始而惭.焉,久而安.焉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对……感到心安4.离散..天下之子女动词使动,使……离散5.曾不惨.然意动用法,对……感到悲惨6.名.之为独夫名作动,给……命名7.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使动用法,使……增多8. 皆不便.于其言意动用法,对……感到便利二、古今异义词1.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古义:辛劳;今义:辛勤劳动2. 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古义:为自己谋取私利;今义:形容私心重3.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古义:利益和害处;今义:偏指害处;三、特殊句式1. 不觉溢之于辞矣状语后置2. 是以其未得之也宾语前置3.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定语后置、状语后置4. 岂天地之大定语后置5. 非导源于小儒乎状语后置6. 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定语后置7. 摄缄縢,固扃鐍省略句、状语后置句7. 若何为生我家宾语前置8. 痛哉斯言主谓倒装四、重点字词1.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连词,表转折,可是2. 而使天下释.其害免除,免受3.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介词,凭借4. 量.而不欲入者考虑5. 孰与..仲多与……相比,哪一个更……7. 不觉溢.之于辞矣流露,显露8.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利息9. 向使..无君以前假使10. 比.之如父,拟.之如天把……比作,把……拟作11.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浅陋拘泥于原貌12. 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查考,考证13. 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凭借14. 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竟然15. 摄缄縢..门闩,锁钥..捆绑,绳子,固扃鐍16. 有不废然摧沮....者乎颓废,垂头沮丧17. 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因此,消失18. 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用,片刻,不值得交换。
明夷待访录译文明夷待访录置相译文明代朝纲混乱是从高皇帝罢免丞相开始的。
推究作君主的本意,就是用来治理天下的。
君主一人不能完全胜任治理天下的重任,于是设置百官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这些百官就相当于是君主的分身。
孟子说:“天子是一级职位,公是一级职位,侯是一级职位,伯是一级职位,子男同为一级职位,总共分为五个等级。
君是一级职位,卿是一级职位,大夫是一级职位,上士是一级职位,中士是一级职位,下士是一级职位,总共分为六个等级。
”自外而言,天子与公的关系就像是公、侯、伯、子、男之间职位依次递减的关系;自内而言,国君与卿的关系就像是卿、大夫、士之间职位依次递减的关系,并非唯独到了天子的级别就完全没有等级了。
以前,伊尹、周公代理国政时,用宰相来辅佐天子,就和大夫辅佐卿、士辅佐大夫是同样的道理。
后世的君主骄奢,朝臣谄媚,天子的职位才开始没有和卿、大夫、士列于一处,而不知义理的小儒也跟着用夸诞的言论来肯定君主摄位之事。
乃至于君主驾崩,其子被立为新国君之时,新君完全忘记了丧父之哀痛,徒讲礼乐征战应该如何如何,君臣之义尚未保全,父子之间的恩情已先完全断绝了。
更不幸的是,国家没有成年的君主,国政委之于母后。
于是,宰相为了避嫌而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宁愿使朝政决裂败坏,贻笑千古。
这样做岂不是把天子之位看得高得离谱了吗?古时候,君主对待臣子的方式是臣子跪拜之后,君主必然进行回拜。
秦、汉以来,这种礼制被废除了。
然而,当丞相觐见天子的时候,天子如果是在御座就坐却要站起来;如果天子是乘车在坐,也要下车来。
现在宰相既然已经罢免了,天子就更加不受什么礼法制约了。
所以,天子认为这些百官的设立就是用来侍奉天子的,如果侍奉得满意,天子就认为其是贤能的;如果侍奉得不满意,天子就认为其是不称职的。
既然设置百官的初衷已经被歪曲了,那么作为君主的本意还能有所保持吗?古时候的天子不传位于其子,而传位于贤良之人。
他们把天子之位的去留看做和宰相之位的去留一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原文翻译注释与
鉴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原文翻译解释与鉴赏
明夷待访录原臣黄宗羲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
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暱者之事也。
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
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
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嗟乎!后世骄君自恣,不以天下万民为事。
其所求乎草野者,不过欲得奔走服役之人。
乃使草野之应于上者,亦不出夫奔走服役,一时免于寒饿,遂感在上之知遇,不复计其礼之备与不备,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
万历初,神宗之待张居正,其礼稍优,此于古之师傅未能百一。
当时论者骇然居正之受无人臣礼。
夫居正之罪,正坐不能以师傅自待,听指使于仆妾,而责之反是,何也?是则耳目浸淫于流俗之所谓臣者以为鹄矣!又岂知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
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
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
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
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解释〕当:担当、承受。
嗜欲:嗜好与欲望。
私暱:同"私昵',亲近爱幸的人。
昧:不明。
牧:统治。
橐(tu):盛物的袋子。
纤芥:
细微。
曳:拖,牵引。
唱邪:劳动时发出呼声。
唱,长声高呼。
唱许:回应的答声。
执绋(f):执,拉;绋,原意为大麻索,可译为绳子。
荒:废弃、弃置。
自恣:自我放任、为所欲为。
草野:指民间。
知遇:赏识宠遇。
跻:登、升。
骇然:诧异的样子。
浸淫:渐次接近。
鹄(gǔ):目的、目标。
"臣者以为鹄',即受到帝王礼遇,是臣下追求的目标。
(张静)
〔鉴赏〕明朝灭亡之后,黄宗羲总结了经验教训,思想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专制主义的政体极其痛恨,因此特别富于民主思想的色彩。
他写下了一系列文章,对封建的君主专制主义进行批判,其中《原臣》一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该文在《原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论述。
如果说《原君》是从君主角度来分析专制政体弊病的话,那么《原臣》则是从臣道的角度出发,对封建专制主义政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黄宗羲反对君主把天下作为私有财产,强调"公天下'的重要性,他批判了那些盲从君主而不以"天下为事'的臣子,批判了传统的"君为臣纲'的专制主义伦理与奴化思想。
《原臣》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文章首段分析"臣道',开篇便将封建专制政体下的那些对君主专制行径"视于无形,视于无声',甚至"杀其身以事其君'的所谓"臣节'罗列出来,强调这并非是为臣之道。
因为"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臣下出仕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因此,盲从君主而毫无见解,屈从帝王而毫无
建树,"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这便是"不臣',并未真正遵从臣道。
第二部分进一步指出臣子的这种所作所为,是"臣为君而设'。
因为在专制主义政体之下,君主分设臣下,是基于"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的观念。
君主把天下当成"私物',必然将导致四方劳扰,民生憔悴,从而使国家衰亡。
第三部分则从"天下治乱,不在一姓之间,而在万民之忧乐'这一根本理论出发,以夏桀、商纣、秦王朝等国家的兴衰作例证,分析了君臣关系。
黄宗羲认为:为臣之道,若"轻视斯民之水火',即使"辅君而兴,从君而亡',仍然是违背真正的"臣道'。
在黄宗羲看来,治理国家就像拉大木一样,君与臣便是一起拉大木之人,如果"手不执绋,足不履地',那么治国之职守便荒而不理。
从这一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初步具备了那种君臣是为百姓服务的民主主义思想。
这在当时乃至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一种极为进步的观点。
第四部分分析为何会出现臣下盲从君主的情况。
黄宗羲认为,那些"骄君'并不为天下万民考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只想得到那些肯为自己"奔走服役之人',而那些为了自己"一时免于寒饿'的士大夫,则对君主感恩戴德,自以为受到"恩遇',因此只求效忠于帝王一人,而不顾万民死亡。
黄宗羲揭露了这些甚至处于"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的臣子们的可恶嘴脸。
在黄宗羲看来,在"以天下万民为事'的前提下,君臣"名异而实同',并非主人与"仆妾'关系。
文章最后对传统的君臣、父子关系作了对比分析。
按照封建专制
主义的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万世不变的纲常,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只是在"国'与在"家'的区别。
黄宗羲对这种君臣如同父子的说法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君臣关系并非是父子关系,因为父子之间有血缘关系,"子分父之身而为身',君臣之间并无血缘关系。
况且君臣之名是因为有"天下(国家)'而存在的,因此,如果没有治理国家的责任,那么我对国君如同路人。
至于为官之人,也必然以"天下为事',那么这种关系是"师友'关系,否则臣下便成为"君之仆妾',两者关系成为主仆关系了。
在黄宗羲看来,君臣关系是经常改变的,而父子关系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显然,《原臣》一文思想深刻,对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极其尖锐的批判,具有启蒙思想色彩。
文章观点鲜明,逻辑性很强,文字相当流畅,不失为一篇极有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