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古籍精品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33
箕子之明夷——从黄道周与黄宗羲的易学私淑关系看《明夷待访录》书题含义摘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书自流传之始,围绕其书题意蕴和待访对象而产生的争论即聚讼纷纭,考察黄宗羲与黄道周之间的易学兴味与易学师承,可以用来解读《明夷》卦象对于黄宗羲等明末士人的意义,从而为梁启超“后王”说提供更为有力的旁证。
关键词:《明夷待访录》黄道周十二运关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书题含义的讨论,发端于清代黄之传,自1906年章太炎“将俟虏之下问”一说提出后,“明夷”的意蕴与“待访”的对象便成为学界聚讼的焦点,梁启超针对章太炎的观点,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给出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章太炎不喜欢梨洲,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是向满洲上条陈。
这是看错了。
此后钱穆、陈寅恪、胡发贵、谢刚、孙宝山、鱼宏亮等学者都相继撰文进行了讨论,在这场争论中,罕有学者关注到黄宗羲的易学兴味以及他与黄道周之间的私淑关系对《明夷待访录》一书命题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对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后王”说作一侧面补充。
一、《明夷待访录》题辞中的易学兴味与经世思想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在叙述黄宗羲学术渊源时,只提及“宗羲之学,出于蕺山”,而未论及黄道周,此后梁启超与钱穆在各自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也只是介绍了黄宗羲与刘宗周的师生关系,而完全忽略了黄宗羲与黄道周在象数易学上的私淑关系。
而纵观黄宗羲的一生,他对于易学尤其是易学中象数一派的兴趣始终十分浓厚,虽然其著述中针对《周易》的研究仅有一本《易学象数论》,但是这部书针对汉宋易学象数学与术数学作了系统性的考辨评述,堪称明清象数易学领域的扛鼎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说: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先纠其本原之依托……其持论皆有依据。
盖宗羲究心象数,故一一洞晓其始末,而得其瑕疵,非但据理空谈、不能中其要害者比也。
而黄宗羲关注象数的深层动力,又与他“以慎独为宗,以实践为主”,承继并发挥刘宗周“经术所以经世”的理学观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使他颇为自负的一部书。
在书中,黄宗羲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建国理想,总结了过去各朝,当然主要是明朝的经验教训,体现了超凡的政治气魄。
黄宗羲思想的来源,首先是对明王朝的失望,这在《明夷待访录》中也多次体现出来,当然还有对满清外族统治的不满;此外,黄宗羲的思想中有“工商皆本”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工场手工业及商业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最后,在明朝后期,西方的传教士、商人以及殖民者开始进入中国及周边地区,他们的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国的士人。
《明夷待访录》分为21篇,分别是《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
其中包括了政治体制、土地赋税制度、文化教育、官制、军事、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内容,基本包含了治理国家所需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明夷待访录》为“怪书”,主要原因是这部书中包含的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的非君思想和民主思想。
在那个君权至上,三纲五常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非君思想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也可以称为中国的启蒙思想的萌芽。
黄宗羲是通过几个层次来阐述他的非君思想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原君》、《原臣》等篇中否定了“家天下”的个人专制制度。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天下是君主的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方的“朕即国家”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这种思想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渐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天如父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明夷待访录·学校篇》阅读与翻译1.学校,所以养士也。
(译文:学校,是培养士大夫的地方。
)2.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但是古代圣明的君主,开办学校的意图却不仅仅在此,一定要使治理天下的才干都出自学校,然后开办学校的意图才算完备。
不仅指整肃朝班、颁布诏令、赡养老人、抚恤孤儿、擒杀敌人、统帅大军则能集结将士、判决重大案件则能聚集官民,主持大规模祭祀活动则能让宗庙得享尊崇等以上人才都出自学校。
而是使上到朝廷、下到民间,都能被耳濡目染,没有人不饱读诗书气量宽大,天子所肯定的未必正确,天子所否定的也未必错误,天子也不敢将自己的是非观强加于学校。
)2.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译文:所以培养人才是开办学校的事务之一,而学校却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开办。
)4.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
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译文:三代(夏商周)以后,全天下的是非对错只出自朝廷的判断。
天子所尊崇的,大家就趋炎附势认为正确;天子所羞辱的,大家也跟着去揭露所谓的错误。
处理文书、施行政令、收缴赋税、断狱听讼,一切的事务都委托给庸俗的官吏。
在当时的大众风气之外,稍有人才,就会以为学校不合乎轻重缓急的习气。
而所谓的学校,为了科举制而争名夺利,为荣华富贵的欲望而迷失心智,也因为朝廷的功利而改变了初衷,士大夫中真正有才能学问的人,往往自隐于草野之间,与学校毫无干系,最终学校连培养人才的功能也丧失了。
一、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
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
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译文:后世的法令,把天下藏在筐箧(箱子)之中。
对于下层人得不到任何好处,好处都集中在上层人手中。
使用一个人,就会怀疑他存在私心,于是又用一个人来防范他的自私。
颁布一项事权,就会考虑它的可能蒙蔽性,于是,又设立另外一项事权来防范。
天下人都知道法令专制,我也有一种恐惧貌说只有筐箧是让人最担心的,所以法令不得不严密。
法令越严密则天下就会从因法二生乱,这就叫非法之法。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
道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
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伏尔泰思想(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练习题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答案原君\答案樊迟、仲弓问仁一、填空题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五经”指、、、、。
二、单项选择题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C、默默无闻的人D、敢于行动的人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A、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B、《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C、《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D、《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E、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A、出门如见大宾B、使民如承大祭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E、居处恭,执事敬重,与人忠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A、《论语》 B、《左传》 C、《庄子》D、《孟子》 E、《韩非子》四、解释带点的字词1、使.民如承大祭祀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4、举直错.........诸枉5、不仁者远.矣6、居处恭,执事敬五、简答题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原君一、填空题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将、、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1、《原君》中,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A、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