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共26页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26
2021.0486READING/ 书斋本期荐书:《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融如何推动增长、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方向、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前景等,都做了深度解读,让企业、政府、个人,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未来趋势。
精彩摘录新冠肺炎疫情与中美摩擦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能否在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两个倍增”目标,中国在2010—2020年间经济需要保持每年7.2%的增速。
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7.4%,2020年的增速需要达到5.3%。
经济增长靠的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一种方式是靠技术的创新,每个劳动力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另一种方式是内容简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当在哪些方面发力?作者认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有年均8%的增长潜力。
这个判断的背后,是作者对当下中国面对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底气的认知。
中国如何继续后发优势?新工业革命中国又应当如何参与并引领?如何理解双循环和新发展格局?如何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十四五”期间各地的高质量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疫情突发等一系列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林毅夫教授从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落脚,分析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启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金《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从当下预判未来本书对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关键问题的深度阐释,让企业、机构、个人看到更清晰未来。
扫一扫,分享本文作者简介:林毅夫,知名经济学家,新结构经济学倡导人和领头人,究院、南南合作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2021.0487书斋 /READING靠产业升级,用新的附加值高的产业取代附加值低的产业。
这一机制同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后来者优势,可以用从发达国家购买包含有更好技术的设备或专利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种方式的风险成本小得多,速度也快得多。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作者:王子约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14期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危机后,世界经济并没实现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期的复苏。
继《新结构经济学》就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另一本专著《从西潮到东风》中,又系统地对世界经济危机根源作了深入分析。
近日,在普遍唱衰中国经济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从2008年起还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
而未来改革发展之路在哪里?林毅夫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记者:您这几年一直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对发达国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统性建议?林毅夫:发达国家出现危机后,需实行降低工资和福利、淘汰没竞争力的产业、减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等结构改革,经济才能恢复动力和正常增长。
但结构改革是收缩性的,至少在短期内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经济增速,提高失业率。
而危机国家本身失业率已很高,急速推行这些结构改革难免会触发社会和政治动乱。
记者:对过去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下一阶段新的发展动力何在?新结构经济学对这个议题有什么主张?林毅夫:外需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当然要转向内需。
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
前段时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转向消费拉动的增长方式。
但从新结构经济学框架出发,我不主张这种政策。
消费当然很重要,但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否则就得举债。
发达国家危机很多正是过度消费造成的。
而增加消费是逻辑链条的终端结果,这个链条的起点则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上的高效投资。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些有效投资空间非常大。
此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财政状况较好,民间储蓄高,外汇储备多。
利用好这些条件的话,我国维持在7.5%左右中高速增长轨道没有问题。
记者: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奇迹式增长获得普遍关注,但近期唱衰中国的声音再次浮现,您怎么看?林毅夫: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观点认为是中国体制机制的内在原因造成的,而改革体制机制又很难,因此认为增长不可持续。
林毅夫<P>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P> <P>个人简历:</P><P> 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
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BR>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
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BR> 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P><P>国内外兼职: <BR>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BR>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2000- <BR>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1999-<BR>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BR>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
<BR>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BR>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
<BR>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BR>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BR>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BR>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BR>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BR>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BR>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BR> 1999-<BR>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BR>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郭金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
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
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
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
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在此,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我比较悲观。
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国际经济很可能会危机四伏。
国际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会像日本自1991年以来一样,陷入比较长期的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一个时期。
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欧债危机,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那些主权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他们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任何短期的金融稳定方案只能是赎买时间,就像吃止痛药一样,仅能见效一时,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都会再卷土重来。
所谓结构性改革就要减少社会支出、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金融去杠杆。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结构性改革的共性,基本上都是减少需求、减少资金供给,这会使失业率上升,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金融经济危机,过去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是整个现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框架,会建议这些国家在进行结构改革时,同时通过货币贬值增加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由外需拉动来补偿内需不足,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
但是目前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如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货币。
所以这些国家没有降低汇率以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选项。
当然欧元区整体可以进行贬值,以提高欧元区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可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不仅欧元区存在当前这种结构性问题,美国、日本也存在类似问题。
而且,目前不仅欧元区失业率高企,美国失业率也始终居高不下,日本失业率相对于欧洲和美国确实低一点,但是相对日本自身长期的历史水平又高出许多。
欧元区跟美国、日本都属于发达国家,他们的产品是相互竞争的。
如果欧元区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美国、日本就要减少出口,失业率就会增加,他们的经济会无法承受。
因此,如果欧元区真的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很可能会导致美国和日本也同样用贬值的方式来对冲欧元贬值的影响,出现竞争性贬值,最终达不到实际效果。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作者:林毅夫来源:《中印对话》2019年第03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较为近似。
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来自中国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繁荣富足的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懈探索,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努力建设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底到现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奇迹。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70年经济奇迹在计劃经济时期,中国所参考的经验主要是“苏联模式”,其目的是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可以让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诸多问题。
从中国的情形来看,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工业效率低下,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并不明显。
1978年底,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的转型并没有遵循当时国际上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先推行了渐进的双轨制改革,同时设立经济特区,创造局部有利条件来克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瓶颈限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流行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一次性到位才能成功。
此外,其还有一个观点:像中国推行的那种渐进双轨转型,同时由市场和政府进行配置资源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结果是经济效率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问题还多。
然而,40年过去,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