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林毅夫)
- 格式:ppt
- 大小:9.58 MB
- 文档页数:215
龙源期刊网 林毅夫:中国将在2025年变成发达国家作者: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8年第10期目前,世界上85%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到2025年左右,我国将变成发达国家。
那个时候,也还有66%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在2025年左右又将成为高收入国家,就需要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负有更大责任。
中國变成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后,就要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还应该提出自己的理论。
从这几年我们提倡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低收入到高收入水平,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验来看,少数几个发展成功的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都抓住了国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期,让他们从农业社会变成现代化工业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2013年以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过去18年来提出的中非合作发展,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强调产能合作,这确实可以给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带来一个历史上难得的机遇期。
当然,他们要怎么抓住这个机遇期,我们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改变他们的发展思路。
总的来讲,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的世纪。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要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让经济能够继续乘风破浪往前进,同时我们也要提出新的理论,才能够让改革发展更顺当的进行,并且以我们的理论、思路以及我们的发展来帮助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后,也同样能给发达国家创造出机会,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国际上有“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之说,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经验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教授所著《中国的奇迹》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这本书解释的历史时期是1998年之前,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林毅夫教授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要遵循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潜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战略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必将失败。
在书中,作者主要解答四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二是,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问题?三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四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林毅夫教授在书的结尾,以总结的方式分别给出了答案。
第一,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中国所具有的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第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环,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进程中一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经济体制内部的不配套,而走出“活-乱”循环和解决其他诸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次,使“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在比较优势战略下形成新的内部一致性。
第三,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困难,逾越各种障碍,不断取得成功。
第四,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
林毅夫教授对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之间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很好的分析,但是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林毅夫教授在书中倾向于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原因,这个问题可能要进一步探讨。
林毅夫东北方案概述林毅夫东北方案是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的一项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改革的方案。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但近年来面临着经济下滑、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
林毅夫东北方案旨在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东北地区的发展活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重点措施等方面对林毅夫东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背景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工业地区之一,曾经是中国的“煤铁基地”和“齿轮基地”。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和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东北地区的传统重工业遭遇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高污染等问题。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
为了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林毅夫提出了东北方案。
目标林毅夫东北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目标包括:1.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减少重工业比重,培育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2.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3.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5.推动能源转型,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倡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重点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林毅夫东北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措施,下面列举几个主要的措施:1. 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推动传统重工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
2. 加强创新驱动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
3. 推动农村振兴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覆盖面。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作者:王子约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14期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危机后,世界经济并没实现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期的复苏。
继《新结构经济学》就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另一本专著《从西潮到东风》中,又系统地对世界经济危机根源作了深入分析。
近日,在普遍唱衰中国经济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从2008年起还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
而未来改革发展之路在哪里?林毅夫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记者:您这几年一直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对发达国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统性建议?林毅夫:发达国家出现危机后,需实行降低工资和福利、淘汰没竞争力的产业、减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等结构改革,经济才能恢复动力和正常增长。
但结构改革是收缩性的,至少在短期内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经济增速,提高失业率。
而危机国家本身失业率已很高,急速推行这些结构改革难免会触发社会和政治动乱。
记者:对过去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下一阶段新的发展动力何在?新结构经济学对这个议题有什么主张?林毅夫:外需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当然要转向内需。
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
前段时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转向消费拉动的增长方式。
但从新结构经济学框架出发,我不主张这种政策。
消费当然很重要,但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否则就得举债。
发达国家危机很多正是过度消费造成的。
而增加消费是逻辑链条的终端结果,这个链条的起点则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上的高效投资。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些有效投资空间非常大。
此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财政状况较好,民间储蓄高,外汇储备多。
利用好这些条件的话,我国维持在7.5%左右中高速增长轨道没有问题。
记者: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奇迹式增长获得普遍关注,但近期唱衰中国的声音再次浮现,您怎么看?林毅夫: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观点认为是中国体制机制的内在原因造成的,而改革体制机制又很难,因此认为增长不可持续。
林毅夫:求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探路者作者:金辉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17期若干年后,当人们谈论起中国经济学界,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林毅夫教授想必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传奇人物。
奔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摇篮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担任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当然,他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问题的真知灼见与深邃思考。
朗润园里的中国经济研究智库1980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访问北大。
林毅夫因兼具经济学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被推荐担任舒尔茨的随行翻译。
在与舒尔茨的接触中,林毅夫获得了舒尔茨的欣赏。
舒尔茨回国后不久,即给北大寄来信,邀请林毅夫到美国读博士,并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1982年,林毅夫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他用4年时间拿到了别人要用5至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和实证》被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而后,林毅夫转至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攻读博士后。
1987年,林毅夫完成耶鲁大学博士后的研究。
面对世界银行、加州大学洛杉矶和圣地亚哥分校向他发出的邀请,林毅夫都谢绝了,他毅然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北京,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回国后,林毅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所属机构从事研究。
1994年,林毅夫结束了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任职,与易纲、海闻、张维迎等几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者一起在北京大学朗润园创办了如今名扬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并出任该中心首任主任。
从此,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传奇在这里诞生。
一时间,这里成为了海外归国学者的大本营,人才荟萃,易纲、海闻、周其仁、胡大源、姚洋、卢锋、宋国青等都曾经或仍旧在这里工作。
这批朗润园的学者们,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不断发声,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中国经济的奇迹林毅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1997 年18 年间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9.8% 的高增长速度,如果这一增长速度能够维持下去,则至迟到下世纪30 年代,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一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要从分析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成因入手。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政府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由于资本高度密集的重工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作为先进技术载体的机器设备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投资规模巨大等三个特征。
而当时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其特点是:生产剩余很少,资本积累很低,市场决定的利率很高,不利于投资周期长的重工业项目的发展;可以出口的商品很少,外汇短缺,市场决定的汇率很高,不利于发展重工业所需设备的进口;由于剩余主要来自于农业,而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非常分散,导致资金动员能力很低。
这样,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与当时我国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的资源禀赋状况形成了直接的矛盾,因此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而需要政府出面,利用行政手段扭曲宏观政策环境,人为压低利率、汇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便一方面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动员资源发展重工业;在要素和产品价格被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资金、外汇、原材料及生产必需品就需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渠道进行配置,同时还需要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了控制企业剩余的使用和在农村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需要,又分别实行了工业部门的国有化和农业部门的人民公社化,对微观经营严格控制。
这样,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逻辑起点,相继形成了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为特点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事实上,这种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而是由在低水平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所导致的,世界上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采取了同样的发展战略以后,也形成了类似的经济体制。
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在此,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我比较悲观。
我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国际经济很可能会危机四伏。
国际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很可能会像日本自1991年以来一样,陷入比较长期的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债务不断积累、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一个时期。
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欧债危机,学界普遍的看法是那些主权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他们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任何短期的金融稳定方案只能是赎买时间,就像吃止痛药一样,仅能见效一时,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都会再卷土重来。
所谓结构性改革就要减少社会支出、减少政府赤字和债务、金融去杠杆。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结构性改革的共性,基本上都是减少需求、减少资金供给,这会使失业率上升,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类似的金融经济危机,过去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实是整个现代宏观经济学主流框架,会建议这些国家在进行结构改革时,同时通过货币贬值增加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由外需拉动来补偿内需不足,为结构改革创造空间。
但是目前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如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等,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货币。
所以这些国家没有降低汇率以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选项。
当然欧元区整体可以进行贬值,以提高欧元区整体的出口竞争力。
可是目前面临的现实条件是,不仅欧元区存在当前这种结构性问题,美国、日本也存在类似问题。
而且,目前不仅欧元区失业率高企,美国失业率也始终居高不下,日本失业率相对于欧洲和美国确实低一点,但是相对日本自身长期的历史水平又高出许多。
欧元区跟美国、日本都属于发达国家,他们的产品是相互竞争的。
如果欧元区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美国、日本就要减少出口,失业率就会增加,他们的经济会无法承受。
因此,如果欧元区真的用贬值的方式增加出口,很可能会导致美国和日本也同样用贬值的方式来对冲欧元贬值的影响,出现竞争性贬值,最终达不到实际效果。
林毅夫的北大国情报告深入探索中国经济的命运当谈及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人们不得不提到林毅夫教授的北大国情报告。
这份报告深入探索了中国经济的命运和发展路径,并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报告中,林毅夫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他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林毅夫教授也指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他提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够稳定,投资、出口依赖性过高,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
同时,他还指出,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探索中国经济未来命运的过程中,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观点。
首先,他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林毅夫教授还强调了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林毅夫教授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
他认为,中国需要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他还强调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建议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投入,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林毅夫教授还强调了加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需要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以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林毅夫教授的北大国情报告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的观点和建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他的研究成果,并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有关经济起飞的理论—罗斯托:只有经济的积累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1%,经济才能开始起飞高水平均衡是指中国的积累率已经早就超过了界限但是还没有起飞的经济明显的错误:暗含的前提是没有技术的变迁,或者技术变迁十分缓慢理论的暗含就是需要解释的部分,因而前后矛盾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是有资本的剩余但是没有投资工业革命的本质是,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发明是指发现一种生产要素组合使得组合的成本不变但是产出更高根据对于技术,发明和技术变迁的理解可以提出三个假说:给定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分布曲线,就可以决定现有的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给定尝试错误的数量技术分布曲线,如果现有的技术水平越高,那么发明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低、给定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尝试错误的数量,技术分布曲线越往右移动,发明可能性曲线包含的面积就越大,发明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高现代科学实用数学模型来表述关于自然界现象的假说,现代科学使用控制实验或者可复制的实验方式来检验假设的真实性科学革命对于工业革命有两个贡献就是在方法论上的贡献,采用可控实验来作为验错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了曲线往右方移动封建体系有利于培养重商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缺少一个竞争的环境,欧洲国家分成许多的小国,有利于竞争反驳:欧洲在宗教上是同一的,国家竞争不一定是促进科学进步的因素、大国更有经费进行科学进步的研究各个朝代采用科举制度来不断吸收社会中的有能力又有抱负的人进入官僚体系,使得不必造反就成为官僚阶级技术创新和升级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工业革命的产生前提是数学和可控实验的普及,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阻碍了科学革命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器物、制度和组织、精神和伦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是指器物层面,上层建筑是指另外两个的综合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社会具有反西方情节、俄国的十月革命之后,单方面取消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列宁主义模式在中国的失败:俄国基本没有外国租界,中国的大工厂几乎都在外国租界中每一个开国领导人几乎都会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心--依赖理论:如果处于依赖地位,即出口自然资源进口机械制造业的产品,就会受到剥削重工业和要素禀赋的矛盾:重工业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巨大,生产的机械设备都需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