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北大春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第三讲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145.50 KB
- 文档页数:27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741013课程英文名称:china econom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经济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6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当代中国经济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时效性经济发展趋势、战略和经济政策措施方面的概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近期中国经济在增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概况,使学生掌握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并强化训练在经济研究上的思维习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熟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和特征。
2. 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课程总成绩:根据小论文、提问、讨论、出勤、小测验等综合给定成绩。
(七)参考书目《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当代中国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二、中文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主要介绍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措施。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讲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3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1.4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重点: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难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第二讲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2.1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2.2逆转:近代中国的突然衰落2.3李约瑟之谜的提出2.4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重点: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难点: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第三讲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1.2合作化运动与传统体制的结果1.3 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重点: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难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第四讲“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2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1.2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重点: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难点:“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第五讲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改革的进程1.2 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重点: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难点:改革的进程第六讲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城市工业部门改革1.2 微观经营机制改革1.3 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1.4 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重点: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难点: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第七讲国有企业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国有企业引发的一些问题1.2 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1.3 国际比较: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重点: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难点: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第八讲金融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金融部门的现状1.2 金融部门的改革重点:金融部门的现状难点:金融部门的改革第九讲财政税收体制改革(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1.2 1980-1993: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1.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重点: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难点: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第十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分类1.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1.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重点: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难点:1993年的改革计划第十一讲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分析1.2 1979-1996年的4次经济波动1.3 1997-2008年: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1.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重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
农村问题在政策取向中的地位我跟蔡教授合写的《中国的奇迹》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做了一个比较历史性、系统性地分析:建国以后,到78年,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重工业仍是至今很密集的产业结构。
我们看到当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生产效率也非常低,农民的生活长期没有得到改善,而且到78年的时候,我们还有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就是2亿5千万人,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对这个现状进行了很大的改变,最重要的就是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79年开始,大量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放开了农村的市场,带来了一段的超高速的发展。
经过那几年的努力,农村的经济全面发展,而且城乡差距缩小,建立了基本自足的格局。
由于在农村改革取得了成功,从85年开始,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改革,在农村方面,整个的政策导向开始往新的方向发展,85年开始乡镇企业大发展,当时提出离土不离乡,这方面蔡所长有很多的研究。
90年代开始,有很多从离土不离乡,变成了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进城,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说农村和过去比,还是有改善,但相对于整个城市来讲,差距就越来越大,就到90年代末,三农问题开始又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我个人很高兴看到这几年三农问题又引起了中央高度的重视,两个1号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里面又提出要推动新农村建设,我相信这会对我们推动农村经济对我们农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措施。
本文为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讲话国家经济与城市化和服务业息息相关尊敬的主席、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感觉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到无锡来参加“2005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对于研究学者来讲,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样,跟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以中国的例子来说,我们从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这26年的时间里面,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是5.4%,20多年的时间国民经济的增长10.3倍,都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层次化水平提高最迅速的一个时期,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城市化的水平只有17.9%,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04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41.8%。
解读中国经济课程大纲林毅夫本课将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与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来分析中国长期的兴衰,以及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课程将着重讨论:1、为何我国在漫长的前现代时期文明鼎盛,而到现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2、为何我国在19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发展绩效很差,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却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3、为何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的总体绩效很好,然而却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距扩大、腐败现象蔓延、国际收支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进行改革才能取得稳定、健康、快速、和谐的发长?4、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阴影不散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应该怎样应对才能趋利避害?5、我国当前经济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是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币汇率是否低估、资本账户是否应该开放、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这门课的教材为: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主要参考教材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林毅夫,《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中信出版社,2012.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林毅夫,《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的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1版。
本课程有两次考试,期中考日期为4月24日,期中考的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期末考日期为6月12日,期末考占50%。
课程共4次平时作业,共占总成绩20%。
此外,本课还设置论文竞赛、课程讨论两项课程活动,活动优秀者除可获得任课教师亲自颁发的奖励外,还可在既有的课程总成绩上获得最高5分的直接加分奖励。
林毅夫: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以下为演讲实录: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到风云演讲,跟各位谈谈结构性改革和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我国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在国内、国外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因为新发展格局提到: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过去,我们讲的都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现在为什么要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各位谈谈怎么用供给侧、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来加速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更重要的是反映经济基本规律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短期的原因——新冠疫情,造成了国际贸易受挫。
当然,在这种状况下,依靠国内的经济循环,就至关重要。
同时,中美关系的原因,我们的出口会受到限制,并且也有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需要国内来发展。
但除了这些短期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我国为例,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4%;但到去年、2019年,出口比重只有17.4%,减少了50%。
在2019年,我们的国内生产已经是82.6%。
为什么出口占比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有两个根本原因:一个是经济规模,一个是服务业的比重。
现代经济、尤其在制造业方面,规模经济很大。
如果要充分利用这种规模经济,对应的小经济体,国内能消化的部分就少,那么就要更多地依靠国外市场;而对于大经济体,国内自己能消化的就多、出口的比例就减少。
拿一个具体的例子做比较,新加坡2019年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104.9%——它出口是靠进口原材料加工以后出口的;而我们国家,出口占比最高的年份也不过只有35.4%。
我想这就反映了经济规模的差异。
同样是大型经济体,2019年美国的出口比重是7.6%,日本出口比重是13.4%,都比我们低。
原因是什么?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是80%,日本是70%。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第一讲: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数据: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1840-1979年,中国GDP仅占全球的5%左右1979年,中国人均收入210美元,就是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约为美国的9%1978-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16、3%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该经济发展战略由王健教授提出,主张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加工业务来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沿海地带,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该战略的具体措施为“大进大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与引进外资。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978年中国农村约有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2010年减少到2688万。
2、改善了全球贫困人口的生活。
中国加入WTO,向国外输出大量质优价廉的生活必需品,改善了穷人的生活。
3、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稳定。
1997年10月开始的东亚危机中,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通过大量采购,使东亚经济迅速恢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通过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存在发展论与崩溃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经济增长从生产函数的角度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生产要素、产业机构、技术与制度。
其中对实践操作意义最大的就是技术,其余三个因素事实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变迁的可能性与速度。
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
在自然资源(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变动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资本。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资本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而有些国家只有10-15%。
但如果技术不进步,即使资本积累速度很快,但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也会不断下降,资本积累的积极性也就会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