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五讲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北京大学林毅夫
- 格式:ppt
- 大小:699.00 KB
- 文档页数:21
林毅夫: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很大2015年08月17日 11:19来源:凤凰财知道 作者:林毅夫 187人参与 21评论北大国发院荣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在接受采访编者按:近日,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的安排下,凤凰财知道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就中国经济学发展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对话,作为“财知道对话思想界”第1期以飨读者。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经济学研究中心会逐渐转移到中国来财知道:包括您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研究和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研究领域。
您是怎么判断的?林毅夫:这个看法我很高兴现在大家高度接受。
我记得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祝贺文章,标题是“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在那篇文章里面,我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
20年来,我觉得这个认识现在越多人也认识到。
20年前我提出这个判断,主要是看到,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创立现代经济学以来,这两百多年,首先是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英国也是世界经济学大师辈出的地方,而到了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后,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绝大多数出在美国,美国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以及大师辈出的地方,会有这种时空的吻合?而且是在转移?我想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
那么,在诸多简单的逻辑体系中,哪个是重要的?是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的?其答案不决定于逻辑体系本身。
因为,理论的逻辑是越简单越好,理论的重要性是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林毅夫 蔡 李 周本文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除了立足于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以外,还有一种更为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比较优势战略,这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成功的核心所在。
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
文章指出,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经济职能,并特别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
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作用。
作者林毅夫,1952年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195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周,195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几乎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热切愿望。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积重难返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
如果这种赶超战略是惟一的选择,我们又没有发现任何采取其他战略成功地实现赶超发达经济的事例,则还不能说赶超战略失败了,只能说这种战略的推行和结果是无法回避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反而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星。
第一个成功的事例发生在日本,紧随其后的是地处东亚的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
在过去数十年,这些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东亚奇迹”(世界银行,1995年)。
这些成功的发展事例,是否代表了一种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的不同之处何在,它对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哪些新的知识,以及当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发展战略是否还站得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住脚,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741013课程英文名称:china econom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经济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6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当代中国经济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时效性经济发展趋势、战略和经济政策措施方面的概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近期中国经济在增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概况,使学生掌握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并强化训练在经济研究上的思维习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熟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和特征。
2. 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课程总成绩:根据小论文、提问、讨论、出勤、小测验等综合给定成绩。
(七)参考书目《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当代中国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二、中文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主要介绍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措施。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讲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3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1.4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重点: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难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第二讲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2.1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2.2逆转:近代中国的突然衰落2.3李约瑟之谜的提出2.4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重点: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难点: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第三讲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1.2合作化运动与传统体制的结果1.3 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重点: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难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第四讲“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2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1.2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重点: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难点:“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第五讲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改革的进程1.2 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重点: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难点:改革的进程第六讲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城市工业部门改革1.2 微观经营机制改革1.3 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1.4 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重点: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难点: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第七讲国有企业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国有企业引发的一些问题1.2 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1.3 国际比较: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重点: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难点: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第八讲金融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金融部门的现状1.2 金融部门的改革重点:金融部门的现状难点:金融部门的改革第九讲财政税收体制改革(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1.2 1980-1993: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1.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重点: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难点: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第十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分类1.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1.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重点: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难点:1993年的改革计划第十一讲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分析1.2 1979-1996年的4次经济波动1.3 1997-2008年: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1.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重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
第一讲全球金融危机(1):现象、成因与影响1.David Vines:“THE FINANCIAL CRISIS, 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University of Oxford;2.Barry Bosworth and Aaron Flaaen (2009):“America‟s Financial Crisis: The End of an Era”,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No. 142;3.Ricardo J. Caballero Arvind Krishnamurthy:“GLOBAL IMBALANCE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4688。
4.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2009):“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经济研究》第5期。
第二讲全球金融危机(2):与大萧条的比较1.加尔布雷斯(1954):《1929年大崩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弗里德曼、施瓦茨(1963):《大衰退1929-1933》,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三讲东亚奇迹(1):共识与争论1.世界银行(1993):《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斯蒂格利茨(2003):《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禹贞恩(2008):《发展型国家》,吉林出版集团;4.安忠荣(2004):《现代东亚经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5.青木昌彦等(1998):《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6.林毅夫、任若恩(2007):“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经济研究》第8期。
第四讲东亚奇迹(2):比较优势与赶超战略1.林毅夫(2008):《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No. C2003002,2003年2月25日;3.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No. C1999006,1999-5;4.张苏:“国际分工、R&D与欠发达国家的赶超战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论文,No.200401;6.JOHN A. MATHEWS(2006):“Catch-up Strategies and the Latecomer Effect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 No. 3, September;7.Keun Lee(2009):“How Can Korea be a Role Model for Catch-up Development?――A …C apability-based View‟”,UNU-WIDER Research Paper No. 2009/34。
【回顾林毅夫的世行四年】林毅夫2022年1月,林毅夫接到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的电话,他被正式提名世行首席经济顾问了。
此前一个月,佐立克来到中国,与林毅夫进行了一次面谈。
首先他了解了中国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听取了林毅夫个人的一些看法。
他们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的问题。
慢慢地谈到了林毅夫对世界发展的看法。
后来,他说:“我干脆把你推荐到临时推举名单当中,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接受?”林毅夫说:“如果你给我这个机会,我会考虑。
”20 年前,世界银行就曾经向林毅夫抛过橄榄枝,但是林毅夫拒绝了。
那时候,中国刚刚开放,国内真是如火如荼。
林毅夫觉得如果人待在国外研究中国经济的话,就如同隔靴搔痒,所以林毅夫一定要回来。
30年来,中国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都是国外影响国内,现在已经是中国在影响世界了。
但是,现在再到一个国际机构工作,就可以学习很多国外的经验,所以林毅夫决定去了。
2022年5月31日,林毅夫上午出席北大毕业典礼,下午直飞华盛顿正式就任。
此后,“飞来飞去”成为了他工作的常态。
“我最苦恼的就是,一天为什么只有24 个小时?而世行总共有157个成员国,时间完全不够。
”太太陈云英形容他到世界银行工作的时光,“就像是坐在一个偌大的餐桌旁,边上不断有人在上菜,一次一次地考验着他的功力。
”林毅夫自己也笑称,他在世行这四年,可谓“好戏连台”。
2022年林毅夫上任之初遇上了全球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上任不到10天,林毅夫就去了非洲。
“世界银行要帮助发展中国家,非洲的挑战性最大。
”对于林毅夫来说,非洲是一个最具挑战的地方。
上个世纪60年代,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非洲比亚洲更有希望。
因为,首先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其次他们很多国家原来都是殖民地,等于直接进入了比较先进的体制。
但是,四五十年过去了,非洲还是原地踏步,有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还出现了倒退,现在非洲的制造业就比60年代要差。
世界银行要帮助发展中国家,非洲的挑战性最大。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作者:王子约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14期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危机后,世界经济并没实现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期的复苏。
继《新结构经济学》就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另一本专著《从西潮到东风》中,又系统地对世界经济危机根源作了深入分析。
近日,在普遍唱衰中国经济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从2008年起还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
而未来改革发展之路在哪里?林毅夫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记者:您这几年一直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对发达国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统性建议?林毅夫:发达国家出现危机后,需实行降低工资和福利、淘汰没竞争力的产业、减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等结构改革,经济才能恢复动力和正常增长。
但结构改革是收缩性的,至少在短期内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经济增速,提高失业率。
而危机国家本身失业率已很高,急速推行这些结构改革难免会触发社会和政治动乱。
记者:对过去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下一阶段新的发展动力何在?新结构经济学对这个议题有什么主张?林毅夫:外需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当然要转向内需。
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
前段时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转向消费拉动的增长方式。
但从新结构经济学框架出发,我不主张这种政策。
消费当然很重要,但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否则就得举债。
发达国家危机很多正是过度消费造成的。
而增加消费是逻辑链条的终端结果,这个链条的起点则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上的高效投资。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些有效投资空间非常大。
此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财政状况较好,民间储蓄高,外汇储备多。
利用好这些条件的话,我国维持在7.5%左右中高速增长轨道没有问题。
记者: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奇迹式增长获得普遍关注,但近期唱衰中国的声音再次浮现,您怎么看?林毅夫: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观点认为是中国体制机制的内在原因造成的,而改革体制机制又很难,因此认为增长不可持续。
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日本经济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维持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也维持了40年的快速增长,这些快速增长被认为是奇迹。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同样走上快速增长的道路,被称之为“中国的奇迹”.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揭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神秘面纱。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与“后果"赶超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形象概括,其本质是一种不顾资源比较优势而盲目赶超的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旨在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品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工业化。
重工业优先发展则是这种战略的必然阶段即次级进口替代阶段。
因此,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本质上是同一种发展战略。
中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中南美洲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型战略。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中国领导人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
重工业意味着现代化大工业,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第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这种态势要求中国迅速提高国防实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战争动员能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制裁,迫使中国迫切需要迅速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的关键。
第三,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导人和专家,似乎从前苏联的建设经验或中国的现实中悟出了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因而发展重工业可以克服当时农民占人口绝对优势比重,极度贫困使他们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需求这一条件的约束,从而超阶段实行工业化建设。
(二)赶超战略的“后果"1.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