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邻接权制度的正当性
- 格式:docx
- 大小:21.01 KB
- 文档页数:12
知识产权法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总论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就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而言,具有法定保护期的限制是其一个基本特征,但并非知识产权中每一项财产权都具有时间限制。
根据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规定,正确的说法是()。
A、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商标权均有法定保护期限B、厂商名称权、商标权有法定保护期限,商业秘密权无法定保护期限C、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和商标权均无法定保护期限D、厂商名称权、商业秘密权无法定保护期限,商标权有法定保护期限2、以下诸选项中不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是()。
A.经营权 B.产地标记权; C.商号权 D.商业秘密权。
3、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的特点,但下列各项知识产权中,( )不具有法定的时间限制。
A、著作权B、商标权C、专利权D、商业秘密权4、关于知识产权,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
A、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B、知识产权有人身权与财产权的属性C、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D、知识产权仅保护创造性智力成果二、多项选择题1、在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自然人(包括特殊自然人主体)可以享有的权利有()。
A、著作权B、原产地名称权C、专利权D、动植物品种权E、商标权2、知识产权法调整智力成果、商业标志和其他信息的( ABD)关系。
A、归属B、利用C、创造D、交换3、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有( )。
A、客体无形性B、专有性C、地域性D、时间性4、知识产权的范围除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外,还包括( )。
A、商号权B、商业秘密权C、产地标记权D、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E、反不正当竞争权三、判断改错题1、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
()2、知识产权都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双重属性。
()四、辨析题1、创造性智力成果与非创造性智力成果2、创造性智力成果与工商业标志五、简答题1、简述知识产权的特征。
2、知识产权的性质3、知识产权的对象六、论述题1、试述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作用。
2、试述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关系。
一、邻接权的含义?邻接权,又称作品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相邻近的权利,是指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作出的创造性劳动和投资所享有的权利。
邻接权是在传播作品中产生的权利。
邻接权的含义?怎么行使邻接权二、怎么行使邻接权著作权法第28条原规定:“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依照本法取得他人的著作权使用权的,不得侵犯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权。
”现修改为:“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依照本法有关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不得侵犯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由于邻接权基于作品的传播而产生,故邻接权人行使邻接权时,不得侵犯作品著作权人的著作权。
例如,表演者授权他人复制其表演的录音、录像时,复制者还要征得表演者表演的作品的著作权人的许可。
关于邻接权权利的限制,适用于对著作权权利的限制的有关规定。
例如,图书馆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图书而使用该图书的版本形式,可以不经出版者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邻接权中的财产权利可以转让和许可使用。
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邻接权,应当订立合同。
邻接权合同适用于著作权合同的有关规定。
三、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区别是什么1、邻接权的主体多为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著作权的主体则多为自然人。
2、邻接权的客体是传播作品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例如某甲录制歌星某乙的唱片贩卖,获得利益,那么邻接权保护的就是这些“利益”。
而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本身。
3、邻接权中除了表演者权之外一般不涉及人身权,而著作权则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的内容。
4、邻接权的权利范围往往是法律规定的有限几种,而著作权的权利范围则非广泛,法律在列举了很多种使用作品的方式后还规定了概括性条款,即“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5、邻接权的行使也要受到作品著作权人的制约。
例如,表演者表演作品,有权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但如果被表演作品的著作权人不同意,表演者的这种许可就是无效的。
德国著作权法修改评析——以报刊出版者权作为邻接权的正当性为视角2014年11月13日2013年8月1日,德国《著作权法》第八修正案生效。
针对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和新闻聚合器在互联网上免费使用报刊文章的行为,修正案创设了报刊出版者权。
根据修正案,在报刊产品出版后一年内,报刊出版者对其享有以商业为目的进行网络传播的专有权。
本文介绍了德国《著作权法》此次修改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反响,分析《著作权法》赋予报刊出版者控制报刊产品网络传播的邻接权是否具有正当性,并分析对我国《著作权法》相关制度完善的借鉴意义。
2013年5月14日,德国颁布了《著作权与邻接权法》(简称《著作权法》,缩写UrhG)的修正案——《2013年5月7日修改<著作权法>的第八部法律》1(下文简称“《著作权法》1Achtes Gesetz zur Änderung des Urheberrechtsgesetzes vom 7. Mai 2013. BGBl I 2013, 1161. 需要说明的是:《2013年5月7日修改<著作权法>的第八部法律》虽然冠名“法律”,但实际上是一部修改德国《著作权法》的法律修正案。
德国是典型的成文法国家,其对于法律(Gesetz)的修改是通过颁布另一部法律来实现的。
这部用于修改既有法律的法律被称为“修改法”(Änderungsgesetz)。
“修改法”的形式与普通的法律无异,包括名称和条款。
它可以是只对一部法律进行修改,也可以是在某一主题之下对所有相关法律进行“一揽子”修改(甚至是颁布新法)。
其条款内容通常包括:对原法律目录的修改、对法律条款的修改(包括条款的增删、条文的改动等)、法律(指“修改法”本身)的生效时间等。
修改法生效后,被修改的法律中的相应条款得以修改,“修改法”自身的使命也随之完成。
“修改法”中的条款并不能直接援引;被直接援引的,仍是被修改的法律中的条款。
第1篇一、引言邻接权,又称作品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相邻的权利。
在我国,邻接权主要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广播组织权等。
邻接权的法律规定对于保护作品传播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邻接权的概念、法律依据、权利内容、权利保护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邻接权的概念邻接权是指与著作权相邻的权利,是指作品传播者在作品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权利。
在我国,邻接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出版者权:指出版者对其出版作品所享有的专有出版权、修改权、发行权等。
2. 表演者权:指表演者对其表演活动所享有的专有表演权、复制权、发行权等。
3. 录音录像制作者权:指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所享有的专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等。
4. 广播组织权:指广播组织对其广播节目所享有的专有广播权、复制权、发行权等。
三、邻接权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我国邻接权法律制度的基本依据,明确了邻接权的概念、权利内容、权利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著作权法》中邻接权的相关条款进行了细化和补充。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司法解释:对邻接权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四、邻接权的权利内容1. 出版者权: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修改权、发行权等。
出版者有权决定出版何种作品,有权对作品进行必要的修改,有权发行其出版的作品。
2. 表演者权:表演者享有专有表演权、复制权、发行权等。
表演者有权决定其表演活动的方式、地点和对象,有权对其表演活动进行复制和发行。
3. 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享有专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等。
录音录像制作者有权决定其制品的复制、发行、出租和展示。
4. 广播组织权:广播组织享有专有广播权、复制权、发行权等。
广播组织有权决定其广播节目的播出、复制和发行。
五、邻接权的保护1. 依法行使权利:邻接权人应当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第1篇一、引言邻接权,是指与著作权相邻的权利,主要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广播组织权等。
在我国,邻接权法律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邻接权法律案例,探讨邻接权法律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案例背景2019年,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心灵鸡汤》的图书,该图书由知名作家撰写。
在图书出版后,某知名作家发现,其作品的部分内容被未经授权的网站转载,且未经其同意进行了商业性使用。
该知名作家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损失。
三、案例分析1. 案件事实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同意,在其网站上转载了原告的作品,并进行了商业性使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组织对其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依法享有的权利,受本法保护。
”可知,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出版者权。
2.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出版者权包括以下内容:(1)复制权:出版者有权对其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出租、展览、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
(2)发行权:出版者有权对其作品进行发行。
(3)出租权:出版者有权对其作品进行出租。
(4)展览权:出版者有权对其作品进行展览。
(5)放映权:出版者有权对其作品进行放映。
(6)广播权:出版者有权对其作品进行广播。
(7)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版者有权对其作品进行信息网络传播。
本案中,被告未经原告同意,在其网站上转载了原告的作品,并进行了商业性使用,侵犯了原告的出版者权。
3. 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出版者权,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0万元。
四、问题探讨1. 邻接权法律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1)邻接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邻接权法律制度相较于著作权法律制度尚不完善,部分邻接权法律条款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争议。
论权力的正当性与滥用权力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权力是社会组织和行为规范的基础,它赋予人们必要的资源和机制来协调和管理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权力也是容易引发滥用和不正当行为的温床。
因此,探讨权力的正当性与滥用问题,对于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权力的正当性是权力得以合法行使的基础。
正当性一方面来源于权力的合法性,即权力来源于公正透明的程序,并通过法律制度进行限制和约束。
另一方面,正当性也包含了权力的合理性,即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人民的普遍理性和价值诉求。
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权力才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推动力。
然而,权力的滥用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权力滥用的最大诱因是权力本身的腐败和退化。
当权力者将自己的私利置于社会公益之上时,权力就开始堕落,滥用的种子随之而来。
滥用权力的表现形式各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等,这些都是权力滥用的症结所在。
而权力滥用的背后,则是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监督机制不健全时,权力就容易受到滥用、侵害普通人的利益。
那么,如何应对权力滥用呢?首先,要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严格、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过程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权力的行使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并能够实现公平、正义和效率的统一。
其次,要提倡权力的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让人民能够参与权力的运行和决策过程,从而实现权力的合理化和合法化。
此外,还要加强公民的权力法治教育,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使公众能够主动监督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最后,要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法律是权力得以约束和规范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权力行使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加大对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地对抗权力滥用。
论邻接权制度的正当性【摘要】:邻接权制度是著作权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邻接权制度的正当性理论目前主要有劳动价值理论和利益平衡理论。
这两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邻接权制度的正当性。
结合当下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注重信息网络传播者的权利的保护,毕竟作为新生一代的利益群体,维护他们的利益也是维护社会的安定。
本文通过了解邻接权的定义、特点、产生于发展,同时通过将著作权与邻接权来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论述邻接权的正当性,以及其需要与著作权同等的司法权力维护,同时保障邻接权人的权力与利益。
【关键词】:邻接权;邻接权制度;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者权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system of neighboring rights 【Abstract]In toda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our country has certain legal provisions to the neighboring right,but in the era of rapid propagation speed,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neighboring rights,to define her justification.The use of labor value theory and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theory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neighboring right system,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ighboring right,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pyright and neighboring right to examine the legitimacy of the system of neighboring rights,it also introduces the rights of newly created network communicators at the present stage,as well as the face of a newinterest groups in this Internet Era.[Keywords]:neighboring;neighboring right system;copyright;right to network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引言邻接权与著作权都为知识产权,相对于著作权的直接参与来说,邻接权则是间接的对作品的完成形成影响。
相较著作权只属于作者本人,判定有严苛的要求。
而邻接权则是只要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有付出就归属了权利所有者的一部分。
世界上除了美法等不存在邻接权,其他的法系国家独有这方面的法理条律。
那么,既然大陆法系国家设立有领接权制度,什么才是这种权利设立法理依据呢?新制定的制度会不会对原有关于著作权权利界定产生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从相关的法理知识上给予解答。
1、邻接权的概念及特征1.1邻接权的概念邻接权,原意是指其中相互之间存在相近关系的权利。
就作品的一般制作流程而言,在成品完成中,对作品有帮助,增加了作品附加值的活动都是与作品著作发生联系的活动,在这方面有过付出的人员就应该有邻接权。
就上而言,对作品进行录制传播的人员都应该是产品的领接权拥有者。
制品权、摄影权以及制作数据库权等在德国都被制定出来。
邻接权的定义有狭广之分,狭义即是人们通常认为的。
直接对作品完成的有帮助的人拥有的权利。
这方面的权力因不同的国家法规制度的不一样,也并不完全一样。
广义邻接权把所有有关作品传播的东西包含在里面,这里的“作品”或许不能称之为作品,有部分是对作品传播有积极作用的部分。
就是说只要是对整个创作有付出的即可享用邻接权。
一般来说,当作者创作了作品后,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最广泛地在社会中传播,从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公众也能及时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了解作品,充分发挥作品的价值。
1.2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区别尽管著作权与邻接权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但是两个权力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的精神与经济权利合称为著作权,前者是指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灵感展现在作品当中,这种权力是创作者所独有的,与其他的人都没有关系;而后者则是创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将作品创作出来,这是一种独特的创作过程,不是从一些其他作品演变而来的,经济权利不再局限与作者,它的灵活性要比精神权利要强。
邻接权是著作权的派生和延伸,它更加深入的把著作权表现出来,它是针对传播作品人员的一种特殊的权利,与其他的权利不同,但又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作品以及创作者的价值通过传播人员得到充足的展现。
邻接权与著作权相比,有以下区别。
第一,主体不同。
作品独有的创作者是著作权保护的主体,著作权保护创作者的智力收获,然而作品的传播者才是邻接权保护的主体。
第二,客体不同。
作品是著作权保护的对象,二邻接权人将著作权人的作品传播给公众的劳动成果才是邻接权保护的客体。
所以,著作权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学者认为传播人员的劳动成果没有“独创性”,即狭义的著作权不能保护传播者的权力,所以产生了邻接权。
[ 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 ]?第三,权利内容不同。
从类型上来说,著作权收到保护的权力包括人身权以及财产权,保护的内容比较全面。
但是邻接权是保护传播者,而传播的方式众多以及不会只用一种方式,与著作权所享有的权力对比来说比较说。
第四,邻接权和著作权的取得方式不同,就著作权而言,只需作者创作出的作品与法律不想违背即可,著作权即自动产生,或经登记注册后产生,传播者要获得邻接权法律的保护,则必须以著作权人的授权以及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形式,去再现,传播作品,使公众通过另一种形式获取作品的成果为前提。
1.3邻接权制度的产生背景以及国际保护1.3.1邻接权制度的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制与传播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时代的发展产生了邻接权,邻接权属于时代进步发展的产物。
若是著作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同样近邻权的出现与进步就是由于录音录像等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与不断完善的。
正如李明德《著作权法》中所说:“著作权制度是作品传播技术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同样,邻接权制度也是作品传播技术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 李明德.《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9.7]因此,邻接权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品被创作完后,不是将作品放置在那成为一个摆设,而是要把作品内在的价值展现出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是更深、更广、更大的发挥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更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和鼓励。
传播作品的方式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样化以及快速的发展。
所以,这个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传播方式,这不是讲旧的方式替代,而是将原本的方式不断的更新与完善。
以及面对一些非法盗版的渗入。
就此,如何保护传播者传播作品的积极性,更好地维护他们的权利,合理地分配市场利益就被提上了日程,保护传播者利益的邻接权制度就相应的产生了。
1.3.2邻接权的国际保护我国关于邻接权的提出是在西方国家之后,西方曾有有关权利保护者提议将邻接权加入到法律中来,却没有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但是在会议文件中明确的提出“鼓励各成员国通过国内法保护表演者权”的主张。
德国近年来也对著作权法中的一些邻接权相关的内容做了修改。
德国对于知识产权、著作权方面的立法还是比较全面,邻接权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我国在190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就包含了邻接权保护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进步,使得邻接权的保护更为规范、有序。
有效。
2邻接权制度的正当性2.1劳动价值理论值得注意的是邻接权保护的是劳动和投资。
始于洛克,发展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邻接权的正当性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理论,价值由劳动决定是劳动价值理论强调的内容,它与将商品公用当做价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的有很大的不同。
商品的二重性与劳动的二重性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是由马克思创造出来的,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独一无二的方式,劳动的二重性是基础。
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邻接权通过劳动价值理论来描述为:虽然对于作品来说,作品的传播者并没有具有独创性,但是作品的传播人员将作品传播给了大众人员,他们对作品付出了劳动,他们把自己的传播经验与方式技巧融入到作品的传播过程,对著作者的作品进行了加工,付出了劳动或者投资,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观念用作品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一种不一样的方法或者状态将作品展现出来。
因此传播作品的人员需要得到著作者一样的保护。
邻接权的价值实体传播人员的工作劳动,创造价值的根源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
比如,作品经过传播者的完善、处理、编写等工作,以一种更加好的形态传播到公众的面前。
传播的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所需的设备、传播用的方式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不在受到传统的法师的束缚,新的方式价格作品或者信息传播给了观众。
例如,对于唱片公司而言,要合法地录制歌手演唱的歌曲并制成唱片出版发行,必须与词曲作者(音乐著作权人)以及歌手签约,获得他们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同时,这个唱片公司必须组织自己的专业录制小组,搭建专业录音棚,并使用昂贵的录音设备,对现场演唱进行高质量的录音。
录制完成后由必须投入人力进行后期的剪辑和制作。
唱片公司在向词曲作者和歌手付出报酬,同时又对录制和制作这张唱片耗费了人力和财力之后,如果其他唱片公司未经许可就擅自复制这张唱片、自行在市场上发行,自然会严重损害唱片公司的经济利益。
此时,如果法律不保护唱片公司在制作唱片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唱片公司就无权制止擅自复制和发行其唱片的行为。
当然,由于唱片中包含了音乐作品,词曲作者可以以音乐作品著作权人的身份对这种侵犯其复制权和发行权的行为提起起诉。
但是这与唱片公司并无关系,唱片公司的利益仍然无法得到保护[ 王迁.《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8]。
所以邻接权保护的由来中的一点就是传播者对作品传播的劳动。
2.2利益平衡理论目前来说,著作权的立法的基础精神就是利益平衡理论,同时著作权法规划、完善的指南也是利益平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