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97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教案教案例如?赞美?教学目的:一、使同学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苦痛和期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高校,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高校共同迁往云南昆明。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
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三、引导初读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四、阅读第一小节1、在这首诗中,交织着苦痛和期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苦痛的,哪些意象是布满期望的2、明确:描绘了枯燥的风,单调的水,愁闷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缄默的爱情和鹰群、枯槁的眼睛期盼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呈现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处处观察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呈现了大地的期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对大地的宏阔呈现,虽荒芜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布满亮色,全诗掩盖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其次小节其次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
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安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
〔引导同学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芜。
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生疏〕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重点: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1、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木棉致橡树2、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配乐朗诵全诗——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3、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4、补充:a、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b、电影《女人不是月亮》c、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5、“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二、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并肩站立的俩棵树,根相握、叶相触;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
(《孔雀东南飞》)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三、学生齐读二部分1、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2、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诗三首》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诗三首》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重点:学习《致橡树》,把握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他,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为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
那诗人舒婷怎样看待爱情的呢?二、解题: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范读全诗。
2自由朗诵注意字音节拍。
痴(chi一) 慰藉(jie四) 霹雳(pi一li四) 霭(ai三) 岚(lan二) 霓(ni二)3指定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大意。
明确:全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
第二层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1齐读第一层,思考并讨论本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有何特点?通过哪些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
这些物象或攀缘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或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齐读第二层,思考并讨论诗中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几组对偶句表现诗人怎样的爱情观?明确:诗中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
一. 教学内容: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第四课《外国诗四首》〔自读课〕二. 教学重点:〔一〕诗歌鉴赏方法:1. 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的创作经历与创作风格。
2.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社会环境〕。
3. 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以体会意境。
4. 关注表现手法,以深刻理解诗歌主旨。
〔二〕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关系。
《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册第三课〕1.《错误》〔1〕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大致有:①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②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③“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①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②“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③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2.《致橡树》〔1〕《致橡树》分为几层,表达何种精神?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2〕本文运用了何种手法?象征。
本诗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在表达象征意义,橡树的铜枝铁干和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具体形象。
3.《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自读〕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大海意味着无边的空间和博大的包容。
“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热爱人类的痛苦与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必须歌唱的〞〔海子语〕。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征。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诗歌底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错误郑愁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一、导入: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
蒋维翰《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
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
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15岁开始创作新诗。
诗集《梦土上》,称为“浪子诗人”,诗歌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人复杂的思想。
1、《错误》情节简析段落情节意象一、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江南走过)暗示思妇漫长等待(莲花开落)莲花开落:既指分别之久,又言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二、构思妇长期寂寞(寂寞如城)揭示思妇志节坚贞(恰若青石)柳絮不飞、寂寞如城、向晚青石窗扉紧掩、春帷不揭三、示主旨——美丽的错误(过客远去)马蹄达达2、诗中写了哪两个形象?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我”是一个打江南经过的过客、一位游子。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
3、本文写了哪一件事?思妇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过客的马蹄声让思妇产生了过客就是思妇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4、“你”(思妇)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美丽错误马蹄达达——打江南走过惊喜季节容颜——莲花开落失望跫音不响——春帷不揭期待寂寞的城——街道向晚封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5、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①“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②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①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③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课前预习1、查阅字典,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课时一、预习展示:指读第一首诗《再别康桥》,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步感知:齐读,康桥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三、徐志摩及《再别康桥》: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义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返国。
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景即照〉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高一语文下册《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阅读领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和评析的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蕴。
2. 掌握不同诗体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方法:1. 导读法。
2. 课堂讲解法。
3.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互动。
4. 诗歌表演和赏析。
教学准备:1. 三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件、多媒体设备。
3. 对诗歌的解读和评析。
板书设计:《菩提树下》主题:修行与领悟诗体:散文诗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题:怀古思今诗体:古体诗修辞手法:对仗、对偶、典故、咏物《卜算子·咏梅》主题:咏物颂德诗体:现代诗修辞手法:象征、对偶、等比例句、比喻教学过程:Step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树林图,引导学生联想,并放映一段与“树”有关的视频,然后以“树”为主题组织短暂的言语游戏,激活学生大脑。
Step2. 自主学习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菩提树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卜算子·咏梅》这三篇诗歌,然后每人写下对这些诗歌的感受、理解和评析。
时间为15分钟。
Step3.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按照老师安排的方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及对他人的看法与建议。
时间为20分钟。
Step4. 整体评析老师带领全班呈现每个小组的精彩讨论,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每篇诗歌及各组评析,采取问答方式展开讨论,及时加深理解,使得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认知更深刻。
Step5. 诗歌表演随机抽取学生表演这三首诗歌之一,展示其表演技巧和理解能力,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展示班级文化的好机会。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学习《致橡树》,把握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过程
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他,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为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
那诗人舒婷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二<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