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丹溪的“动静观”与理学之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20.98 KB
- 文档页数:3
丹溪【《银海精微》丹溪学术思想探骊】丹溪【《银海精微》丹溪学术思想探骊】摘要对眼科名著《银海精微》中的朱丹溪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剖析《银海精微》中所包含的相火、六郁、阴阳升降等三大内容,及其证治方药所体现的丹溪养阴派降火、升阴、开郁等典型治法。
认为《银海精微》成书于丹溪学说兴起之后,二者有明显的学术源流关系。
关键词银海精微眼科丹溪学说中医学术发掘《银海精微》是一部影响较大的中医眼科名著,该书最早版本见于明嘉靖年间,原署名唐・孙思邈著,但学术界公认此为托名。
近年来,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本书成书于宋元,并有学者考证此书受东垣学说影响颇深[1]。
笔者则认为当成书于丹溪学说兴起之后。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学术思想在明代前中期的医界居于统治地位,独迈四大家之首,影响极大,明代前中期的许多著名医家皆为丹溪学派传人和私淑弟子。
笔者研究发现,《银海精微》书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来源极为复杂,辑录有明代与明代以前各家思想及重要眼科著作的内容,而且许多已难以考证,但是书中将丹溪一派思想有机地融入了中医眼科范畴,处处皆可见到明显受丹溪学说影响的痕迹,这点却是十分明确的。
本文拟从相火论、阴阳升降论、六郁论三大方面探索《银海精微》中的丹溪思想。
1 相火论相火论是丹溪学说中的思想核心,是丹溪学派的理论基础。
“相火”一词源自《内经》,原与“君火”相对应,“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是君火之臣使,受君火辖治。
对相火部位,《内经》则认为“少阳相火”,相火为胆、三焦之火。
《内经》“相火说”直到金元时代都有较大影响,金代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诸家论“相火”多宗《内经》。
如《儒门事亲》说:“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
”[2]认为君火为少阴心、肾所主,相火为少阳胆、三焦所主。
到了元代朱丹溪,相火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发展。
丹溪出身理学门户,以儒入医,故以理学大师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为据,认为动静是相火产生的机理,《格致余论・相火论》云:“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援儒入医相得益彰──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评述关键词: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朱丹溪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重要的理学学者。
理学和医学,实成为丹溪思想中浑然为一的整体。
黄宗羲等人的《宋元学案》列丹溪于“北山四先生学案",当然不仅仅因为他是朱熹四传弟子许谦的学生。
许谦,字益之,婺州金华人,学者称白云先生。
许谦及其上三代宗师:何基、王柏、金履祥,在金华地区递相授受朱熹理学,是金华理学的主要传人,史称“金华四先生”,亦称“北山四先生”。
《元史》载,“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
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世嫡。
"所以,元代金华理学号称朱学嫡脉,而许谦被称为金华理学大师。
许为教凡四十年,时人黄缙谓其“出于三先生之乡,克任其承传之重。
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
然则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之大至许公而益尊"川,对程朱理学的发扬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丹溪师事许谦,确是其人生的转折点。
许谦为之“开明天命人心之秘,内圣外王之微",丹溪则"日有所悟,心局融廓",由此苦读默察,见诸实践,严辨确守理欲诚伪之消长。
“如是者数年,而其学坚定矣。
i2l”《宋元学案》引宋濂说,认为“其学以躬行为本,以一心同天地之大,以耳目为礼乐之原,积养之久,内外一致"。
自此之后,丹溪处事行世,待人接物,著书立说,率以理为宗;理学成为丹溪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
丹溪援儒入医,影响深远,竟由此而形成中国医学史上哲学思想进入医学领域的第二次高潮。
一、“格物致知”的医学理论思维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朱熹理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何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朱子语类》卷6)何谓致知?即是"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四书集注》)。
也就是通过辨察形而下的事事物物,来认识形而上的天理,即是物中见理,由寡而多地推展扩充知识。
许谦继承发挥了朱熹这一学说,而更强调心的认识作用,"格物之理,所以推知我心知。
相火论《格致余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
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
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
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
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东垣以为元气之贼?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然则,如之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曰∶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
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
此善处乎火者。
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
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曰少阴、少阳矣,未尝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耶?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尝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就是也。
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与胞络都无异。
此历指龙雷之火也。
予亦备述天人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
或曰∶《内经》言火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
2023-11-05•引言•宋明理学概述•金元时期医学流派的形成•宋明理学对金元时期医学创新的推动•实证分析:以朱丹溪的“滋阴派”为例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医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多个医学流派,如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等,这些流派的形成与创新都与宋明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宋明理学对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形成与创新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医学史的发展,进一步揭示宋明理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研究目的探讨宋明理学对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形成与创新的影响,分析理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及其作用。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宋明理学与金元时期医学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特点,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同时运用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宋明理学概述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宋朝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理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明朝时期,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成为了当时主流的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
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特点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认为“心即理”,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体验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
陆王心学以黄宗羲为代表,主张“工商皆本”,注重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实践和实证。
浙东学派宋明理学对医学的影响强调人的身体与精神的统一理学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这对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医学流派在治病过程中,不仅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也重视其心理和社会背景。
朱熹的动静观
朱熹是宋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文化人物,他的动静观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
朱熹的动静观主要指的是他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变化的理解。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动和静两个方面构成的。
动即变化,静即不变。
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中,都有动和静的相互关系。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终极的静止状态,他将其称为“理”或“道”。
在这种状态下,一切事物都保持不变,是完美和和谐的。
然而,在这个静止的基础上,万物开始发生变化,这就是动。
动是世界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朱熹强调动与静的相互作用和互为条件。
动在静中产生,静在动中存在。
他认为静是动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在静的基础上,事物才能产生和发展,而动又是静的体现和表现。
只有通过静与动的交替运行,世界才能保持稳定和有序。
朱熹的动静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被运用到了许多领域,如政治、教育和人际关系等。
他认为个人应该以静心和从容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的变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世界的和谐。
他也主张人们应该坚持道德的静止和修身养性的实践,通过调整自身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的境界。
○学术探讨○朱丹溪及其学术的理学渊源★ 焦振廉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 西安710003)摘要:朱丹溪为元代著名医家,为金元时期养阴派的代表,其“滋阴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章就其生平及其学术的理学渊源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朱丹溪;理学渊源;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D i s c u s s i o no nZ h uD a n x i H i m s e l f a n dt h e N e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 O r i g i no f H i s L e a r n i n gJ I A O Z h e n-l i a n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t h e D o c u m e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X i'a n710003A b s t r a c t:Z h uD a n x i w a s t h ef a m o u s d o c t o r o f y u a nd y n a s t y,H ew a s 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 n o u r i s hy i ni nJ i na n dY u a nd y n a s t y.H i s “n o u r i s h y i n t h e o r y”h a dm a d e 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H e r e d i s c u s s e d o nh i s s t o r y a n d t h e n e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r i g i no f h i s l e a r n i n g.K e y w o r d s:Z h uD a n x i;N e o-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r i g i n;L e a r n i n gt h i n k i n g 朱丹溪,元代医家,主“滋阴说”,对后世影响较大。
古人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养神与养形是摄生之大法,不仅为历代人们所遵行,更值得今人研究探索。
动静兼修做到“形与神俱”,实乃养生之最高境界。
运动是养形的根本措施。
所谓“养生莫善于习动”,其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早为古人所阐明。
朱丹溪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也恒于动”。
人体缺乏运动,其害非浅。
《吕氏春秋》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于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梮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可见远在秦代人们就认识到缺乏运动可使精气郁滞,致生诸病。
明代李梃告诫说:“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
”老年人脏腑亏损,气衰血涩,一旦静息太过,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
在临床上,常见体弱老人退休后,终日坐卧,反致速逝。
究其原因,实乃静而乏动,气血不行之故也。
秦汉之时,人们对运动与健康,不乏精彩之说。
如《吕氏春秋·尽数》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
”其后医圣也多有精论。
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孙思邈则强调,“流水之常新,户枢之晚朽,以其运动故也。
”历代诸家所论,无不阐明运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
但世间万物皆各有度,过度的运动也可致害为病。
劳伤过度,精竭行消是致内伤虚损之病因。
古代医家也十分重视劳动的节度。
华佗指出:“人欲得劳动,但不当自使极。
”孙思邈也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勘耳。
”同时,他还认为,老年人更应注意“身无妄动……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倡导量力而行,徐缓图功。
如上所述,人体运动须有常有节,动静结合,形劳不倦,方能有益于健康。
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云:“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朱丹溪的养生思想(二)2.动静结合,坚持锻炼。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丹溪主“静”的养生观,主要是为防止相火妄动,所以要正心主静。
事实上,丹溪关于动静养生的完整思想可以总结为“形欲动,神欲静”。
即丹溪认为适度的运动是必须的。
如据载,在丹溪家乡附近,有个姓冯的财主,生了三个儿子,冯财主年已半百,三个儿子却夭折了两个,只留下老三。
冯对老三爱如掌上明珠,天天不离荤腥、长得肥胖,却走站不稳。
听说朱丹溪能治百病,便去求治,丹溪看后摇头说:这是肥胖症,难治!”冯财主干般请求,给以治疗。
丹溪沉思了一会,说:“要治好这病,必须找到一种叫…妙灵丹‟的草药!”并告之这草药生在大安寺的塔后乱石堆里,来无影,去无踪,得让病人自己找才灵验。
冯财主为了治病,只好让三儿子按照丹溪的指点天天一大早上山去找。
日复一日,春去夏来,冯老三筋骨变壮了,体重大大减少了。
一天,突然,在山上乱石堆里有张纸条:冯老三,冯老三,活动就是妙灵丹,只要勤劳心善良,何须四处找仙丹!冯老三这才悟出朱丹溪医治他病的“妙方”。
可见朱丹溪在摄生保健上倡导“动静结合”。
他在《相火论》中,首先提出:“生命之所以能够延续,皆由于动。
”他指出:“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这种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至今颇有意义。
3.寡欲。
丹溪有专门论述房中养生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色欲箴”、“房中补益论”中。
首先,丹溪明确反对以“房中为补”。
他说:“房中之法有艮止之义焉。
若艮而不止,徒有戕贼,何补益之有……若以房中为补,杀人多矣。
”①认为正常的“房中”要“去欲主静”,才能“阴平阳秘”。
他说:“唯人之生,与天地参,坤道成女,乾道成男。
配为夫妇,生育攸寄,血气方刚,唯其时也。
……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
”“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女法水,男法火,水能制火,一乐于兴,一乐于取,此自然之理也。
”②其次,丹溪提出要避“四虚”,即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及病者之虚。
理学太极动静之理与丹溪医学姚 春 鹏内容提要:丹溪医学是在继承5内经6,吸收了/刘、李、张之学0的基础上,融合了理学的太极之理和道德修养思想而形成的。
丹溪所参之太极之理,即太极动静之理。
太极动静之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丹溪医学的宇宙论、疾病发生论和养德养生论中。
关键词:丹溪医学 理学 太极之理 动静 相火朱丹溪(公元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
元代婺州义乌人,世居今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其地有水,名丹溪,故学者尊之曰丹溪先生。
丹溪门弟子众多,丹溪学派是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
朱丹溪不仅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而且是金元医学的集大成者。
丹溪在医学上以5内经6为宗,旁参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政、李杲之说,创立了养阴学派。
不仅如此,丹溪医学与理学也有密切关系,理学思想作为基本理念构成丹溪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丹溪的理学渊源朱丹溪是金元医家中系统学习过理学的第一人,是理学中人。
丹溪少孤,生逢动乱,在逆境中成长,性格刚毅,不畏强暴。
/尚侠气,不肯出人下,乡之右族或陵之,必风怒雷激,求直于有司,上下摇手相戒,莫或轻犯。
0¹丹溪壮年始发愤为学。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自学医学,东阳从许文懿学习理学,武林从罗知悌学医学。
丹溪在5格致余论#自序6中说:/震亨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5素问6读之。
三年似有所得。
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
0这是学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自学。
丹溪生于诗书世家,母家妻族均为儒学传家的/戚氏家学0,º又处于婺学曾盛极一时的金华地区,自然受到理学的强烈影响。
宋濂说:/时乡先生文懿许公讲道东阳八华山中,公上承考亭朱子四传之学,授受分明,契证真切,担簦而从之者,亡虑数百人。
先生叹曰,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乃摳衣往事焉。
先生之年,盖已三十六矣。
0»这是丹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许谦是金履祥的弟子。
据5元史#儒学一#许谦6:/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世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