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朱丹溪创制的比类取向治法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求异思维在中医学中应用探讨乔文彪,邢玉瑞(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陕西咸阳712046)摘要:求异思维是打破习惯性的思想程序,从新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中医理论的发展、新学派的创立、临床诊疗方法的创新以及中医理论的科学检验等,均与求异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求异思维;中医学;思维方法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6-1028-02收稿日期:2009-09-17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06-07JB06);陕西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助作者简介:乔文彪(1969-),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中医古典医籍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
求异思维是打破习惯性的思想程序,从新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它与求同思维相对,是人们从思维的方向性上对思维方法所作的划分。
这种思维方法与人类的创造活动密切相关,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就是从求异开始的。
同样,中医药学领域的创造发明,也离不开求异思维方法。
如中医理论的发展、新学派的创立以及临床诊疗方法的创新等,无不闪现着求异思维的影子。
1求异思维有助于中医学术创新和理论发展求异思维的实质就在于怀疑和创新,它可以使人们的思维不落俗套,突破常规知识和经验的束缚,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如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吴又可之所以能创立“异气”理论,首先就在于他善于运用求异思维法,敢于对传统的说法大胆地质疑[1]。
明末清初之际,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瘟疫,涉及面广,患者极多,而且死亡率高。
由于当时一般医生墨守成规,以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疫病,未能取得临床疗效,以至于人们思考着“不死于病,乃死于医”。
面对这种惨状,吴又可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治病救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疫经验,经过长期细致地观察、比较,静心穷理,推究病性,不断总结提高,结合前人经验与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温疫论》,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认为温疫的致病原因是由自然界里有一种特殊的致病物质“疫气”所造成,而非风、寒、湿、热、燥等六气所感;并认识到不同的传染病,所感受的疠气也不相同,从而对传染病病因的特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提高。
我在与他人讨论中医所说的“气感”现像时,有人提供几篇文章说到一些道家,佛家所练的气功方式其实是一种带心理暗示的练习,所谓“黄帝内视法”就是要先存想体内脏俯,然后如静。
我觉得这和催眠其实是一样的,由此我才联想到中医是否也是一种潜意识的治疗方式呢,患者通过经洛对于大脑不断的进行良性刺激,前提是确实有一些人体部位会产生发热,酸痛的感觉,而最重要的是患者在开始草药的帮助下获得一些好的回复的反映,渐渐就有信心感到自己的病情是可以治愈的(这种感觉其实很微弱),而且人体的潜力其实是无限的,这就可以解释为甚么有些癌症患者在中医的治疗下会得到医治,可能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医治,更是一种心理上康复的医治。
我看您的个人介绍里有“身心医学专家”字样,这个“身心医学”怎么讲?徐文兵:中医就是身心医学。
在中医看来,人的身和心是密不可分的,有的人看起来是身体上有病,原因却是因为心里受了伤。
而身体上的问题,又往往导致我们情绪受影响。
病人的体质、情绪、睡眠、饮食、生活习惯等,往往与疾病的产生和恢复紧密相关。
所以中医看病,不会头疼就给你止疼片,失眠就给你安眠药,医生经常会问你一些看起来和病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问题,但其实关系重大。
所谓看病要“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大夫,而是病人。
02以人为本问:怎么个“以人为本”法?中医治病的原理是啥?徐文兵:我先给你讲个故事,是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中所记述的。
说是神医扁鹊有一次路过虢(音guo)国,路上听人说太子在早晨鸡叫时忽然死了,不到半天时间,尸体还没有收殓。
扁鹊听后说太子没有死,并请求国君为太子诊断。
扁鹊给太子诊断后,在他的头、胸、手、脚等处扎了几针,然后太子就渐渐苏醒过来了。
消息传开后,人人都说扁鹊能把死人医活。
可是扁鹊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
”意思是说,我并不能把死人医活,是他自己存有生机,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我扶了他一把而已。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天然的自愈能力为根本。
朱丹溪最著名的方子中医文明,鹤立独行上千年,古有华佗刮骨疗伤,扁鹊入虢之诊,神农鞭药尝百草的典故。
追溯近代,更有元朝名医朱丹溪为众民治病,卓越的医术和显著的治愈疗效,而被世人誉为“神医”。
与刘完素、张子和、罗知悌等人并称为金元四大名医。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婺州义乌人(今属浙江),元代著名医学家,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书籍。
因家乡有条美丽的丹溪和开方一帖便见疗效的缘故,人们称其“朱丹溪“。
他除医术卓越、医德高尚外,平日还经常为民除害,主张正义,因而在当地很有威望。
后世人为缅怀朱丹溪,故在当地重新建造了“中华养生文化园”以表敬意,更有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为其题词赋予“一代宗医”的称号。
走进丹溪,感受丹溪故事、领略内涵文化!朱丹溪平生倡导滋阴学说,并自创丹溪学派,对祖国中医学说领域贡献卓著,更有其万里行医救济穷人,彰显救死扶伤之凛节的典故。
朱丹溪行医数几十余载,行医足迹早已遍布大半个中国,至今民间仍然流传着许多救人治愈的故事,对世人影响甚远,故当地后人将朱丹溪与黄溪先生、华溪先生等人尊称为“义乌三溪”。
朱丹溪那时既想为母亲治病敬其孝道,又感于当代社会很多医生心态浮躁,医术拙劣,为病人开方时盲目照搬古书记载史料《局方》,并无医学真材实料,因此朱丹溪便立志学医,争取能为更多患者治愈所患深疾,并为家人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尽快进入医学领域,朱丹溪日夜攻读《素问》、《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医史书,因出身于医学之家,自身受祖辈影响,尊崇孝道,在医学上还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和天赋,最终5年学成并在医学领域名声远播。
但朱丹溪学医的脚步仍在继续,45岁的他跨越千里前来拜师学医,跪了近2个月的时间,朱丹溪最终以顽强毅力与决心感化了这位隐居深山的皇家御医--罗知悌老先生,让他破格收徒并认定其为传授毕身绝学的徒弟。
也为其后自创丹溪学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师傅罗知悌的指点及学到的理论实践,让他思路大开,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中医思想及滋阴理念。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____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脏腑中命门、三焦等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一、 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 ,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创立脏腑病机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 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 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论” 及“相火论” , 认为治阴虚火亢证, 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
在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 . 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 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1. 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 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制方用药特色(1 善用丸散 :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 服用简单, 携带方便, 功效捷验, 缓急皆宜。
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 也可用峻猛之品; 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 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
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3 、顾护脾胃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2345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内伤:脏腑失调,内邪上干于肺。
病理因素:痰、火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1234内伤咳嗽567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1. 发作期12345)2. 缓解期6)17)3四、喘证《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1.实喘123452.虚喘1)汤)23五、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初234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着。
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2)34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久病肺虚,复感外邪痰浊、水饮、淤血1234)5)八、饮证《金匮》始有名称,提出“用温药和之”治则《仁斋直指方》区分痰与饮;提出饮清稀而痰浊清代叶天士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阳虚阴盛,输入失职1.痰饮胃肠1)22.悬饮胁下123)4)3.溢饮4.支饮胸肺12九、血证《血证论》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金匮》创立泻心汤、黄土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治则:治火、治气、治血1.鼻衄12342.齿衄123.咳血1234.吐血1235.便血126.尿血12347.紫斑123十、心悸《内经》病因:宗气外泄,心脉不同,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病名首见于《金匮》《伤寒》提出治则及炙甘草汤等《医学正传》认为尚与与肝胆有关,并区分惊悸与怔忡《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可致心悸,并记载血府逐瘀汤治疗123)4567十一、胸痹首见《金匮》,特点“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胸阳不振阴寒、痰浊、气滞、血瘀本虚标实1234附丹参)56)6十二、不寐病名首见于《难经》;《金匮》酸枣仁汤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1.实证12342.虚证1234十三、厥证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神明被蔽肝心《内经》:a突然昏倒,不知认人事;b 肢体和手足逆冷《金匮》《伤寒》论厥,主要以手足逆冷为主明代《医学入门》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1.气厥122.血厥12)34.食厥—食后未久用盐汤探吐去食积,十四、自汗、盗汗《金匮》首载盗汗之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鉴别自汗、盗汗阴阳失调,腠理不固12345十五、郁证《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病名丹溪气血火食湿痰六郁,气郁为主,六郁汤、越鞠丸1.实证1232.虚证123十六、癫狂《内经》病名;提出节食和服生铁落的治法张仲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难经》区分癫狂;丹溪“痰”;王清任创制癫狂梦醒汤癫证12狂证345十七、痫证《内经》“胎病”《证治汇补》提出阳痫、阴痫分证方法,并明确治则发作期以开窍醒神为主;恢复休止期以祛邪补虚为主12345十八、胃痛《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医学正传》: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医学正传》“通则不痛”;张景岳区分真心痛,强调气滞,主张理气肝脾胃失和降,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读懂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的保养阴精大法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
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童年磨难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
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
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
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
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
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
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发奋为学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
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
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
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添加彩色图片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
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
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
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
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
浙医春秋朱丹溪治疗妇科病经验钩玄盛增秀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关键词朱丹溪妇科病中医学术发掘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不仅中医理论造诣精深,而且临床经验也十分丰富。
本文就朱氏在妇科病治疗上的主要学术观点和理法方药运用的经验,探讨如下。
1运用其学术思想,主导妇科病辨治众所周知,“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和“湿热观”等是朱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也是他主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这在其治疗妇科病中有着充分体现。
《局方发挥》设问答形式,阐述养血护阴是治疗妇科病的要法。
然有人却提出质问:“妇人一门,无非经候、胎产、带下,用药温暖,于理颇通,吾子其无忘言乎?”朱氏解释说:“妇人以血为主.血属阴.易于亏欠,非善调摄者,不能保全也。
”并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神仙聚宝丹为例,认为是方辛香燥热,宜于“血海虚寒”之证,若欲以一方通治胎前产后和积块坚癥、赤白崩漏诸疾,“服者无不被祸”,“及至变生他病”。
且举病案以为佐证:“余侄女形色俱实,以得子之迟服此药,背上发痈,证候甚危。
余诊其脉,散大而涩,急以加减四物汤百余帖,补其阴血,幸其质厚,易于收救,质之薄者,悔将何及!”还对时医产后妄施《局方》黑神散、当归建中汤、四顺理中汤等温热方药,予以严厉批驳,强调了养血护阴的重要性。
这无疑是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论”主导其妇科临床的具体体现。
朱氏在《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储病生焉。
”在“怫郁致病论”的主导下,他对妇科病十分重视气血痰郁的辨治,特别是对其病因,常责之于气血郁结,痰湿阻滞,治法重视调理气血,导痰祛湿.并创制六郁汤、越鞠丸名方,在妇科广为应用。
受其影响,清代医家张路玉在《张氏医通》中说:“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然郁证多患于妇人,《黄帝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及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为证不一,或发热头痛者有之,喘嗽气乏者有之,经闭不调者有之,狂颠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劳瘵者有之,蠹疽生虫者有之。
老祖宗朱丹溪创制的比类取向治法
老祖宗朱丹溪在相关医案中曰:“一人小便不通。
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
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
以要大吐之,病如失。
”;《丹溪心法》中又曰:“气虚用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以上皆用探吐。
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
”
提壶揭盖,是将上闭下塞比作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
提壶揭盖,是“以升为降”之意。
常用于气虚升降失司,而小便不通知证。
笔者认为,“提壶揭盖”法在临床应用时应灵活把握。
同是“揭盖”,治法治则也应随病因不同而作相应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