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养生思想(六)
- 格式:docx
- 大小:15.74 KB
- 文档页数:1
《朱丹溪有哪些方子 [浅谈朱丹溪的养生思想]》摘要: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其母患有脾胃病,他用滋阴的药方让母亲常服,其方是: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他还提出:谷菽果菜,性属阴而最善补阴,使疏通易消化,而肉鱼肥鲜、醇酒厚味,纵欲恣心,火自内生,岂能不病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
他不但在医学上作出很大贡献,成为中国医药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在养生学上,朱丹溪亦有重大建树,他的滋阴摄生、茹淡、房中摄养等独特的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养生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丹溪提出“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由此可见,他对养生保健的重视。
朱氏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得出“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是其医疗及养生的精髓所在。
在养生方面,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的病变,故而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摄生原则。
他所著的《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都述及了养阴与摄生的密切关系,并谆谆告诫人们对阴气要“善于摄养”。
在书中,他也述及茹淡及生命在于恒动等养生观点。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对于祛病延年很有功效。
其母患有脾胃病,他用滋阴的药方让母亲常服,其方是: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天服时加川芎;夏天服时加五味子、黄芩、麦门冬;冬天加当归、生姜,1日1剂或2剂。
每当其母身有不适时,丹溪便让母亲服此药,服后便正常。
由于常服此方,再加上平日注意保健,丹溪之母乃得高寿,无疾而终。
丹溪的理学老师许谦,患有痼疾,卧床不起10余年,几成废人,丹溪采用“倒仓法”进行治疗,其法是:用黄牝牛肉肥者一二十斤,长流水煮糜烂,滤渣不用,取净肉汁入锅中,以文火煎熬成琥珀色为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倡节欲养生
导语:朱丹溪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形成了系统的保养阴精的学术思想。
他的保养阴精大法主要体现在静心节欲以制君相之火、节慎饮食以顾护脾胃和慎燥热以防劫阴。
元代名医朱丹溪提倡节欲养生
朱丹溪为历史上的养阴派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形成了系统的保养阴精的学术思想。
他的保养阴精大法主要体现在静心节欲以制君相之火、节慎饮食以顾护脾胃和慎燥热以防劫阴。
朱丹溪从《黄帝内经》中领悟到,阴气难成而易亏,人体中存在着“火易亢水易乏”的发病因素。
丹溪认为,外事时时感应于心,五志六欲七情又都统之于心,心易为物所感而妄动。
心动则君火动。
要使其动而不妄,保养办法是息心静虑,使心不为物欲所迁,情欲所动,“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
他吸收了儒家的养生观点,强调人心听命乎道心,。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滋阴派 --- 朱丹溪  朱丹溪( 1281~1358 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 ,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 、“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 (又称“丹溪学派” )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 ,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 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 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 (《格致余论》序)。
滋阴派---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郁辨治:朱丹溪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辨证。
对于每种郁症,他都详细地阐述了其主症和脉象。
其中,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和功能的失调,而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
他创立了越鞠丸来治疗这六种郁症,此方以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为主,能疏散各病邪郁阻所导致的病症。
调节情绪:朱丹溪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和“观色调情”的方法。
前者是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后者是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他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影响。
中焦论:朱丹溪认为“凡郁皆在中焦”,拟定越鞠丸来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方中香附与川芎相伍,一气一血,善于疏肝解郁,为临床所常用。
病机认识: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病程进展大多气郁在先,血郁在后。
肝郁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对于肝郁阴虚之证,可以自拟“一贯煎”为疏肝养阴之方;对于肝肾两虚之证,可以用“逍遥散”与“地黄丸”配合为“滋水清肝饮”。
一代宗师——朱丹溪导入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平时咱们吃多了胃撑得慌怎么办呢?对,那就要消食,比如山楂丸,比如保和丸。
其中保和丸就是用: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等组成的方子达成消食和胃的功效。
现在的保和丸已经有中成药了,几乎是每个宝妈必备之药,而这个千古名方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位名医——朱丹溪发明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千古名医之朱丹溪”。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人物概述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义乌岸人。
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被誉为“医宗”。
二、学医之路朱丹溪是不是也像张仲景他们那样,从小就热爱医学,然后走上从医之路的呢?答案并非如此。
朱丹溪是年过四十才开始学医的,这不得不从他的童年时代讲起。
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学习勤奋。
在他15岁那一年,家庭却突遭变故,他的父亲、大伯、叔叔相继因误诊而离世。
在他而立之年,母亲又患上了“脾疼”。
为了不重蹈15年前叔父的噩梦,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孝?朱丹溪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而医道的根基是什么?恰恰就是忠孝之心。
这是朱丹溪能成为一代宗医的基石。
将母亲的病治好了后,朱丹溪并没有顺理成章选择从医。
弃仕从医他重新回到学校,师从许文懿,学习理学。
经过4年苦读,已经40岁的朱丹溪正准备参加科举,可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妻子患了“积痰”病,因为误诊去世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天爷给朱丹溪的打击是残酷的,他最亲近的人几乎全在误诊下离他而去,他的父亲,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他的小弟,最后是他的妻子。
从《格致余论》看朱丹溪的养生思想
陈利琳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18)002
【摘要】从《格致余论》看朱丹溪的养生思想陈利琳(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011)关键词朱丹溪,《格致余论》,养生思想《格致余论》一卷,元代朱震亨(1281~1358)著。
震亨,字彦修,浙江金华(今义乌县)人。
因世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或朱丹溪。
朱氏为著名的金元四...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陈利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格致余论》养生思想撷英 [J], 赵明明;柴铁劬
2.读《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谈朱丹溪的学术思想 [J], 苏海臣;和金玲
3.基于《格致余论》浅析朱丹溪老年养生思想 [J], 陈梦娜;陈鑫宇;江宇航;王鹏;董昌武
4.朱丹溪《格致余论》学术思想探析 [J], 闫平;朱文玲
5.浅谈《格致余论》节欲养生思想 [J], 李盼盼;胡号应;黄鹂;原嘉民;杨志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元名医朱丹溪的养生法——淡薄饮食远离色欲朱丹溪的养生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饮食,二是色欲。
丹溪所处的时代元朝相对平定时期,他所接触的人既有达官显贵,又有贫穷百姓。
一方面,他看到那些富贵者娇养而体弱,恣食反多病,纵欲早夭;另一方面,他又看到那些贫穷之家穷苦终日而身体强健,饥寒交迫反少病长寿。
两相对比,他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养生之道在于节饮食,戒色欲。
因此他在其论文集《格致余论》中首到《饮食》《色欲》二箴,告诫其子姪并诸同道,在此二箴不可不慎。
其《饮食箴》曰:人身之贵,父母遗体,为口伤身,滔滔皆是。
人有此身,饥渴洧兴,乃作饮食,以逐其生。
睠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疾病生也,其机甚微,馋诞所牵,忽而不思。
病之成也,饮食俱废,忧贻父母,医祷百计,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其身亦安。
均气同体,我独多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
曰即饮食,易之象辞,养小失大,孟子所饥。
口能致病,亦败尔德,守口如瓶,服之无虞。
《饮食箴》全篇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纵口恣食伤身致病和安于淡薄饮食身安体健两种不同的结果,使人豁然开悟,明白了节制饮食以养生康体的道理。
节制饮食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少食,而在于不追求美食之品,甘于淡薄之味,即所谓“茹淡”。
丹溪老年之时,尽却盐醯,饮食不用调料,年逾七十,反神茂而色泽,时人以为异,问其故,丹溪因作《茹淡论》。
指出,《内经》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及“地食人以五味”。
人之饮食不出五味。
然味有二类,一类出于天赋,一类成于人为。
象谷菽果菜是出于天赋,具有自然冲和之味,人食之有补阴之功。
而烹饪调和之厚味则出于人为,有致疾伐命之毒。
人之茹淡,正是去人为之味,而食自然冲和之味。
象大麦与粟味咸,粳米山药味甘,葱薤味辛,皆自然冲和之味,食之于人有益。
尤其是粳米其味甘淡,禀土之德,性属阴而最善补阴,故人以为主食最宜又须以菜为充,使疏通而易消化,而肉鱼肥鲜、醇性静,无欲无求,火之降也,何病之生?若追求厚味,则是纵欲恣心,火自内生,岂能不病?丹溪的饮食养生法不仅适用于成人,且于小儿老人更有讲究。
朱丹溪的养生思想(六)
6.倒仓。
朱丹溪的理学老师许谦,患有痛疾,卧床不起十余
年,几乎成废人,丹溪采用倒仓法进行治疗,其法是:用黄牡牛肉肥者一二1.斤,长流水煮糜烂,滤渣不用,取净肉汁入锅中,以文火煎熬成唬珀色为度。
治病时温饮一蛊,少时再饮,直至饮足数i…蛊。
则病在上者吐多,病在下者利多,病在中者吐利俱多,吐利后如口渴,不得饮水,自饮小便一二碗,名轮迥酒。
睡一二日,自觉饥甚,始与稀粥淡食,半月间必精神爽发,身体轻健,沉疴全安。
朱丹溪讲其原理时说黄牡牛肉汁最能养阴滋补,并可反作吐泻,能荡涤体内污垢,使其病根拔除。
所谓“倒仓”,就是及时排出肠中的糟粕浊物,吐故纳新,保持胃肠道的清洁,以利水谷的纳运。
养生家^|J分重视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
晋·葛洪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①说明当时已认识到“粪毒”对健康的危害。
现代医学关于人体衰老学说中有关中毒导致衰老之说,正是祖国医学上述理论的深化。
中毒学说认为:人体肠腔内存在大量细菌,人摄食后的食物经咀嚼和胃肠消化成为食糜,其在肠道经细菌发酵分解代谢的产物含有一系列有毒物质,如醛类、酮类、氨、过氧化物等;这些毒物若被肠道重新吸收,进人向.液循环,就会给健康带来危害。
所以,加强消化道食物的新陈代谢,对健康极为重要。
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重视人体排废的所谓“负营养”学说。
这里的“正营养”是指人体摄人的营养,“负营养”是指人体废物的排出,其意在于告诫人们要重视体内代澍废物的排泄,及时排便,消除危害。
要减少“肠毒”滞留和吸收,一是荤腥油腻要适量,应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蜂蜜、核桃、芝麻等碱性、润肠之物;二是要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提倡早晚两次排便。
这样,一方面降低毒物产生,同时及时清除粪毒,减少重新吸收。
有的医学家还提出:“欲长寿,饮水加大黄”就是清晨饮一杯清水(约250毫升)后慢跑锻炼,使清水在胃肠中晃动,起到洗刷肠胃的作用;同时,常用中药大黄少许泡茶代饮,可润肠缓泻,促成一天早晚两次排便。
除了规律排便外,多吃些具有清肠、解毒的食物也是排废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此类食物除蔬菜、水果之外,还有传统食品海带、绿豆、黑木耳、动物血、胡萝卜、茶叶、花粉等。
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了它们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