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对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上中下通用痛风方”颗粒剂内服后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求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计7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增加“上中下通用痛风方”颗粒剂治疗,观察两组中医症候、关节炎症表现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在中医症候改善、缩短急性痛风发作时间等方面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上中下通用痛风方”颗粒剂有助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症状、缩短急性期痛风病程、改善中医症候。
【关键词】急性痛风;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缓解;缩短【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52-02朱丹溪在《格致余论》[1]中指出:彼痛风者。
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传,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是朱丹溪创设的一首著名丹方,是《丹溪心法?痛风六十三》的“入方”[1]。
施仁潮[2]前辈用“以经解经”的方法去诠释该方的制方原由,其方切中“热血得寒,污浊凝涩”这一病机,用治痛风。
本研究应用该经方以颗粒剂形式让患者口服,依从性较好,更容易被接受。
直指病处,清热燥湿,化痰祛风,从而为减轻患者痛苦积累临床经验。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求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计7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实验组,男32例,女3例,年龄35~65岁,平均50.04±15.23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5例,年龄30~65岁,平均47.48±17.25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每次50mg,每日2次。
【名医秘方】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临床应用【名医秘方】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临床应用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有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中医“痛风”,并非单纯现代医学的“痛风”,是指由风、寒、湿、热、痰、血瘀等引起,以周身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
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疾病,疗效满意。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
由黄柏、苍术、桂枝、防己、桃仁、红花、川芎、羌活、白芷、威灵仙、天南星、龙胆草、神曲等组成。
中医所说“痛风”,并非单纯现代医学的“痛风”,是指由风、寒、湿、热、痰、血瘀等引起,以周身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
临床上,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疑难疾病,收到满意疗效,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系统性红斑狼疮案刘某,女,37岁,2007年3月26日初诊。
2003年,患者在西医院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直用激素治疗,现每日服泼尼松15mg。
双手手指关节变形,右手指、左手无名指及小指麻木疼痛,肩项背痛,膝关节痛,胸腹灼热而胀,胃脘痞满,口中异味,时心悸,小便黄浊,舌紫暗胖、苔黄腻根厚,脉弦滑数。
实验室检查:血沉35mm/h,抗核抗体(+),血红蛋白89g/L。
B超:双肾呈慢性炎性改变。
辨证:湿热郁蒸,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燥湿,活血解毒。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天南星10克,桂枝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威灵仙20克,防己15克,川芎15克,秦艽20克,大腹皮15克,龙胆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服上方14剂后,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明显减轻,胸腹灼热而胀、胃脘痞满不显。
肩项背痛、膝关节痛好转,口中异味渐退。
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检查:血沉22mm/h,血红蛋白110g/L,抗核抗体(+)。
减泼尼松5mg,继上方加减,再进30余剂后,再减泼尼松5mg。
《丹溪心法》卷四·痛风六十三《四妙散》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痛风六十三。
【配方组成】威灵仙酒浸,五钱羊角灰三钱白芥子一钱苍耳一钱半,一云苍术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一大片,擂汁,人汤调服,又二妙散同调服。
【作用与功效】清热泻火,解毒疗疮,凉血止痢。

【主治】痛风走疰。
【方解】本方用威灵仙为君,《药品化义》言: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
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疰,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
风胜者,患在上,湿胜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为血热,血热为本,而痰则为标矣,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
以羊角灰为臣,羊角灰,即用羊角一只,在烧红的炉口上潦烧,随起松泡一层,用刀刮下,反复烧刮即得,有软化骨质作用。
芥子、苍耳子化痰湿之力强为佐药。
【临证提要】四妙散常用于治疗湿痰,风痹,筋骨疼痛等病证。
临床上以筋骨拘挛,经络疼痛为辨证要点。
现代临床上常用其治疗痛风,关节炎等疾病。
痛风有救啦,七百多年前名医药方,一副药就有奇效中医入门第2592次推送有人说痛风是时代病,似乎很有道理。
有史以来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吃饱饭过。
中医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意思就是说,吃好的吃多了,能长疮,这是真的。
痛风在过去被称之为富贵病,古代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终日山珍海味,痛风的发生率很高,而普通百姓吃饱饭都是问题,所以发病率很低。
不过如今,痛风已经普及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您是痛风患者,那么恭喜,您已经和元世祖忽必烈、亚历山大大帝、法王路易七世、大科学家牛顿,和这些名人是病友了。
可惜的是,病友之间没有交流的机会。
痛风,古而有之,在古代叫白虎厉节,严重的像被老虎咬住一样,可见这种疼痛是很可怕的。
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多数人治病的思路有问题。
我还原一个就诊现场:大夫,我痛风,我吃什么药能好?这么问最可怕!说明您对通风不了解。
痛风,用西医的话来说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不良导致血尿酸增加,从而引起的一组疾病。
如果用中医的话术来说,痛风的人往往是脾肾虚损,有风湿痰浊留注于经络关节,然后发作的时候就痛风了。
为什么人的脾和肾会虚损,进而出现风湿痰浊呢?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日常饮食说起。
慢性痛风往往是大鱼大肉、海鲜、啤酒等高嘌呤的食物吃的太多了,多也就罢了,消耗掉就没问题,主要是有些人消耗不掉,消耗不掉的嘌呤会在体内形成尿酸,尿酸沉积在关节,沉积在哪,哪里就是痛风,哪里就疼了。
急性痛风往往是劳累、情绪紧张、饮酒、手术、感染等诱发,一般是突然发作的,夜间或凌晨比较常见,然后逐渐加重。
痛风,一般先从大脚趾脚趾跟开始,逐渐的脚跟、脚踝、手指头这些小关节就开始红、肿、疼,或者感觉热乎乎的。
如果您还没当回事,您还是该怎么吃怎么吃,该怎么喝怎么喝,然后消耗得还不多,那么进入不平衡。
您的关节就会慢慢肿大,再发展的话痛风石形成,这就是痛风严重了。
这时候,您已经疼的受不了了,您会去医院检查,如果检查到血尿酸高了,白细胞高了,那么就能确诊了。
中医治疗痛风方剂
痛风一旦发病是难以忍受的,所以要及时的治疗,可以试试以下的方子:猪苓9克、黄柏9克、川牛膝9克、薏米30克、浮萍18克、泽泻15克、土茯苓15克、泽兰9克、苏木9克、大黄5克、元胡20克,如果急性期有输尿管结石,可配秋水仙碱口服,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常常累及肾脏,以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为主要临床特点。
痛风病人必须戒烟戒酒。
1、上中下通用痛风汤:由黄柏、苍术、桂枝、防己、威灵仙等药物组成,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利水祛湿、化瘀止痛,可用于治疗痛风急性发作;
2、四妙方:由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组成,能够清热燥湿、通经活血,主要治疗痛风导致的下肢肿痛;
3、萆薢渗湿汤:由萆薢、黄柏、丹皮、薏苡仁、滑石、通草等药物组成,功效是泻浊解毒、通利关节,可以起到一定降低尿酸及消炎止痛功效,有助于缓解痛风的症状;
4、白虎桂枝汤:由石膏、知母、桂枝、粳米和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止痛的功效,能帮助降尿酸,起到缩短痛风病程的作用;
5、宣痹汤:由防己、蚕砂、薏苡仁、栀子、滑石等药物组成,功效是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主要治疗痛风急性发作,并且能够降低痛风复发的次数;
6、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等组成,功效是清热养阴,能帮助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古代名方赏析】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上中下通...
【古代名方赏析】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见《丹溪心法·卷四·痛风》。
【组成】川芎一两黄柏(酒炒)苍术(泔浸)南星(姜制)各二两桃仁半两神曲(炒,一两)防己(半两,下行) 白芷半两羌活(三钱,走骨节) 威灵仙(酒拌,三钱) 龙胆草(半钱,下行) 桂枝(三钱,行臂 ) 红花(酒洗,一钱半)。
【用法】上为末,曲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此处说的痛风不是现在西医所说高尿酸引起的痛风,实际上治的是“四肢百节走痛”。
因为疼痛走窜似风,被古人命名为痛风,类似于西医的风湿病。
古代又名“白虎历节风”,形容关节像老虎咬过那么疼,还是串着疼,这处关节疼后,又串到别处关节。
朱丹溪认为痰、风热、风湿、血虚是本病的病机要素。
他创立本方,兼顾了这几个病机。
目前,文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风湿病的效果显著。
与前文当归拈痛汤相比较,当归拈痛汤重视风、湿、热,上中下通用通风方重视风、湿、热、痰、瘀,重视痰和瘀也是丹溪学术思想的反映。
金元名医朱丹溪,一个方子,逐瘀通络,可治全身关节疼痛!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四季常在。
一旦人体正气虚,固表能力减弱,就像防护林有了空隙,具流动特性的风便会不由自主来填充。
被不受欢迎地称为邪风。
由于外界温度通常比人体温度低,于是风进入的时候,通常会挟带着寒气,形成风寒。
空气若湿重,湿气也跟着进入,形成风寒湿。
风寒湿就像入侵者,正气这个主人肯定要作一番抵挡。
而若风寒湿胜出,便会盘踞下来,时间长了易因寒主收引而凝聚成痰湿。
痰湿聚多,就像堵成一锅粥的街道连空气都温燥,由此郁而化热,闭阻经络,影响血液运行。
此外,中医素来有肉生痰,鱼生火,酒生湿的说法。
酒色痰火,形成湿热,同样易引起血液阻滞,形成不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个不通的罪魁祸首主要是风,于是人们称其为痛风。
由于血液由心脏运行,肢体远端比如脚趾离心脏太远,受到影响的血液走到边疆很吃力。
脚趾血液供应不足,只能无奈喊痛。
除了脚趾,各种关节部位因空隙比肌肉的大,更容易引来风寒湿的驻扎。
所以手部关节、膝盖、肘部等,也是被痛风袭击的部位。
发病的关节最终会红肿、发炎,甚至水肿,令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上中下通用痛风丸,由金元名医朱丹溪所创,为治寒、湿、热、痰、血所致痛风之通用方。
组成:川芎一两黄柏(酒炒)苍术南星(姜制)二两桃仁神曲(炒)防己白芷一两羌活威灵仙(酒拌)三钱龙胆草一两桂枝三钱红花二钱(一两约30克,一钱约3克)方以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于中,所以能兼治而通用。
疏风以宣于上:川芎、白芷川芎和白芷均以头痛要药出名,且白芷是川芎的跟班,是疏泄聚于头面之风的极佳拍档。
川芎味辛能窜,温性能通,在肝胆经行走,能将血中的气也运行起来,破宿血,养新血,治风寒侵袭、肝火上行、瘀血不通等引起的头痛,并祛风燥湿去面上游风。
白芷性辛温,活跃于肺脾胃经。
肺主气,脾喜燥并主肌和四肢,胃虚则筋脉不利而痛。
故而白芷内达脾胃以散湿,外利肺气以升清,既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能升阳升清气,令聚于头面之邪风逃之夭夭。
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研究进展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研究进展2022-06-08 08:00·爱上Sandy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研究进展肖战说,罗成贵,殷海波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病的名方,因其药味组成丰富,涵盖病机全面,因此对多种疾病都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尚无关于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系统性综述。
为使本方能更好地用之于临床,本文将从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历史沿革、组方分析、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整理及探讨,综述其现代研究进展,为本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文献参考。
1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概述朱丹溪是在陶弘景首次提出“痛风” 一词后,第一位对痛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医家,“痛风” 病以关节疼痛为主,兼见麻木不遂、肿胀等,相当于是多种关节炎性疾病的统称[1-2]。
朱丹溪的多部书中均提到了治疗痛风的主方,《金匮钩玄》命名为“上中下痛风方”,由姜制南星、泔浸苍术、酒炒黄柏、川芎、白芷、炒神曲、桃仁、酒拌威灵仙、羌活、防己、桂枝、酒洗红花、龙胆草13味药组成。
后世医家对本方十分推崇,至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称“此治痛风之套剂也。
”并更名为“丹溪主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率先运用了“通用”一词,后至清代汪昂《汤头歌诀》沿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这一名称,该书大量刊行,使这一方名广为流传。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为朱丹溪治疗痛风的重要方剂,论述见于其多部著作,《丹溪心法》、《丹溪手镜》、《金匮钩玄》、《丹溪治法心要》四部书对制方之理、加减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朱丹溪认为痛风病因为风、寒、湿、热、气、痰、瘀、虚、酒毒,病机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血热、湿热、痰浊、酒毒内蕴,致使经络血脉受阻不通作痛而成痛风。
据此而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用白芷、羌活、桂枝祛风散寒,苍术、黄柏为二妙散,伍用龙胆草、防己以清利湿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姜南星化痰,川芎活血行气,全方共奏祛风散寒、利湿清热、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之功。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朱丹溪)治上中下痛风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朱丹溪)治上中下痛风①。
(《金匮钩玄》)
【歌诀】
黄柏苍术天南星桂枝防己及威灵
桃仁红花龙胆草羌芷川芎神曲停
痛风湿热与痰血上中下通用之听
【词解】①痛风:即风痹。
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肢节,其中又以风邪为甚的痹证。
症见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等。
【组成】酒炒黄柏苍术天南星各二两(各60克)桂枝威灵仙羌活各三饯(各9克) 防己半钱(l.Sg)桃仁白芷各五钱(各1.5克) 龙胆草五分(1.5克) 川芎二两(60克) 炒神曲一两(30克) 红花一钱半(4.5克) 【用法】上13味药共研细末,用神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一百丸(9克),白开水送下。
【功用】疏风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止痛。
【主治】痛风证。
症见上中下周身骨节疼痛。
【分析】痛风一证,以外受风邪为主,每多挟寒、挟热、挟湿、挟痰或瘀血阻络等病因,本方可通治各种原因所致痛风证。
方中重用苍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天南星辛苦温 ,燥湿化痰散风,共为君药。
白芷、羌活、桂枝助君疏散风邪(白芷祛头面之风,羌活去骨节之风湿,桂枝去手臂之风);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络,共为臣药。
黄柏龙胆草均苦寒,清热燥湿;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为血中气健脾、理中焦之气滞,诸药相配,能疏散风邪于上,泻热利
湿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中,故上中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可通治。
按:有说痛风有多种,或寒,或热,或湿,或痰,或瘀血等。
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如无瘀血,可去桃仁、红花;若湿热不重,可去龙胆草、黄柏。
总之,根据病情,灵活运用。
析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吴坚
朱丹溪是我国元代名医,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
他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善于汲取诸家之长,临床治疗因地、因人制宜。
他认识到江南依山傍海,气候温暖湿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故理论上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
他看到当时医家盛用辛燥之《局方》,深感与临床实际不符。
力主在治疗原则上应滋阴降火,勿妄动相火,开滋阴清热之先河,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因此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上中下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丹溪心法》没有明确方名,仅说“治上中下疼痛”,《金匮钩玄》命名为“上中下痛风方”,《丹溪治法心要》称作“治上中下痛风方”。
朱丹溪所著《格致余论》一书,内有痛风论一篇,明确提出痛风病因病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这里他明确指出:本病因,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剧,是行于阴之故,此其三。
这是因为他结合所处义乌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嗜食酒肉厚味等情况,认为有痛风病发生的诸多条件而定。
《丹溪心法·痛风》中,尽管有风、寒、湿、热、痰、瘀之不同,但所创制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力求通治。
基于此,采用上中下痛风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
此方既能疏散风邪于上,又能清泻湿热于下,还可活血化痰消滞而调中,所以上中下的痛风均可治,能通治周身骨节痛的痛风证,亦可治疗因受风寒湿邪的痹证。
分析上中下痛风方用药,即有针对风寒湿热诸邪,也有针对痰湿、瘀血、络
痹之药物,其中南星、苍术、黄柏用量独重,是为主药。
南星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善祛经络骨节之痰,治风痰肿痛;黄柏泻火,燥湿,解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辟秽。
苍术与南星同用,可使燥湿祛痰的作用得以加强;与黄柏同用,善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
其余用药,防己除湿行水,羌活、威灵仙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风。
痛风之病已涉血分,多痰瘀交阻,用桃仁、川芎、红花活血去瘀,俾痰去瘀行,胶结得以松解,使疼痛缓解,病程缩短。
桂枝连同威灵仙、羌活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用意在于流散寒湿,宣行通利。
龙胆草佐黄柏泻火,更以神曲者消中州陈积之气,也有护胃之意,一些痛风病的发生与酒湿有关。
《医方集解》对该方有很高评价,认为此治痛风之通剂也。
目前临床加减使用可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但是,临床中医辨证论治要视诸邪轻、重缓急而定,朱丹溪列举了分别体质和不同证候的加减用药,对我们研究防治痛风病有很大的启迪。
如治酒湿痰痛风、气实表实,骨节痛方、阴火痛风等,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此方无补益肝肾、气血之品,明显重于祛邪,说该方适用于新病、初病、邪实正气不虚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