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郁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病证名词,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心情低落、精神不振、自觉胸闷、失眠等症状。
中医学家朱丹溪对郁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为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朱丹溪认为郁证是由于心气郁滞导致的疾病。
心气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心脏的功能之一,它主要活动在心脏和大脑之间,与情绪、思维等密切相关。
朱丹溪认为,当心气郁滞时,会影响到心脏和大脑的正常运行,引发情绪抑郁、心情低落等症状。
他认为,心气郁滞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朱丹溪进一步将郁证分为虚实两个不同类型。
虚郁证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咽干口燥等虚损症状,病机为气血不足、心阳虚弱,治疗上应以补益为主。
实郁证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易怒等实证症状,病机为心火上炎、痰火郁结,治疗上应以清热解郁为主。
朱丹溪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辨证施治方法。
对于虚郁证,他主张选用益心气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以补益气血、舒展心气。
对于实郁证,他主张选用泻火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以清热解郁、疏肝解郁。
此外,朱丹溪还强调了环境对郁证的影响。
他认为,郁证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他主张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
总结起来,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郁证归纳为心气郁滞的疾病,强调了心气在郁证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将郁证分为虚实两个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三是强调了环境对郁证的影响,认为改善生活环境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
朱丹溪的研究为中医治疗郁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于深入理解和防治郁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总结朱丹溪(1818-1882),字川脱,号坦齐山人,是清代末年的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文化名人和地理学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对于经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为经学注入新的血液,寻求经学的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针对朱丹溪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朱丹溪强调经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他认为经学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或者理论,更重要的应该是以经典的儒家思想为指导,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经学的学习应该贯彻“性命修复”的原则,即通过学习经典,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悟道修身,并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其次,朱丹溪主张经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各个学派的观点,并融通发展。
他将经学与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强调经学研究需要全面贯彻历史文化的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典的真谛。
再次,朱丹溪强调经学研究的深入和批判性。
他反对经学研究的教条主义,主张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真挖掘其中的思想核心。
他主张对文献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读,不能盲从于传统的注释和解释,而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经典之外的深层含义。
此外,朱丹溪注重经学与实际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经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院中的研究,而应该通过与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的结合来深化研究。
他通过对地理、地貌、气候等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形势决异论”,即地理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形成,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最后,朱丹溪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学研究旨在使人们修身养性,实现圣人之道,因此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炼对于经学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他主张研究者应该虚怀若谷、明德修身,为人师表,做到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发挥经学的实际价值。
总之,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张经学的现实性、整体性和批判性,注重经学与社会现象的联系,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学术思想为中国古代经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
(现在加入)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
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生于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主要著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目录1人物简介2学说内容3临床应用4医学成就5社会影响6人物评价1人物简介朱丹溪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朱丹溪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丹溪心法》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简述朱丹溪郁证论治的内容朱丹溪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丹溪心法》一书中提出了关于郁证的论治方法。
郁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畅、气滞血瘀的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中的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的人群。
下面将详细介绍朱丹溪的郁证论治内容。
朱丹溪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情绪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他提出了“情系于内,气逆而血瘀”的观点。
因此,治疗郁证的首要任务是疏解情绪、调畅气血。
在治疗方法上,朱丹溪强调了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的方法,即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
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够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音乐来进行疗法。
此外,他还提出了“观色调情”的方法,即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
朱丹溪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观赏美丽的景色可以使人心情愉悦,从而疏解郁结。
朱丹溪还强调了通过调畅气血来治疗郁证。
他认为气血运行不畅是导致郁证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朱丹溪提出了“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的观点,他认为气和血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只有气血运行畅通,病才能得以治愈。
因此,他提出了通过调理气血的方法来治疗郁证。
具体方法包括调理饮食,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的均衡;适当运动,增加体力活动,促进气血运行;按摩穴位,刺激经络,调理气血。
朱丹溪还强调了通过药物治疗来调理郁证。
他提出了一些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柴胡、丹参等。
这些中药可以帮助调理气血,疏解郁结,从而达到治疗郁证的目的。
朱丹溪郁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是调节情绪、调畅气血。
他通过调节情绪、调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摩穴位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来治疗郁证。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帮助患者疏解情绪,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治疗郁证的目的。
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达到最佳疗效。
滋阴派---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朱丹溪治病故事
《朱丹溪治病故事》
嘿,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朱丹溪治病的一个超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啊,村子里有个老爷子生病了,那病得可不轻,整天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
家里人着急啊,到处找大夫,最后就找到了朱丹溪这儿。
朱丹溪背着他的小药箱就去了,一进屋子,那老爷子的家人就围上来了,七嘴八舌地说:“朱大夫啊,您快给看看,这可咋办呀!”朱丹溪不慌不忙,先坐下来给老爷子把了把脉。
然后他就问老爷子:“老爷子呀,您这是哪儿不舒服呀?”老爷子有气无力地说:“我这浑身没劲儿,头疼得厉害哟。
”朱丹溪又仔细瞧了瞧,还看了看老爷子的舌苔啥的。
接着他就开始配药了,一边配还一边跟老爷子的家人说:“别担心,这病能治好,就是得按时吃药。
”配好药后,他叮嘱道:“这药啊,一天吃三次,可别记错了哟。
”
过了几天,朱丹溪又去看老爷子,嘿,老爷子真的好多了,能坐起来说话了。
老爷子高兴地说:“朱大夫啊,您可真是神医呀!”朱丹溪笑着说:“哈哈,不是我神,是咱对症下药准没错!”
就这样,朱丹溪又治好了一个病人,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啦!我觉得朱丹溪可真是个厉害的大夫呀,能帮那么多人解除病痛,太了不起了!
哎呀,这就是我知道的朱丹溪治病的故事,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郁辨治:朱丹溪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辨证。
对于每种郁症,他都详细地阐述了其主症和脉象。
其中,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和功能的失调,而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
他创立了越鞠丸来治疗这六种郁症,此方以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为主,能疏散各病邪郁阻所导致的病症。
调节情绪:朱丹溪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和“观色调情”的方法。
前者是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后者是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他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影响。
中焦论:朱丹溪认为“凡郁皆在中焦”,拟定越鞠丸来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方中香附与川芎相伍,一气一血,善于疏肝解郁,为临床所常用。
病机认识: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病程进展大多气郁在先,血郁在后。
肝郁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对于肝郁阴虚之证,可以自拟“一贯煎”为疏肝养阴之方;对于肝肾两虚之证,可以用“逍遥散”与“地黄丸”配合为“滋水清肝饮”。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生平简介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朱丹溪生平简介神医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生于公元1281年,卒于1358年,享年77岁。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神医朱丹溪是浙江义乌人,人称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因此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创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朱丹溪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在医学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因此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神医朱丹溪一生著有多部医学书籍,《丹溪心法》、《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等都是朱丹溪的代表作品。
朱丹溪青年时期并没有学习医术,为了走上仕途出人头地,朱丹溪整日学习儒家经典。
朱丹溪三十五岁时,跟随理学家许谦学习,等到43岁时,朱丹溪拜罗知悌,跟随他学习医学。
据说,朱丹溪有着高超的记忆力,看过的书都能背诵出来。
朱丹溪三十岁时,见母亲整日被脾病所折磨,心急如焚之下,朱丹溪开始查看医书。
朱丹溪发现社会上很多医生心态浮躁,医术拙劣不堪。
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大多盲目搬用《局方》,所以开的药大多大同小异,病人吃下去后,没有一点效果。
于是朱丹溪立志学医,下定决心后,朱丹溪日夜攻读《素问》。
经过5年多的刻苦攻读,朱丹溪不但治好了母亲的脾病,而且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位医生。
在强烈的求知欲下,朱丹溪先后拜许谦、罗知悌为师,他将理学和医学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朱丹溪的故事朱丹溪是生活在元代时期的人,他的医术非常的高明,最出色的就是临证治疗,很多病人在吃过他的药之后不必再诊治就可以恢复,所以也有人称呼他为朱半仙或者朱一贴。
他是历史上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在医药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朱丹溪的故事,那么朱丹溪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在所有朱丹溪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拜师时候的事情,在1325年的时候朱丹溪已经到了四十五岁,他当时的医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是却一直想要找到一位可以授业的恩师,于是他渡过了钱塘江,跨越千里来到了吴中地区,之后又到了南徐、建业等地,可是却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能够成为自己老师的人。
试论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前言朱丹溪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我国传统医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不仅在中医学上有着深刻的造诣,同时也深入研究了中医与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其中涉及到中医心理学的方面,是值得探讨的。
本文会针对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格局。
正文朱丹溪的中医思想概述朱丹溪早期的中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后来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实践方面,深入探究了中医与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关系。
他的中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理论框架朱丹溪的中医思想基于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他将人体看作是一个生命体系,在不同的时间段和环境下出现不同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变化则是由五行所主导的。
因此,在中医的实践当中,朱丹溪认为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生命状态以及身体处于的环境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把握临床的机会。
2.注重个体化的中医诊疗模式朱丹溪主张的是以多元化的客观因素为基础的全面诊疗体系,这种诊疗体系不仅仅只是针对病理学上的问题,更加重视了个体的生态因素和心理生态因素的影响,发挥了中医在整体性治疗和综合管理上的优势。
3.中医与体验式心理学的结合朱丹溪在中医理论研究中,注重研究与体验式心理学的结合,他认为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应该尊重患者的个人体验和感受,继而地对病情进行各方面的掌握和治疗。
4.中医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朱丹溪认为,中医与心理治疗能够得到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他强调在中医实践中,心理治疗应该是中医与现代科技咨询和治疗的有机结合。
中医心理治疗结合可以不仅可以有效疗愈身体问题,同时对于患者的心理问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朱丹溪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1.对中医治疗模式的贡献朱丹溪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成功地将中医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充分利用了中医的优势,让中医诊疗更加趋于全面化和个体化,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朱丹溪强调“阳有余,阴不足”,旨在告诫世人()
A.真阳之气有余,应注意克伐而勿使过亢
B.真阴之气不足,应加以滋养
C.抑制相火,保护真阴
D.阳动阴静,阳亢易治,阴虚难疗
E.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2.朱丹溪认为,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属()
A.食郁
B.湿阻
C.血郁
D.痰证
E.气滞
3.对产后诸疾,朱氏认为当()
A.大补气血
B.滋阴降火
C.调理脾胃
D.调理肝肾
E.调畅气机
4.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的医学家是()
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杲
D.张从正
E.张元素
5.关于郁证的病位,丹溪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
A.凡郁皆在上焦
B.凡郁皆在中焦
C.凡郁皆在下焦
D.凡郁皆在肝胆
E.凡郁皆在肺胃
6.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王履
C.戴思恭
D.王纶
E.李中梓
(二)B型题
A.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
B.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脾居其中
C.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
D.肝阳宜升,脾阳宜降
E.心火宜升,肾气宜降
1.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水火言()
2.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五脏言()
3.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气血言()
A.胸胁痛,脉沉涩
B.动则喘,寸口脉沉滑
C.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D.周身走痛或关节疼,遇阴寒则发,脉沉细
E.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
4.气郁者()
5.湿郁者()
6.痰郁者()
7.热郁者()
8.食郁者()
(三)X型题
1.丹溪的著作,有()
A.《格致余论》
B.《局方发挥》
C.《金匮钩玄》
D.《本草衍义补遗》
E.《脉因证治》
2.朱丹溪阳有余而阴不足论内容包括()
A.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B.真阳之气有余,应注意克伐而勿
使过亢
C.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
D.阳亢易治,阴虚难疗
E.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3.相火之部位,丹溪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脏,肝藏血而肾藏精,肝肾之精血为相火之物质基础。
此外,还分属于下列脏腑()
A.胆
B.膀胱
C.心
D.心包络
E.三焦
4.丹溪认为,引起相火之原因有()
A.外感风寒
B.情欲无涯
C.房劳过度
D.饮食厚味
E.情志过激
5.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升降失常而产生各种病证()
A.六淫外侵
B.性别差异
C.七情内伤
D.饮食失节
E.房劳致虚
6.丹溪认为郁证的病因病机,与以下哪几项有关()
A.情志内伤
B.六淫外感
C.饮食失节
D.气血郁滞
E.年龄大小
7.丹溪十分重视元气,尤其重视后天脾胃之气及气机失调的治疗,凡气虚脾胃虚弱,不欲饮食,丹溪主以下列何方()
A七气汤
B.四君子汤
C.六君子汤
D.苏子降气汤
E.大补阴丸
8.丹溪指出,痰饮所致疾病,可见()
A.为咳为嗽
B.为吐为利
C.为眩为晕
D.背心一片常为冰冷
E.四肢麻痹不仁
二、填空题
1.朱丹溪的相火论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
2.丹溪对相火妄动所致的内火,创治之,其代表方
为。
3.丹溪治脾胃气虚,饮食不进,呕吐泄泻,或病后胃气虚怯者,主用
4.丹溪治痰涎壅盛,气逆于上,上盛下虚,肢体浮肿者,用。
5.丹溪治痰善用、之法。
6.丹溪以为治痰基本方,认为其“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在上加引上药”。
7.引起相火之原因,朱丹溪特别强调与两者的密切关系。
8.相火之部位,丹溪认为相火寄于、二脏。
9.丹溪用统治诸郁证,根据六郁之因,制另一治郁名方。
10.朱氏治疗月经不调,以为纲,以养血调经为主剂来进行辨证施治。
11.痰病的病因病机,丹溪认为与和有密切联系,脾虚则运化无权,水谷之气悉化为痰;气郁则火逆上,熬炼津液成痰。
三、判断题
1.丹溪所言之相火,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丹溪论述阴阳升降,宗李东垣之阳升阴降之论,也提出了阳升阴降的观点。
3.阴阳升降不仅有阳升阴降的一面,也有阴升阳降的一面,丹溪对阴虚阳盛之证重视补阴抑阳,特别强调平其亢阳的作用。
4.丹溪对血证的论治,多从气郁化火立论,善用养血活血之四物汤加清相火之品,为其治疗特色,并重视辨证施治。
5.对吐血,丹溪认为其病机为热伤血络,火性炎上,血不得下,随火热溢出,治以补阴抑火,使其复位,用四物加清火之剂。
6.丹溪治郁重在行血,同时兼顾郁久化火之治,故其善用辛热温散之剂解郁,又配伍寒凉清泻之剂清火。
四、简答题
何谓“阴精难成易亏”?
五、问答题
1.试述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主要内容。
2.试述“郁”的含义及郁证的病因病机。
丹溪是怎样论治郁证的?
3.试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C 2.D 3.A 4.B 5.B 6.A
(二)B型题
1.A 2.B 3.C 4.A 5.D 6.B
7 .C 8.E
(三)X型题
1 .ABCDE 2.ACE 3.ABDE 4 .BCDE 5 .ACDE 6 .ABCD
7 .BC8 .ABCDE
二、填空题
1.相火为人身之动气;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2.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
3.参苓白术散
4.苏子降气汤
5.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6.二陈汤;引下药
7.心火之动;相火妄动
8.肝肾
9.越鞠丸;六郁汤
10.气血虚实;四物汤
11.脾虚;气郁
1.对。
2.错。
因他不仅宗李东垣之阳升阴降之论,也创造性地提出了阴升阳降的观点。
3.错。
因他特别强调养阴补血的作用。
4.错。
丹溪多从阴虚火旺立论。
5.错。
丹溪认为其病机为阳盛阴虚。
6.错。
丹溪治郁重在调气。
四、简答题
答:丹溪认为稚幼与垂老之年阴气俱亏,前者未充,后者已亏,只有在壮年时期才相对充盛,而青壮年时期在人生中十分短促,说明人体阴精来迟而早逝,故丹溪认为“阴精难成而易亏”。
五、问答题
1.答:丹溪所谓“阴不足”,是指阴精难成易亏而言;所谓“阳有余”,在生理状态下,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时时处于活跃状态并相对于“阴不足”言;在病理状态下.是指由于情欲引动相火,致相火妄动,使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亢进的状态,并非指人体真阳之有余。
基于此,丹溪认为阴精的难成易亏,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体容易发病之关键。
要保持阴精充盛,首先就得使相火不致妄劝。
因此,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列《饮食箴》《色欲箴》两篇,示人要节制饮食和色欲,不使相火妄动,以保持阴阳平衡。
由此可见,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为阐发“阴虚火动”的病机和倡导滋阴降火之法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预防、摄生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2.答:郁,即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在前人论治郁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论郁六种,形成了独到的治疗经验。
郁证的病因病机,丹溪认为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等因素都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
其认为郁证之病机为气血郁滞,故他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
郁证的治疗,丹溪重在调气,同时兼顾郁久化火之治,故其善用辛热温散之剂解郁.又配伍寒凉清泻之剂清火。
其所创制的越鞠丸便是此意,故越鞠丸统治诸郁证。
该方行气开郁,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与五药分治五郁的共同作用而发挥统治六郁的功效。
丹溪根据六郁之因,制另一治郁名方六郁汤。
3.答:朱氏对相火的论述,包括两方面:(1)相火为人身之动气。
此从生理方面阐述。
人体动多静少,处于一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状态中,但动而中节,并非妄动。
如果没有动,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就会停止,人体就会没有生命。
至于“动”的产生,则是相火的作用。
可见,丹溪所言之相火,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此从
病理方面阐述。
相火作为人身之动气,对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具有推动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但如果动而无制,就会变成贼邪,损害人体之元气。
引起相火之原因,主要是人们“情欲无涯”。
此外,房劳过度、饮食厚味、情志过激等也是引起相火妄动之原因。
相火妄动之危害,朱氏明确指出相火妄动,必然会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对人体危害甚大,已非动气之火,而是成为食气之贼火。
相火之部位,丹溪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脏,肝藏血而肾藏精,肝肾之精血为相火之物质基础。
此外,还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
概之,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的机能处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故丹溪的相火论,也是其滋阴降火法及其预防、摄生思想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