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专业知识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
病毒性心肌炎一、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发病主要在春秋两季,年龄以3-10岁多见。
首次报道是1956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医院由CVB3引起10名小婴儿流行。
中医无对应病名,急性感染起病,以“温病”论治;心律失常为主,归属“心悸”、“怔忡”;胸闷胸痛为主,按“胸痹”论治;合并心功能不全,与“心水”相仿。
此外,还与“汗证”、“虚劳”、“猝死”等病证相关。
二、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毒侵犯心脉所致。
致病之邪,为风热或湿热之邪。
风热之邪,经鼻咽上受,首先犯肺,继则侵犯心营;湿热之邪,由口而入,先犯胃肠,经由血脉,内传于心。
故前者先期常有发热、恶风、咳嗽、咽痛等邪犯肺卫见症;后者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痠痛等胃肠湿热见症。
邪毒内舍于心,损伤心之气阴,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
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加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
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甚至心阳之气暴脱。
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内因,邪毒入侵则是外因。
邪毒留伏,痰湿瘀阻是在病程中出现的病理变化。
正气与邪毒的消长变化,使病变过程中产生了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变化。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包括呼吸道和肠道病毒。
柯萨奇乙组(1~6型)病毒是主要病原。
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包括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神经体液调节,细胞因子参与等。
四、病理心肌细胞溶解、水肿、坏死,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局灶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
严重者病变广泛,心脏苍白,呈灰色条纹状或大片坏死,心肌软弱,缺乏弹性,心脏扩张,重量增加。
五、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发病前数日或2周内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主要为发热,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泻及皮疹等,。
【单方验方治疗】1.苦参12克,适用于心肌炎伴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者。
2.黄芪30~50克,水煎服,连服3~5个月。
3.灯心竹叶茶,即灯心草9克,竹叶6克,水煎代茶饮。
4.板蓝根60~90克,水煎服。
5.夏枯草30克,水煎代茶饮。
6.金银花、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
7.金银花、野菊花各20克,水煎代茶饮,适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
【中成药治疗】1.抗病毒口服液。
适用于本病热毒侵心者。
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2.板蓝根冲剂。
适用于本病热毒侵心者。
每次10克,每日4次。
3.玉屏风颗粒。
适用于本病表虚自汗者。
每次1包,每日3次。
4.生脉饮。
适用于本病气阴两虚者。
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5.天王补心丹。
适用于本病阴虚内热、心神不宁者。
每次1丸,每日2次。
6.宁心宝胶囊。
适用于本病心个疗程。
病毒性心肌炎的单验方及中成药治疗□主任医师 王 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江西南昌330008)病毒性心肌炎指病毒感染过程中引起的心肌炎症,常为各种病毒全身性感染的表现之一。
在引起心肌炎的24种病毒中,以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常见。
其临床表现不一,轻者为局灶性感染而无症状,重者为暴发性心肌炎而导致致命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猝死。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报道流感流行期间,发病率约为7%;国外文献报道,急性病毒感染病人中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为1%~5%,流感暴发时可高达50%。
本病患者通常在发病前1~2周内有病毒感染史,潜伏期1~4周;可见于各年龄组,小儿尤其易患。
成人的发病年龄以20~3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季节以夏秋两季多见。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温病”以及由“温病”引起的“心悸”“怔神”“胸痹”“虚劳”等范畴。
治当扶正祛邪。
现辑录本病单验方及中成药治疗方,供感兴趣者参考。
医患健康桥千家妙方肾不足、心悸、脉数、律不整者。
每次2粒,每日3次。
7.心宝丸。
适用于本病心悸,脉迟缓或脉律不整者。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中医治疗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但是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临床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热毒侵心、热传心包、湿毒犯心、痰浊阻滞、心血瘀阻、气阴两虚、阳阳两虚、阳气虚脱证八种类型,根据这8种类型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1、热毒侵心证候可以看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咽痛、或伴有咳嗽、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薄,脉结代或促。
治法用清热解毒和滋养心阴。
感受外邪会出现恶寒发热,热邪善攻咽喉出现疼痛,热邪伤积液,出现口干口苦等,热毒会侵袭心脏,导致心脉受损出现心悸、气短、胸闷。
方药用银翘散加减。
用金银花、连翘、麦冬、玉竹、板蓝根、牛蒡子、赤芍、栀子、黄连、竹叶、甘草、薄荷、荆芥、射干、桔梗、玄参。
成药选用银翘散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百合固金口服液。
如果出现发热很重,或汗出不退者,可以加石膏、黄芩,以加重清里热的力量。
如果咽喉疼痛明显,可以加生地、蒲公英、玄参、马勃,加强其养阴、清热利咽的作用。
腹痛腹泻者,可以加白头翁、秦皮、葛根、黄连,加强清热利湿止泻的作用。
胸闷恶心甚至呕吐较明显者,加法半夏、藿香、佩兰,加强宽胸止呕的作用。
胸闷气急者,加瓜蒌、郁金。
胸闷痛者,加丹参、元胡,增强其活血通络的作用。
心悸怔忡者,加炒枣仁、柏子仁,加强安神定志的作用。
2、热传心包证候可见身热面赤,胸部闷痛,喘促气急,端坐呼吸,头昏心悸,烦躁不安,尿黄量少。
重则胸腹灼热,神志昏愦,手足厥冷,抽搐惊厥。
舌质红绛、苔干黄,脉细数或细促。
治则要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方药用犀角地黄场合白虎汤化裁;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生石膏,知母,竹叶,玄参,苦参,甘草。
病人可以配合中药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治疗。
若身热抽搐者,加羚羊粉、钩藤;肌肤灼热,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腹泄热;若身热不重而抽搐者,加僵蚕、蜈蚣;神志昏愦者,加菖蒲、郁金;心律不齐,脉促者,加枳实。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05期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正气亏虚”“外感邪毒”二者,以及在病程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血瘀”致病。
1.正气亏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体虚等,不能抵御外邪侵袭,故见发病。
《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故正气亏虚为本病内因。
2.外感邪毒。
病毒性心肌炎多为六淫之邪侵犯心经,邪滞不去,瘀阻脉络,气血失调而致心律失常。
该病以正虚为本,邪毒内侵为标,气血亏虚、瘀血内阻为该病的重要病理变化。
温热毒邪由鼻咽或卫表而人,肺卫不宣而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咽痛等症;热毒不解逆传心包、损伤心气、烧灼心阴,故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乏力、脉律不整等。
外感湿热邪毒,极易耗气伤阴,更进一步加重正虚,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本病病位在心,与肺、脾、肾有关,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疾患。
正虚为本,邪毒、瘀血为标。
正虚之本质贯穿病程始终。
针对本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治当扶正祛邪,分期分证论治,重视培补根本,消补同用,防治兼顾。
急性期当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慢性期或恢复期当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急性期邪毒侵心证热毒重型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心悸胸痛、气短乏力、咽痛咳嗽、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或促结代。
治宜清热解毒、养心复脉。
方药用银翘散合清宫汤加减。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水牛角(先煎)20克,麦冬15克,板蓝根15克,射干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玄参15克,莲子心1.5克,甘草5克。
咽痛者加蒲公英20克,以清热解毒;热重者加青蒿(后下)10克,柴胡25克,以清热透邪;发热不甚而恶寒明显者去水牛角,加荆芥穗(后下)10克,以祛风邪;泄泻者加葛根25克,黄连5克,以清利湿热;胸闷呕恶者加法半夏10克,藿香10克,以化湿止呕。
湿毒重型恶寒发热、腹痛腹泻、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心悸胸闷,苔黄腻,脉濡滑数或促或结代。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专业知识文档】
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文章导读
病毒性心肌炎的危害性比较大,所以需要及时治疗,医学上有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了,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治疗该疾病也有不错的效果了,下面请看专家推荐的药方。
一、玉竹山楂治病毒性心肌炎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强心宁神。
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
【处方组成】玉竹20克,山楂15克,白糖30克。
【用法用量】玉竹山楂水煎,去渣加白糖代饮料服用。
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二、清毒养心汤治病毒性心肌炎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心宁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处方组成】川桂枝6~10克,赤白芍各10~30克,济阿胶10克(烊冲),苦参10~15克,丹参10~15克,玄参10~30克,太子参30~6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30克,全瓜蒌10~30克,马齿苋10~30克,山豆根10克,连翘衣10~30克,金银花10~30克,大青叶10~30克,炙甘草20~40克,生龙、牡各15~30克(先煎),红枣5枚,生姜5片。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30剂为1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三、赤白芍治病毒性心肌炎
【功能主治】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处方组成】金银花8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皮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四、川黄连党参治病毒性心肌炎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豁痰化瘀,清心定悸。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胸痹之气阴两虚兼痰浊瘀滞者。
证见胸闷心悸心烦,舌尖红、舌下瘀紫、苔黄,脉细数。
【处方组成】川黄连3克,潞党参25克,麦冬14克,丹参30克,北沙参15~30克,元参9~12克,五味子3~5克,郁金12克,降香5~9克,瓜萎皮9克,燕白5~9克,苦参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咽痛红者,选加金果榄、射干、板蓝根、金银花、木蝴蝶;低热不退者,加白薇、地骨皮;苔黄腻者,去北沙参、元参,加竹茹、陈皮;舌红降少津者,加生地、玉竹;舌淡胖者,加生黄芪;脉结代者,加茵陈、山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