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监测对全身麻醉恢复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9
BIS麻醉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患者采取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分析其对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某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组(对照组)和根据BIS值变化调控麻醉组(观察组),各100例。
就患者应用效果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BIS值相较于对照组更为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异丙酚的用量、苏醒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采取BIS监测,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提升苏醒期质量,保障患者麻醉安全。
关键词: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血流动力学调控;全身麻醉引言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是近年来临床发展起来的应用于监测脑电活动的指标之一,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的能够准确监测镇静水平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
随着全身麻醉患者的逐渐增加,为了达到术中精准麻醉效果,BIS监测技术渐渐应用于临床麻醉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00例,年龄16~90岁,ASAⅠ~Ⅲ级,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用药组(A组)、根据麻醉深度监测意识深度指数(IoC1)、疼痛伤害刺激敏感程度指数(IoC2)、肌电指数(EMG)参数判断麻醉深度调整用药组(B组),每组100例。
1.2麻醉方法B组增加全麻深度监测。
常规检查备好麻醉机、吸引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用品及用药;A组诱导插管程序为:静脉依次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2mg、咪达唑仑3~5mg、丙泊酚70~90mg、苯磺顺阿曲库铵10~12mg、枸缘酸芬太尼150~240μg,患者入睡面罩加压吸氧3~5min,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置入牙垫,导管导囊充气,像皮膏妥善固定导管,连接麻醉呼吸机行人工通气;B组诱导插管程序为: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2mg、咪达唑仑1~1.5mg、芬太尼150μg,分次注入丙泊酚20mg,IoC1数值逐渐下降IoC2数值多在90以上,当IoC1数值下降到某一水平,IoC2数值陡降时的IoC1数值即患者的意识临界点(意识拐点),继而注入诱导插管用药预计量,当IoC1数值在临界点下80%%、IoC2数值在(30±5)稳定1min即插管时机,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等操作同A组。
110学术论著[文章编号] 1672-8270(2021)04-0110-05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The effect of NT sedative depth monitor on the quality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abdominal surgery of agedness/WEI Xiao-na, CHENG Jing-jing, WANG Xiang-hui, et al//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1,18(4):110-114.[Abstract]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effect of NT sedative depth monitor on the quality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abdominal surgery of agedness. Methods: 150 patients who admitted to hospital and prepared to undergo abdominal surgery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drawing lots, with 75 cases in each group. General anesthesia was used in both groups. The amount of anesthesia of control group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physical indications of patients. The amount of anesthesia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jus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NT sedative depth monitor. The anesthesia time, recovery time, recovery time of orientation force, stay time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the use condition of anesthetics perioperative peri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heart rates (HR) pre anesthesia (T 0), at 30th minute post anesthesia (T 1) and at the end of surgery (T 2),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and anesthesia index (NTI) of Narcotrend monito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scores of Ricker sedation agitation (SAS), Ramsay Sedation Score (RSS), Ma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incidence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further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overy time, the recovery time of orientation forc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 =2.806, t =2.476, P <0.05), respectively. And the usage amounts of etomidate and sufentanil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 =8.349, t =2.158, P <0.05), respectively. In the intra-group comparison of HR and MAP in each groups, T 1>T 2>T 0. And in the intra-group comparison of NTI in each groups, T 0>T 2>T 1,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 =205.467, F =36.545, F =111.677, F =156.932, F =57.659, F =869.035, P <0.05), respectively. The NI at T 1 and T 2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 =14.265, t =9.347, P <0.05),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stoperative SAS score, RSS score, VAS score and PSQI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MMSE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 =7.992, P <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6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25.33%) (x 2=5.465, P <0.05). Conclusion: Adjusting the dosage of anesthe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T sedative depth monitor can reduce the recovery time,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orientation force,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t has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 NT sedative depth monitor; Elderly patients; Abdominal Anesthesia quanlity[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Handan Central Hospital, Handan 056002, China.[摘要]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护仪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质量的影响。
meta分析可行性分析Meta分析,全称为Meta分析法(Meta-analysis),是一种量化综合多个研究结果的分析方法,用于综合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或临床试验等大量数据,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诊断或治疗效果,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本文将对Meta分析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未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一、Meta分析的可行性分析1.数据来源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主要是研究论文或临床试验报告,因此需要首先确定该领域内有哪些研究可以被纳入分析的范畴。
即便是同样的领域,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差别都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只选择符合标准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数据的质量评估Meta分析的可行性还需要检查所选取的文献质量,确定研究文献中的偏倚可能性。
在某些研究中,研究者的意愿或其背景信息,会对研究结果的发现和纳入产生偏向,或者因为实验设计问题,导致输出的结果并不可靠。
因此,需要对研究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隐含因素进行探究,通过排除不合格的研究结果,最大限度保证Meta分析的可靠性。
3.数据分析方法Meta分析方法的具体分析过程包括数据复制、数据整理、量化分析和结果综合。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综合风险比和加权平均,通过计算不同研究间的权值,得到最终结果。
这个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领域或研究对象设计各自的综合权值计算方法,以实现对各项数据的量化和综合,减少数据的纰漏和随机误差。
二、Meta分析在未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Meta分析可以将不同来源的研究数据统一处理,因此可在不同领域中实现广泛用途。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应用的推进,Meta分析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等各领域,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Meta分析可在以下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1.医疗领域在疾病预防、治疗措施和检测方法等方面,Meta分析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准确地发现疾病的规律性并总结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医疗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如何改进我们的麻醉?有关麻醉深度及其监测,近年研究日益深入,新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层出不穷,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根据这些新的认识,重点讨论我们面临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关于麻醉深度笔者在数年前曾提出麻醉深度可从哲学层面和临床麻醉层面两个层面去认识的观点。
从哲学层面上说,只要是通过使用药物,使意识达到可逆性的消失程度,即已进入麻醉状态。
虽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意识消失和内隐记忆消失之间仍然有一段距离(即仍有麻醉深度的变化),但从哲学抽象的角度来说,意识消失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消失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哲学概念,而后者是科学概念。
就意识而言,外显记忆的消失表明意识已丧失,即患者苏醒后已无法清晰回忆在麻醉期间所感受的刺激。
他(她)们的大脑无法对所受到的刺激进行加工和储存,也无法在事后对这些刺激进行提取和复述。
内隐记忆所反映的是大脑皮层下加工的感受和记忆,事后所能重现的也以躯体和植物神经系统反应为主,仍然可以认为是无意识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意识消失就是全身麻醉的开始,意识恢复就是全身麻醉的结束。
因而无所谓深度与否。
但是,哲学层面的麻醉不代表可以完成手术。
因为手术所带来的强烈刺激,使得患者产生:1、逃避反射:表现为体动、挣扎;2、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的倔强状态:出汗、流泪、血压升高、心跳加快;3、以神经-内分泌轴为主的长时程反应:包括各种应激激素的释放和血管活性因子的释放。
这些表现从根本上说反映患者感受到了“疼痛”。
但是,如果患者已无意识存在,则这些在别人眼里所看到的“痛苦”,并不代表患者本人主观感受到了“痛苦”,而只是患者的身体感受到了“疼痛”,只是患者身体的反应而已。
这些反应从根本上说对患者是有害的,必须加以适当的抑制。
由此带来了临床上的麻醉深度问题。
以吸入麻醉药的经典理论MAC为例:1MAC表示50%的患者对切皮刺激发生体动反应时的肺泡气麻醉药物的浓度;而只要0.6MAC患者意识就已经消失;但要使95%的患者对切皮刺激无反应,则需要1.2~1.3MAC;而要完全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则需要 1.7MAC。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用于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预测的评价武晓文;薛庆生;于布为【期刊名称】《临床麻醉学杂志》【年(卷),期】2006(22)10【摘要】目的观察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34例ASAⅠ或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毕入麻醉苏醒室,采用NT监测麻醉深度,在对刺激无反应、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时记录NT分级(NTS)和NT指数(NTI)、MAP和HR,计算比较这些参数对应意识变化的预测概率(Pk).结果 NTS、NTI与患者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显著相关(P<0.01).NTS、NTI预测患者睁眼时Pk值分别为0.693和0.692,预测患者恢复定向力时Pk值分别为0.837和0.824,均显著高于0.5(P<0.01),也高于MAP和HR对应的Pk数值(P<0.01).结论 NT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能够及时有效反映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总页数】3页(P727-729)【作者】武晓文;薛庆生;于布为【作者单位】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相关文献】1.Narcotrend 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意识恢复预测的评价 [J], 余志阳;郑大东;刘清珍;徐苗苗;李伟彦;刘健;朱四海2.分析麻醉深度监测仪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 [J], 郭英3.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测仪用于小儿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预测 [J], 曹自华;谭丽蓉;陈小云;廖容珍;陈匡东4.脑状态指数和Narcotrend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及苏醒期意识恢复预测 [J], 招一章5.小儿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预测中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的应用 [J], 胡敏花;杨洁;刘闪闪;胡佳佳;刘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探讨【摘要】麻醉深度监测作为麻醉技术的一项重要技术,在进行全省麻醉时,为保证麻醉安全性,需进行麻醉深度监测,本文就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做了部分探讨【关键词】全身麻醉;深度监测,麻醉安全性自华佗发现麻醉药以来,麻醉技术减少了无数手术病人的疼痛之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类麻醉药发展迅速,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也大量应用于各类手术当中。
全身麻醉的同时麻醉深度、意识状态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以致出现各类医学事故,对病人造成更大的病害,全身麻醉深度检测也就变得极为重要,本文就全身麻醉深度监测展开论述。
1 全身麻醉概念及过程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进入体内,抑制中枢神经使神志(暂时)消失统称全身麻醉,简称全麻。
具体可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基础麻醉。
麻醉诱导是使病人从清醒的状态转变为意识消失状态的过程。
通常使用静脉全麻药,镇痛药、肌松药等。
病人在几分钟之内发生如下过程:由意识清醒状态到意识消失;由正常呼吸到呼吸停止,此过程中麻醉医师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控制病人呼吸,保证病人所需要的氧气供应(使用一种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用呼吸机代替病人的呼吸);由痛觉存在到消失等。
这期间病人生命功能发生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随时准备处理发生的情况。
但病人没有痛苦的感觉,无需担心、害怕。
诱导期过后,外科医生准备手术,诱导期麻醉药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在手术中要不断应用麻醉药物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
通常有静脉全麻药、吸入全麻药等,并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度调整麻醉深度,据麻醉深度和药物对病人的影响调整用药,即进入麻醉过程的维持期。
麻醉医师在维持期进行各种监测,随时观察手术操作等因素对病人生命的影响,必要时进行治疗,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当手术结束后,病人进入恢复期。
麻醉药物将被停止使用,一些药物将被用来逆转麻醉药物的作用。
病人的意识将逐渐恢复,病人的生命症状仍被持续监护,一些药物用来减少你的不适,当病人的呼吸功能恢复较好时拔除气管导管。
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及处理策略全身麻醉是一种常见的手术麻醉方式,但有时会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即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麻醉药物作用仍然存在,无法迅速清醒过来。
苏醒延迟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和手术风险,因此需及时了解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策略。
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麻醉药物代谢缓慢:不同的麻醉药物有不同的代谢速度,一些药物可能会在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延迟患者苏醒。
例如,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下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代谢缓慢的情况。
处理策略:麻醉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剂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减少药物在体内的积累。
2.麻醉药物过量使用:如果麻醉药物使用过量,可能会导致苏醒延迟。
处理策略:麻醉中医生应在手术过程中紧密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避免使用过量的药物。
如果发现麻醉过度,可考虑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
3.麻醉机械问题:有时苏醒延迟可能与麻醉机械故障有关,例如麻醉机中的药物输注泵故障、无法正确监测麻醉药物浓度等。
处理策略:麻醉中医生和麻醉技术人员应经常检测和维护麻醉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如果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4.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患者可能对麻醉药物较为敏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苏醒。
处理策略:麻醉中医生应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情况,根据患者的特点调整药物剂量,以减少苏醒延迟的风险。
5.术后并发症:一些术后并发症也可能导致苏醒延迟,如颅脑损伤、呼吸道阻塞、脑水肿等。
处理策略:在术后监护期间,麻醉医生和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状态,及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以上是造成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及处理策略。
对于术后苏醒延迟的处理,麻醉中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处理方案,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及时维护也能减少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麻醉深度监测对全身麻醉恢复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作者:鹿曼曼杨改生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第01期[摘要] 目的分析评价全身麻醉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对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如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或脑电双频指数(BIS),或未应用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
结果共纳入11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受试者743例。
在全身麻醉中,应用AAI监测或BIS监测时患者术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者明显缩短(P < 0.05);应用AAI监测者与应用BIS监测者比较,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全身麻醉中应用麻醉深度监测,可以缩短麻醉结束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
应用AAI 监测与BIS监测麻醉深度对患者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相当。
[关键词] 全身麻醉;恢复时间;麻醉深度监测;Meta分析[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a)-0071-04Meta-analysis of effect of the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on anesthesia recovery time with general anesthesiaLU Manman YANG Gaisheng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Air Force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14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on the recovery time after the operation. Methods A systematic search was performed in CNKI, Wanfang, VIP, PubM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about application or un-application of anesthetic depth monitoring after the operation, such as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 (AAI) and bispectral index (BIS) were collected. The quality of studies was assessed and data was extracted,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the using of RevMan 5.0 software, the clinical impact of the anesthesia recovery time by the conducting of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was observed. Results A total of 743 subjects in 11 RC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re was an obviously reducing in the eye opening time, extubation time and orientation recovery time in patients with AAI or BIS monitoring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any anesthetic depth monitoring (P < 0.05). Nevertheles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ye opening time, extubation time and orientation recoverytime between patients with AAI monitoring and patients with BIS monitoring (P > 0.05). Conclusion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in general anesthesia can decrease the eye opening time,extubation time and orientation recovery time. There has equal effect on between AAI monitoring and BIS of depth monitoring of anesthesia reducing for the anesthesia recovery time in general anesthesia.[Key words] General anesthesia; Recovery time; 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 Meta-analysis全身麻醉是指利用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状态,完整的麻醉状态是指意识消失、术中无知晓、镇痛完善、肌松完全、可逆性和选择性的抑制的复合效应[1]。
个体差异的不同,特别是肌松药物的使用,掩盖了一些评估麻醉深度的生理反应指标,因此麻醉深度监测应运而生。
目前麻醉深度监测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index,AAI),而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会产生较昂贵费用,麻醉深度监测对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是否具有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对患者术中进行的麻醉深度监测术后麻醉恢复时间的影响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试验;②双盲对照研究;③研究样本量>10例;④年龄>18岁,一般情况良好;⑤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⑥以全文形式发表,无重复发表;⑦提供或可以向作者索取完整的原始数据。
1.2 排除标准①单一性研究;②样本数量过少;③所采用样本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听力障碍;④文献所采用统计学方法错误且无法修正;⑤通过各种渠道均不能获取完整文献与原始数据。
1.3 检索策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全麻过程中是否进行麻醉深度监测的文章。
检索关键词为“general anesthesia”、“recovery time”、“anesthesia depth monitoring”、“全身麻醉”、“麻醉恢复”、“麻醉深度监测”等。
检索方法采用检索词自由结合、英文缩写结合方式进行,并对检出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查阅补充。
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14年。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1.4.1 资料提取文献纳入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纳入流程1.4.2 文献质量的评分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文献并进行质量评分,依据改良的Jadad表对所选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包括:①是否为随机对照;②是否隐藏随机方案;③是否采用盲法;④对失访、退出及不良病例原因的报告与处理。
①~③项每项恰当为2分,不清楚、不详为1分,不恰当为0分。
第④项具体描述了失访与退出的数量与理由者为1分,未描述者为0分。
总分3~5分为高质量文献,1~2分为低质量文献。
1.4.3 数据的收集阅读全文后进行资料数据的提取,文献的质量评价与数据的提取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分歧由第3位研究者协助解决。
提取的数据包括作者、病例数、是否进行AAI监测或BIS监测等,结局测量指标包含有:①睁眼时间;②拔管时间;③定向力恢复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加权均值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及其95%CI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对无异质性的结果(P > 0.05)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分与一般情况通过数据库的检索、文献的筛选,共纳入高质量研究11篇[2-12],均为随机对照试验,无随访、退出或失访病例的记录。
其中6篇[2-3,6-9]为英文文献,5篇[4-5,10-12]为中文文献,涉及受试者743例,AAI监测202例,BIS监测221例,无麻醉深度监测320例。
11篇纳入文献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注:AAI:听觉诱发电位指数;BIS:脑电双频指数;①睁眼时间;②拔管时间;③定向力恢复时间2.2 Meta分析结果2.2.1 睁眼时间比较纳入的10项[2-7,9-12]研究对全麻手术中停止麻醉药物注射后患者的睁眼时间进行了比较,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时患者的睁眼时间短于未应用任何麻醉深度监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2~3。
其中4项[2-5]研究分别进行AAI监测与BIS监测,AAI监测患者睁眼时间与BIS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4。
2.2.2 拔管时间比较 10项[2-5,7-12]研究报道了麻醉恢复时拔管时间的比较,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者比未应用麻醉深度监测者拔管所需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图5~6。
其中4项[2-5]研究进行了AAI监测与BIS监测后患者的拔管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7。
图7 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拔管时间Meta分析2.2.3 定向力恢复时间的评价纳入的文献中有4项[2,5,8-9]研究分析了麻醉深度监测时对定向力恢复时间长短的影响,术中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可以明显缩短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