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心肌炎.ppt

病毒性心肌炎.ppt

病毒性心肌炎.ppt

病毒性心肌炎.ppt

病毒性心肌炎试卷

病毒性心肌炎试卷 层级:N1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 1. 下列哪一点不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临床依据() A.心功能不全 B.室性早搏成二联律 C.心脏扩大 D.发病前1~3周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2.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最有价值的确诊依据是() A.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B.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病毒 C.从患者的心包穿刺液中分离到病毒 D.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 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 A.保证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B.保证蛋白质的供给 C.给予易消化饮食 D.记录出入量 4.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主张大量使用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D 5.不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体征的是() A.第一心音增强 B.奔马律 C.心包摩擦音 D.心动过速 6.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体哪一种最常见() A.流感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埃可病毒 7. 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体征是() A.心尖区收缩期杂音 B.肺动脉区第二心音减弱 C.心包摩擦音 D.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和早搏 8. 病毒性心肌炎血象检查错误的是() A. 肌酸磷酸激酶增高 B.乳酸脱氢酶增高

C.心肌肌钙蛋白降低 D.抗心肌抗体可增高 9. 患儿男孩,10岁,上呼吸道感染后2周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现突 然发生烦躁不安,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及末端发绀。曾经心电图检查示各导联ST压低,T波低平和频繁室性早搏,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现最可能的并发症是() A.频发室性早搏 B.心源性休克 C.充血性心力衰竭 D.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0. 患儿女孩,8岁,因胸闷、心悸、乏力就诊。心脏听诊每分钟心率130次/ 分,伴早搏,每分钟3~5次。心电图检查示房性早搏,胸前导联T波低平。 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在治疗措施中,下列哪项不正确?()A.急性期卧床休息3~4周,心脏扩大或心衰者卧床休息3~6月 B.对有心力衰竭者,洋地黄剂量宜偏小。 C.急性早期病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静脉点滴大剂量维生素C 二.X型选择题(每题5分) 1. 下列哪些心电图的改变能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依据() A.窦房传导阻滞 B.多源室性早搏 C.室性并行早搏 D.窦性心动过速 E.Ⅱ房室传导阻滞 2.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A.心源性休克 B.心脑综合征 C.Ⅲ房室传导阻滞 D.严重心力衰竭 E.急性早期病例 三.K型选择题(每题5分) 1. 下列哪些血生化指标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最有价值:() A.LDH升高 B.CK-MB升高 C.AKP升高 D.cTnI阳性 2.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 A.病毒直接侵犯心肌 B.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激活细胞免疫,损害心肌 C.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激活体液免疫,损害心肌 D.病毒血症引起乙型链球菌繁殖 四.问答题(每题20分) 1.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期? 2. 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原则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 2006-11-26 医药卫生论文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作者:冯迎军张瑛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视为治愈,6例视为治疗有效或者好转,7例急性期死亡,主要原因是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者心脑综合征。结论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采用多手段明确诊断,尽早积极的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素。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病因有感染、药物、理化因素等,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以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 组感染最多见。本文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男33例,女24例,年龄1.5——12岁。6岁以下24例,6——12 岁33例。病程2——24天,平均6天。诊断均符合2000 年公开发表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的标准[1].54例有病毒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30例,肺炎10例,支气管炎9例,肠炎5例。发病前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25例患儿出现发热后抽搐和意识丧失。49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一系列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7例患儿表现胸闷、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辅助检查:心电图ST-T改变42例,期前收缩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疗常规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史。 2. 前驱病毒感染症状。 3. 有无神萎、面色苍白、心前区不适、心悸、胸闷、腹痛等。 4. 重型病例应了解有无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及脑缺血综合征。 检查 1. 体格检查:入院后一小时完成,重型病例15分钟完成。应注意心脏大小、心音、心律、心脏杂音及有否奔马律,血压,肝脏大小等。 2. 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即应采血送检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并动态追踪。还应作X线检查。有条件者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争取做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测定等。必要时做心内膜心肌活检。 诊断

1. 根据前驱病毒感染史,一般心肌炎的相关症状及重型病例的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症状,心脏扩大,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特别是同功酶增高,可临床诊断心肌炎。 2. 对临床上怀疑而未能明确者,应做为疑似病例随诊。 治疗原则 无特殊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 1. 休息:强调充分休息的重要性,重型病例应绝对卧床休息。 2. 改善心脏代谢的药物,可选择VitC,辅酶Q10,能量合剂等。 3.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急性重症病例及对其它治疗无效者。 4. 控制心力衰竭,抢救心源性休克,处理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等。 5. 控制或预防感染,酌情加用抗生素、干扰素。

6. 对病情复杂,危重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心肌炎症状消失,体征消失,心脏形态功能恢复正常,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谱正常。 2. 好转:心肌炎症状减轻,体征好转,心影大致正常,心电图改善,心肌酶谱基本恢复。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出院后应坚持随诊,对疑似病例及轻症患者定期随诊。 十四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诊

心肌康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8例临床分析

心肌康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心肌康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儿科选取76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再将这76例患儿随机的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予以治疗,观察组采用我院自制的心肌康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同时治疗6w后,对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心肌康对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78.94%,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9.47%,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71.05%,对照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84.21%,观察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心肌康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疗效良好,临床上若患者对心肌康中的药物无禁忌症时可以考虑推荐使用或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一起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为患者减轻痛苦。 标签: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康;肌苷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有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部或弥漫性的心肌炎。近年来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尤其是小儿的发病率较高。而一般早期的病毒性心肌炎没有十分突出的临床症状,这对治疗造成了很多的延迟,临床上需要早期鉴别诊断。临床上常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乏力和头晕等症状[1],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扩张,休克甚至猝死。故在治疗上要十分的谨慎,尽早治疗,本文就76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分组进行不同的治疗,观察心肌康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儿科选取76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男40例,女36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为(6.25± 2.41)岁,隐匿型12例,心律失常型30例,心力衰竭型13例,爆发型17例,猝死型4例,平均病程为(14.52± 3.64)d,将这7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36±2.48)岁,隐匿型6例,心律失常型16例,心力衰竭型6例,爆发型8例,猝死型2例,平均病程为(1 4.53±3.71)d;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6.17±2.37)岁,隐匿型6例,心律失常型14例,心力衰竭型7例,爆发型9例,猝死型2例,平均病程为(13.93±3.84)d。根据统计学要求,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改善心肌细胞营养和代谢的药物(肌苷)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我院自制的心肌康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定时检查心电图并进行对比。同时两组患儿保持充分的休息,给予抗炎抗感染治疗。 1.2.1对照组的治疗方法用肌苷250~400mg进行静脉注射,2次/d,0.1~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

X X 大学毕业论文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 姓名:__________ 2014年6月25日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视为治愈,6例视为治疗有效或者好转,7例急性期死亡,主要原因是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者心脑综合征。结论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采用多手段明确诊断,尽早积极的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病因有感染、药物、理化因素等,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以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最多见。本文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男33例,女24例,年龄1.5~12岁。6岁以下24例,6~12 岁33例。病程2~24天, 平均6天。诊断均符合2000 年公开发表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的标准[1]。54例有病毒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30例, 肺炎10例, 支气管炎9例,肠炎5例。发病前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25例患儿出现发热后抽搐和意识丧失。49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一系列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7例患儿表现胸闷、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口唇发绀、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辅助检查:心电图ST-T改变42例, 期前收缩10例, 房室传导阻滞8例, 束支传导阻滞11例。心肌酶谱( CK、CK-MB、HBDH ) 异常5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症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在心电图正常以及症状、体征好转后方可活动,活动量逐步增加。饮食应营养丰富、易消化。积极纠正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休克。 1.2.2 原发病的治疗金刚烷胺、吗啉胍口服抗病毒。伴细菌感染者,可予抗生素。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6例的临床治疗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6例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3-01-04T15:40:36.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李滨陈艳[导读]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李滨陈艳(新疆克拉马依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834000) 【中图分类号】R5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3月~9月来我院收治并确诊的26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26例患儿经治疗,其中23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治愈率达88.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其起病急,病程进展迅速,应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适当休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关键词】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心血管常见病之一,是指由病毒及其毒素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或坏死,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全身症状的疾病[1]。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常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及症状的轻重;其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易变性;以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最多见。本文对2004年3月~9月来我院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26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患儿,男17例,女9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3岁,平均年龄13岁;其中<7岁患儿18例,7~13岁患儿8例,病程2~24天,平均6天;26例患儿多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部分有腹泻病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肠炎6例、水痘2例、腮腺炎2例、风疹1例。 1.2 确诊依据 根据1999年9月昆明会议制定的急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①发病前近期有明显的病毒感染史;②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③有心肌损伤的表现,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脑综合征及呼吸窘迫等;④血清心肌酶增高或血清肌钙蛋白增高;⑤有组织学和病原学的证据。 1.3 临床表现 26例患儿均有发热,体温在38℃~39℃,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15例患儿发热后出现惊厥、意识丧失和抽搐,小婴儿表现为双眼凝视;9例患儿表现精神差、乏力、多汗、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21例患儿发热后突发出现憋喘、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紫绀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左心衰竭症状。 1.4 辅助检查 1.4.1 心电图检查:多数表现为ST段偏移和T波低平,可有QRS波群低电压;重症病例多发生QT间期延长;窦房、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常见;以室性早搏常见,可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等表现。 1.4.2 X线检查:轻症患儿心影属正常范围,部分伴有心力衰竭或反复迁延不愈者心脏均明显扩大,合并心包积液时增大更明显。心脏搏动大多减弱,可伴有肺淤血或肺水肿,有时还可见少量胸腔积液。 1.4.3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部分患儿血沉轻度增快。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症治疗:在急性期应休息到退热后3~4周;有心功能不全或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待心电图正常以及症状、体征好转后方可活动,活动量逐步增加;饮食应选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1.5.2 抗病毒治疗原发病:①西药:更昔洛韦、病毒唑等;②中药:黄芪用量10~15mg/(kg?d),疗程10~15天;穿琥宁粉针剂用量:10~15mg/(kg?d),疗程2周。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防止细菌感染,急性可给予抗生素。 1.5.3 大剂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维生素C能清除自由基,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有助于心肌炎的恢复。维生素C100~200mg/kg静脉注射,5~10分钟注射完毕,每日一次,10~15天为1个疗程,可重复。能量合剂有加强心肌营养、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2];常用三磷酸腺苷20mg、辅酶A50单位、胰岛素4~6单位及10%氯化钾8ml溶于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一次,7~10天为1疗程。 1.5.4 调节免疫反应: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2~3天内静脉滴注。可防止病毒复制及心肌炎的发生。②糖皮质激素:通常不主张使用,但如有高热、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者可使用,可予氢化可的松10mg/kg-1?d-1,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3]。 1.5.5 纠正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明显者可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以胺碘酮为主。 1.6 疗效评价 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X线复查心脏大小正常,血清酶恢复正常;②好转:临床症状体征缓解,心电图、心脏X线及血清酶有不同程度恢复;③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缓解,心电图、心脏X线或超声检查以及血清酶等检查均无改善甚至恶化。 2 结果 本组26例患儿经治疗后,23例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各项检验指标恢复正常,视为治愈;3例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缓解,各项检查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视为好转。 3讨论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急性期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通过心肌细胞的相关受体侵入心肌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并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导致变性、坏死和溶解[4]。其病理改变轻重不等,以间质炎症为主,呈局源或弥漫性恢分布;病毒除侵犯心肌外还可累及心内膜、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好发于夏秋季。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似感冒样症状,重者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