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完整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411.50 KB
- 文档页数:15
病毒性心肌炎病历范文
《病毒性心肌炎病历》
患者:张XX 性别:男年龄:35岁
主诉:胸闷、呼吸困难
既往史:无
现病史:患者于一周前出现胸闷、气短症状,误以为是普通感冒引起的,自行服用感冒药治疗,但症状未见好转。
近日症状加重,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入睡,出现咳嗽、咳痰,伴有心悸、乏力等症状。
患者因症状严重前来就诊。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气促、呼吸急促,心率120次/分钟,血压130/80mmHg。
心肺听诊:心音有力,心尖部闰动减弱,肺部可闻及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
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检查:肌酸激酶-MB、肌钙蛋白I均升高。
心电图:ST段呈弥漫性抬高。
心脏彩超:心脏扩大,左
室功能减弱。
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治疗过程:患者立即予以吸氧、静脉注射利尿剂和神经氨酸酶剂,稳定病情后予以抗病毒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
定期复查心肌酶谱、彩超等检查,观察病情变化。
病情转归: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心功能逐渐改善。
经过数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心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结语: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肌炎症,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等疾病,导致延误诊治。
患者在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及时进行心脏彩超、心肌酶谱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ICD-10编码】I40。
001【定义】病毒性心肌炎就是指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得疾病,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病因】引起儿童心肌炎常见得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与A组)、埃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流感与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
【诊断要点】1。
症状与体征(1)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与感染得急性或慢性过程,预后大多良好。
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
心脏受累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少数重症可发生心力衰竭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新生儿患病病情进展快,常见高热、反应低下、呼吸困难、发绀,常有神经、肝脏与肺得并发症。
(2)体征:心脏有轻度扩大,伴心动过速,偶有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及奔马律。
有心包炎者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重症病例反复心衰者,心脏明显扩大,肺部出现湿啰音及肝、脾肿大,呼吸急促与紫绀,重症患者可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2、辅助检查(1)X线检查:心影大小正常或增大,严重者有肺淤血或水肿,少数可伴有心包积液、(2)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房颤与室颤,II度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段改变等、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应动态观察。
(3)超声心动图:轻者无改变。
重者可有心房、心室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或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力衰竭者心脏收缩功能减退、(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性增高,肌钙蛋白阳性。
(5)病原学检查:以咽拭子,粪便、尿液、血液、心包液进行病毒分离,或者在恢复期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与试验,可有特异性病毒抗体明显升高。
病毒性心肌炎病历范文患者信息:姓名,王小明。
性别,男。
年龄,35岁。
入院日期,2021年6月10日。
主诉,胸痛、气促。
现病史:患者王小明,35岁,因胸痛、气促于2021年6月10日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近期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气促症状,伴有乏力、心悸等不适感。
患者未接受过类似症状的治疗,未进行过相关检查。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无手术史、外伤史。
无过敏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个人史:患者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起居规律,体育锻炼不足。
体格检查:患者入院查体,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
心率100次/分,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心尖搏动区有明显震颤。
肺部呼吸音粗糙,双肺可闻及湿啰音。
腹部平坦,无压痛,肝、脾未及大。
四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1. 心电图,ST段呈弥漫性抬高,T波倒置;2. 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伴有室壁运动异常;3. 血清心肌酶,肌酸激酶-MB升高,心肌肌钙蛋白I升高;4. 病毒学检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氧疗、心电监护,并予以抗病毒、抗炎、抗凝等对症治疗。
同时加强心血管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心肌酶动态变化。
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胸痛、气促等症状逐渐缓解。
出院时建议患者继续规律用药,定期复查,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受凉感冒等。
结语: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炎症,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至关重要,以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希望患者能够按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日康复。
第五节病毒性心肌炎
……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
本病发病年龄以3—10岁小儿多见,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只出现心电图改变,重者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少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本病如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大多良好,部分患儿因治疗不及时或病后调养失宜,可迁延不愈,形成顽固性心律失常。
病毒性心肌炎在古代医籍中无专门记载,根据本病的主要临床证候,属中医学风温、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
[病因病机]
小儿素体正气亏虚是发病之内因,温热邪毒侵袭是发病之外因。
小儿脏腑娇嫩,卫外功能不固,温热、湿热邪毒外感,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脾胃。
继则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灼伤营阴,可致心之气阴亏虚。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流不畅,可致气滞血瘀。
病久阴损及阳,或患儿素体阳气虚弱,病初即可出现心肾阳虚甚至心阳欲脱之危证。
本病后期常因医治不当,或汗下太过,气阴受损,
心脉失养,出现以心悸为主的虚证。
总之,本病以外感温热、湿热邪毒为发病主因,瘀血、湿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病初以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为主,后期则以正气亏虚,心之气阴不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