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中考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机械运动word版
- 格式:docx
- 大小:393.13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机械运动【思维导图】【口袋知识】★知识点一:长度与长度测量1.长度:长度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1km=103m、1m=103mm、1mm=103μm、1μm=103nm;1m=10dm=100cm。
2.长度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1)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等。
用于精密测量的,还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正确使用刻度尺a.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是指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零刻线是否被磨损。
如图(1)所示。
图(1)刻度尺b. 正确放置刻度尺。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时,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c.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读数时,要注意区分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图所示,上图准确值是3cm,估读值是0.2cm,所以该物体的长度为3.2cm;下图准确值是3.1cm,估读值是0.05cm,被测物体的长度为3.15cm。
e. 记录数据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3.长度的估测长度的估测应学会选择自己身边的事物作为标准,如:食指的宽度约为1cm,个人身高约为1.65m,课桌的长度大约为80cm等。
常见物体长度如下:黑板的长度大概2.5m、课桌高0.7m、课本高30cm,篮球直径24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20c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等等。
★知识点二:时间与时间的测量时间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分钟(min)、小时(h)等。
中考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中考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在教材中主要体现为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等板块的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达到的要求是: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网络构建高频考点透析序号考点考频 1长度测量的方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参照物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速度公式及相关计算★★ 5 平均速度的测量★第一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31km 10m =11dm 10m -=21cm 10m -=31mm 10m-=61μm=10m -91nm 10m -= 知能解读(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做到“三看”,如图所示。
(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刻度线量起。
(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m,1m=dm=cm=mm=um=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一本书的厚度为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1min= s;30min= h(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或秒)8、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游标卡尺等2.测量前的观察: (1)零刻度线(2)量程(3)分度值3. 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
4.特殊长度的测量:测圆珠笔的周长,测碗口的长度,测一张纸的厚度。
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常用的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
知识点3:测量误差1.概念: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一、知识点复习:1长度单位①1m=10 dm=100 cm= 1x103mm。
①1m=1x106μm=1x109nm2面积单位①1m2=100 dm2 = 1x104cm2 =1x106mm3体积单位①1m3=1x103dm3=1x106cm3=1x109mm3①1L=1x103 ml = 1 dm3 =1x103m3 =1x103cm34测量长度①选择测量工具是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是指:测量工具能测量的最大的长度。
分度值是指:测量工具能测量的最小长度。
(如直尺能测量的最小长度为1mm,所以分度值就为 1 mm)①使用直尺时要紧贴物体,从零刻度或者从小刻度开始测量,视线要与直尺垂直。
①读数=真实值+ 估读值。
真实值:测量仪器上能直接读出的值。
估读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直尺分度值是1mm,所以估读到0.1 mm位,估读位可以为“0”,但是不可以没有。
④测量过程中错误可以避免,但是误差不能避免,测量物体长度时至少测量 3 次,取平局值为最后的测量值。
5特殊物体测量①测量圆形物体直径的时候运用组合法如图①测量铜丝直径与硬币厚度时用累加法如图把铜丝缠在笔上,查出一共有n圈(匝),测量出长度L,铜丝的直径d=L/n 。
硬币纸张的厚度测量方法同理。
6停表读数①停表外大圈,也就是长针,一大格代表 1 秒,1秒大格被分成10部分,所以停表可以测量的最短时间是0.1 秒。
内小圈,也就是短针,一大格代表1分钟。
①读数=真实值+ 估读值。
如图该停表应该估读到0.01 秒7机械运动①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①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一旦被选为参照物,视其为静止。
所以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8运动的快慢①物理学中把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叫做速度,也就是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s/t 。
①速度的单位有m/s 与km/h 。
(直打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精华(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直打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精华(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直打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精华(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一、测量1、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符号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2、单位换算: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um、1um=103nm;1dm=10—1m、1cm=10—2m、1mm=10—3m、1um=10-6m、1nm=10—9m。
3、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4、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即(一小格表示的长度),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作用:读数时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分度值是0.1cm,读数应该有2位小数.5、刻度尺的量程:测量的范围。
6、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分度值和量程适合的刻度尺;(2)从零刻度线或清晰的刻度线起测量,有刻度的边紧靠被测量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不能歪斜;(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录结果时,结果包括数值和单位两部分。
7、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常用单位:时(h)、分(min)、8、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1min=60s、1h=3600s、9、时间测量的工具:秒表、停表.10、误差的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机械运动物理知识点九年级机械运动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些关键的机械运动物理知识点。
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沿着直线轨迹移动的运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运动类型分类,当物体的速度恒定时,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的速度不断改变时,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我们最常碰到的物理量是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在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用位移公式来计算:位移等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直线运动中,速度可以用速度公式来计算: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之间的比值。
如果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保持不变,那么物体的速度就是恒定的,我们称之为匀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
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可以用加速度公式来计算: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如果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那么物体的速度就是变速直线运动。
2. 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物体在抛出后,沿着抛物线轨迹运动的一种运动。
在抛体运动中,物体同时具有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
抛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抛物线。
其水平方向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因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是独立的,所以抛体运动的轨迹是平面上的一个曲线。
抛体运动中,我们常用的物理量是水平速度、垂直速度、飞行时间和最大高度。
3.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体在沿着圆周轨迹运动的一种运动。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和速度是沿着圆周方向的,而加速度则指向圆心。
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有角度、角速度、圆周长和周期。
角度是描述物体转动程度的物理量。
它表示物体转动的比例关系。
角度的单位可以用度(°)或弧度(rad)来表示。
角速度是描述物体转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表示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若物体的角速度保持不变,我们称之为匀速圆周运动。
九年级复习 第一章机械运动1、请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7.2mm=7.2×10ˉ³ =7.2× km (2)2h= min= s (3)1.8×1000s= min= h2、用如图2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所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
测量知识要点网络 时间的测量 定义:是指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量(未知量)与已知的标准量 进行比较,以得到被测量大小的过程;是对被测量定量认识的过程。
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钟表、秒表等。
单位:小时(h)、分种(min )、秒(s )等 测 量 长度单位 体积单位:主要掌握(升、毫升、厘米3、分米3、米3。
)1米3=103分米3 1升=1000毫升=1分米3。
定义:测量长度,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用标准长度去量被测的长度, 这个被确定的标准长度叫做长度单位 长度的主单位: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纳米(nm )等 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刻度尺 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1、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位置及零刻线是否磨损。
2、观察刻度尺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
3、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及其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有刻度一面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不能斜视。
会读:除读出准确数字以外,还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会记: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
只有数据,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量桶和量杯 放: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或拿好。
看:看量筒或量杯内的液面时,要使视线与液面齐平。
读:一定量的液体可直接读数。
若是用来测固体体积,则须先读出量桶或量杯内液体体积V 1和固体与液体总体积V 2,则固体的体积V=V 2—V 1. 记:记录数据是根据最小分度值来确定准确值和估读值。
使用方法 用途:是直接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2019最新】中考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手册:第一章机械运动word 版基础知识篇 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在教材中主要体现为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等板块的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达到的要求是: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网络构建⎧⎧⎪⎪⎨⎪⎪⎪⎩⎪⎪⎧⎪⎪⎪⎨⎨⎪⎪⎩⎪⎪⎧⎪⎨⎪⎩⎪⎪⎩⎧⎨⎩⎧⎧⎪⎪⎧⎪⎪⎪⎪⎪⎨⎪⎪⎨⎪⎪⎨⎪⎪⎪⎪⎪⎩⎩⎪⎪⎧⎪⎨⎪⎩⎩测量工具长度单位及换算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间单位及换算测量方法概念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选定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机械运动定义定义匀速直线运动公式速度单位直线运动分类意义机械运动定义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曲线运动s v t ⎧⎪⎪⎪⎪⎪⎪⎪⎪⎪⎪⎪⎪⎪⎪⎪⎧⎪⎪⎪⎪⎪⎪⎪⎪⎪⎨⎪⎧⎪⎪⎪⎪⎪⎪⎪⎪⎪⎪⎪⎪⎪⎪⎪⎪⎪⎪⎨⎪⎪⎪⎨⎪⎪⎪⎪⎪⎪⎪⎪⎪⎪⎪⎪⎪⎪⎩⎪⎪⎪⎪⎧⎪⎪⎪⎪⎪⎪⎪⎪⎪⎨⎪⎪⎪⎪⎪⎪⎪⎪⎪⎩⎩⎩原理:=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实验过程 高频考点透析序号 考点 考频1 长度测量的方法 ★★2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 参照物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速度公式及相关计算 ★★ 5 平均速度的测量★第一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31km 10m =,11dm 10m -=,21cm 10m -=,31mm 10m -=,61μm=10m -,91nm 10m -=。
知能解读(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做到“三看”,如图所示。
(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刻度线量起。
(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2.使用时做到“五会”(1)会“选”。
“选”是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精确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
测量对象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也不同。
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精确程度要求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选用分度值是1cm 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
(2)会“放”。
如图所示,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歪斜;二是指要尽可能地紧靠被测物体。
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3)会“看”。
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且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4)会“读”。
要注意区分大格及小格的数目,精确的测量需要估读,即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
如25.38cm 中,25.3cm 是准确值,0.08cm 是估计值,它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25.3cm~25.4cm 范围内,且更接近于25.4cm 。
(5)会“记”。
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1)记录时要注意:准确值+估计值=测量值,后面标明单位。
(2)使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所达到的精确程度不同。
如图所示,上面的刻度尺能精确到1毫米,可以读为2.81 cm,其中2.8 cm是精确的,0.01 cm是估读的。
下面的刻度尺只能精确到1厘米,可以读为2.8 cm,其中2 cm是精确的,0.8 cm是估读的,就没有上面的刻度尺精确。
反过来,当我们读出一个2.81cm的数值时,就知道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所以2.81 cm和2.8 cm是不一样的。
(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最后结果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要与测量值一致。
知能解读:(三)时间及单位1.时间: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反映物体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需要用到时间和时刻两个概念。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
2.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知能解读:(四)时间的测量工具时间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停表、手表、钟表以及古代用的日暑、沙漏等。
知能解读:(五)停表的使用停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宝,如图所示,秒针转一圈的时间是30s。
当秒针转动一圈时,内圈的分针转动一小格。
使用方法: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知能解读:(六)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叫做误差。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错误产生原因①跟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有关;②跟测量人读取的估计值不同有关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减小或避免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减小方法:①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解题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问题一要看刻度尺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二要看视线是否正对刻度线,三要看是否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方法技巧(二)停表的读数首先要明确大表盘的指针转一周是多少秒,分度值是多大;小表盘的指针转一周是多少分,分度值是多大。
然后再读数。
跨越思维误区思维误区: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没有去掉错误的数据用刻度尺测长度求平均值时,如果数据中有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则应去掉错误数据后,将剩余的数据求平均值。
物理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法若某一未知量跟可以计算出的量或可以直接测量出的量相等,则可以用计算出的量或直接测量出的量代替这一未知量,这种方法叫做等量代换法。
在本讲中,等量代换法主要应用于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中。
中考考点链接考点链接: (一)中考考点解读本讲内容中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及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刻度尺的使用将是今后考试的方向,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考查。
考点链接: (二)中考典题剖析1.长度单位的选择2.刻度尺的读数第二讲运动及其测量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知能解读:(二)参照物1.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理解(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
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但不能选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反之,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的参照物时,就应该看运动的物体相对谁的位置在变化,谁就是运动物体的参照物。
知能解读:(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相对于这个物体是静止的,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可能是运动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判断。
知能解读:(四)速度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
2.速度的公式:通常用字母v 表示速度,用字母s 表示路程,用字母t 表示时间,则速度的公式是s v t =。
提示:(1)公式中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2)计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
3.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1m s -⋅”表示。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km/ h)作为速度的单位。
注意:速度单位的换算:l m/s=3.6 km/h 。
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统一单位。
知能解读:(五)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一是运动的路径是直线;二是运动的快慢保持不变,即它的速度是一个恒量,任一时刻的速度(v )都相同。
3.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
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知能解读:(六)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知能解读:(七)平均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它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决慢程度。
用v 表示平均速度,用s 表示路程,用t 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s v t =。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通常所说的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注意:(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