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再介绍拓展出来一些历史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唐太宗三鉴名言1.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你看啊,就像我们每天出门前照镜子整理自己的穿着一样,铜就像那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自身形象的好坏呀!唐太宗不就是用这铜做的镜子来提醒自己要保持良好的仪表嘛。
2.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哎呀,想想历史上那么多朝代的兴衰,不就跟我们看故事一样嘛!这就像我们从别人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唐太宗就是通过研究历史来明白国家治理的道理呀!3.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就好比你身边有个特别靠谱的朋友,他能指出你的优点和缺点,让你清楚自己做得对不对呀!唐太宗不就是有魏征这样的大臣来帮他看清自己的得失嘛。
4.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外在表现,唐太宗也是用铜鉴来规范自己的形象呢,这多重要啊!5.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不就像我们看老电影了解过去的故事一样嘛,唐太宗通过了解古代的事情来知晓国家发展的规律,多厉害呀!6.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好比你在团队里有个榜样,你能从他身上学到好多,唐太宗不也是从大臣们身上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适嘛。
7.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这不正像我们出门前总要整理整理头发、衣服嘛,唐太宗也用铜鉴来让自己时刻保持整洁呀!8.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想想看,历史不就是一部大书嘛,唐太宗从中读懂了国家的兴衰,多牛啊!9.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就如同你有个能直言不讳的伙伴,唐太宗不也有魏征这样的忠臣来帮他看清自己嘛!10.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你说我们每天照镜子,唐太宗用铜鉴,不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嘛,这道理多简单又多深刻啊!我的观点结论:唐太宗的这三鉴名言真的是太有智慧了,不管是对他治理国家,还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好好领悟和运用这些道理呀!。
意思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翻译: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
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
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与他人作比较认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探讨的主题是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这三者作为比喻手法,揭示了其在帮助我们认清社会现象、个人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铜镜作为一种古老的镜子,可以反射出人的容貌和仪态。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通过审视镜中的影像,我们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铜镜的存在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求在外表和内涵上呈现出一个正面形象。
其次,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兴衰周期、国家命运等规律。
历史的反省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历史的洗礼,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最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人是思考、意识和判断的主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认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审视自身的优缺点。
通过这种镜像效应,我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改进的空间,并不断成长和进步。
因此,通过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比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清自我、把握历史和理解社会。
这种反思和认知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发展快速并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利用这些镜子,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含义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提及文章正文的三个部分,即以铜为镜、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并说明每个部分的目的和内容。
魏征的镜子名言
【最新版】
目录
1.魏征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2.魏征的镜子名言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3.魏征的镜子名言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魏征是中国唐代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常常被简称为“魏征的镜子名言”,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这句话包含了三个比喻,每一个比喻都是以“镜子”为媒介,来达到认识的目的。
首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说用铜做的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洁,这是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其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是说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朝代的兴衰更替,这是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最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说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这是对人性的认识。
魏征的镜子名言,不仅在当代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句话中的三个比喻,既强调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认识,以及人性的认识。
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法,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智慧。
总的来说,魏征的镜子名言,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治国之道。
第1页共1页。
魏征的镜子名言魏征,字玄成,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贞观之治”的奠基人之一。
他历任唐太宗、高宗两朝,官至侍中、中书令,以直言进谏著称。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魏征为国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的“镜子名言”。
魏征的镜子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名言传达了三种镜子在不同层面的象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自省和提升自我的方法。
首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这句话寓意着外在的形象很重要,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符合社会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镜子检查自己的仪表,以保持良好的形象。
其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历史是一面反映人类成败得失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国家兴衰、民族繁荣的原因,从而预见未来,为国家、民族的繁荣作出贡献。
最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强调了人际关系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质。
镜子名言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1.注重外在形象,保持良好的仪表和举止。
2.读史书,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和教训。
3.善于与人交往,虚心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
4.定期进行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改进。
总之,魏征的镜子名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
通过学会正确地面对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质,成为更好的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意思一、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从而看出历史的兴衰;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旧唐书·魏徵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中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其含义是用铜当镜子,可以检查衣冠是否整齐;用人当镜子,可以检查自己的优缺得失;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二、扩展资料:轶事典故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一样。
用铜作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认识自己的方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人们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名言通过不同的比喻手法,阐述了认识自己的方法。
镜子作为一个反射和照射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修正自己的外在形象。
类似地,历史和他人作为一种参照物,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人生中的角色和位置。
本文将通过三个主要的比喻来阐述不同的认识自己的方法: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以铜为镜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外在形象来认识自己的衣冠。
这一观念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外在形象,并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以史为镜指的是通过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来认识社会的兴替和变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以人为镜则强调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和经验,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并取得成功。
本文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的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每种方法的要点和应用,并总结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并取得更好的成就。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展开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说明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使用不同的镜子来认识自己。
同时,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子部分,分别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每个子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不同的镜子来认识自己,分析其原理和方法。
每个子部分将进一步细分为多个要点,这些要点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镜子在认识自己中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警示教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一句非常著名的中国古代谚语,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这句话的含义是说,通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了解国家或社会的兴衰更替;而通过观察和借鉴他人的言行,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和对错得失。
警示教育是指利用已经发生的事故或错误作为警示,教育人们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相同的错误。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通过实际案例来提醒人们注意风险,增强安全意识,促进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将这句古语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可以理解为:
-以史为镜: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因素导致了过去的兴盛或衰败,从而在未来的决策中避免重蹈覆辙,采取更加明智的行动。
- 以人为镜: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经历,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或遭遇挫折的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组织管理,都可以运用这种思想来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的成败案例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个人发展中,则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来优化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生活选择。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人们常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 这句古语寓意深远,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铜是一种用来打造镜子的金属材料,而人则是最活生生的镜子。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经常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来认识他们,同时也借此来反观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铜和人身上汲取不同的智慧和经验,以此来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探讨一下这句古语的含义。
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1. 在《左传》中,“以铜为鉴”的典故是这样的:楚国的令尹子产因为战功卓著,被楚文王封为卫君,封地增加三百里。
有一天,卫国的使者到楚国,见到了子产,他震惊地对子产说:“我听说您是一个聪明的人,有智慧,不过您却没有把铜等东西放在您的庙宇。
”子产听了后,不慌不忙地说:“我不需要铜鉴,我用我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来树立良好的榜样。
” “以铜为鉴”,其实是在提醒人们,应该怎样用正确的道德行为来教育自己,并树立自己的榜样,以此来影响并感染他人。
2. 在古代,人们用铜来打造镜子。
当人们看到镜子里呈现出自己的形象时,往往会在意自己的仪容 and 表现。
如果一个人心怀邪恶,那么镜子里的映像自然也不会好看。
所以说,“以铜为鉴”也提醒人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3.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注重修养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用正确的行为规范自己的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二、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1. 人作为最活生生的镜子,是我们学习、观察、认识的最佳对象。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的行为,他们的态度和性格等,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在工作中,一位优秀的领导可以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一位有责任心的同事可以激励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而反之,一些贪婪自私的人,他们的行为也能告诉我们成功的背后也需要品德的支撑,而不是唯利是图。
2. “以人为鉴”意味着我们应该从别人的言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人为鉴知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什么意思解释:
用他人的事情做为借鉴,能够得知行事的方法,如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用历史为借鉴,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更替。
出处: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国学宝典:《二十四史》里的人生智慧篇一1.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译文:用铜作镜子,能够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能够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能够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
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能够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篇二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以史为鉴,正己修身》《以史为鉴,正己修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要以历史为借鉴,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代的兴衰荣辱,从中吸取教训。
例如,秦朝的暴政导致了它的快速灭亡,而汉朝的“文景之治”则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以史为鉴,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断努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看到那些因贪婪、自私而导致失败的人,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正己修身,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具有谦逊、包容的品质,利物而不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这些历史名言为指导,努力做到诚实守信、仁爱友善、敬业奉献,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总之,以史为鉴,正己修身,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人生准则。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史为鉴,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理解文章-回复"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古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通过反思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代的变迁,认识到历史的循环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这句古语的含义,并探讨我们如何通过铜和古为镜来理解文章。
首先,我们来看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镜子很珍贵且稀缺。
因此,用铜板制成的镜子是人们常见的选择。
习惯上,人们会用镜子照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得体,以展现个人的仪容仪表。
这句古语表达了通过反思和自省来整理外在形象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通过“铜为镜”,我们可以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外貌和形象,并反思自己是否穿戴得体、显得庄重端正。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含义。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通过研究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兴衰更替的规律,理解时代的变化。
通过将现实对照于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它记录了过去的事件、经验和教训。
透过历史事件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兴起与衰落的变幻。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古代王朝交替的历史,了解到权力的腐败和独裁是导致国家衰落的原因之一。
我们还可以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认识到战争的破坏力以及国际合作与和平的重要性。
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文学和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这个时期的艺术和思想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并对后来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除了了解历史的事件,我们还应该思考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动因,我们可以理解社会变革的原理和趋势。
例如,对于19世纪工业革命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工业技术的突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关键因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出自于《旧唐书·魏徵传》。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
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这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也有人说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再介绍拓展出来一些历史故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今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的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都难以辨认,只是前面有几行,还稍微可以看清楚,这几行字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动乱.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
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毫不迟疑,任用贤良之臣没有二心,国家就可以兴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这样说的.而在我想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们可以把他的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呀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
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