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历史的名言名句古代
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口,意思是人们应当牢记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徵的评价,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
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了解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以人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和过错。
3.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明白大道理,就必须先了解历史。
龚自珍认为历史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4.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这句话强调了历史的借鉴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错误和成功,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问题,并为未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些名言名句都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认为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展望未来,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镜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常照镜子,才能随时发现自己形象上的瑕疵,并设法弥补自己的美中不足,使自己更有品味,更完美。
“铜镜”只能影射出我们外表的瑕疵;“人镜”则能暴露人格品德的缺憾。
正如古人所说,“君子日参省乎己”,才能“知明而行无过”。
“人镜”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就是自己的“镜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无疑与魏征这面“镜子”分不开。
尤其是在李世民陶醉于“贞观之治”盛世,渐露贪图享乐思想时,魏征及时写下当头棒喝式的《十渐不克终疏》呈上。
怒不可遏的李世民在细想一番之后,最终还是接受了魏征的规劝。
魏征甚至还为李世民的家事顶撞过李世民本人和公主,并几乎招来杀身之祸。
但李世民终究没有杀了魏征,因为他看出了魏征的基本品格:忠心耿耿,直言不讳。
魏征是李世民难得的一面“镜子”。
难怪魏征在64岁逝世时,李世民异常痛苦,感慨自己从此少了一面“镜子”,并为此罢朝5天。
李世民看魏征的长处,看得很准;魏征看李世民的缺点,也看得很准。
难得的是看准之后,都力求保护对方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
正是魏征无数次的犯颜直谏,才使得唐太宗避免了一个又一个决策上的失误,使社会稳步进入贞观盛世,并为后世留下一段君臣佳话。
被评选为“环球20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的张海迪,从小以雷锋和保尔•柯察金为人生楷模,身残志坚,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绩。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她第一次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并懂得了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
只要精神不倒,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正是在这些英雄楷模的激励下,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并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
她是当之无愧的“八十年代新雷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代保尔”。
那些英雄和品德高尚的人,就是推动张海迪不断奋进的一面面“镜子”。
意思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翻译: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有个流传甚广的笑话:农场主抓住了一头猪,猪大声哀嚎,奋力挣扎,绵羊和奶牛看不顺眼,批评猪说,我们经常被抓,不像你这样大惊小怪。
猪回答说,他们只要剪你的毛,挤你的奶,可是却要吃我的肉呢。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绵羊和奶牛不能站在猪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它们永远无法了解猪的痛苦。
所以我们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能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出自:后晋赵莹《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的感慨。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关于敢言的名句唐太宗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文:一个人以铜为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得失、对错。
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载唐太宗语。
3.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译文:君子在用人就像用器具一样,使用他们的长处。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元年》载唐太宗语。
魏征的镜子名言
【最新版】
目录
1.魏征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2.魏征的镜子名言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3.魏征的镜子名言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魏征是中国唐代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常常被简称为“魏征的镜子名言”,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这句话包含了三个比喻,每一个比喻都是以“镜子”为媒介,来达到认识的目的。
首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说用铜做的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洁,这是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其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是说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朝代的兴衰更替,这是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最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说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这是对人性的认识。
魏征的镜子名言,不仅在当代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句话中的三个比喻,既强调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认识,以及人性的认识。
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法,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智慧。
总的来说,魏征的镜子名言,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治国之道。
第1页共1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再介绍拓展出来一些历史故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今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的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都难以辨认,只是前面有几行,还稍微可以看清楚,这几行字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动乱.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
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毫不迟疑,任用贤良之臣没有二心,国家就可以兴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这样说的.而在我想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们可以把他的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呀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
会之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最早应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朝第一诤臣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对朝臣发出的感慨之言。
《旧唐书·魏徵传》抄录此语。
后来,欧阳修、宋祁所编《新唐书·魏徵传》对此略作修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亡更替的规律;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自身的得失。
唐太宗的这番话,揭示出照镜子与修身治国的关系。
贞观初年,唐太宗求谏心切,曾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后来魏徵成了他须臾不可离的“人镜”。
唐太宗称:“徵箴规朕失,不可一日离左右。
”(《资治通鉴·唐纪十》)魏徵对唐太宗劝谏道:“夫监(同“鉴”)形之美恶,必就止水;监政之安危,必取亡国。
”(《新唐书·魏徵传》)希望唐太宗以隋朝灭亡为鉴。
魏徵的面折廷争,唐太宗的从谏如流,是成就“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惟其如此,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才会感叹:“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言罢“泣下久之”。
对于唐太宗的“镜子论”,白居易在《百炼镜》诗中赞曰:“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
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
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是: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李世民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1. 唐太宗的名言、名句唐太宗的名言、名句有下面几个内容: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文:一个人以铜为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得失、对错。
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载唐太宗语。
3.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译文:君子在用人就像用器具一样,使用他们的长处。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元年》载唐太宗语。
4.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译文: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得封治理。
现在所任用的官员,必须是道德、修养、学问都本分的人。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语。
5.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译文:开启臣子们说直话的言路,打开臣子们说直话不为尊者隐讳的大门,让我听到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和道理,我就能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出自唐·唐太宗《唐太宗集》。
扩展资料:唐太宗治国,有许多过人之处。
其中尤以善于用人为世人称道。
他曾经与大臣讨论隋文帝施政得失。
有大臣认为隋文帝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君主,而太宗恰恰认为隋文帝之失在于不懂得放权,不信任臣下,有大事小事一把抓的毛病。
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敢于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反映了唐太宗的胆识。
其典型事例是重用魏徵。
魏徵在隋末诡为道士,初投瓦岗军,曾效力于李密帐下,后归依窦建德。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意思这句话出自五代·刘昫《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我们通常所主张的换位思考,只停留在想象、假设的层面,所获得的印象自然也是浮浅的。
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
只有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从而看出历史的兴衰;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中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其含义是用铜当镜子,可以检查衣冠是否整齐;用人当镜子,可以检查自己的优缺得失;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轶事典故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一样。
用铜作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做自己的镜子。
唐太宗的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是: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原文:(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刘禹锡传诵较广的一首咏史诗,借古喻今,前事昭昭,足以明戒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因病去世了。
唐太宗十分难过,回顾前朝往事,泪流满面,直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古往今来,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从借鉴中创新。
无数文人学士也都非常明确地告知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昭昭,足为明戒”“鉴往可以昭来”。
历史留给我们财富很多,留给我们的思考也很多。
我们更应该在借鉴历史留给我们沉痛教训中把握当下,走向未来。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正是刘禹锡的诗《蜀先主庙》,诗人借古喻今,借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来警示世人。
蜀先主庙唐代: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天下一作:天地)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我们总说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评说,当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说一段历史,评价一个人物时,也常会发出“人无完人,事无完备,物无完美”的感慨。
正如李白所言“人非尧舜,谁能尽善”,东汉王充所说“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但并不是由此就消解了人的功过之别,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认为每个人在历史上都可以是“功过相抵”。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反腐红线面前,从来没有“功过相抵”。
而当我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说历史时,更应该是肯定其功绩,也要客观辩证地去评说其过错。
刘禹锡正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故诗名为“蜀先主庙”。
首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经历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出自哪里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今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的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都难以辨认,只是前面有几行,还稍微可以看清楚,这几行字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动乱.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毫不迟疑,任用贤良之臣没有二心,国家就可以兴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这样说的.而在我想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们可以把他的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呀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