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04.59 KB
- 文档页数:1
教学篇•学科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有效性的探索林生(福建省南平市东坑中心小学)摘要: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但是当今有些教师不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个别教师甚至在教学中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有效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法指导的有效性可以让学生遇到阅读不再恐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更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的有效指导。
一、引导学生把略读与精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让学生把文章中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进行精读,那样会很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收获也不会很大,学生停留在单个的词句上,缺乏对文章大局的理解,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略读与精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与文章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一带而过,而真正体现文章中心和人物特性的词句、文段要让学生进行精读,细细体会其中包含的修辞、感情等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更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如果学生每次都能把略读与精读进行结合,学生阅读的速度会得到大大提高,对阅读内容的掌握也不会出现偏颇。
比如:《孔子拜师》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孔子的成就”部分学生可以略读,不用阅读太长时间,因为孔子的成就基本上都家喻户晓了,关于“孔子拜师的艰辛及真诚学习”的内容要精读,如文中“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于是上前行礼”“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学生精读的,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孔子的求知欲望及对老子的尊重,从中得到启示:像孔子这么有成就的人依然尊师重道,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二、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概括能力是阅读中必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总是让学生分散地对某一句子、某一段落进行单纯的学习,那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很片面,往往会曲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
教学经纬○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邵国珠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麻岗中学广东茂名525441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使学生在阅读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以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本文以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对学生学法指导进行了探析,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指导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领略生活风骚,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生,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修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精神品质。
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深远,如何使七年级学生达到有效阅读,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以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批注阅读,探究文本在阅读课文时做好批注,可以及时写下当时的阅读情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可加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批注方式阅读课文,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给阅读内容进行批注,便于学生借鉴批注方法,有效对阅读内容进行批注。
以课文中的“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这句话为例,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教师可让学生以此种分析方式对课文进行批注,在阅读内容旁边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以此深入品析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构画思维导图,梳理结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写作思路与写作情感变化,以此加强学生对主旨的理解。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
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
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
下面是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
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
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
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
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
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
二、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
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
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
浅谈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为主、为先。
教师常用讲授代替一切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视之接收器,无主动性。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力研究学法指导的今天,我们则应用”导学”取代”授学”,以导为先。
导学,学是主体,导是关键。
学法指导贵在导。
是否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了,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在导上下了功夫。
导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思考,学生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自知。
”那么教师导什么,如何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导目标教师要导出明确的学习方向,面对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一堂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总目标。
在课的进行中也应适当提些分目标。
这样,学生始终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就不会”迷失方向。
”如学习《绿色的办公室》时,可定总目标为:学习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革命工作的精神。
而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可提分目标为:了解列宁的“绿色的办公室”的屋顶、地板、椅子以及卧室、厨房都是什么样子的。
从而体会列宁生活条件的艰苦。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可提分目标为:了解列宁在这个办公室里是怎样开始一天的工作的。
从而体会列宁工作的认真。
这样,总目标通过分目标便得到很好的实施、收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样的导标过程又应该逐渐发展为引导学生确定自我的学习目标的过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不同学习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指导。
二、导以情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习兴趣是学习素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1、故事诱情教学前,可通过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诱发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铺下情感基石,如教学《五彩池》前,可先讲述关于瑶池的传说,吸引学生,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神奇、美丽的五彩池。
浅谈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摘要:阅读教学之所以存在着耗时多、用力大而收获小的现象,就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作者认为:强化学法指导,教给阅读方法、技巧,就是一把金钥匙。
关键词:阅读教学;强化;学法指导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解决阅读教学中耗时多、用力大而收获小的弊端,就要大胆改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该做好如下工作:一、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和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就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
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
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首先应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做到“口诵心思”,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其次,要教给学生自设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养成学生带问题阅读的习惯。
再次,教会学生能进行比较,从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教给学生理解词义,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语文阅读不能超脱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因而准确地掌握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
三、教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将分散于各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整体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如先让学生弄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明确,三要素与议论文结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弄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生才能明白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再让学生明确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论点的位置可以放在段首,也可以放在段中,还可以放在段末;而论据则要让学生明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论证方法可分为立论、驳论,知道立论是正面讲道理,多采用举例、讲道理的方法,有时也运用比喻、正反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而驳论是驳斥错误、反动的观点,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多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归谬法。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作者:李敏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地区和学校将应试教育仍然摆在首位。
没有升学率就没有良好的信誉。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
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
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一、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
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
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
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
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
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
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
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二、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
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
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
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3-30T10:18:39.67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作者:李金[导读] 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摘要〕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
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关键词〕学法指导阅读教学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
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
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
1 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
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
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
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
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
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
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
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
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
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
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
3 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
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
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
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
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
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
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
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4 比较阅读法
4.1 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
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 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 处无法辩而不得辩。
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
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 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
A到 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4.2 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
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
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
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阅读方法的列举已此已告一段落,但还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
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