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围术期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5.55 MB
- 文档页数:58
易化pci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易化PCI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PCI(全称为冠脉支架介入术)是指医生将支架置入冠脉,以缓解冠脉
狭窄,重现血液正常循环状态,从而治疗冠心病的一种临床治疗手段,其围术期护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护士,我给这些患者提供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降压护理、
预防撕裂及出血、准确记录病情变化等服务。
首先,在支架介入术开
始前,我要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工作,及时发现并报告临床变化,确
保患者的安全。
其次,支架介入术完毕后,我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降低患者的恐惧
及焦虑情绪,正确调节患者的情志,有助于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
此外,为了防止支架安装出现困难,我还要提供全面的降压护理服务,以防止出血,保护患者免受伤害,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最后,我要准确记录支架介入术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体温、心率等,以便科室进行临床研究。
通过以上护理,患者得以安全恢复,病情稳定,PCI围术期护理就此取得了成功。
在支架介入术围术期,我收获了无限的心得体会,让我感
受到护理的意义。
这是一段让我永生难忘的经历,也成了我服务他人
的动力。
高龄患者急诊PCI的围手术期护理目的:总结42例急诊高龄患者PCI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方法:对42例患者进行术前宣教、术中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同时进行康复和出院指导。
结果:39例康复出院,3例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正确的康复及出院指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手术成功率及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及并发症发生。
标签:高龄;急诊PCI;并发症;围手术期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患者在急诊PCI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高龄患者在心脏多支病变基础上合并慢性心衰、肾功能衰竭、消化系统疾病、肺部感染等。
如何提高高龄患者急诊PCI成功率是现代医护工作者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就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高龄急诊PCI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高龄急诊PCI患者42例,其中男32例,女10例。
年龄60~70岁35例,70~82岁7例。
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糖尿病10例,两者皆有8例。
经股动脉穿刺3例,经桡动脉穿刺39例。
从发病至急诊PCI术4~12h。
其中病变血管为:前降支28例,右冠8例,回旋支4例,第一对角支2例。
其中前/侧壁心肌梗死8例,下/后壁心肌梗死22例,前壁、下壁心肌梗死12例。
均为第一次心肌梗死。
1.2方法42例患者中,其中有40例为急诊科直接送入导管室行PCI术,2例为转科患者。
在行PCI术之前,均行18导联ECG检查及抽血查相关酶学检查初步确诊心肌梗死后立即行术前准备。
根据医嘱协助患者予以嚼服氯吡格雷和行碘过敏试验,在患者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直接送入导管室行CAG加PCI术,术毕送入CCU室进行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处理术后并发症。
2结果42例患者中,植入支架数为1~3枚。
39例均成功植入支架并康复出院,其中1例患者在植入支架时再次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
2例患者回CCU室后,再次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冠心病PCI围术期护理常规冠心病PCI围术期护理常规:Ⅰ. 术前准备:1. 患者评估:a.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症状和病史;b. 完善术前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等;c. 患者合并疾病的评估,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
2. 药物管理:a.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b. 考虑术前抗凝治疗,根据医嘱使用肝素或者其他抗凝药物。
3. 术前准备:a. 通知患者手术时间和地点;b. 术前禁食禁饮,避免肠胃充盈;c. 皮肤消毒,穿戴手术衣、手术帽和口罩等。
Ⅱ. 术中护理:1. 监测:a.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b. 导联心电监护,连续查看心电图;c. 监测血气分析等相关检查。
2. 药物管理:a. 根据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b. 注射镇痛药物,如吗啡等;c. 术中输液,维持患者血容量。
3. 心肺复苏准备:a. 准备好心肺复苏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b. 准备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c. 配备人员,确保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Ⅲ. 术后护理:1. 监测:a.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b. 监测伤口引流、尿量等情况;c. 定期监测心电图。
2. 功能锻炼:a. 术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b. 根据医嘱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c. 让患者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3. 药物管理:a. 根据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b. 监测药物副作用,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 宣教及注意事项:a. 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冠心病PCI手术的相关知识;b. 强调日常护理和饮食调理;c. 告知患者就医需注意医生嘱咐,定期复诊。
附件:无(附件根据具体情况添加)法律名词及注释:1. 抗凝药物:根据医嘱使用的药物,可防止血液凝结。
2. 抗血小板药物:根据医嘱使用的药物,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 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导管直接进行血管扩张和支架植入,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PCI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手术,用于恢复或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对于接受PCI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都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PCI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1.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和术前检查结果,包括心电图、冠脉造影等,以便为手术做好准备。
2.评估患者的心、肺、肾功能、血压、心电图等指标,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
3.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预防麻醉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4.进行身体及精神上的准备,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术中护理:1.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室准备,包括准备器械、药品等。
2.协助患者转移到手术台上,确保安全。
3.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心电图等。
4.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供必要的器械及药品。
5.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6.术中需要给患者注射造影剂,注意观察患者对造影剂的耐受情况。
三、术后护理:1.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
2.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特别是对造影剂。
3.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如是否出血、感染等。
4.给予患者必要的镇痛、止血、抗感染等治疗措施。
5.注意术后康复护理,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活动肢体、呼吸锻炼等。
6.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术后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血栓药物等。
四、术后康复:1.定期复查患者的心脏功能、心电图、冠脉造影等检查,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2.教育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压、饮食调理等,以预防再次发生心脏病事件。
3.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焦虑和恐惧。
4.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识别病情改变等。
总结而言,PCI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的评估、监测和干预。
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熟悉手术器械和药物,具备处理急性并发症的能力。
急诊PCI围术期护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jnfarction,AMI)是一种极其危重的心脏急症,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coronaryintervention,PCI)可直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具有创伤小,效果可靠的优点[1]。
能有效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范围,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从术前,术后及出院指导等三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护理措施并顺利实施,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PCI 手术痊愈出院。
笔者对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 患者62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2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12导联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谱改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46~83岁,平均61.2岁。
所有患者自心前区疼痛发作至入院<6 h。
1.2 手术方法常规穿刺股动脉或挠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行PCI治疗。
1.3 结果42例为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6例为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14例为下壁梗死,单支病变50%(单支血管狭窄>75%),双支病变20%(双支血管狭窄>75%),三支病变10%(三支血管狭窄>75%)对“罪犯血管”均行PCI治疗,成功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快速,有效抢救。
将患者安置于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绝对卧床休息,高流量吸氧,多功能监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急检心肌酶谱,血清肌钙蛋白T,出凝血时间。
2.1.2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有大汗淋漓,患者有濒死感,故心理紧张、恐惧、护理人员在熟练地完成各项护理的同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使患者及家属了解介入治疗的过程及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减少紧张、恐惧心理,并指导患者学会放松,分散注意力来消除不良情绪。
2.1.3 术前准备做碘过敏试验(造影剂),备皮(两侧腹股沟处,挠动脉处),术前训练患者有效咳漱,从而促进术中造影剂的尽快排空,恢复心肌血供,同时可对抗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迷走反应。
冠心病PCI围术期护理常规【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
属血管再通术的范畴,是心肌血流重建术中创伤性最小的一种。
【评估要点】(一)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手术适应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术区循环情况。
(二)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程度,有无紧张、恐惧情绪。
(三)评估急救用物是否备好,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抗心律失常及升压药物等。
【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术中如何配合医生,如做深吸气、屏气等。
(2)指导患者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如凝血功能、血常规、血型、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术前三项等。
(3)术区备皮,根据需要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或上肢、锁骨下静脉穿刺处的皮肤清洁。
(4)按医嘱用药,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5)手术当天可进食,但不宜进食太饱。
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术前排空膀胱。
2.术中配合(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率、心律变化。
(2)重点监测导管定位时、造影时、球囊扩张时及有可能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时心电及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3)维持静脉通道,遵医嘱准确及时给药;(4)备齐抢救药品、物品和器械,以供急需。
3.术后护理(1)病人回到病房,护士应详细了解术中情况,如穿刺是否顺利,有无并发症。
(2)心电监护24h,对血压不稳定者应每15~20分钟测量1次,直至血压稳定后改为每1h测量。
(3)注意穿刺部位及肢体血液循环情况,观察有无渗血、出血、血肿形成及感染等并发症,带鞘回病房者,应协助医生拔鞘,并注意迷走神经反射等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