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局部解剖及临床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1
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 1 甲状腺的CT解剖简介甲状腺分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呈蝴蝶形,峡部相当于蝶体,两叶相当于蝶翼。
甲状腺上缘起自甲状软骨下方或中部,下缘约平第6气管环,甲状腺峡部居中,位于气管正前方,左、右两叶分别居气管左、右两侧。
正常甲状腺的前后径(即厚度)2~3 cm,左叶或右叶的左右径(即宽度)2~3 cm,上下径(即长度)6~7 cm。
女性的各径略比男性为小。
由于正常甲状腺含碘量比周围软组织高,故CT平扫呈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缘清楚,CT值约70±10 HU,增强扫描后甲状腺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峡部上缘有时出现一个锥状叶,其尖端向上,是胚胎时期甲状舌管的遗迹,不要误为病变。
2 甲状腺的CT检查方法甲状腺CT 扫描的范围是:上界在甲状软骨上缘,下界至第七颈椎上缘。
层厚5 mm,连续扫描,以减少漏层。
一般先做平扫,然后作常规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快速注入60%的有机碘水溶液80~100 ml后,立即进行扫描。
3 甲状腺常见病变的CT诊断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弥漫性甲状腺肿大是一种病征,以下四种常见疾病是引起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的常见原因。
单纯性甲状腺肿(simple goiter) 高原、山区居民的饮食中长期缺碘,导致血中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并引起脑垂体前叶分泌多量的促甲状腺素,促使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因此,本病又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
此外,青春期、妊娠期或绝经期妇女,有的也可发生弥漫性甲状腺肿大。
这是人体对甲状腺素需要增加所引起的生理性甲状腺肿大。
这种生理性肿大常在成年或分娩后自行缩小。
单纯性甲状腺肿临床上除甲状腺肿大外,无其它症状和体征。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亢,又称Grave氏病) 原发性甲亢是指甲状腺肿大同时伴有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状态。
病人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见。
临床症状主要是甲状腺肿大、心悸、性情急躁、易激动、怕热多汗、多食而体重减轻、月经失调、双手颤动、突眼等。
甲状腺经典解剖(总结全⾯,值得收藏)学习甲状腺各种疾病,解剖学还是基础,因未看到有平台对甲状腺解剖系统性的予以阐述,今天主要对甲状腺的局部解剖进⾏详细的阐述。
甲状腺的被膜:在甲状腺表⾯共有⼆层被膜。
甲状腺的外膜,称为真被膜,包绕甲状腺即纤维囊。
甲状腺鞘,⼜称假被膜,即颈内脏筋膜,包绕于真被膜外⾯。
真假被膜间为囊鞘间隙,内有⾎管⾏经其中并吻合成⽹;上下两对甲状旁腺 parathyroid gland均位于该囊内,定位于腺体后⾯上、中1/3交界处和下1/3处。
假被膜在侧叶内侧和峡部后⾯,与甲状软⾻、环状软⾻和⽓管软⾻环的软⾻膜愈着,形成甲状腺蒂⼜名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固定在喉表⾯。
甲状腺位置、毗邻及⾎供图:甲状腺周围的毗邻关系:前⽅为⽪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和中层及⾆⾻下肌群,正中线为颈⽩线。
⾆⾻下肌群共4块肌⾁,分浅深两层。
浅层纵⾏并列为内侧的胸⾻⾆⾻肌和外侧的肩胛⾆⾻肌。
深层分为上份的甲状⾆⾻肌和下份的胸⾻甲状肌。
外侧为颈鞘;后⽅为颈交感⼲和4个颈内脏管道,即喉与⽓管、咽与⾷管。
此4个内脏管道可确定甲状腺两侧叶向上、下、后⽅扩展及推颈鞘向外的范围及其程度。
甲状腺的⾎管神经:是甲状腺最重要的周围关系,在甲状腺上极,有甲状腺上动脉 superior thyroid artery 、甲状腺上静脉 superior thyroid vein 及与其伴⾏的喉上神经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神经⾏其后内,近腺体处渐分离;在甲状腺下极,有甲状腺下动脉 inferior thyroid artery、甲状腺下静脉inferior thyroid vein及与其相交的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管⽔平由外向内⾛向腺体,神经垂直由下向上⾏向腺体,于腺体下极相交。
在甲状腺外侧缘中份,可见甲状腺中静脉 middle thyroid vein。
该静脉壁薄短粗,横过颈总动脉前⽅,直接汇⼊颈内静脉,是较危险的不可忽视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