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39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三、阳明病主脉(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病因与分类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
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阳明初感(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伤寒论阳明病读后感三千字摘要:一、引言二、伤寒论阳明病的概念与特点三、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病机四、伤寒论阳明病的诊断与治疗五、伤寒论阳明病的预防与调护六、读后感的总结与展望正文:【引言】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经典著作。
其中阳明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中医学徒,我有幸阅读了伤寒论阳明病篇,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伤寒论阳明病的概念与特点】阳明病,顾名思义,是太阳病经过治疗后,病情转入阳明经所表现出的病证。
阳明经主一身之里,阳明病具有里实的特点。
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大渴、便秘、脉洪大等。
阳明病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者在病机、症状和治疗上有所不同。
【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病机】阳明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入侵,病机关键是阳明经脉的邪气阻滞,导致里热实证。
外邪入侵阳明经,阳气盛,阳邪热化,形成阳明病。
病邪进一步发展,可损伤阳明腑,导致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阳明病的诊断与治疗】诊断阳明病,需结合临床症状、脉象和舌象。
治疗阳明病,首先要明确病证的性质,是阳明经证还是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的治疗以清热为主,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等;阳明腑证的治疗以通腑为主,常用药物如大黄、芒硝等。
此外,根据病情变化,还需注意调整治疗方案。
【伤寒论阳明病的预防与调护】预防阳明病,首先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避免外邪入侵。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劳累。
一旦发病,要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合理的治疗。
中医学“六经病证”——阳明腑证
一、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系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故将其主要病机简要概括为“胃家实”。
由于其邪热内实的病机不同,临床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二、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日潮热,手足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阳明经证江多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成。
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邪正相争更剧,故潮热日晡尤甚;故四肢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战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炽盛,上扰心神,轻则不得眠,重则见谵语,甚至狂乱不了;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芒刺,甚则焦黑燥裂;邪热与燥屎内结于肠,脉道壅滞,故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结而不甚,亦可见脉滑数。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
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为里实执证,但邪入阳明,弥漫全身,往往先出现阳明经证,邪热持续亢盛,消烁津液,继而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阳明腑证。
故阳明腑证的病情较阳明经证为重。
一般临床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阳明病复习题阳明病复习题阳明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个经络,也是人体内脏器官的一个反射区域。
阳明病的病理表现主要有热症、实症、燥症等,而治疗阳明病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泻火降温等。
下面是一些关于阳明病的复习题,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吧!1. 阳明病的经络位于以下哪个部位?A. 手太阴肺经B. 手阳明大肠经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阳膀胱经2. 下列哪个病症属于阳明病的病理表现?A. 发热口渴,大便秘结B. 咳嗽痰多,胸闷气短C. 腹痛腹泻,大便稀溏D. 头痛偏头痛,眩晕耳鸣3. 阳明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下哪种?A. 清热解毒B. 补气养血C. 祛风散寒D. 活血化瘀4. 下列哪种药物适用于治疗阳明病?B. 川贝母C. 当归D. 甘草5. 阳明病的常见病症是以下哪个?A. 热症B. 寒症C. 虚症D. 实症6. 阳明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与以下哪个脏腑有关?A. 肺B. 肝C. 脾D. 胃7. 阳明病的病理特点是以下哪个?A. 热盛B. 寒盛C. 阴盛D. 阳盛8.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以下哪个?A. 清热解毒B. 补气养血D. 活血化瘀9. 阳明病的辨证要点是以下哪个?A. 舌苔黄腻B. 舌苔白腻C. 舌苔白燥D. 舌苔黄燥10. 下列哪种病症不适合使用泻火降温的治疗方法?A. 发热口渴B. 头痛偏头痛C. 腹痛腹泻D. 咳嗽痰多以上就是关于阳明病的一些复习题。
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回顾,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阳明病的相关知识。
当然,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希望大家能够善于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加油!。
伤寒论阳明病习题带答案
《伤寒论阳明病习题带答案》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阳明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阳明病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关于阳明病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1. 什么是阳明病?
阳明病是指伤寒病在病程中进入阳明经脉所致的一种病证。
2. 阳明病的病机特点是什么?
阳明病的病机特点是热盛而津液耗伤,实证重于虚证。
3.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有高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腻等。
4.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通腑泻实。
5. 阳明病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阳明病的辨证要点是热盛而津液耗伤,实证重于虚证。
答案:
1.阳明病是指伤寒病在病程中进入阳明经脉所致的一种病证。
2.阳明病的病机特点是热盛而津液耗伤,实证重于虚证。
3.阳明病的临床表现有高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腻等。
4.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通腑泻实。
5.阳明病的辨证要点是热盛而津液耗伤,实证重于虚证。
希望以上习题及答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阳明病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医临
床工作者来说,掌握阳明病的诊断与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伤寒论》中,阳明病是外感病病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成实为主要特点。
所以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实。
但是你真的理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郝万山教授的见解吧。
01关于“里”我们都知道,经脉循行于体表,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阳明经的阳气被郁,就会出现经表之证。
但由于阳明的阳气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道,而不在阳明经脉,所以正邪相争在阳明经表的时间往往只有一天,邪气便很快循经入里化热。
正如《伤寒论》中第184条说:“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正因为阳明经表之症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在临床上很少遇到。
也就把它归为“里”。
02关于“热”由于阳明经脉循于胸腹,故大多传统注家们把“阳明病篇”涉及到的上,中,下之热证归属于阳明病。
也有人认为,阳明热证只是指胃热弥漫证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而热在上焦和热在下焦的证候,是阳明经脉有热的证候误治以后的变证。
其实这只是一个分类的观念不同,并不影响临床的辨证论治。
03关于“实”一般来说,人们常常认为,凡是邪气盛就叫实证,这是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的说法而来的。
然而,阳明病无形邪热内炽,胃热弥漫的阳明热证,为邪气盛,属“实';阳明病有形燥热内结,腑气不畅的阳明实证,为邪气盛,也属“实”。
正如《伤寒论本旨》所说:“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
实者,受邪之谓。
”故“实”字概括了以上两种情况。
但据我的看法,这里的“实”字,仅指阳明有形邪气内结的实证而言。
因此,“胃家实”当专指阳明之热和阳明糟粕相结的有形邪气阻结的实证而言。
亦如《伤寒贯珠集》所说:“胃家实者,邪热人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
”综上所述,邪入阳明以后,多易化热化燥,因此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是盛阳感热邪,两阳相合,机体调动了全身的抗病能力,正邪斗争激烈,而表现出一派大热大实的证候。
于是就可以把阳明病的主要证候看成是外感病阳证的极期阶段。
阳明病医案5例里证亦有阴阳二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
主提纲:第17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
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胃家实,即实质是里实热。
这里亦是相对于太阴病是里虚寒说的,即证在里,排除里虚寒,则属阳明病。
结合《伤寒论》第6条可知,口渴、口干是阳明病的特点之一,亦当属胃家实。
这里要注意,经方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纲,言外之意,胃家虚寒不属阳明病。
又《伤寒论》所称胃是病位的概念,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以是可知,《伤寒论》的阳明病不是经络、脏腑之属。
在临床判定阳明病,主要依据胃家实这一特征,即邪实于里呈里阳证者。
辅助提纲(以下3条):第182条: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有两种情况,即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腑实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
这里应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
热蒸于里因使汗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汗出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仲景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温病即发热而渴,不恶寒”。
又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胡希恕先生注解谓:“温病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
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
可知温病、风温不但皆属于阳明病的外证,而且更兼有热甚于内的里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风温的症状所述与第219条白虎汤方证相吻合,即不但有阳明外证,而且因阳明里热甚出现神志症状。
这就是说,张仲景在《伤寒论》把温病、风温归类于阳明病论治,伤寒与温病原本自明。
第180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