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521.82 KB
- 文档页数:7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和马克思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陈招顺
【期刊名称】《上海经济研究》
【年(卷),期】1984()7
【摘要】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地租理论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按他自己的说法,不认识地租理论,'就不能理解财富增进对利润与工资的影响,也不能令人满意地探索赋税对社会不同阶级的影响'。
难能可贵的是,李嘉图始终如一地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地租理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总页数】5页(P34-38)
【关键词】地租理论;李嘉;大卫·李嘉图;资本主义地租;超经济强制;租地农场主;生产价格;资本投入;经济理论体系;农产品价格;
【作者】陈招顺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J], 王婷;
2.马克思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批判及其方法论意义--以《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为视角 [J], 李怀涛
3.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文化批判看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J], 刘玉白
4.从暴力革命到文化批判——阿多诺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J], 唐应龙
5.马克思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发展 [J], 胡世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题汇总(岳).doc经济学说史期末练习题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一、填空题。
1、色诺芬是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和()。
2、柏拉图是古代希腊哲学家,政治家,他的()的设计被马克思称为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3、古代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商品的()发表了天才的见解。
4、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等人的著作中。
5、罗马帝国瓦解时期,基督教的最著名的思想家是(),他提出了()的概念。
6、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学说是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他的经济思想反映在()一书中。
二、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提出“经济”一词的经济学著作是()A、柯鲁麦拉的《农业论》B、亚里斯多德的《经济论》C、加图的《农业论》D、色诺芬的《经济论》2、《萨利克法典》反映的经济观点是()A、保护土地私有制B、保护所有居民的人身自由及其私有财产C、保护了氏族经济思想残余D、肯定所有居民一律平等3、下列中,主张限制人口数量并重视人口质量的希腊学者是()A、色诺芬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奥古斯丁4、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时期是()A、1-5世纪B、5-10世纪C、10-15世纪D、15-17世纪5、亚里士多德的经济观点主要发表在他的()A、《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B、《理想国》和《法律篇》C、《政治论》和《伦理学》D、《农业论》和《论农业》6、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主要论述()A、财产管理与经营问题B、奴隶的管理与训练问题C、农业耕作问题D、财政不足问三、名词解释。
1、经济学说2、经济学说史3、色诺芬讲的经济一词四、简答题。
1、简述色诺芬对社会分工的主要观点。
2、简述色诺芬的财富观点。
3、简述阿奎纳的公平价格学说。
4、简述经院学派的财富观。
5、亚里斯士德对“经济”和“货殖”是怎样区分的?第二章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一、填空题。
1、重商主义认为,()是财富的主要或唯一形式;获取财富的源泉或途径有两个,一是(),二是()。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7期)马克思与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差异孙洛平从表面上看,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只有级差地租,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中不仅有级差地租,还引入了绝对地租。
其实,马克思与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这一差异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两位学者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不同立场和认识。
本文要表明的是:没有绝对地租的引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是难以贯穿其价值理论始终的;而对于李嘉图来说,引入绝对地租将使其劳动价值论陷入困境。
一、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为什么不能有绝对地租李嘉图建立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即商品的交换价值。
李嘉图认为,那些通过人类的劳动就可以增加其数量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该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劳动量。
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比例进行的。
在参与交换的商品中,还应该包括农产品。
李嘉图认为,农产品的价值是由耕种的最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
以谷物为例,所有的谷物都是按用于谷物生产的最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比例进行交换的。
李嘉图同时认为,最劣等土地没有绝对地租。
由于最劣等土地既没有级差地租,也没有绝对地租,所以农产品的价值量可以用在其上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以及与之对应的工资和利润加以计算。
因此如果最劣等土地有绝对地租,那么每块土地的地租量将因绝对地租可多可少而成为不确定的。
这样一来,要确定农产品的价值,首先要建立一个关于绝对地租是如何决定的理论,这显然是极其困难的。
为了使农产品以及含有地租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具有确定性,李嘉图只能让绝对地租等于零,从而使各种商品中的地租含量可以唯一确定。
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为什么不能借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按照李嘉图农产品价值由耕种的最劣等土地决定的观点,可以引申出商品的价值并不都是由劳动创造的结论。
以谷物生产为例。
一方面,谷物是同质的,同样多的谷物包含有同样多的价值;另一方面,同样数量的劳动投入不同品质的土地将生产出不同数量的谷物,因而可以得出等量的劳动创造出了不等量价值的谷物。
一.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和大卫李嘉图及马克思的关系。
(1)二.亚当斯密土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亚当斯密关于土地地租定义的解释 (2)(二)亚当斯密对征收地租的论述 (2)三.李嘉图土地地租的主要内容 (3)(一)李嘉图对地租由中等土地决定地租的论述 (3)(二)李嘉图对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论述 (3)(三)李嘉图关于不断增长的地租与工资及利润的关系的论述 (4)四.马克思关于地租理论 (4)(一)马克思关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4)(二).级差地租 (4)1.级差地租的田间和原因 (4)2.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4)3.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之间的联系 (5)4.绝对地租 (5)五.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及李嘉图关于土地地租的相同和不同 (5)(一)马克思关于亚当斯密地租理论的阐述 (5)(二)马克思关于李嘉图的土地地租的阐述 (6)1.马克思对李嘉图级差地租Ⅰ的论述 (6)2.马克思对李嘉图级差地租Ⅱ的论述 (7)论土地地租理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何莉华20082102051摘要:地租在亚当斯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他认为①地租若被视为使用土地的价格,那自然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能付纳的最高价格。
并却斯密对绝对地租的存在给予肯定,虽对级差地租有一定认识,但没有明确提出,他认为:②地租的高低,是价格高低的结果,并在《国富论》中把地租分成③三节研究。
到大卫李嘉图他用劳动价值论的原理来解决地租的问题,地租又前进了一步,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及税赋原理》第二章第43页说道: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土壤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部分土地产品。
他对级差地租做了初步体系。
到马克思地租理论得到了系统阐述。
一.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和大卫李嘉图及马克思的关系。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对土地地租做了较多阐述他认为“地租若被视为使用土地的价格,那自然是租地认按照土地的实际情况,所能付纳的坐高价格”。
他认为地主的地租是来源于农业工人的无偿劳动,并却他也认为绝对地租是肯定存在的,在他的思想中对级差地租已有一定的认识,只是他没有提出来,也不知道那就是后来马克思所说的级差地租。
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简介地租介绍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不地租理论相关曲线图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为获取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实际的耕作者是雇佣工人,他们受雇于一个只是把农业作为资本的特殊使用场所,作为把自己的资本投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来经营的资本家即农场主。
这个作为租地农场主的资本家,为了得到在这个特殊生产厂所使用自己资本的许可,要在一定期限内按契约规定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这个货币额就是地租。
西方经济学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把地租定义为物主将其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产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并不一定专指出租土地而获得的租金。
地租分类按照这个定义,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类。
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是指物主将土地或其他财物出租给承租者,承租者按租赁契约支付给物主之租金。
经济地租又称理论地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经济地租是指人们使用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狭义上讲,经济地租是指人们利用土地所获的超额利润,即土地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剩余部分。
一般所谓地租,是针对狭义地租而言的。
地租历史范畴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在封建制度下,地租则反映的是地主剥削农民(农奴)的生产关系。
地租包含了直接生产者(佃农)的全部剩余生产物。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毕生精力耗费40年时间撰写的有关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巨著。
1867年9月,《资本论》第1卷由汉堡迈斯纳出版社出版,第2、3卷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马克思的主要经典著作《资本论》的第1卷第一分册,由陈启修根据德文版参照日文版翻译。
其后历经曲折,新中国成立后才由三联书店完成三大卷的出版。
现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3~25卷、第二版第44~46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7卷。
《资本论》的诞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客观条件。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和复杂化。
尤其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更加表明无产阶级运动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促使马克思恩格斯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创立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收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资料。
1849年由于法国政府的驱逐,马克思从法国巴黎来到英国伦敦。
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他广泛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其中仅仅是通篇精读的理论著作就达1500本以上。
在对已有研究资料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基础上,他着手《资本论》的写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
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入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础,颠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从研究内容上看,《资本论》虽然主要研究的是政治经济学,但还包含着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甚至还涉及有关政治、历史、教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
[第十一章]李嘉图的地租理论[(1)安德森和李嘉图发展地租理论的历史条件]主要的方面在考察洛贝尔图斯的理论时已经阐明了。
这里不过再作一些补充。
首先要谈的是历史环境:李嘉图所考察的时期首先是他差不多完全亲身经历过的1770—1815年,这是小麦价格不断上涨的时期;安德森所考察的时期是十八世纪,他是在这个世纪的末叶写作的。
从这个世纪初叶到中叶,小麦价格下降,从中叶到末叶,小麦价格上涨。
因此,在安德森看来,他所发现的规律同农业生产率的降低或产品正常的{安德森认为是不自然的}涨价毫无联系。
而在李嘉图看来,却肯定是有联系的。
安德森认为,谷物法(当时是出口奖励)的废除,是引起十八世纪下半叶价格上涨的原因。
李嘉图知道,谷物法(1815年)的实行是为了制止价格下降,并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价格下降。
因此,李嘉图着重指出,自由发生作用的地租规律必定会——在一定疆域之内——使比较不肥沃的土地投入耕种,从而使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地租靠损害工业和广大居民的利益而上涨。
李嘉图在这里无论从实际方面或历史方面来说都是对的。
相反,安德森则认为,谷物法(他也赞成进口税)必然会在一定疆域内促进农业的均衡发展;农业的均衡发展需要加以保证;因此,这种前进的发展过程本身,由于安德森所发现的地租规律的作用,必然会引起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引起农产品平均价格的下降。
但是他们两人都是从一种在大陆上看来非常奇怪的观点出发的,这就是:(1)根本不存在妨碍对土地进行任意投资的土地所有权;(2)从较好的土地向较坏的土地推移(在李嘉图看来,如果把由于科学和工业的反作用造成的中断除外,这一点是绝对的;在安德森看来,较坏的土地又会变成较好的土地,所以,这一点是相对的);(3)始终都有资本,都有足够数量的资本用于农业。
说到(1)、(2)两点,大陆上的人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在这样一个他们看来最顽固地保存了封建土地所有权的国家里,经济学家们——安德森也好,李嘉图也好——却从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观点出发。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内容摘要】马克思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租不仅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同样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地租理论在我国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形成背景,论述了马克思地租理论主要思想,最后从我国农业农村及土地实际分析了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我国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地租理论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形成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多个国家蓬勃发展。
英国已完成产业革命,法国则正迅猛发展,德国也已经开始。
产业革命的发展带来经济的极大繁荣,但是同时又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
资本大量积累的背后,是无产阶级日益贫困,贫富分化日渐严重。
无产阶级开始站出来反对资产阶级,并从经济斗争逐渐转为政治斗争。
但是,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依据来在经济理论上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了一整套经济理论。
马克思吸收借鉴了威廉·配第、詹姆斯·安德森、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地租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尤其是批判吸收了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其中,他通过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了比较完备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同时以这些理论为依托,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期,就把地租看成是私有制经济中的一个范畴。
到五十年代,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获得了重大进展,创造了劳动价值论和许多其他理论。
其中,对地租理论的研究也获得了重大收获。
六十年代,马克思完成了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批判吸收,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地租理论,并完全创造性地提出了绝对地租理论。
法国:法国二月革命是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国人民面对奥尔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鼓励欧洲其他地区的革命运动,令十九世纪时由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组织的反动机制受到进一步打击。
原因中产阶级及自由主义者的不满:1840年至1848年,亲政府的保守党派领袖吉佐(Guizot)当了首相。
为了赢取大支持,他以官位为奖赏,并滥用权力乱批商业合同,以讨好资本家。
政府官员在国家资助的计划中投资,政府答应以高息支付银行家借给政府以填补巨额赤字的款项。
各种丑闻陆继涌现,令政府信誉受损。
中产阶级要求温和的改革,希望藉扩大选举权加强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贪污行径。
但吉佐和路易腓立拒绝回应这些要求,并继续其“无为”(donothing)政策;路易腓立更逐步加强警察审查出版的制度及群众集会的限制。
这显示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主领袖。
因此,“七月王朝”的统治基础从一开始便很薄弱。
路易腓立拒绝支持1830年的意大利及波兰独立运动,亦使法国的自由主义者失望。
面对政府的贪污及专制,知识分子及中产阶级十分不满政府的统治。
共和主义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政府,他们要求全民投票,对路易腓立的专制完全失望。
工人阶级及社会主义者的不满:随着法国工业化在1830年代以后突飞猛进,工人阶级兴起及社会主义思卡贝想亦广泛流行。
圣西蒙(Saint-Simon)、傅里叶(Fournier)、卡贝(Cabet)、路易布朗(LouisBlanc)及普鲁东(Proudhon)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主义者。
他们成立民间组织,提倡社会主义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强保障国民的就业机会、老弱者的权益。
这种思想亦直接激发“主权在民”的观念及对普选的争取。
社会主义的宣传行动,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满。
天主教会及正统主义者的不满:法国的天主教会不满基佐偏重资产阶级的腐败统治,并对于政府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忧虑。
正统主义者认为路易腓立是一个篡权者,他的统治亦没有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更有资格继承王位。
一、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生产品,它同利润一样也是劳动创造的由农业经营者从利润中付给土地所有者剩余所得的一部分。
而地主在取得这部分产品时,除了由于占有的土地外,丝毫没有耗费过任何代价。
他认为,由于土地的特性,农产品的价值是耕种劣质土地的生产条件,即由最大的劳动耗费量决定的。
因此,优中等地的产品在价格上,除了补偿生产成本和利润外,还有超额利润,而转化为地租归地主所占有。
李嘉图把地租的存在,看成是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须不断耕种愈来愈劣的土地的结果。
就是说,地租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而是结果。
李嘉图还考察了在同一块地上追加同量劳动和资本,而劳动生产率不同所生产的级差地租。
但是,他断言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资本和劳动量所获报酬相应的减少而产生的,这实际上是把地租的产生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了。
马克思在研究地租时,认为“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他的土地每年获得的超额收入。
马克思批判李嘉图研究级差地租的产生条件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李嘉图按照土地“从优到劣的耕种秩序”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来说明级差地租的方法是错误的。
因为:第一,土地不一定按照“从优到劣”的顺序来耕作的;第二,不管是按照“从优到劣”的耕作顺序,还是“从劣到优”的耕作顺序,都会同样产生级差地租;第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只有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存在,而事实上生产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
单项选择1。
以下属于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是(c ) A 财富源于生产领域B 财富是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C 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真正源泉D 国内贸易增加财富2.18世纪英国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代表人物是( D ) A.斯图亚特 B。
马西 C。
孟德维尔 D.休谟3. 晚期重商主义主要是在( D ) A.15世纪 B 15_16世纪中叶 C.16-17世纪D 16世纪下半叶_17世纪中叶4.“重商主义”名称最初是由( B ) A。
配第在《赋税论》中提出来的 B。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 C。
李嘉图在《赋税原理》中提出来的D.魁奈在《谷物论》中提出来的5。
柯尔培尔属于( A )A.法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B。
英国早期重商主义者 C。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者 D。
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6. 布阿吉尔贝尔在货币问题上的主张是(D ) A保留商品交换,保留货币 B废除商品交换,废除货币 C没有任何主张D保留商品交换,废除货币7。
下列属于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的是( B ) A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管理和指导经济B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涉私人的经济活动 C国家保护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 D国家运用货币政策8。
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人口问题的思想家是( D ) A.亚当·斯密B.李嘉图 C.威廉·配第D.马尔萨斯7。
重农学派主张的“自然秩序"实际上是( A )。
A。
理想化的资本主义 B.大自然的秩序C。
上帝安排的社会秩序 D.现实的资本主义9。
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哥的代表作是( C ) A.《经济表》 B.《经济循环论》C.《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D.《农业发展论》10.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指( C ). A.上帝之手 B.社会规律C.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D.无法被人看见的手11.李嘉图对于国际贸易提出了( B )。
A.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在西欧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
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3年至1895年。
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成果,建立了无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研究的志趣主要在哲学,从未涉猎政治经济学。
由研究哲学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转变发生在他大学毕业以后在《莱茵报》工作期间。
1859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到这种转变时说:“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7—8页)1843年10月末马克思迁居巴黎。
12月末即正式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时他曾计划出版一部名为《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并为此同书商签订了出版合同。
后来,为了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写下了《神圣家族》,因而使经济学著作推迟。
出版商则因德国政治的压力而取消了合同。
随后,马克思又写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在整个40年代制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后来他在回顾这段研究工作时曾讲:“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摘要地租理论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经典一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国内学者也在不断的进行研究与探索。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既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缺陷,也继承发扬了其经典之处,马克思将斯密、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进一步扬弃,并形成了自己的地租理论体系,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揭示了地租的本质,在李嘉图级差地租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理论,对地租理论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指导我国地租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本文通过5个章节对地租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与介绍,第1章绪论,阐述了地租理论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及对于地租理论,国内和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对地租理论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
第2章阐述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亚当·斯密对地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斯密定义了地租即是租地人使用土地的代价,对地租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以及生产人类食物与非人类食物是否提供地租进行了分析。
本章对斯密地租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斯密虽然定义了地租概念及来源,分析了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但斯密主要研究了地租的实物形态,而且没有对地租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没有回答是否所有土地都提供地租,这是斯密地租理论的不足之处。
第3章介绍的是大卫·李嘉图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李嘉图重新定义了地租概念,分析了支付地租是因为土地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并且对劣等地不产生地租并决定农产品价格做了详细论述,为级差地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章简要评析了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其地租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批判与继承亚当·斯密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级差地租理论,为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李嘉图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他错误的认为劣等地不产生地租,并且脱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讨论地租,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第4章分别将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继承、批判与发展进行了阐述,首先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地租概念及来源的界定,继承斯密地租理论实物形态的研究,以及继承李嘉图级差地租理论的基础,并且进一步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主要错误,以及斯密与李嘉图在地租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初到8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马克思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学,之后又致力于历史和哲学研究。
1842—1843年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他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当时,莱茵省议会根据资产阶级和贵族议员们的要求,通过了所谓的“林木盗窃法”。
这项法律把贫民阶级自古以来就有的拾取枯树枝的习惯权利,说成是盗窃行为,要予以严惩。
由于马克思当时对政治经济学还一无所知,因此,对这一侵犯贫民阶级物质利益的法律,只能从法学和哲学的角度加以抨击。
过后不久,马克思又遇到摩塞尔河流域酿造葡萄酒的农民,因贫困而破产的经济问题。
他认为,农民的贫困破产并不在于自然条件和个别官吏的失职,而在于整个国家制度。
整个国家制度是由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决定的。
然而,他当时还无力对这种“客观关系”即现存的社会经济关系作出更深入的剖析。
现实斗争中遇到的这些要对经济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成为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
同时,在与奥格斯堡保守派报纸《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的争论中,马克思也深感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共产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性质作一探讨。
接着,马克思在1843年对历史的研究中,搞清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已经认识到:“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理解市民社会,进而理解包括国家和法的关系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