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2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运行的本质以及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或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内在矛盾和价值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占据着核心地位。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这部分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家利润的来源。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
这种资本积累的过程一方面导致了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
资本积累还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上升,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
这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现象。
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但生产资料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这就导致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当这些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地租理论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战友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地租的性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及其地租的本质。
3、地租的分类: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将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此外有矿山地租、建筑地租。
资产阶级地租分为经济地租和契约地租4、关于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根本原因:土地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土地位置的差异以及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源: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Ⅰ:农业工人利用肥沃程度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为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的地租。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5、关于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由于它不论土地本身条件优劣如何,只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了,即向土地所有者租用了土地,就必须支付这部分差额,故称绝对地租来源: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条件: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补充】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
1.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上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有意识地运用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创立了差额地租学说,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认为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生产品,它同利润一样也是劳动创造的由农业经营者从利润中付给土地所有者剩余所得的一部分。
而地主在取得这部分产品时,除了由于占有的土地外,丝毫没有耗费过任何代价。
他认为,由于土地的特性,农产品的价值是耕种劣质土地的生产条件,即由最大的劳动耗费量决定的。
因此,优中等地的产品在价格上,除了补偿生产成本和利润外,还有超额利润,而转化为地租归地主所占有。
这样,李嘉图便得出了差额地租量取决于不同等级土地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这一正确的结论。
李嘉图把地租的存在,看成是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须不断耕种愈来愈劣的土地的结果就是说,地租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而是结果。
李嘉图还考察了在同一块地上追加同量劳动和资本,而劳动生产率不同所生产的差额地租(即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
但是,他断言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资本和劳动量所获报酬相应的减少而产生的,这实际上是把地租的产生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了。
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因而在一些观点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他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永恒范畴,把他的地租理论用于一切时代和国家,看不到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特点和剥削本质。
例如,他把差额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异,说成是形成地租的原因,却忽视了生产地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经营的垄断。
他还认为,如果土地没有报酬递减现象,地租就不会上涨,肥力极小的土地决不能产生任何地租,这就否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李嘉图之所以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一是他完全忽视了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二是他和斯密等一样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的概念,认为农产品如果以高于其价值出售,将会否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规律。
2.屠能的地租论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屠能,是继李嘉图之后资产阶级古典地租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
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当代应用斌容摘要: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容。
地租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和分离地租等,但其实质都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地租理论对于当前土地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租理论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土地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
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土地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一、地租理论的基本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1、绝对地租及其实质绝对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绝对地租既不是农业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其个别生产价格之差,也不是各级土地与劣等土地之间社会生产价格之差,而是个别农业部门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差。
因此,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才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
绝对地租的实质和来源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及其产生的条件与原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不过是由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到地所有者手中了。
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有三种:①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②土地位置的差别;③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马克思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不同,将级差地租分为两种形式: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即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为地租(即由前两个条件产生)。
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一、地租概论1.地租的概念和分类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将地租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把资本主义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2.地租的产生与发展(1)地租是与土地所有权出现于广大耕地上同时产生的。
最初出现的是奴隶制地租。
奴隶制地租以劳役地租为基本形式。
(2)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封建制地租。
封建制地租在前期以实物地租为主,后期出现货币地租。
前资本主义地租(奴隶制地租、封建制地租)的共同特点是:土地占有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立;土地所有者占有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以至部分必要生产物。
(3)资本主义地租不再是占有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而仅是其中的超额利润部分,平均利润部分由产业资本家占有。
资本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通过产业资本家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形式。
(4)社会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以及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同时,社会主义地租还是国家用于调节社会生产与分配的经济杠杆。
3.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1)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早期地租理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由于地租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而普遍的现象,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早期就开始对地租问题进行了研究。
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其名著《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并指出,由于土壤肥沃程度和耕作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地距市场远近的不同,地租、地价因而也不同。
地租的基本理论关于地租的基本理论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地租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1、概念和特点资本主义地租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2、级差地租理论的基本内容(1)级差地租的概念。
指租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
它和土地等级相联系。
分析级差地租的前提假设。
级差地租形成的自然条件、原因和源泉。
(2)级差地租的形式及产生条件。
按形成基础不同,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种形式: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3、绝对地租理论的基本内容(联系级差地租复习)绝对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所获得的地租。
产生原因是土地所有权垄断。
它的实质和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它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
5、矿山地租指工业资本家为取得采掘地下矿藏财富的权利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
同样含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6、建筑地段地租指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业资本家为获得建造各种建筑物所需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它以农业地租为基础,又与农业地租有区别。
西方地租地价理论1、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地租地价理论(1)威廉配第的观点:《赋税论》的地租概念,关于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对土地使用权总价值的独到见解。
(2)弗朗斯瓦魁奈的观点:重农学派的地租观表现为“纯产品”学说,“纯产品”的概念及存在条件。
(3)亚当斯密的观点:《国富论》中的地租概念,谷物地租决定其他耕地地租的思想,关于级差地租的观点。
(4)大卫李嘉图的观点:《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的地租概念,租金与地租的区分,李嘉图的'地租实际上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决定,不同条件形成的三种级差地租(丰度地租、位置地租、资本地租)。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土地经济学习题》第一单元(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供给与需求)一、填空题1、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3、土地供给的稀缺性,不仅仅表现在土地供给总量与土地需求总量的矛盾上,还表现在由于土地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导致的某些地区(城镇用地和经济文化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和某种用途的土地(如农用地)供给的特别稀缺上。
4、土地供给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5、具体地说,土地具有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基本功能。
6、目前我国土地利用分类分为12 个一级类,57 个二级类,个三级类。
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完整地说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产财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9、土地供给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0、土地的自然供给制约因素有: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11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
11、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12、土地供求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与的关系。
13、根据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人地关系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14、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15、经济发展包括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前者将引起土地需求总量的增加,后者则导致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
16、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既受一般商品供求规律的制约,又有其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供求关系。
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普遍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
第三章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我们要了解地租理论的历史沿革、了解住宅区位的主要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城市地租理论、地租对地价的影响,熟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以及土地区位对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城市地租理论、地租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土地区位对房地产业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地租理论的历史沿革、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住宅区位的主要理论第一节地租理论概述第二节城市地租第三节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第四节区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五节土地区位的利用一、地租的基本含义二、地租理论的历史沿革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一、地租的基本含义是由农业或其他产业中的直接生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和反映。
地租产生的基础是存在着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且两者处于分离的状态。
任何社会制度下,只要这一社会形态存在,就必然存在地租。
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公式c+v=c+v+m,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地租反映的是奴隶主、地主对奴隶和农民的全部剩余物甚至必要生产物(指维持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那部分劳动产品)的占有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为了获取地主阶级的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地主阶级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而不再是由农民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地租是国家土地所有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地租与租金的区别。
租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农业资本家向地主缴纳的全部货币额。
租金除了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地租外,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上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利息;2.租金中有时还包含着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3.租金中有时还包含着一部分农业工人的工资。
二、地租理论的历史沿革(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地租理论。
地租的一般理论——从绝对地租谈起冯金华【摘要】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农业绝对地租理论有三个基本假定,即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业剩余价值率与工业相同以及农业不参与利润平均化,从而农产品按价值而非生产价格出售.根据更加一般化的情况,即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可以低于也可以高于工业,农业剩余价值率可以等于也可以不等于工业,特别是,农业和工业一样参与利润平均化,农产品和工业品一样按生产价格出售,可以得到关于农业地租的一般理论,即农业地租随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工业预付资本的增加而增加,随工业品生产价格和农业预付资本的增加而减少;农业地租存在的条件是农业生产价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必须大于工业.【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13页(P80-92)【关键词】地租;绝对地租;平均利润;价值;生产价格【作者】冯金华【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32.2;F301.4一、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绝对地租理论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农业[注]这里的“农业”泛指所有存在地租的部门。
的绝对地租来自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1]864,是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而形成的余额或这个余额中的一部分”[1]862。
它“究竟是等于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全部差额,还是仅仅等于这个差额的一个或大或小的部分,这完全取决于供求状况和新耕种的土地面积”[1]862。
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农业绝对地租理论依赖三个主要的假定。
第一,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注]与本文的农业泛指所有存在地租的部门相同,这里用“工业”代表所有没有地租的部门。
第二,农业的剩余价值率与工业相同;第三,与工业不同,农业不参与利润的平均化。
这意味着,农业的剩余价值不转化为平均利润、农产品的价值不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农产品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而是仍然按价值出售。
在上述的三个假定中,前两个假定主要涉及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